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范文
求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结构的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内容来自生物必修模块三,第5章第1节。
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说教学目标: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1.知识目标:1.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2.能力目标:1、概括出生态系统的成分,讲解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带领学生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模拟游戏,培养学生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4、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5、教学难点:(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3)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三、说教法:教学重点的落实方案:1、利用身边的场景导入法。2、课件展示的直观教学法。
3、联系实际的谈话法。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1、学生模拟实验法。
2、讨论教学法。3、图形直观教学法。
四、说学法1、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思维迁移。
3、联系实际法。[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场景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与我们有着联系,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的指导思想,所以我在这里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丽的池塘照片)教师:同学们这块池塘漂亮吗?参天的大树,枝叶间透过的阳光,平坦的草坪,池塘中鱼儿在欢快地游泳,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虫鸣鸟唱,此起彼伏。二、 讲授新课学习生态结构的首要问题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所以,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的个生物的成分就是学生在本节课首先要掌握的知识点。针对以上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并得出答案。
1.观察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性。)
教师:这应该可以算是一个小型的池塘生态系统了,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3.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由于这是学生常见的景观,而且我们在前一节课中有已经讲过生态因素以及类型,所以学生只要认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学生:通过讨论,生态系统的成分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指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和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正是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才为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才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也不能制造有机物,它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所以,我们称这些动物为消费者。
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消费者的等级问题如何区分,一直以来都有学生分不清,是这里的一个难点,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进一步对重难点进行突破:教师:(问题思考与讨论)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质”除了包括水分、空气、无机盐等无机物以外,是否还包括有机物呢?2、请说明一下作为消费者的生物有多少种,它们的等级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属于那种类型?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结论: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还有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消费者不同,它们的等级也不同。依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的次序,将其分为: A、初级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植食性动物。
如:浮游动物,蝗虫等。 B、次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
人教版高中生物 说课稿
参加招聘考试进行说课,最主要的要注意说课的几个流程即: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再和你一起面试的人中,如果其他人没有把握住这几个流程,那么你的优势就很明显了。给你贴上我自己写的一篇说课稿,以供参考:说课稿 二、受精作用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1节作为一个教学主题,其内容需要分解为3课时来完成,为了使“受精作用”的教学相对完整、独立,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我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二)教材整合: 1、模型建构的第一部分“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的变化”和“技能训练(识图和作图)”,无论从知识性还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都与“减数分裂”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我把它们前置到“减数分裂”的教学中进行,但本课时继续使用模型建构的方法。
2、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逻辑出发,我将“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及意义”前置到“生物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前进行,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必修2 遗传与进化》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2、理解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来源和数目的变化,以及配子的随机结合对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意义。 难点:模拟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及配子间的随机结合。
(五)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法定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体验,组织交流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动手动脑相结合,自主创新学习。二、学情和学法、教法: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1、知识基础: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能力基础: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观察、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对生物多样性有感性认识,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
同时考虑到高中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我将学情综合归纳为以下几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学法的确定还要依据学情,因此针对不同的学情特点我确定了不同的学法和教法:三、教学程序设计:(一)课型及操作流程 采用“问题——活动”式教学,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理论与具体事例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试验、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开展他们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操作流程为:问题激趣→活动探究→归纳提升→应用迁移,当然这个流程不仅仅是在这节课的开始,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2、播放录像,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和意义; 很多学生在看录像的时候都是看热闹,没有什么目的性,录像一停,脑子里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观看录像前我先设置了问题串,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看和思考,进而总结受精作用的过程。
