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反映职工生活变化的新闻稿件

    1.关爱活动,温暖员工的稿件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帮助困难职工和农民工渡过一个温馨祥和的春节,根据全总、省总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10年双节期间,**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扶贫济困解难事、温馨和谐进万家”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

    活动期间,各级党员干部和工 会组织积极深入到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家中帮疏导思想、帮落实政策、帮子女就学、帮实现就业、帮生产自救、帮安渡双节,以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的关爱送到了千家万户。 一、领导重视 制定方案 夯实送温暖活动基础 市总领导非常重视送温暖活动,站在落实“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作为双节期间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是召开党组会,专题听取保障部制定的双节送温暖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二是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元旦、春节期间送温暖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履行职责、制定计划、精心组织,倾心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

    三是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写出了《关于市直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生产生活状况的情况反映》,及时上报市委市政府,为深入开展双节送温暖活动夯实了基础。 二、履行职责 发挥优势 编织工会送温暖爱心网 双节期间,市总工会发挥自身优势,精心安排、周密部署,深入开展了以“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通过送法律、送岗位、送培训、送物质、送文化,切实解决了困难职工的过节难问题。

    一是积极筹措资金。为了保证送温暖活动的有效开展,市总通过全总拨款、省总补贴、协调市财政、送温暖基金利息等多方筹资90万元,全部用于双节期间的扶贫帮困,确保不让一名职工因家庭困难而不能过年。

    二是陪同省市领导慰问困难劳模、特困职工、农民工和残疾人。在我们提前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元月18日上午,陪同**等省市领导走访看望了两户困难劳模、一户特困职工和一户农民工,每户带去了500元现金和米、面、油等过节物资;2月7日上午,陪同市四大班子领导慰问救助了四户特困职工和2户残疾人;2月9日上午陪同省领导**看望了一户困难劳模和一户特困职工。

    三是集中救助特困职工。2月12-14日,分两批对530名特困职工进行了集中救助,每人发放救助金400元.四是组织用工洽谈会。

    元月26日,与劳动局联合组织了“迎双节、送岗位”失业职工、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有52家用工单位参会,涉及工种61个,提供岗位1708个,参会人员2600人,达成用工意向1170人。五是召开受助大学生座谈会。

    2月9日上午,与曾经救助过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座谈,听取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汇报,以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针对问题制定2010年的助学工作。六是看望困难工会干部。

    2月13日上午,市总领导班子分成二路走访看望了工作在第一线的11名困难工会干部,每人给与了400元慰问金,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了工会的“娘家情”。七是公开热线救助电话。

    为了确保困难职工能得到及时的救助,我们向社会公布了热线电话“12351”,每天24小时值班,力争送温暖工作不留死角。 三、采取措施 结对救助 推动“双百双千”帮扶活动深入开展 全市各级部门和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市帮扶办的号召,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大力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先进性。

    据统计,全市有4872名党员干部参加了帮扶活动,帮扶困难职工4910人,慰问金380万元,油食品34.16万斤,送岗位3277个,确保了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因家庭困难而发生意外。一是以市帮扶活动办公室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在双节期间继续开展“双百双千”帮扶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怀着对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活动,切实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

    二是部分单位和县区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夯实帮扶活动的物质基础。郾城区和临颖县召开了送温暖捐助活动动员大会,县区领导带头捐款捐物,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奉献爱心;市商务局发动党员干部捐款3600元,全部发放到帮扶对象手中。

    二是市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走进帮扶对象家中嘘寒问暖、看望慰问,带动了帮扶救助活动的深入开展。2月10日,市委书记**轻车简从来到帮扶对象煤炭公司困难职工**家中走访看望,送去了过节用的面粉、油、棉被和慰问金,并嘱咐**要坚定信心、战胜困难,早日摆脱贫困。

    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委常委、副市长曹存正、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等市领导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专门看望救助了帮扶对象,或以其它形式表示了对帮扶对象的关心和关注,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困难职工的盛赞和好评。三是在市领导的带动 下,各帮扶单位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基层为职工解愁、为企业排难。

    市总工会作为“双百双千”帮扶活动的牵头单位,走在了双节救助帮扶对象的前列,科以上干部在全体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于2月7日走访慰问了市国贸物资公司的10名困难职。

    2.以生活常识为主题的新闻稿

    在我的校园生活中,随着同伴们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酸甜苦辣,让我得到了快乐,让我有过烦恼,我的校园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自从一年级那天,爸爸妈妈把我领进学校的大门,我跨进学校大门的那一步起,我就认定了这是我的第二个家,我知道我将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学习,将在这个大家庭中愉快地生活,我将在这儿播撒种子,也将在这儿收获希望。校园好比是一个花园,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而我们就是在花园里成长,在园丁的培育下成长的鲜艳娇嫩的花朵,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六年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校园的一切我都是那么的熟悉,好像自己的家一样,生机勃勃的花草,高大壮观的楼房,包括我们的操场,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我们的清脆的童声,欢乐的笑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脚印。

