李光前演讲稿
1.弘扬李光前的精神作文大全
出身于平民家庭的李光前经过不寻常的成长历程最终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黄梨大王”,“金融巨子”,成为一代伟人。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平凡面而朴实的一面,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个生活中的小片断:光前先生虽是亿万富翁,但出门从不坐高级轿车,而只乘公共电车的三等座;对于子女,光前先生以身作则,教子有方,严格控制孩子的零用钱,并要求他们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告诉他们要勤俭节约;还有一次,光前驾着旧车到南益树胶厂巡视,由于衣着过于平常,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派场,门卫坚持不让他进去,直到一位员工的到来门卫才恍然大悟,光前先生不仅不责怪他反而表彰他忠于职守。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这些无不反映着光前是位平民。
但从另外的角度我们又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光前先生。首先从他的创业过程来看,当他收购一块无人问津的园丘,有谁会想到那就是南益树胶公司的发祥之地,又有谁会想到光前正是通过经营管理这企业而壮大了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橡胶大王”的美称。这一切都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但光前先生以非凡的实力做到了,而且提出了“南益精神”的八字真言,与员工共同努力奉行这一精神。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是光前先生的宗旨。他对社会的慈善、文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直到现今我们仍沐浴在着一温暖的阳光中茁壮成长。有一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提,在光前先生七十大寿那天,当家中宾客满堂时,他却一个人跑到了中央医院在献血。其他的就不用在说了,这些就足够证明我们要下的结论了,光前先生像其他伟人一样,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我们年纪尚小,可是要学习就是要从小开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艰苦朴素似乎已被我们忽视了,但通过这次探究学习活动,我们在伟人身上认识了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力,可以肯定的说既然是传统美德,那么任何时候都是学习要发扬的。至于为社会做贡献我们目前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我想助人为乐这点是在为以后作铺垫,这点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何不以这为起点,漫漫长路一步一个
2.读一代风范李光前有感的作文
做一个认真的人 ——读《詹天佑》有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
我深深地被詹天佑那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了…… 《詹天佑》这篇文章记叙了詹天佑,这位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不畏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成功地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京张”铁路。 詹天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着一种宝贵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他常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我想,詹天佑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正是那些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人所缺少的吗? 其实,说实话,我做事时,也是一个十足的“马大哈”。
在平时,“写作业坚决不检查”是我的个性。为此,爸爸妈妈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我,写完作业后一定要检查、检查、再检查,可我却把这些忠言逆耳当作耳旁风,还振振有辞地说:“爸,妈,你们不懂!某些骄子曾曰:‘作业,乃越检查越糟也!’” 记得有一次,我以极快的速度写完了对于我来说是超简单的数学题。
然后,毕恭毕敬地奉老妈的指令给老爸检查。爸爸瞄了一眼,问道:“玮玮,你认为你做对了吗?”我立即脱口而出:“我想也许应该可能对了吧!”可结果却出乎我意料——错了! 如今,我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后,觉得当时我真的错了。
错,不仅错在做题上的失误,更错在我对作业、对学习、对生活、对一切的粗心马虎。我想,粗心马虎对我百害无一益。
今后,我一定要把这个坏毛病改正过来。我要向着詹天佑学习,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3.李光前的辉煌人生的事迹
