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江西宋代墓葬发掘简报

    1.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的考古发现

    2007年1月6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联合对靖安县水口乡东周墓葬进行发掘。

    这种“一坑多棺”的葬俗在我国考古史上属首次发现。保存的大量人类遗骸,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先秦人类遗骸研究的一项空白,为先秦时期南方地区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尺。

    靖安东周墓葬群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这些文物大致可以归类为:

    金质饰物1件,圆形金质饰物,直径达30厘米,表面用錾刻技法装饰出三圈龙形纹饰;外围环以双层陶制装饰品,其上刻有精美的云雷纹饰。这组器物造型独特,工艺考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期体量最大、装饰最为繁复的金器。 竹器,竹器品种有竹笥、竹席、竹扇、竹勺等。便面(竹扇),长37厘米,用精细的竹篾编成,保存完好,为我国出土最早最完整的扇类实物证据,堪称中华第一扇。竹席,发现并成功取出3床竹席,长约180、宽约80厘米。织法讲究,保存相当完好。竹笥,出土有方形和圆形。有的四周衬以丝织物,有的四角包裹了金属附饰。圆形竹笥,用0.4毫米的竹丝编织成,制作极其精巧。

    漆器,漆器品种有漆勺、漆盒、彩绘漆剑、漆盘等。漆勺,扁腹、曲柄。造型奇特,数量较多。长约40厘米。异形漆盒,长 17厘米,高6厘米。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表面装饰规整的凹凸弦纹,髹黑漆;在黑漆表面刻划有极其精细的刻饰线纹,刻饰线纹等距,间距1毫米,深浅如一。在中间的凹形方框内还镶嵌有极其精巧的箭镞状饰物。堪称髹漆制品的精品佳作。彩绘木剑,长约50厘米,保存完好。通体饰彩,鲜艳夺目。

    木器,木器品种有纺织用具、木盒、木梳等。

    青铜器和原始青瓷器,青铜器出土多件。造型简单,没有装饰纹样,属越系青铜器的制作风格;原始青瓷器制作较精美,既有越系青瓷的造型特点,其瓷胎、釉色有具有强烈的本地文化特色。

    出土了300余件纺织品,品种有桑蚕丝和麻两种。G11号棺木出土的一块184厘米X133厘米的方孔纱是中国纺织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积最大的整幅拼缝织物。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织锦实物,且是由朱砂矿物颜料染线织造花纹,这是中国第一块密度最高的织锦实物,每厘米织物经线240根,花纹有各式几何纹和动物纹样。 值得惊喜的是,古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服装,同时还出土了几种复杂的纺织新品种,完全可以改写中国的纺织织造历史。

    2.江西靖安古墓的最新挖掘情况

    2007年1月6日,在靖安县水口乡李洲坳,几名盗墓贼惊醒了埋藏了2500多年的东周古墓。

    墓葬的罕见形式以及其出土的47具棺木,震惊了全国考古界。昨日,在北京举行的“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靖安东周墓以高票入选,其发掘过程和创造的多项国内第一,22名青年女性集体裸死等多项数据均为首次发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22名青年女性裸体入殓 据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介绍,47具棺木中,有22具发现有人类遗骸。主要包括人体骨骼和脑髓组织,12具骨骼中发现有绿色的结晶体。

    死者多数为侧身屈肢,少数仰身直肢。一些头骨上保存了十分完美的秀发,和清晰的发髻以及捆扎头发的发带。

    从目前只发现四个棺内有服饰的情况分析,入殓时,多数死者未穿戴服饰,只是使用纺织品匹料或者竹席包裹尸身,一些死者身上佩戴有精美的小件玉饰。随葬器物主要放置在死者脚下的竹笥之中。

    主要随葬品有小型手工加工工具,如刀、削、凿等,以及木质纺织工具绕线框、梭、打纬刀、陶纺轮、漆勺等。少数随葬原始青瓷器、青铜鼎等。

    人类遗骸的相关研究工作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担。结果表明,能够检测的个体都是女性,年龄在15-25岁之间。