    在这里,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知道了比赛的残酷,也知道了快乐的喜悦,我同朋友们经历了六年的光阴,在这六年中,我们共同努力过,在运动会中,我们团结努力,携手一心,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用我们的努力换来

    3.我想写一篇关于看望困难职工的新闻稿怎么写

    雁上苍天,秋思重;落叶归根,流连间,染了秋叶。

    你临上高峰,我推波助澜,那秋中不减的温存。秋之到来,秋之作留,秋之隐退,你我都不曾察觉。我换了岁月的厚重衣衫,你却倔强地寻夏意。岁月在你的肌肤上,偷偷烙下了痕迹,那细嫩的你,也确该成长了罢。

    脚下已没有了时光的声音,落叶编织了一曲主旋律。记得你,跑步喜欢踩落叶。响声轻柔,那是叶的厚重;相声清脆,昭示叶的疲惫。我们也疲惫了罢,放眼望去,天再也不是蔚蓝。你问我:天,为什么这颜色?我说:这,才是我们专属的天……

    你沉默了,我也沉默了。

    秋确乎染了叶,染了你和我。落叶时节,我们与灰色有染。

    你很坚强:毕竟只是个季节。于是我再次追随你,去到心里那片安详之地。无人的公园,孤独的秋千,我看你在空中扬起弧线。你静了,憧憬没有忧愁的华丽。我喜欢你静的样子,却又总读出一抹悲伤,和内心的无言沧桑。这确不该是我们的心情,我把头深深埋在怀里。

    就这么踏着音符看黄昏,公园的街灯,陪衬你红润的眼睛。

    朱颜素水几分清,越红叶,若忆秋风萧瑟,雁过留声。 琵琶复萦,泪尽半池烟沙。笑看红尘中,醉望三千里,白堤寻香,今生挥毫只为你。

    4.写一篇新闻稿,事件是生活部新闻稿培训

    一是企业老板的标题。前面未经念叨过,企业的教诲人面对于新闻记者说什么的标题,实在某个标题对于公司的内部异常实用。因为公司公关人员的消息稿件的消息操作操纵也是要听企业顶层的看法。你顶层没有爆料,那样上面的人也没有气量去恪守本人的意义去抖搂。因为,企业教诲对于本人的公关人员也要象对于新闻记者一样,敢于讲真话,说事业态势和本人企业的情势,因为唯有在于你某个地位,才气有某个发言权,学会事情营销的旧事稿如何写。公关人员才气正在此根底上举办施展。

    第二个标题就是企业公关人员本身的标题。咱们时常没联系看到的条件是,公关人员能够和内部的新闻记者、编者或者许其余政法有关单位打得火热,然而对于本人企业的货物、策略等标题却知之甚少,这种情景下,要写出传媒感有趣的消息稿自然就是抄两句海报词、抄多少句形似化的公司策略等体面上的货色,真正的争论和底细却说没有出一二三。再有就是,公关人员的自动性差,总是等着公司顶层安排使命了,才姑且凑合消息稿件。这种匆促成稿的公关消息就很难有深浅的发掘和详细的底细了。此外就是公关人员和企业的横向联络少,对于科研单位、销售单位、财务单位等的沟通特别少,正在这里等、靠、要,没有能及时出现不值简报宣扬的消息线索。

    5.请以什么变化多为题去寻找新闻线索并写新闻报道稿件作文

    改革开放了三十周年,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在吃的方面.爸爸说他们小时候不能经常吃大鱼大肉的.妈妈也说他们小时候餐餐都只吃青菜,只有在过年过节才能吃到一些肉.现在我们生活好了,餐餐大鱼大肉的,而我们小孩子有的还挑食,真是太不应该了.

    第二个变化是在穿的方面.爸爸妈妈说他们以前小时候衣服、鞋子都是大的先穿,穿短了才到小的穿.等到过新年了才能穿到一件新衣服.不像我们现在,一天一件漂亮的衣服.一听到这儿,我不禁惭愧起来:原来我想要一件衣服,如果妈妈不给买,我就会和妈妈怄气,我真是太不乖了.

    第三个变化是在住的方面.以前爸爸妈妈是住在瓦房里的,椅子也不见多一张,更别说家具了,现在呢?家家户户都起了高楼,家具、家电样样齐全,装饰得漂漂亮亮的.

    第四个变化是在文化方面.爸爸妈妈说,以前他们上学的时候,放学回来还要帮家里干家务活,有的孩子还不能上学呢!不像现在,有九年义务教育,不用交学费,要每个小孩都能读书.