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尤其是他所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李光前为当代新马、以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杰出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李光前曾被授予马来西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62年,新加坡政府聘请他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神采,同时市民们全部出动,自发为一位老人送行。
商界人士惊闻一代巨贾离世,教育界痛悼丧失了一个好的教育家,全世界的华人都为没有了一位领导者而落泪。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
李光前生前引起了特别多的惊讶,声名远扬的华人实业家。这位一生热心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逝世,不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大损失。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原名李玉昆。在他小时候,他的家境特别的贫寒,但是,难得可贵的是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经济困难,没有多少钱,但是仍要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
1903年秋天,李光前只有10岁,就跟随父亲从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求生计。开船不久,气温变得特别的低。
当时船上多是福建人,而且还大多都是来自穷乡僻壤,去南洋谋生。因此,穿的都比较少衣,冻得直打哆嗦。
陈嘉庚当时也在船上,他是著名的爱国华侨,当他看到大家被冻成那样,就吩咐仓库保管员:“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船上旅客不管张三李四都报名说自己姓陈,实在是被冻坏了 ,于是,便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
之后,陈嘉庚到各船舱巡视,看到大家都领到毛毯,就放心了。可是当陈嘉庚走到船舱的一个角落时,看到一个小孩子在那里直打哆嗦,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没去领毛毯。”
这个小孩子说:“我不姓陈,不敢冒领。”这个小孩子就是李光前,他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李光前来到新加坡,就进入了当地英印学堂就读。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还坚持去养正学堂学习中文。
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出色,得到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继续在暨南学堂学习。两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之后转到唐山路矿专门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局非常的动荡,李光前的学业由此打断。他只好回到新加坡,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
3年后,因生活所迫,再次中断学业,开始谋生计。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经朋友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由此便开始进入商界。
当时民国初立,中国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课本和“中华版”教科书,东南亚各地都有许多华侨学校,但采用的仍是清末的旧课本。李光前目光敏锐,感到机不可失,于是与国内出版社联系,买入大批新教科书转售给各侨校,为公司赢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1916年的一天,天正下着雨,李光前下班,在街边大摊档吃饭。这时,陈嘉庚也冒着雨来买食物。
当陈嘉庚买完食物包好后,雨越下越大。陈嘉庚的汽车停在附近,他没带雨具,无法去驾车,正在着急,李光前认得陈嘉庚,忙递去一把雨伞,陈嘉庚性子比较急,拿了雨伞头也不回说:“明天到我的橡胶公司去取回吧。”
第二天傍晚,李光前下班后,便到陈嘉庚办公室来取雨伞。陈嘉庚忙招呼他坐下,并感谢他借伞之情。
两人在办公室内边喝茶边聊天,李光前才谈起他当年由厦门来新加坡的轮船上,陈嘉庚赠毛毯帮他御寒之事,至今感激不尽。陈嘉庚这才想起来,大笑起来。
闲谈之中,陈嘉庚了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正好自己的公司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于是他便请李光前到自己的橡胶公司内服务。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主要负责的是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这一次“跳槽”成为他商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至此之后他便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
李光前在工作期间,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很快的就掌握了橡胶生意的知识,而且还打通欧美市场。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
