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培训演讲稿
1.茶的演讲稿
请给父母倒杯茶!--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 大家晚上好!同学们,你们喜欢喝茶吗?那么你们给自己的父母倒过茶吗?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就是
>; 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演讲的题目都是要通过自己身边的小事来反映的,那么什么样的事情才能算得上是一件小事呢?你们说美国攻打伊拉克是一件小事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今天你在食堂被一位同学不小心踩到了脚,这应该算是一件小事吧.而我所要讲的给父母倒一杯茶,应该是一件最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 说到这,也许有的人会说,这有什么呀!我经常给他们倒茶呀!可是我想知道的是,那杯茶是你自己主动去倒的呢,还是爸爸妈妈开口叫你倒的呢?我想从大家的表情来看不难看出多数人的答案是后者,的确,包括我在内,如父母不开口叫我,我似乎也是从来没有主动给他们倒茶的习惯的.记得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个男孩,上初中的时候特别调皮.所以老师经常把他的父亲请到学校来,可是他的父亲却从来没有责骂过他,相反,父亲每次从学校回到家,总会给他倒上一杯热茶,然后静静地和他交谈.也许是父亲的教育感动了他,又或许是父亲给他倒的那杯弥漫着香气的茶感化了他,最终.楠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当男孩领到通知书的时候,送了一份礼物给父亲,你们猜他会送什么呢?那份礼物不是康乃馨,也不是卡片,而是他亲自给父亲倒了一杯凝聚着感动,散发着温馨的茶.
>; 故事说到这,我想大家心里都不禁辉荡漾一股淡淡的茶叶清香,那么此时此刻,你是否有一种想亲自给父母倒杯茶的渴望呢?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孝敬父母仅仅是给父母倒一杯茶,那简直是无稽之谈.可是,你要是连一杯茶都舍不得倒的话,你又怎能谈的上做什么大事情来孝敬父母呢?再说了,天下的大事不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积累转化而来的吗?
>; 同学们,作为学生,现在应该是我们孝敬父母的一个最佳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想,等你出到社会,要为工作奔波劳碌,然后再成家立业,这样你还有那么多时间和父母呆在一块,来孝敬他们吗?也许你会说,你有一颗爱他们的心啊!但是心动毕竟不如行动呀!所以,同学们,当你在学校的时候,不妨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也许你一声轻轻的问候,在他们听来,却是一份由衷的祝福;当你在家的时候,不妨给劳累一天的父母捶捶背,揉揉肩,也许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杯清淡的茶,在他们眼里却是一份浓浓的孝心.所以,我们何乐而又不为呢?
>; 同学们,我不是一个知名的演说家,也不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但是我和你们一样,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所以,我真心地希望,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行动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
>; 最后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我衷心地祝愿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国庆节快乐!同时送给大家一句话:请给父母倒杯茶!
>;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有关茶的演讲稿
臣下的宫廷礼仪而已,并未具有太多的道德教化色彩。
在他们看来,有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足以成为统一全国民众思想的强大武器,区区茶道,实在是无足挂齿。这是丰臣秀吉们统治的日本所不可能具备的。
儒道大于茶道,这可能就是中国茶道观念不发达的最重要原因。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
对茶叶的色、香、味及艺术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茶艺的重点。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瀹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青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
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于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无疑,这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反观日本,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却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们饮用的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点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历千年而不变。
这是因为引进中国饮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们是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并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中被严格地传承下来。比如,最早将中国宋代寺庙中的饮茶礼仪引进日本的是对日本茶道的创立产生重大影响的南浦绍明(1235—1309),他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人宋遍参名师,师从杭州净慈寺虚堂智愚禅师。
咸淳元年(1265)秋,虚堂智愚奉旨为余杭径山寺万寿禅寺住持,南浦绍明也跟着上山,一边参禅,一边学习径山等寺院的茶礼。咸淳三年南浦绍明回国,临行前得到一套茶台子。
他将茶台子连同七部中国茶典带回了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授禅院茶礼。南浦绍明回国后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
