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撤并学校学生分流情况说明

    1.中学生分流报告申请怎么写

    这位朋友您好,根据您所提出的疑问,现答复如下:1、六中的老师分流也是通过“抓阄”的形式分流到宿城一中和宿州二中的。2、“抓阄”方式的形成:一是根据我市多年来已经广大学生家长认可的“小升初”摇号方式;二是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如果全部按照个人意愿,肯定会集中在某一所学校,因学校容纳问题,不可能全部接收,只有采取“抓阄”的方式分流到两所学校。3、有关征求意见材料,涉及隐私,不便向社会公布。4、分流方案也是经过接收学校、分流学校和学生家长代表参与,通过征求的意见,反复酝酿出多套方案,后经各方代表参与多次讨论,优化选择,最终确定了宿州六中学生“抓阄”方式分流方案,同时也已报政府同意。应该说该方案得到了三所学校的师生、主管部门和绝大多数家长的赞同和认可。,经市教育局责成宿城一中处理回复如下:反映宿城一中在2010年以前每年招生信息中“凡达到宿州城区省示范高中统招线的一中择校生,免收择校费”一事属实。

    2011年,按照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招行为维护中招秩序的紧急通知》(皖教秘基〔2011〕61号)、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市物价局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宿州市关于规范中考中招秩序严肃中考中招纪律的若干规定》(宿纪发〔2011〕1号)、市教育局《关于2011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市教〔2011〕37号)等规范招生行为、整顿招生秩序的文件等政策规定,宿城一中严格贯彻执行,纠正了以往招生不符合文件精神的做法,是符合规定的。请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充分给予理解。另外有关择校生收费问题也是严格执行《宿州市学校2011年收费标准》等省、市物价政策的。谢谢。

    2.学校要分流了,我该怎么办

    个不应该是强制性的。但是如果分流你,也意味着学校认为你拉低升学率,所以应该认真对待的,但是你要是想继续在读半年也可以但是基本老师会无视你的存在了只要你上课不捣乱,不违法纪律也是可以的。

    因为学校会有升学率在把控,所以为了提高升学率很多初高中会选择在初高三第一学期结束后,筛选出一些成绩不好的,或者是大概率考不上学校的学生进行分流,让他们选择一些职业类学校,对于学校来讲减轻升学压力,对于学生来将不会在浪费半年的时间。可以在过年期间选择自己心仪的职业学校或者学习技能外出找工作。

    不过学校一般都是会给初高中毕业证的,但是对于分流学生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选择前途好的职业学校或者学习一个好的互联网技术,个人认为,去品牌技能学校,技能+学历也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3.山东省巨野县教育局为什么强制分流学生

    学校无权剥夺学生参加中考的权利,更无权强制学生上技校.已经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具体的你可以到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咨询或向学校所在地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反应! 学校分流学生,是学校处理后进生的一贯做法,但这种做法不是合法的,学生有选择权,任何人都不能强制。

    如果老师强行调你档案,把你分流出去,或者天天找你谈话,劝你离校,你可以去教育局去告,老师最怕这个。

    对于这种情况你应该自我保护,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短暂性”的,自己一定要努力,证明给他们,也证明给自己。

    法永远使我们的保护神。

    4.撤点并校的产生问题

    学校布局的调整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经常性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所造成的大量的校舍闲置,引发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撤点并校,学校向县、乡集中,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镇出现学生人数很多的巨型学校和巨型班级,尤其是县城的高中,学生人数达五六千、近万人的中学已不在少数。如此巨大的学校规模,给学校管理、学校文化营造、校风建设以及教育资源再分配等方面都带来新的问题。学校过于集中,也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上学带来不便,不仅路途遥远,也存在安全隐患,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寄宿制、一餐走读制或租车接送,家长付出的成本都远远超过了义务教育免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看不出家长和孩子们赢在哪里。经济负担加重又成为学生失学和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适应集中办学,解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发展寄宿制学校是农村撤点并校后采取的普遍做法。寄宿制学校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学校都不是按寄宿学校的标准设计的,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如宿舍、就餐、饮水、洗漱、卫生、保安等等。十多人甚至几十人拥挤在大通铺上,而卫生间却远在校园的另一角。即使这种住宿条件,也还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因而城镇里出现了大量的陪读者。陪读者大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在学校边上租房做饭、陪孙子上学。农村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在县城陪孙子读书。撤点并校、集中办学迫使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也进入了城镇,农村则是房屋上锁、田地撂荒,一片凋敝景象。

    高中生寄宿不足为奇,初中生寄宿管理难度就很大了,现在很多地方已开始推行小学生寄宿,六七岁的孩子就要远离父母,在学校里独立生活。即使学校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很好,也不能替代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度过12年的寄宿生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似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长远的考虑。有专家建议应该给集中办学后的学校配备校车,接送孩子上学。确有部分学校这样做了,租用社会车辆接送孩子,车辆安全性、司机资质没有保障。营运者为降低成本常常严重超载。也有家长们合租农用车接送孩子,挤满了孩子的敞篷农用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谁又为他们的安全负责呢?在发达国家我们常能在街上看到黄色的校车,车里座位高低、安全设施等都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对驾驶校车的司机有更为严格的资质要求。

    撤并村校还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会因为有学校变得更加完整,村民也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感到自豪。学校和村民、和乡村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关于撤哪个村的学校,把学校并到哪里,邻近几个村常常为此发生冲突甚至械斗,说明村民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撤点并校对村民来说也很无奈,学生确实太少了。昔日引以为豪的学校成为村民的内心之痛。

    调研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学者刘善槐指出 ,学校撤并的确提高了校舍单位面积、办学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了当地政府用于办学的成本。但学校撤并把部分政府的经济成本转嫁为农民的经济成本、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安全风险。他的调研显示,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

    西北师范大学学者白亮在甘肃某县的调研显示,当地出现大规模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截至2009年初,该县闲置的、由希望工程或公益基金会投资的项目学校就有11所。一些被撤并的学校,不少是2004、2005年新建的学校。一些被撤并的村小中只有学前班,大量教室闲置。另一方面,则是学生集中到城镇后形成大量“超级学校”,而国家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学校教学设施的建设上,对学生的生活保障投入普遍不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