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芳龄17岁,她看到李光前年轻有为,之后,陈嘉庚便有意把长女许配给他,经人提亲后,李光前觉得陈爱礼虽是名门之后,但是她却端庄贤惠、平和稳重,而自己已经27岁了,该是成家的时候了。于是他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从这之后,李光前为谦益公司的事业更加尽心尽力了,陈嘉庚也尽量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他在谦益公司前后工作了11年,在这期间,他学到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一切,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1927年,李光前准备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但是他没有足够的资本,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麻坡的1000英亩胶园以10万元价格出售,这在当时的价格已经很低了,李光前调查之后决定购买。
可是,陈嘉庚是非常谨慎的,因。
4.【一篇关于《一代风范李光前》的读后感、800字左右文笔尽量精彩些
出身于平民家庭的李光前经过不寻常的成长历程最终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黄梨大王”,“金融巨子”,成为一代伟人.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平凡面而朴实的一面,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个生活中的小片断:光前先生虽是亿万富翁,但出门从不坐高级轿车,而只乘公共电车的三等座;对于子女,光前先生以身作则,教子有方,严格控制孩子的零用钱,并要求他们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告诉他们要勤俭节约;还有一次,光前驾着旧车到南益树胶厂巡视,由于衣着过于平常,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派场,门卫坚持不让他进去,直到一位员工的到来门卫才恍然大悟,光前先生不仅不责怪他反而表彰他忠于职守.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这些无不反映着光前是位平民. 但从另外的角度我们又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光前先生.首先从他的创业过程来看,当他收购一块无人问津的园丘,有谁会想到那就是南益树胶公司的发祥之地,又有谁会想到光前正是通过经营管理这企业而壮大了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橡胶大王”的美称.这一切都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但光前先生以非凡的实力做到了,而且提出了“南益精神”的八字真言,与员工共同努力奉行这一精神.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是光前先生的宗旨.他对社会的慈善、文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直到现今我们仍沐浴在着一温暖的阳光中茁壮成长.有一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提,在光前先生七十大寿那天,当家中宾客满堂时,他却一个人跑到了中央医院在献血.其他的就不用在说了,这些就足够证明我们要下的结论了,光前先生像其他伟人一样,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我们年纪尚小,可是要学习就是要从小开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艰苦朴素似乎已被我们忽视了,但通过这次探究学习活动,我们在伟人身上认识了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力,可以肯定的说既然是传统美德,那么任何时候都是学习要发扬的.至于为社会做贡献我们目前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我想助人为乐这点是在为以后作铺垫,这点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何不以这为起点,漫漫长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条光明大路.学习平民伟人中的平民,他不愧为一代的风范啊。
5.李光前的人物生涯
李光前,1909年出生于宣汉县王家场(今红岭乡)一个贫苦人家。七八岁时在王家场读私塾,1925年毕业于灵英寺高小,后进入宣汉县教师短训班学习。结业后,1926年回到王家灵英寺小学教书。 1927年,共产党人王荣澍、邓廷璧、刘文彦等被聘到王家场灵英寺高小教书。这年冬天,学校成立了党小组,直属达县蒲家场特支领导,王荣澍任组长。在党小组的领导下,学校建立了共青团,牟慈帆任团支部书记。李光前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在学校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久被吸收为共青团员。在党的教育和影响下,李光前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完成组织安排的工作,阅读进步书刊,追求进步。他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办农民夜校,向农民宣传马列主义。由于工作出色,思想进步,1928年夏,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28年冬,王维舟、李家俊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万源白羊庙、固军坝举行武装起义。李光前得到通知后,便与邓廷刚一起在王家、明月一带组建了地下武装,聚集枪支弹药,白天在家生产,晚上到山间操练待令出征。 1929年四月下旬,李光前、何田祥率游击队员数十人昼伏夜行,走石铁的三汪坝,上金莲寺、后坪,经白羊到山深林茂的龙潭河与胡洪疆领导的农民武装汇合,参加李家俊在固军坝龙潭河举行的起义誓师大会。