    第五个变化是道路方面.从前家乡的道路都是羊肠小道,而现在呢?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了,交通方便了,大家也富裕了.吃的、穿的各方面都变好了起来.

    6.我要写一篇关于劳动就业的新闻稿,请大家给予帮助

    中国新闻周刊6月22日报道 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竭了。

    和2004年的“民工荒”不同,2007年的基层劳动力短缺,已经由东南沿海蔓延到北方内陆,从东部扩展到中部乃至全国,从暂时的缺工变成了长期的趋势。 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提出警告:中国将要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

    所谓“刘易斯转折点”,指的是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 而面对这一转折,以往靠廉价劳动力构成中国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

    善待劳动者,只是眼下应有之义之一;提升中国企业素质,“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不再靠“人多势众”盈利,则是长远之策。 2007新民工荒 因为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制造业生意人的恐慌,已影响到了城市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转和质量。

    故事开始越来越像那部荒诞喜剧《没有墨西哥人的日子》,和城市的扩张相比,随着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基层劳动力会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北京的长安街边,国贸桥往东几百米,万达广场的建设在年初时遇到了一点小波折,因为春节后,大批工人没有如期回到工地,工程暂时无法开工。 正在修建的外交部新住宅楼也遇到了类似的麻烦。

    原计划1200人的工人队伍没能招齐,预计今年初修到楼房和地面相交的“正负零”,现在却只进行到地下一层。 崇文区环卫局四队则在其辖区的所有公厕内,一直张贴着招聘广告。

    因为清扫公厕的临时工一直没有满员。而且,“每天都有人走。”

    该队劳资科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这个城市里小区业主生活的细枝末节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去年保洁工随叫随到,现在要提前三天才能约上。在小区家政公司的登记单上,三天内的业务都已经排满,还有很多因为轮不上而注明取消的业务。

    民工荒自2004年起为人所知。三年之后,基层劳动力匮乏所波及的范围,已经由制造业生意人的恐慌,影响到了城市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转和质量。

    故事开始越来越像那部荒诞喜剧《没有墨西哥人的日子》——当一个美国城市中的所有做服务业的墨西哥人突然都走掉后,整个城市陷入瘫痪——和城市的扩张相比,负责为这个城市修建住所,打扫卫生,清理公厕,还有整理家务的基层劳工正变得越来越少。正在壮大的城市不得不放慢脚步。

    劳动力短缺已不是一时一地现象 杨玉红一直觉得自己和一起来北京打工的丈夫无法相比。丈夫在今朝装饰公司做木工,这是现在比较紧缺的技术工种,每天可以赚到70~80元。

    而杨玉红在一家小区所属的家政公司上班。“他们那是技术活,而我们这种是手头活,随便谁都能做。”

    她说。 但中国社科院2007年5月发布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显示,短缺的劳工恰恰是杨玉红这类“干手头活的非技术工人”,而且,对女工的需求量占了2007年新增用需求的57.8%。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章铮对此的结论是:目前的“民工荒”主要是25岁以下女工供不应求造成的。 在经济学家眼里,还有许多零碎的证据,证明目前低端劳动力供应正处于卖方市场。

    比如,消费物价指数中,家庭服务和家庭维修服务的数据大约自2004年下半年起加速上升,在过去的一年,其平均增长率大约比此前3 年的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这表明低端劳动力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紧张,并带来了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加速上升。”

    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师高善文说。 下个月,杨玉红的报酬就要由一小时5元增加到一小时7元。

    来自安徽的建筑商王顺中已经准备把与钢筋有关的工序的工资由220元/吨增加到240元/吨,“这在全国都算高的价钱了。” 在民工荒的最早爆发地广东东莞,民工荒仍在持续,由它所带来的工资上涨,已是普遍的事实。

    类似“招聘普工,底薪690,每天工作8小时,保证双休日,工作满一年可以享受5天的带薪年休假……”的告示,如今在东莞几乎每家工厂的门口或者传达室的窗户上都随处可见。四年前就从重庆巫山县来到东莞做工的张启君,感触最深的是这几年待遇提高了。

    今年5月份,她领到了2500元工资,“刚来的时候,第一个月才拿了一千多元。”她对记者谈道。

    张目前的工作是查补(对成衣进行检查和修补),她说,目前厂里如果加班,一般是5元/小时,而在周末,可以拿到六七元钱。“我们厂的待遇比其他厂好,五个人住一间宿舍,有放衣服的橱柜,可以洗热水澡,下班后还可以在厂里打球、唱卡拉OK。”