    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对出土的人骨绿色结晶物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结晶物质主要是磷酸铁盐类物质。 人类遗骸填补我国研究空白 棺木内普遍有人类遗骸发现,并有保存完好的脑髓组织或头骨、人牙、头发等,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先秦人类遗骸研究的一项空白,意义重大;而许多人体骨骼内长满翠绿色的磷酸铁盐类结晶物,这些物质晶莹剔透,折射出翡翠般的光芒,这在科技考古界也是极其罕见的发现。

    人头骨上发现的发辫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对于我国早期服饰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此次发掘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提出的“边发掘、边保护”的要求,多学科专家第一时间参与发掘和保护,最大限度提取了文物信息,有效地保护了平时发掘中容易损毁的文物。

    墓葬中出土了中国最早、密度最高的织锦及服饰,可以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史;保存的大量人类遗骸,为先秦时期南方地区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尺;墓葬及出土物代表了江西地区一支具有越人风格又受到楚文化影响的新型青铜文化;其年代当在春秋晚期,距今约2500年左右。 650件出土文物价值极高 截止目前,已经清理棺木清理完出土的47具棺木。

    共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其中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铜器30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属器5件,以及纺织品300余件。

    此外,还出土了一批的人类遗骸标本。从出土文物分析,许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文物大致可以归类为:金质饰物 1件。圆形金质饰物,直径达30厘米,表面用錾刻技法装饰出三圈龙形纹饰;外围环以双层陶制装饰品,其上刻有精美的云雷纹饰。

    这组器物造型独特,工艺考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期体量最大、装饰最为繁复的金器。 竹器,竹器品种有竹笥、竹席、竹扇、竹勺等。

    便面(竹扇),长37厘米,用精细的竹篾编成,保存完好,为我国出土最早最完整的扇类实物证据,堪称中华第一扇。竹席,发现并成功取出3床竹席,长约180、宽约80厘米。

    织法讲究,保存相当完好。竹笥,出土有方形和圆形。

    有的四周衬以丝织物,有的四角包裹了金属附饰。圆形竹笥,用0.4毫米的竹丝编织成,制作极其精巧,美仑美奂。

    漆器, 漆器品种有漆勺、漆盒、彩绘漆剑、漆盘等。漆勺,扁腹、曲柄。

    造型奇特,数量较多。长约40厘米。

    异形漆盒,长17厘米,高6厘米。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表面装饰规整的凹凸弦纹,髹黑漆;在黑漆表面刻划有极其精细的刻饰线纹,刻饰线纹等距,间距1毫米,深浅如一。

    在中间的凹形方框内还镶嵌有极其精巧的箭镞状饰物。堪称髹漆制品的精品佳作。

    彩绘木剑,长约50厘米,保存完好。通体饰彩,鲜艳夺目。

    木器 ,木器品种有纺织用具、木盒、木梳等。 青铜器和原始青瓷器,青铜器出土多件。

    造型简单,没有装饰纹样,属越系青铜器的制作风格;原始青瓷器制作较精美,既有越系青瓷的造型特点,其瓷胎、釉色有具有强烈的本地文化特色。 将改写中国的纺织织造历史 李洲坳东周墓葬出土了300余件纺织品,这些纺织品的品种有桑蚕丝和麻两种。

    桑蚕丝织物有各种不同密度纱、绢、绮、织锦、刺绣及经编织物——组带。其中G11号棺木出土的一块184厘米X133厘米的方孔纱是中国纺织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积最大的整幅拼缝织物。

    此外,该墓葬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织锦实物,且是由朱砂矿物颜料染线织造花纹,这是中国第一块密度最高的织锦实物,每厘米织物经线240根,花纹有各式几何纹和动物纹样。值得惊喜的是,古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服装,同时还出土了几种复杂的纺织新品种,完全可以改写中国的纺织织造历史。

    “一坑多棺”型墓葬创全国第一 据樊昌生介绍,李洲坳东周墓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结构最为奇特的“一坑多棺”型墓葬。该墓葬在填埋时,先在墓底垫厚约40-60厘米的。