5月12日参加攻打白羊庙战斗,一举歼灭刘存厚一个连,取得了川东游击军成立以后的第一场胜利,引起了敌人的惊恐。同年八月,敌人围剿万源游击区,为了减轻游击区前方压力,李光前奉命回到宣汉王家、明月、君塘一带组织游击队,在敌人后方开展武装斗争,以牵制敌人,对前线起到了有力的支援作用。 1929年冬,由于李光前所领导的游击队活动频繁,越来越威胁着敌人后方的安全,引起了县政府和驻军的注意。县政府督练长配合各场团丁到王家、明月一带清乡,先后抓捕了刘文彦、邓廷刚等十余人,王家顿时出现一片白色恐怖。党组织便决定“转移人员、保存实力、扩大革命活动范围”。 1930年春,李光前便到西北乡张家寨小学教书,在此期间,常与甘家庙私塾教师苟润堂往来,启发他认识到,在军阀劣绅统治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拉丁派款比比皆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备受剥削和压迫。经过一年的教育和考验,1931年3月介绍苟润堂参加了农民协会。随后,李光前便前往芭蕉大山坪参加川东游击军第三次起义,并与苟润堂长期保持密切联系。又经过一年的考验,实践证明苟润堂能保守党的秘密,工作积极肯干,卓有成效,1932年2月介绍苟润堂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光前正式参加川东游击军后,担任分队长,常带领几十人频繁活动于王家、明月、君塘、清溪、芭蕉等地,在一年多时间里参加了打土豪,抓“肥猪”、战军阀等大小战斗数十次。每次都是神出鬼没,早上出现在峰城,晚上现身在南坝,冲锋在前,顽强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6.李光前生前的精神是什么
让世界充满爱 ———记著名爱国侨领李光前李光前(1893—1967年)又名玉昆,男,生于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今南安市梅山镇竞丰村)。
10岁随兄赴新加坡谋生。经过磨炼与奋斗,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大实业家、银行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东南亚首家华人跨国集团南益公司的创办人,他被誉为“橡胶和黄梨大王”,是全球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作为世界性的著名慈善机构“李氏基金会”创立者,他先后被马来西亚吉兰丹州及柔佛州的苏丹封为拿督,马来西亚最高元首赐封“丹斯里”(PMN)勋衔。
他还是马来西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锐意进取成就大业 出身穷苦的李光前,从小便能吃苦,1903年远赴新加坡后求学于英印学堂和养正学堂,同时学习中英两种语言。
1909—1911年,他先后于南京暨南学堂和北京清华高等学堂深造,后又考入唐山路矿专门学堂。1912年,他返回新加坡,进入新加坡政府测量局附设测量专门学校学习,半工半读,并选修美国某大学函授土木工程专业。
1916年,爱国侨领、橡胶巨商陈嘉庚试图打破洋人商行垄断橡胶出口局面,急需通晓中英文人才,才华出众的李光前被其慧眼看中委以重任。由于李光前工作勤奋,表现优越,两年后便晋升为树胶部总经理。
1920年,李光前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 1927年,李光前在马来半岛成立南益橡胶公司,经营橡胶园及橡胶加工,从而迈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
李光前逆流而上,锐意经营,南益公司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印尼、泰国南部等地。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东南亚沦陷后,南益公司在新、马、泰、印尼等地的产业,被日军作为“敌产”而全部没收。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李光前从美国返回新加坡,在其长子李成义的协助下,重建南益公司。
1950年,世界树胶价格直线上升,南益公司收获颇丰,发展异常迅猛,至1953年,南益公司的实力已今非昔比,企业拥有树胶厂20多家,树胶园3万英亩,员工近3万人,每年经手的树胶在50万吨左右。同时兼营黄梨(菠萝)园和黄梨罐头厂。
业务涉及油厂、船务、印刷、地产、农场、银行等行业,南益公司步入高速发展时期,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经营商。 身居海外情系中华 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形象,却无法改变自己的血脉。
李光前从小远离故土,其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异国他乡度过,但这一切都难以抹去祖国在他心中的地位。 李光前始终以“科学救国”为己任,他认为:“教育对个人、对社会都非常重要,是在启发人类的智慧。
同时,也是在求个人与社会的生存,传递和发扬人类的文化。国家能够富强,完全是要依靠教育的力量。”
李光前生前虽加入英籍,但却一直关注祖国的前途与命运,赤子之情,一片忠心。抗日战争期间,因新加坡沦陷而避难美国的李光前,决心兴学报国,在家乡创办中学。
为此,他节衣缩食,不惜卖掉坐车,极力赞助创办学校,振兴教育。 1938年,李光前在故乡南安独资创办国专小学。
至1943年,他已在家乡创办了国光中学、国专小学一、二、三、四校及国专幼儿园、国专医院和影剧院。 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前认为大规模“兴学报国”良机已到来,1950年李光前汇来巨款,委托陈嘉庚主持厦大、集美和国专三所学校建设。
李光前从1934年始为厦大和集美各校历年提供经费援助。建国初期,国民党飞机数度炸毁厦大、集美各校的校舍多处,他都给予汇款修建。
1951年,他捐献600万港币修复并扩建厦门大学。后来,又捐助华侨大学建造“陈嘉庚纪念堂”。
