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文学作品评论范文1000

    求一篇一千多字的文艺评论

    人与命运的友情 ——评余华《活着》 在中国的历史上,80年代是一个颇为特殊的时期,中国的文化界在经历了长期的压抑之后终于释放,一系列具有批判意义与现实哲理的文学作品。

    80年代的诗人是神奇而浪漫的,而80年代的小说则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厚重感,《平凡的世界》,《绿化树》,《黑骏马》,《棋王》等,都是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代表,当然,也不能缺少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这部《活着》。 其实《活着》的真正完稿是在1993年,但余华先生写作的发端是在80年代,这部小说秉承了那个时期小说的深沉与厚重,因此,我还是要把它归于这个时代。

    反观当今文坛,浮躁之风甚嚣尘上,近年来能真正禁得起时间荡涤的作品已愈发难觅,于是我们更加需要这样一部作品来重新充实我们的心灵。 《活着》为我们塑造了福贵这样一个人并不光辉但十分丰满的人物,他的一生中充满了苦难与悲伤,他的亲人因为天灾人祸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但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 记得约翰. 列侬在给好友斯塔.萨格里夫的信中写到:“在我的记忆中,充满了悲伤,悲伤如此之深重,令人麻木。”

    福贵的记忆中同样也是充满了悲伤,而且更为深重,但从字里行间,很难看出他麻木了,他在讲述他的故事时,语调是如此的平静,甚至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他是一个平凡的中国农民,但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奇人。

    《活着》这部小说从结构上来说是二元的,它从头至尾都存在着两个讲述人,两个时空。在这部小说里,一个时空是“我”所在的的那个时空,即现在;另一个时空是福贵的时空,即他的一生。

    讲述人的交替,时空的更迭,让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反观过去,对比今朝,读之别有一番唏嘘感慨。 作者在中文版的序言中讲到:“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这是最令我产生共鸣的的一段话。

    我曾经先后两次阅读这部作品,之间大约相隔了三年时间。也许有人会笑我仅仅读过两次就敢评论,但是要知道,有些书要阅读无数次才能有所收获,有些书读了不会有收获,也有这样一些书,他们不需要反复阅读,但阅读者可以产生丰富的情感与感悟,《活着》就是这样的一部书。

    第一次读《活着》,读到的是其中的一面。读到的是其作为中国底层人生活全景画的的一面。

    这一面带给人们的是悲悯与愤怒。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文革与后来的改革,我们可以通过福贵的眼睛,看到这些事件对于底层人民的影响。

    其中首推对大跃进的描写。 大跃进开始后,福贵村里的锅全被砸掉去炼钢铁,家里的地被收归公社,甚至柴米油盐都被充公,生活中都在说诸如“跑步向共产主义”,“炼了钢铁做成炮弹去打蒋介石”这样的话,这些话现在看来也许是荒唐与可笑的,但是《活着》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叙述了这一切,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一一个全新的不加任何评价的的视角去了解这一段历史。

    然而,全书最震撼人心的情节也出现在这一时间段,作者以平实的笔触,记录下了福贵儿子有庆的死亡。 县长的妻子难产失血过多需要紧急输血,而恰恰只有有庆的血型相符。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描写:“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却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医生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

    ’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回产房就县长的女人去了。”

    “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是整段的关键,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在胡闹中葬送了,不是只有强盗会草菅人命。

    整个献血的过程完全就是一场闹剧,为了救官太太,医院饥不择食的竟然找来了一群十二三岁的完全没有献血能力的小学生,更不惜把一个孩子的血抽干,一切就是一句胡闹了事。我在读到这里时愤怒了、悲哀了,人的生命难道真的如同蝼蚁,生命的价值难道真的可以随意践踏,更令我不能相信的是,这居然是发生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无疑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第二次读《活着》,我的视角转变了,内心的愤怒也已平静,就像作者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小说中“我”的角度来看,福贵的活着就是一种幸存,一种被死神放过的幸存。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就并非如此,让我们转到富贵的视角,我前面写过:福贵在讲述他的故事时,语调是如此的平静,甚至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由此。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学作品赏析