    3.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的介绍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位于江西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李家自然村,2006年12月30日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07年1月6日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县博物馆正式发掘。李洲坳东周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形墓葬。墓葬形制奇特,埋葬风格独具特点,为全国仅见。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丝织品,其中的染色织锦服饰,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服装,可以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历史和文化史。

    4.宋代古墓出土文物最多的有哪些陪葬品

    宋代起纸做的明器逐渐流行,如象“花圈”由原来的实物转向用纸扎的。

    今之以纸为之,谓之宾器。”自纸做明器出现后,实物模型明器也没断流,二者齐头并进。

    为区分两种不同的男器,有的地方把纸扎的明器称作“社火”,有的还称“纸货”。由于实物模型明器费工、费时、费料,并不比纸货好看,所以现代农村多用纸扎明器。

    纸货一般都在坟头焚烧,实物模型的明器有随葬的,也有焚烧的。明器就其内容来讲,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用的、生活中常见的,另一类是纯粹象征性的,与死后时世界一样,是人们观念的产物。

    实用的明器衣食住行都有,如盘盏碗碟,衣服鞋帽,被褥枕头,床铺桌椅,牛马车辆,书童婢女,还有住宅院落;在廊柱挂有榴联,上写“月镜水花,浮生一梦;纸窗竹屋,小住三年”在纸屋里,有桌椅床铺、三铺四盖,院里有牛马车辆,家禽家畜。 还有纸扎的主人坐在中堂,环端茶点烟,院中还有纸扎的仆役打扫庭院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死者生前嗜好之物都带上。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均已达到相当的高度,随葬品种类日益丰富,不再具有早期墓葬中那种鲜明的时代特色。

    5.江西靖安古墓最近有新发现吗

    截止目前,已经清理棺木清理完出土的47具棺木。

    共出土各类文物650余件。其中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铜器30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属器5件,以及纺织品300余件。

    此外,还出土了一批的人类遗骸标本。从出土文物分析,许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文物大致可以归类为:金质饰物1件。圆形金质饰物,直径达30厘米,表面用錾刻技法装饰出三圈龙形纹饰;外围环以双层陶制装饰品,其上刻有精美的云雷纹饰。

    这组器物造型独特,工艺考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期体量最大、装饰最为繁复的金器。 竹器,竹器品种有竹笥、竹席、竹扇、竹勺等。

    便面(竹扇),长37厘米,用精细的竹篾编成,保存完好,为我国出土最早最完整的扇类实物证据,堪称中华第一扇。竹席,发现并成功取出3床竹席,长约180、宽约80厘米。

    织法讲究,保存相当完好。竹笥,出土有方形和圆形。

    有的四周衬以丝织物,有的四角包裹了金属附饰。 圆形竹笥,用0。

    4毫米的竹丝编织成,制作极其精巧,美轮美奂。 漆器,漆器品种有漆勺、漆盒、彩绘漆剑、漆盘等。

    漆勺,扁腹、曲柄。造型奇特,数量较多。

    长约40厘米。异形漆盒,长17厘米,高6厘米。

    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表面装饰规整的凹凸弦纹,髹黑漆;在黑漆表面刻划有极其精细的刻饰线纹,刻饰线纹等距,间距1毫米,深浅如一。 在中间的凹形方框内还镶嵌有极其精巧的箭镞状饰物。

    堪称髹漆制品的精品佳作。彩绘木剑,长约50厘米,保存完好。

    通体饰彩,鲜艳夺目。 木器,木器品种有纺织用具、木盒、木梳等。

    青铜器和原始青瓷器,青铜器出土多件。造型简单,没有装饰纹样,属越系青铜器的制作风格;原始青瓷器制作较精美,既有越系青瓷的造型特点,其瓷胎、釉色有具有强烈的本地文化特色。

    将改写中国的纺织织造历史 李洲坳东周墓葬出土了300余件纺织品,这些纺织品的品种有桑蚕丝和麻两种。桑蚕丝织物有各种不同密度纱、绢、绮、织锦、刺绣及经编织物——组带。

