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评语
1.请问对工笔画家罗寒蕾如何评价
罗寒蕾,1973年生于广西合浦,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广东省美协会员,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多次入选省级画展并多次获奖。
其获奖作品主要是《旅途》、《早班地铁》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一套《中国当代美术新锐丛书》,罗寒蕾在那个时候就被发现为“美术新锐人物”而入选,可见美术界关注她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
作为工笔画人物画家,罗寒蕾以委婉幽深的笔调、典雅素洁的笔触将现代人物的当下人性典型地刻写,并将工笔语言深入挖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美术理论界关注她的理由之一。她的画,主要是用笔和用线(但这条线并不是文人画意义上的线),极少极少用墨去渲染,她自己就说,线是工笔画最能保留民族特色的语言,能不染就不染——这是罗寒蕾工笔人物画的一大特色。
她对线极其敏感,大大小小疏疏密密的线,她处理起来是有条不紊,而且将线条的表现力(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看)发挥到了极致。她对线条的运用是既得传统精髓也富于创造性。
在她的作品中线的运用已进入自由的境地,她将线的表现力由形而入神。在她的作品中,线既是线,又是面、又是体,而体积是靠线的结构透视达到的;线的空间表达,不是靠明暗,而是以线的结构透视解决。
总之,罗寒蕾在线的造型手段上达到了“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运思精深者,笔迹周密”(唐张彦远句)的程度。罗寒蕾的工笔人物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笔写意工,在达到甚至超越油画的质感表现的工笔肌理里面,体现的仍然是中国画的堂堂气派。
罗寒蕾注重写生,善于观察生活。她对毛线和各种皮料都观察入微,甚至拍回照片把局部放大到一定的比例,观察它们的构成和细微变化,包括它们在网点里的色彩和光泽的变化等等,然后考虑用怎样的笔触去表现,这套方法她总结为“生活里的肌理放大化”或“丝画肌理”。
所以,她的工笔画都是用线勾勒,不惮于做“笨工夫”,甚至画面背景她都不厌其烦地用一根一根的线去勾勒,“写”出晕染的效果来,细观却是千百条线的交织缠咬,静中寓动,富于生气。由于她对的宋人花鸟小品的用笔技巧的吸收,尚意的成分高,线条就要比同时期的一些工笔画家鲜活得多,笔笔写出,笔笔生动自然,比那些仅仅停留在“干净、工整”层次的画家要高明得多、耐看得多;比起那些仅仅停留在写实层次的画家,她又要“意象”得多、有“气韵”得多。
所以,罗寒蕾可以归到“意象写实主义”画家中去。 当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罗寒蕾的笔墨语言还有待锤炼,有待更进一步的深入。
客观而言,受“型”的制约,线条灵性上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得不到最畅然的表达,这是工笔画这一画种的局限。从何家英那一代人起,当代中国画在工笔人物画领域似乎真正实现了徐悲鸿以写实法则变革中国画的理想,但却无法在写意画中实现。
这说明工笔和写意在语言本体上是难于兼容的,换言之,写意画在写实价值上是不可能彻底的,也是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一点可能连徐悲鸿也没有想到。
2.评价一张工笔画好坏的首要条件
工笔画的设色的确是很重要的。
工笔画的色彩很有讲究,不过现代工笔画是讲创新的,淡彩工笔画也是近年来比较受人追捧的绘画风格之一吧,多看看名家的画会有帮助的,
估计你画完的作品和你老师起初设想的画面反差较大,这是你跟老师沟通和观念的问题。
其实每个人审美和对色彩的感觉都不一样的,以后多看看你老师的绘画风格和用色习惯,相信会得高分的···
但如果你坚持自我,坚持自己的风格,虽然以后还会得低分,但这才是艺术精神之所在,只有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而不是随大流/千篇一律,才有可能成功。
3.对国画的评价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
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
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
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
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
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
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
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4.何家英的人物评价
何家英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创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读他的画,会从中找到一种真诚细腻的激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色彩。
何家英在工笔画领域能取得重大成就,自然与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分不开。在他眼里,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他的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的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他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何家英除了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认识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那种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借鉴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他的探索找到了一种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从而给人们以启迪。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兼融百家,自备一格。 潘天寿先生认为:中国的、西方的、日本的、印度的、现代的、古典工笔画本来不宜太大,但他发现日本的浮世绘美人画尺寸并不小,效果也不错,却陷入到要市场还是要艺术的两难抉择中,何家英的作品却以其雅俗共赏、韵味绵长获得了“双赢”,或许他的探索找到了一种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
(何家英图册来源 ,何家英作品图册来源 )
5.对国画的评价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6.关于马在新老师的工笔画,有没有比较中肯的评价
马在新,字推之,蜕斋主人。
男,1947年生,湖北潜江直路河人,湖北省国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中流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家。知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主编徐恩存曾说:“马在新的花鸟画,重在墨、色结合显得浓郁厚重,打破墨与色的界限,开拓新境,用以表现当代人眼中的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
著名画家娄师白先生看了马在新的作品后欣慰题词:“锲而不舍”以鼓励,北京画院著名画家张世简先生题词:“观在新画美化了人们的心灵”。
7.如何评价国画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