    走过,面对过,经历过,感悟过,就像乘着一列长途列车,是为了到达心中的彼岸,亦是为了欣赏这一路风景。 在平凡中成长,在奋斗中成长,亦是在欣赏中成长。多彩的生活,多姿的自然,多味的人生,无不需要我们用心去欣赏,去品味。 “对我来说,失败甚至比成功更宝贵。”这的确有很深的用意。人人都渴望成功,喜欢顺境,喜欢银屏上甜甜的微笑,喜欢奖台上雀跃和欢呼,但很少有人重视失败的价值。其实,失败与成功一样,都是巨大的财富。 大凡是成功者,没有不经历失败的。爱迪生、开普勒、陈景润,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背后都沉积着无数泪水与汗水,失败是成功的阶梯,是失败成就了他们,是欣赏失败成就了他们。 “聪明的人,最起码是善于发现和学习他人长处的人。”以此作为智者的第一评定标准是十分确切的。有的人心胸狭隘,恃才傲物,不能中肯地看待他人,甚至容不得他人的优秀,这样只会闭关自封,才源枯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吸收,不断完善的过程,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现实要求我们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博采众长,自我完善。周郎自恃江东俊才,不能容纳他人,最终郁愤而死;唐太宗知人任善,虚怀纳谏,以人为镜,终铸贞观伟业。欣赏他人,不会降低自己,反而会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 “有了酸甜苦辣,生活才如此真实。”生活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值得我们欣赏的。生活有很多种。有人苦求名利而不得,有人朝耕暮饮而悠然自得,有人顽强奋斗,积极进取,也有人一蹶不起,了了一生。如何对待生活?欣赏,不是膜拜,而是认识;不是高歌,而是感激。生活的酸甜苦辣,从不同角度培育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去拥抱生活的林林总总。 仔细欣赏,在欣赏中成长,让失败成为我们的铺路石,让他人化作我们的推进力,让生活作我们的伊甸园

    ..

    名著《家》的评价?要一千字左右

    刘西渭在《咀华集》里已有透辟的分析和批评,这里评介一下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一部小说枣《家》. 我最初读的巴金作品,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给我的印象很坏.不但文字谈不上精美,所写的人物也莫名其妙,因为中国从没发生过它那其主义的革命,对那些虚无而疯狂的角色无从理解.因此,巴金自己虽然每读一遍便“泪浪滔滔”,但是在绝大多数读者则味同嚼蜡.《家》则完全不同,所写故事、人物、场景、园林的幽与美,梅花的色与香,缺乏阳光的古屋,连吐在地上的浓痰,读者不但熟悉,并且有好多东西,直到今天还附在父辈和自己的身上. “激流”这两个字,颇能表达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剧烈和巨大的变革,从家族本位社会向个人和国家本位社会的变革.首先是个人的觉醒,之后是个人从休戚相关、福祸与共的大家族的束缚(在悠久的年月安是中国人的安乐窝,在新时代的风暴里则成了牢笼)挣脱出来,面对国家和社会.《家》给予这一从旧到新的变革提供了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这一大变革到今天已临末期,但是还没有完全过去,因此这部书的火焰还没有熄灭,许多读者还可以从《家》里拾取自己的哀欢. 假如我们单从题材的风上,变革的典型来肯定《家》这部小说,未免太不公道,太轻视它了.其实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大多数的小说,都在描写上述的变革,可是为什么《家》独拥有最多读者,而且历久不衰呢?我们必须化点功夫去探求.这里先概述一下全书的梗概.…… 《家》虽然有不少缺点值得推敲,却不愧是三十年代长篇小说的名著,足以和其它诸大家并耀争辉. 《家》的主要缺点是通篇缺乏艺术锤炼.我手头的这部《家》,是一九五一年的修订本,已改去“用字不妥当的地方”及“删去一些累赘的字句”,可是若干章节读来仍感到难以下咽.总括说来这部小说,描写和叙述参半,“难以下咽”多在叙述的部分.许多对话,太急于表达思想,而失去口语的活气和韵味,读来好象听演讲. 这些缺点与当时巴金的文学观点有关.他无数次的表白:“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读过一本文学的书.”又:“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可知他对文学的粗暴和轻蔑.这当然是一种无知的幻稚.不论你出于什么动机写小说,只要你当做文学作品出版,投进文学的世界,你就要受艺术尺度的衡量. 正因为在写《家》时(当时二十八岁),巴金还对文学这样蒙昧无知,居然写出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可见他天赋之高.这部小说的魅力在左列几点: (一)作者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家》是激流年代的一首长歌.换个方式说,《家》的角色、情节和主题三者的配搭甚是匀称、和谐.由于整体的结构完整,遂使部分文字的生涩和粗糙显得有重要了. (二)新文学诞生以来的小说,十部之中有九部,在写作时都怀有一个文学以外的目标,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为纪念他大哥写的,他必须放下自己的“目的”,尽量接近真实.因此成为一部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三)巴金一九五一年在《家》的《后记》最后一行写道: 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 在他一切的作品中都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家》尤其浓厚.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毫不感到是在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的,呻吟出来的,是自然的天吁.这不是艺术,而是天赋.如他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求文学评论的范文