    其中G11号棺木出土的一块184厘米X133厘米的方孔纱是中国纺织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积最大的整幅拼缝织物。 此外,该墓葬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织锦实物,且是由朱砂矿物颜料染线织造花纹,这是中国第一块密度最高的织锦实物,每厘米织物经线240根,花纹有各式几何纹和动物纹样。

    值得惊喜的是,古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服装,同时还出土了几种复杂的纺织新品种,完全可以改写中国的纺织织造历史。 “一坑多棺”型墓葬创全国第一 据樊昌生介绍,李洲坳东周墓葬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结构最为奇特的“一坑多棺”型墓葬。

    该墓葬在填埋时,先在墓底垫厚约40-60厘米的青膏泥,使底部平整。在青膏泥上放置棺木47具。

    棺木主要为东西向分布,排列密集,大小基本一致,大多数保存完好。 发掘表明,在棺木底部,普遍垫有一层竹席;竹席上还保存有十分清晰的捆绑棺木的竹绳。

    这些竹绳、竹席层次关系清楚,没有明显的打破关系。这从考古层位学上证明,这批棺木是同时下葬的。

    棺木同样用多层竹席包裹,下葬之后,再次用青膏泥覆盖墓葬及棺木;之后用厚约10厘米的黄土覆盖棺木及墓底,夯打并火烤,形成致密的包裹层。 47具棺木中,28具保存相对完好。

    棺木多数东西向,少量南北向埋葬,排列密集,大小基本一致。长2。

    4-2。8米,最长3。

    4米,宽50-80厘米,最宽1。5米。

    除主棺有棺有椁外,其余棺木均为单棺。棺木均上下半圆形结构,用原整木对半剖开,然后用斧、锛类工具挖成。

    有圆形榫卯套合型、平面套合型和凹面套合型三种不同形式,其中以圆形榫卯套合型加工最为精湛,工艺最复杂。棺内内空部分,也可分为长圆形和长方形。

    经南京林业大学初步鉴定结果,所有棺木尚未发现使用锯子的痕迹,棺木木质均为杉木。 目前,我省对李洲坳东周墓葬的文物清理、保护工作还在继续,文物普查也在进行当中。

    这次发掘,对于江西乃至南方地区的周代青铜文明结构研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6.民间宋代古墓葬是什么样

    宋代墓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形制、装饰和随葬品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大体可以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区域。

    (一)北方地区墓葬 北方地区是指宋朝版图内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北方地区宋墓的面貌整体上较为一致,墓葬类型主要有石室墓、土洞墓、砖室墓、土坑墓等几种类型。

    1、石室墓 用石材构筑的墓室称之为石室墓。宋代官方明令禁止使用石室墓,北方地区因位于政治、文化的中心区域,墓葬的营建大体能遵朝廷规定的礼度,因此,北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北宋石室墓不多。

    2、土洞墓和土坑墓 土洞墓和土坑墓在宋代北方地区比较常见。 土洞墓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靴形土洞墓(它的剖面像一只靴子)。

    北宋早期使用土洞墓的墓主有低级品官、城镇富商、农村乡绅等,身份相对不低,而进入北宋中期以后,稍有一些身份和地位的人,死后不再使用土洞墓,转而营建砖室墓,并逐步发展到使用建筑和装饰都十分考究的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3、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这类墓葬最初出现于唐末,北宋中期以后开始流行,金代达到鼎盛,元代开始趋于简化,进入明朝以后急剧减少直至消失。

    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是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砖室墓。北宋中期,大型的品官墓葬不再使用仿木建筑的装饰,反而逐渐趋于朴素,墓壁变得毫无装饰,而富裕平民,开始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4、土坑墓 土坑墓在各个时代都是大量使用的墓葬形式,北宋时期也是如此。宋代的土坑墓——“漏泽园”墓葬非常引人注目。

    所谓“漏泽园”,是指由北宋政府官方出面集资埋葬客死他乡的贫民、士兵及无主骸骨的公共墓地。这些墓葬一般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形式。