其茶礼被弟子大德寺开山宗峰妙超所继承,带回的茶台子等茶道器具也转移到大德寺。大德寺的茶礼后来就传至对日本茶道的创立都有很大贡献的一休宗纯和村田珠光。
由此可见,日本所传去的茶道实际上就是佛教茶道。 不仅如此,就是连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规“和、静、清、寂”也从是中国佛门典籍中学去的。
据日本学者西部文净在《禅与茶》一书中的考证,南浦绍明带回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是刘元甫所作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规章”和“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从《茶道经》中可知刘元甫乃中国禅宗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派三祖)为同门。
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可见,日本的茶道四规本是来自中国五祖山的松涛庵,一直传到千利休的手里,再次被发扬光大,成为日本茶道信徒们顶礼膜拜的最高宗旨,从而名扬世界。
[3] 但是,刘元甫的《茶堂清规》连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谛在中国宋代以后却失去踪影,既没有在佛门寺庙中得到传承,更没有被广大茶人们所接受,以致中国茶文化界至今极少有人知道刘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谛。由此亦可反证,茶道观念在中国确实是缺乏丰厚的土壤。
而在日本,学茶也就是在学佛,学佛必须学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个个和尚都是茶道高手。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卷首就记录千利休的一段话:“草庵茶的第一要事为:以佛法修行得道。
追求豪华住宅、美味珍馐是俗世之举。家以不漏雨,饭以不饿肚为足。
此佛之教诲,茶道之本意。” 千利休的高足山上宗二在《山上宗二记》中说得更明白:“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依归,专门作为禅僧的行为准则,珠光、绍鸥都是禅宗的门徒。”
后来的《泽庵和尚禅茶录》也记载另一位茶道大师泽庵宗彭的话:“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意之外就没有茶意。
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 既然茶道是作为修行佛法追求得道的一种手段,最重要的是它的教义和仪式以及信徒们的虔诚与专一。
他们可以为举行一次茶道连续坐上几个小时,至于茶汤的色香味就不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了。因此,尽管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艺术文化体系,在国际上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但是与中国茶艺相比,它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对茶道形式和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 这是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我们无须强分轩轾。
但是了解了这一区别,却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茶文化历史的发展方向。日本人可以继续为他们的茶道而骄傲,我们却应该为中国的茶艺而自豪。
也正因如此,中国的茶艺今天又开始走向世界,不但在西方有一大批的欧美人士在学习中国茶艺,惊叹中国的茶叶会有如此美妙的香气和滋味,像发现新大陆似地钦。
3.茶文化的演讲稿
检举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4.关于茶文化的演讲稿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
5.茶叶培训总结怎么写
强调管理与培训的重要性。
没有范文。
以下供参考,
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6.茶艺培训总结
既是总结必不可少的就是个人体会,领悟。
长篇大论还是要靠自己来发挥。根据以前的经验可以概述几句最简洁关键的词:泡好一壶茶,不仅要好茶、好水、好器具还要掌握好的冲泡技艺。
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以茶知艺,以艺知礼,以利悟道。
以茶悟人生。
7.主题为茶文化与海丝之路的演讲稿怎么写
感受茶文化 初见心茗,是在五月底红红来深的时候。
我和红红是同窗好友,她和红红是志趣相投、秉性相似的一对师生。一起去大梅沙,一起在一家湘菜馆小聚,印象里,心茗,是位小巧玲珑、娴静温柔的女子。
红红当日离深赴广州,这之后,心茗几次邀约我去她的茶室饮茶,虽然相距不远,但一直没有成行。 也不是因为忙,实在,总是浮躁,无法静心,这样的心境,如何适宜品茗? 闲散的周六,晚饭后,散着步应邀前往茶室。
出电梯,右手旁,便见满墙琳琅满目的普洱茶饼排列,柔和的音乐从洞开的门里涓涓流出。虽是第一次来,我也知道,这便是心茗的汇贤居了。
进门,心茗静静地坐在一角。 见我们到了,盈盈地起身相迎。
环顾茶室,不大,但干净、齐整、有序,足见主人是个品味不凡且用心生活的女子。 说起茶文化,心茗如数家珍。
冲茶的壶,足有七八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都是来自日本的舶来品并有很大的年纪了;煮茶的壶,是台湾的产品,黑色,样子也各不相同;煮水的不锈钢壶,和普通的水壶也不一样,烧出来的水没有丝毫腥味。 心茗着一中式长装,端坐案前,娴熟地取出普洱,逐一冲泡着熟茶、生茶,又燃上特制的炉火,煮泡熟茶,还不时介绍着茶叶的品质品种,普洱好在何处,如何品,如何鉴定,如何查看色泽…… 耳畔,是邓丽君怀旧的老歌轻轻流淌;眼前,是一盏盏盛在白瓷细杯中色泽明亮的茶汤。
心茗,一位对茶文化有着独到研究的年轻女子,优雅、娴静、知性、独立、阳光、幸福,就这样在我眼前越来越丰满、鲜活。有美好的音乐,美好的茶汤,美好的朋友,一种令人窒息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令我好几次不想说话,就那样望向茶盏望向茶汤,然后,轻轻地微闭双眼深深地呼吸…… 心中,慢慢有一种感觉,原来,品茶的过程,其实就是放缓生活节奏,享受愉悦的过程;就是沉静自己,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就是提升生活品质,感受优雅与娴静的过程…… 茶香氤氲,有些微醺…… 从茶室出来,已有些晚。
心茗送我到电梯口,细心地叮嘱:外边冷,系上围巾吧。走出大堂时,深秋的凉意扑面而来,系上围巾,满身满心的温暖…… 感受茶文化,感受奇女子心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