看完录像之后,学生基本能够总结出受精作用的过程,但对于其实质还处于比较肤浅的状态,这时可展示生命环进行形象的说明:假设亲代性原细胞的细胞核中有4条——2对同源染色体,那么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雌雄配子各从亲代获得了2条染色体,经受精作用后就会完成核与核的融合,同时各自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也就完成了“会师”,染色体数就又恢复为4条,所以说受精作用的实质就在于精子与卵细胞核与核的融合,最终使来自双亲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其意义就在于恢复了染色体数目,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生命环的使用既是对模拟活动的提升,帮助学生理解了实质,将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的结构化认知,同时还可以继续利用它提出问题——既然子代都是各从双亲处获得了一半的染色体,那为什么却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现象呢?从而引入到下一个环节。3、循序渐进,进行探究,归纳生物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你能用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来模拟一下形成原因吗? ↓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的性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会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 ↓ 如果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的话,又会有多少种类型呢? ↓ 人的细胞核内有46条染色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又有多少呢? ↓ 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模拟受精作用的过程吗? ↓ 如果前后两个小组合作,将一个组产生的作为雌配子、另一个小组产生的作为雄配子的话,你们还能够共同找出什么原因吗?4、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新授课结束后,适当的练习对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精心地设置了3个层次的巩固练习——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这些练习既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对学。
人教版高中生物 说课稿
参加招聘考试进行说课,最主要的要注意说课的几个流程即:一、说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再和你一起面试的人中,如果其他人没有把握住这几个流程,那么你的优势就很明显了。给你贴上我自己写的一篇说课稿,以供参考:说课稿 二、受精作用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1节作为一个教学主题,其内容需要分解为3课时来完成,为了使“受精作用”的教学相对完整、独立,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我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二)教材整合: 1、模型建构的第一部分“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的变化”和“技能训练(识图和作图)”,无论从知识性还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都与“减数分裂”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我把它们前置到“减数分裂”的教学中进行,但本课时继续使用模型建构的方法。
2、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逻辑出发,我将“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及意义”前置到“生物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之前进行,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必修2 遗传与进化》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2、理解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来源和数目的变化,以及配子的随机结合对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意义。 难点:模拟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及配子间的随机结合。
(五)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法定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体验,组织交流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动手动脑相结合,自主创新学习。二、学情和学法、教法: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1、知识基础: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能力基础: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观察、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对生物多样性有感性认识,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
同时考虑到高中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我将学情综合归纳为以下几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学法的确定还要依据学情,因此针对不同的学情特点我确定了不同的学法和教法:三、教学程序设计:(一)课型及操作流程 采用“问题——活动”式教学,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理论与具体事例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试验、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开展他们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操作流程为:问题激趣→活动探究→归纳提升→应用迁移,当然这个流程不仅仅是在这节课的开始,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2、播放录像,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和意义; 很多学生在看录像的时候都是看热闹,没有什么目的性,录像一停,脑子里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观看录像前我先设置了问题串,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看和思考,进而总结受精作用的过程。
看完录像之后,学生基本能够总结出受精作用的过程,但对于其实质还处于比较肤浅的状态,这时可展示生命环进行形象的说明:假设亲代性原细胞的细胞核中有4条——2对同源染色体,那么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雌雄配子各从亲代获得了2条染色体,经受精作用后就会完成核与核的融合,同时各自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也就完成了“会师”,染色体数就又恢复为4条,所以说受精作用的实质就在于精子与卵细胞核与核的融合,最终使来自双亲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其意义就在于恢复了染色体数目,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生命环的使用既是对模拟活动的提升,帮助学生理解了实质,将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的结构化认知,同时还可以继续利用它提出问题——既然子代都是各从双亲处获得了一半的染色体,那为什么却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现象呢?从而引入到下一个环节。3、循序渐进,进行探究,归纳生物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原因;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你能用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来模拟一下形成原因吗? ↓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的性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会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 ↓ 如果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的话,又会有多少种类型呢? ↓ 人的细胞核内有46条染色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又有多少呢? ↓ 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模拟受精作用的过程吗? ↓ 如果前后两个小组合作,将一个组产生的作为雌配子、另一个小组产生的作为雄配子的话,你们还能够共同找出什么原因吗?4、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新授课结束后,适当的练习对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精心地设置了3个层次的巩固练习——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这些练习既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知识的。