    火葬墓用陶瓷罐放置骨灰,挖小土坑埋葬;土葬墓则采用土坑墓穴,将死者置于大型陶瓮或薄皮木棺埋葬。骨灰罐上或死者身上加盖青砖,砖上刻有编号、死者籍贯、身份、死因、收葬时间等等。

    (二)南方地区墓葬 1.长江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地区是两宋时期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一地区的宋墓材料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形制:(1)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这种形制应该是最常见的,遍布全国,南方各地也不例外。(2)长方形砖室券顶墓。

    其中又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两种。(3)砖框石盖顶墓或砖石混筑墓。

    这是这一地区最为流行的墓葬形制,同样也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甚至三室等多种类型。 (4)石室墓。

    数量不是很多,多分布在山区。(5)三合土浇浆墓。

    这是这一地区宋代出现的新型墓葬,对明清墓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根据墓葬形制、类型和随葬品的变化,长江下游地区宋墓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期为北宋建国到真宗朝(960—1022年),这一时期的墓葬上承晚唐五代时期的特点,有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和砖石混筑墓三种。 第二期为北宋中后期(1023—1127年)。

    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墓葬开始摆脱晚唐、五代的影响,形成宋墓的特点,除竖穴土坑墓和少量的券顶砖室墓外,砖室石顶墓十分流行。哲宗朝以后,砖室石顶墓、砖室墓券顶墓增加,石室墓和浇浆墓开始出现。

    第三期为南宋时期。 这是长江下游地区宋墓发展的鼎盛期。

    高宗朝到宁宗朝(1127—1208年),最主要的墓葬类型是砖室石顶墓,底部多铺砖或石,一般有壁龛,放置随葬品。随葬品中金银饰品、铜镜、文具等增加,并开始用铁器镇墓和使用铁买地券。

    理宗朝以后(1209—1278年),仍然以长方形双室砖墓为主,但石顶墓减少,券顶墓增加,墓底普遍铺砖。 浇浆墓的数量有所增加。

    宋代长江下游地区的墓葬非常注重密封防腐,棺内的随葬品因此也较好地得到了保护,一些极易腐烂的如丝织品、漆木器等也多有出土。 2.长江中、上游地区 此区主要是指今江西省以上的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以及贵州的部分地区,地域非常宽广。

    这一广大区域内发现的宋代墓葬数量非常多,各地墓葬的形制也很丰富,随葬品也各有特色。 鄂西北和鄂北地区靠近关中和中原,墓葬受北方地区的影响比较大,流行仿木建筑砖室墓。

    这一类墓的平面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少部分为多边形。此外还有少量的双室大墓。

    鄂东和鄂东南地区的风格与长江下游地区相近,多见砖室石顶墓,有单室和双室两种。 长方形砖室墓的形制较长江下游更为复杂一些,一般为长方形券顶砖墓,但也受到北方的影响,在墓壁上做出门、窗一类的砖雕装饰。

    湖北省东部的孝感、武汉和黄冈地区还发现了石椁木棺墓,以条石砌出墓壁和墓顶,内置木棺,有些还在椁上做出仿木建筑的门窗、斗棋等。 江西省今浙赣线以北、鄱阳湖以东地区的两宋墓葬,其面貌与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接近,有竖穴土坑墓、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和砖室石顶墓,还有一些石室墓。

    南部和西部地区以券顶砖室墓为名。 随葬品较有特色,以俑类的变化最为明显。

    北宋前期常随葬陶俑,北宋晚期到南宋中期流行随葬瓷俑。 各式陶瓷俑中既有现实的人像俑,又有相当数量的神煞俑。

    南宋时期,随葬的陶瓷俑减少,而人物、动物、四神、十二生肖等内容则开始集中堆塑到罐的颈部,通常称其为“龙虎瓶”。这样的龙虎瓶,几乎每墓必出一对。

    俑类之外,北宋前期还常见陶罐、四系罐和。

    7.靖安大墓最近发掘情况

    江西靖安一座春秋时期的大墓发掘日前结束,在发掘清理中,获得多项重要发现。

    这座埋葬了47座棺木的春秋时期大墓,位于江西靖安,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坑多棺墓葬。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墓葬中发掘清理出土丝织品、漆器、竹木器、玉石器和金器等珍贵文物600多件。

