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演讲稿
1.农村戏台竣工开幕发言稿
青山吐翠,渠江放歌,在这生机盎然、万物谐美的美好时刻,**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团来到了**乡,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热情欢迎。
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以及二十多个联合承办单位,向**乡的父老乡亲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向“三下乡”服务团的医务、科技、文艺、法律等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已深入到全县多个乡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一大批文艺、农技、科技、医疗卫生和法律工作者深入到乡镇、村庄和偏远山区,不辞辛苦,把戏台搭到村头,把科技和法律送到田间地头,把知识、健康和快乐送进农家,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民的致富能力,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已成为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成为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加强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
这次“三下乡”活动,得到了县上文化、科技、卫生等二十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文化服务、卫生服务、法制宣传等十多支小分队,为三板人民送来了物质和精神的食粮,为三板乡致富奔小康送来了希望和祝福。希望通过这次内容丰富、扎扎实实的“三下乡”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朋友们的心坎上。
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进新农村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最后,预祝这次“三下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广大父老乡亲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2.【我爱家乡的戏台作文】
我爱家乡的夏夜,爱家乡的戏台,因为那饱经苍桑的戏台曾藏匿了我童年时多少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夏夜总是那么醉人,繁星闪闪,流萤点点,带着淡淡花香味的立夏安静的笑着。我的奶奶可是个老戏迷了,夸张点说,哪里有戏唱,哪里就有我奶奶。
因此,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我,没少看戏,什么《白蛇传》呀,《女附马》呀都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可奶奶却依旧绕有兴趣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奶奶说,听戏就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我心想,真的有这么妙吗?心中不免有些好奇。那时我还小,只知道戏只是许多人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看台上那些穿得五花八门的人咿咿呀呀的说些“外国话。”
再大些就觉得戏好听了,有韵味了,就跟奶奶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静静地听,轻轻的哼,默默地看,找寻着,欣赏着,沉醉着,就像到了天堂。即使身上被蚊子“亲”了,也满不在乎。
可调皮的我也不会长时间安静坐着看戏。坐在台上一会儿啃冰棍,一会儿嗑瓜子,等到冰棍啃完了,瓜子嗑光了,就干脆溜之大吉,来到邻篷的小柜前看提线木偶。
这木偶本就是我最爱看的剧种了,一个个精灵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诙谐有趣,可不多时,又被奶奶揪着耳朵提回去了。回想起来,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看戏说的那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听,听,听风的笑声,云的歌唱,戏的曲调;看,看,看月的舞蹈,叶的流泪,白蛇的舞袖。小时候最爱看《白蛇传》这一出了。
特别是素净的白蛇,白色的衣裙泛着古意,低低地诉说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悲剧,它让我夹杂在羡慕、愤怒、痛苦的情感中不能自拔,自失起来…… 一朵饰花就是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戏台就是一个美妙的精灵,它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能抓住你我的心。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不禁让人满目泪潸,精彩的武生对打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这也许正是戏曲迷人之所在! 我爱你,家乡的夏夜,家乡的戏台。
3.记忆中的大戏台 作文200字
家乡的戏台
人们三三两两的或走路、或骑车、或拿着凳子互相打着招呼走向戏台。操着浓重的乡音时不时讨论前一天的戏:《打金枝》里的那个唱得好,听着地道。
现在还有搭台唱戏的吗?好奇心的驱使让刚踏上故乡土地的我跟着人流走去。
戏台是一个用帆布搭起来的封闭的棚子,四面用绳子类的固定住。台上铺着颜色已经发旧的地毯似的毡子。棚子内有着大约可容纳上百人看戏的空间。台上,人们在忙忙碌碌的放置布景。然而,抢人眼球的不是那逼真的人造景观,而是悬挂在戏台两边的电子显示牌。和古装戏曲结合起来,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锣鼓响起来,演员极其投入的咿咿呀呀的唱着,我却听不懂。但是,我可以通过那个电子显示牌看戏文了解戏的内容。那出戏好像是唱的三国里的故事。