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识记:理解2、 能力目标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 说教法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导入新课:(3—5分钟)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讲授新课:(30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5、布置作业。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
跪求高中生物《生物3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 免疫调节 一课
《免疫调节》说课稿各位专家、领导,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免疫调节与前面所学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构成了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必要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免疫调节在本章中的重要性。
它是在学生学习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后,对内环境的稳态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内容,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人体抵抗病原体的机制,并为进一步学习人类治疗疾病的机理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 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与表达交流能力。 通过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病人,从而引导学生将视野从基础知识中转移出来,更多地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逐渐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态度,形成关心社会的意识。3、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才能深刻了解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人体又是如何抵御病原体等知识的,故确定为本节的重点。(2)而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为体液调节和细胞调节的过程,由于高中生对免疫机理不熟悉,且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在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时有一定的难度,故确立为本节的教学难点4、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方法1、教法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通过问题串形式来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通过问题讨论、分析与综合,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建立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指导:学案导学、引导探究、分析比较。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
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 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免疫知识的渴望。高中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新课在问题探讨中引导学生思考“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吗?”、“人体能靠激素来直接杀灭病原体吗?”、“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得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不能直接消灭病原体,那么病原体的清除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从而引出课题《免疫调节》。这样不仅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探究,体验乐趣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那么免疫调节是依靠什么来实现的呢?从从而引出免疫系统组成的学习。由结构决定功能,从而进入免疫系统功能的探究。
用实例“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含有病原体,吸入的空气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患病。”设疑“我们为什么不会患病呢?”因为我们人体有三道防线。
它能阻止病原体的侵入。在讲解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之后,我将引出非特异性免疫,并归纳总结出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接着讲解第三道防线,这里我采用的是“泡泡男孩”的实例,让学生生动的了解到第三道防线也就是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并让学生尝试总结得出特异性免疫的特点,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免疫系统的功能。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但免疫系统除了防卫功能之外,还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在此有教师补充并解释它能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和病变的细胞。体现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突出了重点。
如果我们把人体比喻成一座城堡,那么非特异性免疫就是那厚厚的城墙,特异性免疫就是城中巡逻的警察。设问“那么特异性免疫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在此我采用的是自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得基础上,我将借助于多媒体展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然后由师生一起来归纳总结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突破了难点。(三)、迁移拓展,思想升华在学习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后,提出问题“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并引导学生回忆血糖平衡的调节,学生很容易回答“不是”。
那么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时,将会把自身物质当作外。
求助高中生物说课必修 的重点章节,谢谢
我是高中生物老师,福建的。你们应聘只要考说课吗?我们是说课试讲都同一个选题,。
一般应聘的说课不会出偏的怪的章节,考查应聘者的基本能力么。你把主干知识准备清楚就好。
记得我当年考的是光合作用。
最有机会中标的:
光合作用.细胞呼吸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
动物与植物的激素调节,免疫调节(神经调节虽然是主干知识,但是考的机会较小,不如前二者重要。)
一般选修三不会出的。如果你时间有多,多准备些也好,那么选修三着重基因工程吧。江苏卷里基因工程还是蛮大头的。
这些你准备清楚就很强大了。
生物选修三教材分析
一、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新教材与老教材比较分析(一)知识点的比较分析(侧重于知识点的增添和删除部分)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老教材见第三章第四节部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新教材 老教材增添了“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状况”的内容和图片。
(P60) 无相关内容。增加了“资料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P63) 有简单文字叙述: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P25)删除了“渗透作用概念和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等文字内容。
有较为详细的相关内容。(P58)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老教材见第二章第一节部分:细胞膜的结构新教材 老教材增添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P65);“人鼠细胞融合实验”(P67); 无相关内容。
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这一名词,“糖被”概念改以小字体出现,且添加了“糖脂”这一名词(P68); 无“流动镶嵌模型”和“糖脂”等名词,有正常字体显示的“糖被“概念。(P24)增加了“课外制作: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P69); 无相关内容。
删除了小资料“关于细胞识别最经典的例子”。 有相关内容。
(P24)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老教材见第二章第一节部分:细胞膜的功能新教材 老教材明确点出了“扩散”现象,完善了被动运输的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并配上了更为形象直观的示意图。(P70) 只有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两种运输方式的介绍,无协助扩散的介绍。
