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演讲稿
1.关于论语的演讲稿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捶史地吩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论语心得之心灵之道》忽提论语,就好像时光的隧道回转到了孩提时代。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百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论语来指导我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听了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讲解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度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会经历很多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不可能没有遗憾和烦恼。当我们遇到遗憾和苦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版活呢?《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一味地放大遗憾和烦恼,只会失去更多的时间,而且忽略了其他的美好了。当今社会中,如果遇到缺憾时,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权所可以
2.急求有关论语感受的演讲稿,3~5分钟的
《论语》,一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们要以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去体会当中所蕴含的与今天中国人相关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
让我们一起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读经典,读《论语》!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去读《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论语》,是让我们学会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 读《论语》,读经典。
3.论语演讲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是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似曾相识的快乐,何止?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呢!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论语》大多教人要积极出世,这和《老庄》迥然有异.更何况“学而优则仕”呢!古人读书,胸怀天下,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夫子之话,万古不移.第二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现母题.比如《浮士德》、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而终究以英雄式的悲剧震撼人心.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第三条,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愠恼,难道不应该吗?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找他,让他了解.如无伤,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愠恼,我觉得是庸人自扰.《论语》开始,平平淡淡,但平淡中蕴涵真情.我觉得,夫子是以自己的人生切身体会,发出的肺腑之言啊!是对朋友(包括书本、知己、普通朋友)的态度和看法.定下了整部《论语》的基调.。
4.求一则《论语》的演讲稿
我没有看《论语》之前,不知道《论语》到底是怎样的书。这本二千五百多年前著作,为什么会对古代社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对我们现代的社会会不会影响?看过经过解译后的《论语》,里面的文章都是以事论事的,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简洁而易懂,也没有现在的一些文章那样长篇大论的。
《论语》好象有一种口语化的感觉。比如说,平日里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虽然是在嘴上经常这样说,但是很可能就不知道出在那本典籍了。在看了《论语》后,就知道是出在《论语》里面!而且有很多在平时里,我们说的一些俗语,在《论语》里,都能找到。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的著作,但是记录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过他的学生汇集和编纂,才成为现在的《论语》。《论语》的篇幅不是很多。但是,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有治国安邦的,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说的俗语,还有教育人的品德故事以及哲理。《论语》里面有孔子积极提倡的礼、义、仁、爱、孝以及对人要宽、恕的儒家思想。《论语》里面的典籍故事也是很简洁的,比如说,我在上面说的那句话: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二句话就出自同一个典籍故事的: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的说,别人都有兄弟,为什么我偏偏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远之,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所以,《论语》不单影响古代社会,现在也影响到现代社会。现在社会上开始流行的国学教学里面,也有《论语》。《论语》告诉大家的是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快乐,适应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秩序,找到个人的目标。《论语》在古代影响更大,甚至有些名人也把《论语》当作是治国之本。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在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可以说是更近了,但也可以说是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论语》所倡导的价值观,所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这样只能增加你的痛苦,要尽可能的端正自己的态度,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正所谓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5.关于论语的讲稿
孔子的论语中“君子”这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论语中君子有以下几种含义:
一、指的是道德高尚的人。
具体出处: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中大部分“君子”指的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二、指的是有地位而且道德高尚的人。
具体出处:1、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三、指的仅仅是有地位的人。
具体出处: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4、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中少部分“君子”指的仅仅是有地位的人。
四、当动词用,指的是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努力的行动。
具体出处: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符合第二点和第四点的例子,论语中只个别出现几次,对此说法我也没什么把握,请大家指正吧。
6.《论语》演讲稿诚信篇
论语·学而篇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7.论语朗诵稿
《论语》分专题朗诵稿朱熹云: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彻夜。
《论语》之于东方,如同《圣经》之于西方,是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穿越历史长河,注入你我心头。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情,大地乃万物之源,父母是生命之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
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ti,敬重兄长),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我们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呢?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信实)、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奉承),友善柔(口蜜腹剑),友便佞(ning 夸夸其谈),损矣。三、诚,做人之原则;实,做人之根本;守,做人之要领;信,做人之道德。
穿上诚信的鞋子,你会站得更稳;插上诚信的翅膀,你会飞得更高;背上诚信的背囊,你会走得更远。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四、学习是快乐的,一个人懂得愈多,就愈能清楚地发现大地的诗意,就愈能享受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
孔子就曾这样说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下面让我们一起聆听圣贤的教诲,让“君子”走出千年的典籍,走到当下,走到眼前,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 ,聆听夫子教诲,如沐春风。一部《论语》,博大而精深,浅显而深刻,通俗而高雅。
这是儒家的经典,这是先哲的箴言;这里有和谐的大美,这里有人性的光辉;这里有连珠的妙语,这里有谆谆的告诫。让我们用于丹老师的话共勉:“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现在的社会,把一些追求前卫、跟着潮流走、“哈韩”、“哈日”的人称作新新人类,并且将其赞的出神入化,认为其是时代的“骄子”,这些人始终认为儒家文化是落后的,因此追寻着西化派“向西走”的脚步。但我发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气质无论如何不是西式的,许多在西方很有用的东西,到了中国就不灵了。
这种现象驱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中国精神传统的态度,并开始一点一点读中国文化典籍,首选的典籍当然是《论语》了。《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留有一点余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人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一样,不过都是一种求真的心境。
这一点对我来说有较深的感触,我因上高中来到此地,和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分到一个班,一起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在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同学,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稳持重,有的勤勉踏实,有的投机取巧,本来人各有禀性,然而我却费尽心机,期望他们每个都能像我心目中理想的朋友那样,处处让我,但想到“人不只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也就不会再去刻意要求什么了。不仅是我,就连老师们也学起孔老父子来了。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特民主的老师,她教育我们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她告诉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在尊重、宽容之声响彻云霄的今天,我们更应本着理性的眼光,尊重的思想去看待自己的成长,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了孔圣人的谆谆教导啊!”老师总是以孔子之式对我们循循善诱,她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教学之中,她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对我们说话。
孔子平凡的话语中透着超凡的睿智,闪烁着智慧的哲理。圣人就是圣人。
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几千年。
8.《论语》演讲稿诚信篇
论语·学而篇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