李光前对桑梓教育执著追求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海内外华人华侨,党和人民予以高度的评价。1965年4月,李光前回国治病,周总理得知后亲切地接见了他和夫人,并亲自为其安排治疗事宜。
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乐育英才”的奖匾和奖章。 博爱人类造福社会 李光前以其学贯中西、才华出众的个人魅力,锐意进取,建立了庞大的李氏企业王国,赢得了个人事业的巨大成功。
他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毕生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极力赞助创办学校,普及教育。 1930年创业伊始,他便以其父亲之名创立“李国专基金”,用当时自己微薄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各种公益事业。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侨各埠华侨在新加坡组织南侨筹赈总会,组织援救伤兵难民工作。每次筹赈总会发动募捐或推销公债票,常由李光前及其挚友叶玉堆认捐一大笔,以收宏效。
1952年,李光前捐出南益集团公司的部分资金,创立新加坡“李氏基金”作为资助文教慈善事业的永久性基金。1956年,他在香港设立“李氏基金有限公司”。
1960年,李氏基金“一分为二”,分别在新、马两地设立。1964年,李光前将其名下在南益公司的全部股权(即占南益公司总资本的48%)捐献给“李氏基金”。
从此,“李氏基金”成了南益集团的最大股东,每年所得的投资股息全部用于永久性的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作为全球性的著名慈善机构,“李氏基金”不分种族、信仰和地域,只要符合“李氏基金”创立之宗旨,不论学校、医院、孤儿院、安老院和残障人士福利收容所之捐助,还是救灾恤难之义举,。
7.一篇关于《一代风范李光前》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文笔尽量精彩些;
出身于平民家庭的李光前经过不寻常的成长历程最终成为东南亚的“橡胶大王”,“黄梨大王”,“金融巨子”,成为一代伟人。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平凡面而朴实的一面,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个生活中的小片断:光前先生虽是亿万富翁,但出门从不坐高级轿车,而只乘公共电车的三等座;对于子女,光前先生以身作则,教子有方,严格控制孩子的零用钱,并要求他们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告诉他们要勤俭节约;还有一次,光前驾着旧车到南益树胶厂巡视,由于衣着过于平常,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派场,门卫坚持不让他进去,直到一位员工的到来门卫才恍然大悟,光前先生不仅不责怪他反而表彰他忠于职守。还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这些无不反映着光前是位平民。
但从另外的角度我们又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光前先生。首先从他的创业过程来看,当他收购一块无人问津的园丘,有谁会想到那就是南益树胶公司的发祥之地,又有谁会想到光前正是通过经营管理这企业而壮大了自己的事业,最终获得“橡胶大王”的美称。
这一切都是人们所预料不到的,但光前先生以非凡的实力做到了,而且提出了“南益精神”的八字真言,与员工共同努力奉行这一精神。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是光前先生的宗旨。
他对社会的慈善、文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是我们难以想象的,直到现今我们仍沐浴在着一温暖的阳光中茁壮成长。有一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提,在光前先生七十大寿那天,当家中宾客满堂时,他却一个人跑到了中央医院在献血。
其他的就不用在说了,这些就足够证明我们要下的结论了,光前先生像其他伟人一样,值得我们学习。 虽然我们年纪尚小,可是要学习就是要从小开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艰苦朴素似乎已被我们忽视了,但通过这次探究学习活动,我们在伟人身上认识了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力,可以肯定的说既然是传统美德,那么任何时候都是学习要发扬的。至于为社会做贡献我们目前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我想助人为乐这点是在为以后作铺垫,这点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何不以这为起点,漫漫长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条光明大路。
学习平民伟人中的平民,他不愧为一代的风范啊!。
8.李光前的教育事业
对于李光前而言,此生最大的良师益友就是陈嘉庚,在陈嘉庚先生身边工作的10年,李光前亲眼目睹、亲身感受陈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华侨抗日运动奔波劳累;关注家乡和当地文化教育状况,投资社会福利事业。
同时,李光前还想到了自己年少时之所以能够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因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学之路走得如此艰辛,再也不能委屈下面的一代人了。李光前决心把赚来的金钱用来支持教育,兴办文化事业。