(P24)介绍主动运输实例时,增添了丽藻细胞积累K+的情况(丽藻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度比的表格)(P71),删除了“轮藻”的图片。 无丽藻细胞积累离子的例子,但有轮藻的图片。
(P25)通过“知识链接”形式,说明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来自于ATP的水解,使前后知识更为连贯。(P72) 只是说到主动运输需要消耗新陈代谢释放的能量。
(P24)以小字显示的形式阐述了“胞吞”、“胞吐”现象并配有相关图片。(P72) 用“内吞”和“外排”名词,没有图片。
(P25)每章节结束,均配有练习或技能训练、本章小结。本章配有有“科学前沿——介绍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研究情况”,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P74) 章节结束有复习题和课外读(无图片)。(P43)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老教材见第三章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新教材 老教材使用“细胞代谢”的概念。
(P78) 使用“新陈代谢”的概念。(P44)“资料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内容翔实,生动,配有多张图片。
(P81) “酶的发现过程”以文字叙述为主,内容较为单一。(P45)探究实验“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不但完成老教材实验目的,且又增加了“温度”这一变量,研究加热对H2O2分子运动的影响,从而提出“活化能”这一新概念。
(P78) 观察验证实验“比较H2O2酶和Fe3+的催化效率”,不设“温度”变量,也不提“活化能”这一名词。(P46)增添了生物实验常用术语“控制变量”的解释,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并习得相关操作技能。
(P79) 无相关内容。相关信息“目前已发现的酶有4000多种”。
(P83) 小资料“目前已发现的酶达3000多种”。(P45)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研究环境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更为开放,更侧重于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分析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P83) “实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主要就是研究酶的专一性。(P47)“科学·技术·社会——酶为生活添姿彩”图文并茂,更适于中学生阅读。
(P87) “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仅有文字叙述。(P49)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老教材见第三章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新教材 老教材对于把ATP比喻成细胞的能量“通货”有更为实质的解释(吸能反应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放能反应与ATP合成相联系)。
(P89) 对于把ATP比喻成细胞的能量“通货”的解释是因为细胞内时刻进行着ATP和ADP的相互转化。(P51)图文并茂地展示了ATP的利用实例。
(P90) 简单的文字叙述。(P51)删除了两个关于ATP的小资料。
有两个ATP的小资料。(P51)课后练习中拓展题设计得好,真能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前后融会贯通。
(P90) 无相关内容。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老教材见第三章第七节:细胞呼吸新教材 老教材细胞呼吸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P91) 细胞呼吸(又叫生物氧化)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P72)增添了探究实验“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通过实验得出细胞呼吸有两种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P91) 文字直接表述“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P72)穿插介绍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P93) 无相关内容。利用相关信息增补了对[H]的解释,使学生在学习光合作用H2O光解产生的[H]时不致于混淆。
(P94) 无相关内容。资料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图文并茂。
(P95) 文字说明“细胞呼吸的意义。(P74)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
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 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识记:理解2、 能力目标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 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5、布置作业。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课堂作业:【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
高中生物说课课题怎么选择
《光合作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三节内容。
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并且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等。
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合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②叶绿体中的色素③光合作用的过程④光合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②通过观察、设计光合作用发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③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④通过学生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体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观点以及珍爱自然、珍爱绿色、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4.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的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依据:①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
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
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②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
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到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养高效应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
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发展,关心社会问题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利用。
5.教学难点: (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 依据:科学实验方法的教育是理科综合考试目标(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在本节教学中的较好体现,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之一,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方面正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因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多项实践,才会使效果事半功倍。
(2)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转化 依据:高二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未学习到,对有关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还不能理解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再由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对于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内容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二课时安排叶绿素实验,第三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师的过程式教学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2.教学手段: 课件、录像、投影仪 三、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