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由来简短
1.简短的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都是意志坚强,不怕困难,坚持自己可以做到,心甘情愿
契而不舍,金石可镂。
赞扬的精神都是不懈的奋斗。
但原因有所不同。
夸父是由于自己所想而追日;
精卫是为了报仇而填海;
愚公则是想要出入方便而移山。
寓意因此又有些微的不同之处~
夸父是为了理想信念而奋斗;
精卫是为了执念驱使而奋斗;
愚公是为了造福子孙而奋斗。
不过个人感觉大同小异~
2.作文中写愚公移山的故事.要简洁
从前有位老人,名叫愚公,人们都称他为北山愚公。他家的出行道路被太行和王屋两座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5343438山给挡住了,他便下定决心要带领自己的儿孙后代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为大家的出行提供方便,全家人说干就干,也有一些乡邻前来帮忙。
有一位名叫智叟的人,碰巧路过这里看见他们这样蛮干,就劝他们说:“你们真愚蠢啊!这么大的两座山要搬到何年何月?不创造财富,你们吃什么?再说这两座山上的资源那么丰富,不全被你们破坏了。”愚公见这人不来帮忙,还这么讥笑大家,就上前说:“我们这叫愚蠢吗?我们这代没移走,下一代,下下一代不就可以移走了吗?”愚公说完,就有许多人围了这来,智叟见这么多人,自己说不过他们,就悄悄地溜走了。
一天智叟家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一位地方官员,他来智叟这儿是想讨教方法为地方办一些实事。于是智叟就把愚公带领村民如何移山的蠢事告诉了这个地方官,并建议政府把山那边的人迁到山这边的村中,开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自然资源,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开发旅游产业。
地方官员听完以后,就让智叟带他来到愚公家。赞扬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可贵,并对愚公讲了搬山的不利因素,及在这里建立自然保护,开发旅游产业的好处。听了地方官员的话后,愚公决定不再移山了。他接受政府官员的建议号召村民搬迁了房子并在政府的参与下在这两座山上建立了自然资源保护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这儿经济的发展,村民全都夸这个办法好。村民们也十分感谢愚公,更感谢这两座山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从此,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愚公移山”来源
故事说,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你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他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
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
愚公带领一家人,不论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两名神仙到人间去,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它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4.愚公移山来源于什么故事
选自《列子·汤问》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了八十几年。(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真的把山挖平了,于是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