    墓葬中出土了一种呈灰黑色,手感很硬的结晶体。结晶体都出现在棺木中尸骸的锁骨、膝盖骨、颅骨和牙齿根部。

    经测试分析,结晶体的主要元素为磷、铁和氧,为磷酸铁盐类物质。这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这类晶体,为考古界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47具棺木中,还发现了9份人体大脑组织,10具人体遗骸。 这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在中国南方酸性土壤中,发现先秦时期保存较为完好的人体。

    棺木里还出土了300多件纺织品。这些帛布和墓主人的服装,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通过红外光谱检测,其中大部分为真丝织品。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真丝纺织品。考古专家介绍,检测时发现这些织品每厘米中经线240条,这在当代织造工艺也是不可想象的。

    希望采纳。

    8.【宋朝的墓是怎样的】

    宋代墓葬主要有砖室墓、石室墓和土坑竖穴墓. 1. 砖室墓 墓室主体用砖砌成,根据各墓形制的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单纯的砖室,无装饰,分两个亚型: Aa型,长方形单室墓,多数墓葬平砌四壁,券顶或石板盖顶,有的墓底铺砖或石板,有的墓壁有龛.如南城李营宋墓、吉水盘谷镇宋墓、铅山淑国夫人墓 Ab型,长方形双室墓、三室墓,前者为两个单室并列,单室形制同Aa型砖室墓,有些墓葬在两室的隔墙上有过洞相通.如金溪孙大郎墓三室墓目前仅见高安孙叔恭夫妇三人墓. B型,画像砖墓,目前仅报道北宋郭知章墓,该墓砖圹已被破坏,但墓室内散落了若干块带有图案的雕砖,其图案大致有人物、四神12生肖等.宋代墓北宋基本集中在东京汴梁一代 南宋基本集中在临安扬州一代 不过这些基本已经被盗挖或者考古发掘了.。

    9.宋代古墓因被盗而“重见天日” 有多处宝贵绘画

    中新网太原8月24日电(胡健)因盗墓而发现古墓葬的事件时有发生,记者24日从山西省长子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获悉,日前在该县在岚水乡某村东发现一座被盗的宋代古墓葬,墓室四壁绘有多处人物壁画,为研究宋代建筑、服饰、陶瓷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6月6日下午,长子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接到有关人员报告,称在岚水乡某村东发现一座被盗古墓葬。随即该部门立即组织公安和当地派出所及所在地乡镇政府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同时上报上级单位派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调查。

    据了解,该墓葬位于岚水乡某村东北的土台地上,古墓现场一片狼藉,砖雕斗拱构件散落墓口,系盗掘古墓分子破坏所为。经考古人员现场分析判断,这是一座仿木构砖雕墓,坐北朝南,面积约4平方米,直径2米,深2.3米,墓室分四面,南面是墓门。

    墓室上部为穹窿顶,青砖砌筑而成,无任何纹饰,顶下四周皆饰精美的砖雕瓦檐、椽头和斗拱。其每两处斗栱衔接处分别绘有祥云、牡丹等内容的图案,寓意着吉祥富贵。墓室四壁均以白灰抹面,上饰彩绘有墓主人夫妇、宾客、女仆等。内容以赴宴、宴饮为主,生动描绘了墓主人浮华的前世生活。

    考古人员从墓葬建筑形制及彩绘人物特点分析,该墓应为宋代时期墓葬。古墓采用绘画、砖雕、事物相结合的独特手法表现宋代生活,为研究宋代建筑、服饰、陶瓷以及意识形态方面都提供了难得的具体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并为该县的历史文化脉络提供了有力佐证。

    由于该墓顶及墓内局部壁画被盗墓分子破坏,为防止对墓葬造成进一步损害,长子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责承岚水乡政府和公安派出所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该墓葬进行原址保护,加强巡查看护,将破坏的墓葬口苫盖覆土,同时做了墓葬的防漏防水工作,以便为墓葬的下一步考掘提供方便。(完)

    江西宋代墓葬发掘简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