事业有成的李光前,不忘回报桑梓和当地社会,抱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信念,一方面资助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华侨大学,并在其家乡独资捐创幼儿园、小学、中学(南安国光中学)、医院、图书馆等;另一方面,捐助新马地区的南洋大学(陈六使倡办)、马来亚大学、捐建国家图书馆等。1927年,李光前独立创办企业,开始以独立资产不断资助厦门大学。
校史记载:“至民国十六年始,承黄奕住、曾江水、叶玉堆、李光前、黄庭元、林文庆、殷碧霞诸先生及新加坡群进公司,陆续捐助各项经费,合计国币20万元。”1934年,陈嘉庚的公司收盘后,厦门大学和集美各校历年经费都得到李光前的大力支持。
就在当年,李光前和黄奕住、林文庆及群进公司共捐资10万元作为厦门大学及集美学校的经费。1936年,陈嘉庚筹措16万元购买400英亩橡胶园,拟作厦大基金,李光前捐资5万元。
1934年,他接任别人担任南洋中学的董事长,负责学校每年的经费、建筑费等,修建校舍,新建国专图书馆。同时,他还兼任着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导侨学校、光华学校、侨南学校等9所中学和十几家会馆的董事,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名利,只要能够帮忙教育,他从来在所不辞。
抗日战争时期,李光前在故乡南安梅山创办“国专小学”。1943年,又创办“国光中学”。
1952年,他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用于扩建梅山学村。除了恢复他于1939年创建的国专小学外,又扩建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
梅山学村由此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学村,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各种福利设施齐全。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国专中学和国专小学先后成为福建省重点学校,国专医院也已成为福建晋江地区著名的肿瘤医院。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前又大力支持陈嘉庚扩建厦大的爱国行动。1950年11月5日,李光前致函陈嘉庚,表示愿意继续资助修复因战乱被炸毁的厦大校舍,同时加以扩建。
他筹资600多万元(港币),交由陈嘉庚统一筹划使用。从1951年至1955年,兴建的新校舍和公共设施共24幢,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校舍建筑总面积的一倍。
其中包括,建南大会堂、生物馆(成义楼)、数学物理馆(南安楼)、化学馆(南光楼),教工宿舍“国光楼”三座,男生宿舍“芙蓉楼”四座,女生宿舍“丰庭楼”三座(现已在原址新建),公用设施有图书馆(成智楼,现为人文学院使用)、厦大医院(成伟楼,现已在原址新建门诊大楼),另建了膳厅、浴室、厕所等。还建了面积近2万平方米、看台总长近万米、可容纳2万观众观看比赛的“上弦”体育场和紧连胡里山海滨、面积达6千平方米的系列海水游泳池。
1952年,李光前决定并实行提取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作为公益事业专用经费,设立了“李氏基金”,基金由基金委员会负责保管,所有收益,都作为教育慈善公益用途。该基金约有2亿元(新加坡币),占其财产大半。
1964年,李光前又将其名下的全部南益股权(即总股份的48%)悉数捐献给“李氏基金”,使“李氏基金”成为南益集团最大的股东,每年所得的股息则全部作为永久的慈善公益用途。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 事业。
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基金会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无论是内地还是海外,只要有关华人的事,有关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尽全力,散尽钱财。
他对教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博得海内外一致高度称赞。1957年,马来西亚柔佛苏丹授予他“拿督”荣衔。
次年,马来西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宪报》正式公布聘任李光前先生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在就职典礼上,他说,“吾人对国家贡献莫大于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198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议建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马上积极响应并给予赞助。他一再强调南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给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办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流言颇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继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1985年10月22日,新加坡福建会馆在南侨中学李光前纪念亭中竖起了一尊他的铜像,以纪念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今天我们走进著名的“侨乡第一校”——福建南安国光中学,也会见到李光前先生的铜像,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创业精神依然还在他培植的地方生长、发芽,并发扬光大。
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