    即便如此,企业依然面临缺工的问题。新兴发针织厂厂长尹海对记者说:“招工不好招,除了新兴发外,我们还有另一家耀信服饰厂,总共需要两千多工人,去年就缺工,今年更厉害了,现在还差几百人。”

    城市的用工短缺甚至已经抬高了农村里劳动力的价格。“现在是农忙季节,请人插秧,往年15块/天,现在都得30块/天。”

    杨玉红说。王顺中是来自安徽的建筑商,他在老家的父亲也遇到了人手短缺的麻烦。

    他开了一家棉花加工作坊,春节一过,这个只需要五六个人手的家庭式作坊里三名员工去了传说薪水更高的大城市,王的父亲只好和两个女儿暂时填补了他们。

    7.求一篇稿子关于社会生活的变化

    演讲稿:《我们粮票的故事》 粮票——这个伴随了我们三十年的东西,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收藏品,被放进了纪念册里。

    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天灾人祸,出现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上下都为吃饭发愁,一些地区甚至饿死了人。 记的1960年,当我走进中学时,老师让我们登记粮食定量。

    按照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当时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一般的定量是每月不到二十市斤(十公斤)。

    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粗粮(即玉米面),三分之一是细粮(即大米、白面),因此就需要用“粗粮票”、“面票”和“米票”来区分(见附件照片)。 另外,对食用油、白糖、肉、鸡蛋、牛奶、肥皂等副食和日用品,也要定量供应。

    在北方,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儿、花生,只能等到春节来临的时候。即使是“人人有份”,也要排起长龙,耐心等待,凭本供应。

    对于买到手的几条冷冻带鱼和抄得发黑的花生、瓜子,人们绝对没有挑毛病的闲心,只会当作宝贝似的收藏起来,准备用来款待前来拜年的客人。 如果你要出差去外地,不仅需要准备钱,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票。

    由于全国各省的粮票都不相同,并且不能流通,所以到外地去时,必须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见照片)。这种“全国通用粮票”,简直就是“硬通货”和“外汇”,仅用本地粗粮票是不能换到的,需要搭配米票、面票和油票,才能换到,而且还需要单位开证明! 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可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

    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 记得一次,母亲发现我生病发高烧,情急之下把刚刚领来的粮票塞进一本杂志中。

    等我们从医院回来,她却怎么也想不起粮票的去处了。这可是全家一个月的粮票啊!没有了粮票,食堂不能去,饭馆里的主食也不能买。

    也许您会说,不吃粮食没关系,多吃副食一样能活,还能减肥呢!可是,那个年代,没有粮食,也就没有多少副食可以买到。 当时的北京还算不错,在西单商场有时还可以买到“高级点心”和“高级糖”。

    所谓“高级”,不过是水果糖和核桃酥之类的,而且一市斤要五元钱;和一般职工每月四、五十元的工资相比,确实太贵了,所以才称为“高级”。即使是这样,大家也不得不抢着买。

    我家一个月没有粮票,除了靠亲戚、朋友接济一些外,就只能吃“高级点心”了。 我和弟弟正在长身体,每天只能吃几块点心,那段日子怎么过来的,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了。

    不过,却记得后来我们找到了夹在杂志中的粮票,全家人喜出望外,从食堂里买回了许多“久违”了的米饭和馒头,一直吃到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为止。 在那个年代里,对于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来说,所谓“粮食关系”是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的。

    如果你想到另外一个城市去找工作,除了需要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见附件),否则,你就无法吃饭。可见,粮食的短缺和实行粮票制度,对于人才的流动和农民进城务工,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那时,农民是没有粮票的。他们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得“口粮”,如果不够吃,只能另想办法。

    一些农民用自己家的鸡蛋和蔬菜,与城里人换些粮票,以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 还有一些特殊的“粮票”—— 购买短缺工业品(如手表、自行车)的“工业券”和购买布料、衣服的“布票”(见附件)。

    当年,人们想买这些短缺商品,不仅需要攒钱,而且还需要凑够这些必需的票证。 看到现在商店里的自行车和手表泛滥成灾,像是卖玩具似的,真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

    现在的孩子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粮票,确实是幸福的。不过,看到机关食堂里被浪费的粮食,以及餐馆里吃不完而倒掉的山珍海味,又觉得他们幸福得过了头。

    更让人不安的是,近些年来,农民或是种不起地、或是无地可种,纷纷弃农经商和进城务工,使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这样下去,是否又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呢?中国的人口比六十年代增加了一倍,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养活自己,又能靠谁来养活呢? 小小的粮票,蕴藏着许多故事,又时时提醒着我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就不能解决好中国的根本问题。

    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把过去的老粮票放在镜框里,挂在房间最显眼的地方,以此来警示自己,教育后代。 。

    反映职工生活变化的新闻稿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