    《听听那冷雨》赏析 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之一 【原文欣赏】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

    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礼堂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雨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呓,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山居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

    天,蓝似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境,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

    两度夜突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 的。至少放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闲,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怨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

    名家文学评论1600字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1600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 1.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 2.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就这样,余秋雨的散文终于摆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篱,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中走出来,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余秋雨散文中鲜明的主体意识固然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如果只靠这些,也只能写出掉书袋式的怀古悼亡之作,决不会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因此,真正纯净的主体意识,需要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的定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借用先贤的话说,就是要摆脱“小人儒”而达到“君子儒”的境界.余秋雨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契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和纯净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高中三年级作文《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1600字》. (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3.如果说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 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 ……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余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

    求一篇当代文学作品分析的文章 ~1000字的啊~谢谢啊~~

    徐訏《鬼恋》

    一.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

    《鬼恋》是一篇很好看和故事,“我“与“鬼“相遇相识相爱,“鬼“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却总是强调自己是“鬼“,这样也让读者带着疑问一步步走顺着故事读下去,即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

    “我“对“鬼“说一个关于“鬼“的传说,也增强了故事的阴森的氛围。另外环境的清冷也加强了故事的神秘性。

    二.独特的对白和精彩的独白:

    独特的对白,来展开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鬼“的话似是在说现实,也是在叙说内心的感受。她的孤独冷寂,心如死灰,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了。

    精彩的独白,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由好奇到爱慕最后到同情。如当“我“知道自己爱她却要把这份爱“升华成荒谬的友谊“是痛苦的,而“鬼“虽有感情却只能躲避,我 尚可对她说我的爱,而她的爱只却无法倾诉,她的痛苦更甚于我。这一段的内心独白很精彩,让读者对“鬼“有了更深的理解。

    徐讦1930年在***当研究生时修的是心理学专业,他的独白和对白都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一冷一热,以热衬冷:

    “我“爱“鬼“,“我“希望做她的“人“,我如此热烈地爱慕她,她却只是躲避。“鬼“对人生,都彻底绝望了。“鬼“以前的入世和之后的出世,对比鲜明。

    四.语言优美:

    对环境的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白都用运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有一种清淡优雅的整体氛围。还运用了赋的艺术手法。

    徐讦曾被海外评论界誉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巨擘”、“新文学的全才、巨子”。 1936年秋,他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研究哲学,他的成名作《鬼恋》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这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也值得思考:

    “我们做革命工作,秘密地干,吃过许多许多苦,也走过许多许多路。……”她用很沉闷的调子讲这句话“后来我亡命在国外,流浪,读书,一连好几年。一直到我回国的时候,才知道我们一同工作的,我所爱的人已经被捕死了。当时我把这悲哀的心消磨在工作上面。”她又换一种口吻说:“但是以后种种,一次次的失败,卖友的卖友,告密的告密,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侪中只剩我孤苦的一身!我历遍了这人世,尝遍了这人生,认识了这人心。我要做鬼,做鬼。”

    仅仅是二、三段的对白,说出”鬼”为什么成为”鬼”。这两三句也是这篇小说的文眼。作者通过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来对一些事物提出思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