看戏的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个孩子在台下追逐打闹起来,把我的注意力吸引过去。看着他们,听着喧闹的锣鼓点,自己似乎又回到童年。
小时候,家乡也有戏台,但是并不象现在的戏台,可以挡风遮雨。那时候的戏台就是一个在空地上垫起的高高的土台子。冬季农闲时分,会有游乡的戏班来唱戏,人们看戏只能露天穿着大棉袄,缩着头、揣着手耐着寒冷。村里召开什么重要会议,那个戏台就又成了主席台。就连村里小学的开学或毕业典礼都由它承揽。现在看来,可谓多功能。
然而,那个戏台在当年却给没有多少娱乐的乡下人,包括我们这样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有戏班唱戏的时候,小孩子们会早早的带着凳子到台下占据有利地形。其实根本听不懂戏文,只是喜欢那里的热闹。喜欢围在那个卖糖葫芦的老汉身边,买不起却可以解眼馋,想象着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味道。没有戏班的日子,那个戏台也是我们的乐园。我们会邀上几个同龄的孩子一起到那个戏台附近,玩打仗的游戏。如果谁赢了,男孩子们就会爬上戏台,借女孩子的围巾挂到竹竿上当作红旗插到戏台上。那个戏台就成了胜利的象征。
戏散了,我慢慢的往家里走。秋日午后的阳光照得人懒洋洋。一只大黄狗趴在已经不能被称为农舍的宽敞明亮的瓦房门前兀自肯着骨头。偶尔冲着过路的人汪汪几声。看着人们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脸,心想家乡的戏台变了样,家乡的生活也变了样。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好了。
都是家乡的戏台,现在和过去却如此的不同。从前的戏台灰头土脸,纯属为枯燥乏味的乡村生活做点缀;如今的戏台,不仅从外观有了根本的改变,还加入了现代化的电子显示。戏班也不再是走街串巷的草台班子,而是乡政府为了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聘请正规剧团送戏下乡。而且相当程度上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文化建设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到深处忆故乡”。儿时的戏台留在记忆深处,现今的戏台将会镌刻我心
4.家乡的戏台作文350字
我爱家乡的戏台我爱家乡的夏夜,爱家乡的戏台,因为那饱经苍桑的戏台曾藏匿了我童年时多少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夏夜总是那么醉人,繁星闪闪,流萤点点,带着淡淡花香味的立夏安静的笑着。我的奶奶可是个老戏迷了,夸张点说,哪里有戏唱,哪里就有我奶奶。
因此,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我,没少看戏,什么《白蛇传》呀,《女附马》呀都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可奶奶却依旧绕有兴趣地看了一遍又一遍。
奶奶说,听戏就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我心想,真的有这么妙吗?心中不免有些好奇。那时我还小,只知道戏只是许多人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看台上那些穿得五花八门的人咿咿呀呀的说些“外国话。”
再大些就觉得戏好听了,有韵味了,就跟奶奶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静静地听,轻轻的哼,默默地看,找寻着,欣赏着,沉醉着,就像到了天堂。即使身上被蚊子“亲”了,也满不在乎。
可调皮的我也不会长时间安静坐着看戏。坐在台上一会儿啃冰棍,一会儿嗑瓜子,等到冰棍啃完了,瓜子嗑光了,就干脆溜之大吉,来到邻篷的小柜前看提线木偶。
这木偶本就是我最爱看的剧种了,一个个精灵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诙谐有趣,可不多时,又被奶奶揪着耳朵提回去了。回想起来,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看戏说的那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听,听,听风的笑声,云的歌唱,戏的曲调;看,看,看月的舞蹈,叶的流泪,白蛇的舞袖。小时候最爱看《白蛇传》这一出了。
特别是素净的白蛇,白色的衣裙泛着古意,低低地诉说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悲剧,它让我夹杂在羡慕、愤怒、痛苦的情感中不能自拔,自失起来————一朵饰花就是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戏台就是一个美妙的精灵,它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能抓住你我的心。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不禁让人满目泪潸,精彩的武生对打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这也许正是戏曲迷人之所在!我爱你,家乡的夏夜,家乡的戏台。
5.鲤城区戏台的由来作文
我爱家乡的戏台
我爱家乡的夏夜,爱家乡的戏台,因为那饱经苍桑的戏台曾藏匿了我童年时多少的欢声笑语。
家乡的夏夜总是那么醉人,繁星闪闪,流萤点点,带着淡淡花香味的立夏安静的笑着。我的奶奶可是个老戏迷了,夸张点说,哪里有戏唱,哪里就有我奶奶。因此,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我,没少看戏,什么《白蛇传》呀,《女附马》呀都不知道看过了多少遍。可奶奶却依旧绕有兴趣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奶奶说,听戏就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的灵魂得到了升华。我心想,真的有这么妙吗?心中不免有些好奇。那时我还小,只知道戏只是许多人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看台上那些穿得五花八门的人咿咿呀呀的说些“外国话。”
再大些就觉得戏好听了,有韵味了,就跟奶奶搬了凳子坐在戏台下静静地听,轻轻的哼,默默地看,找寻着,欣赏着,沉醉着,就像到了天堂。即使身上被蚊子“亲”了,也满不在乎。可调皮的我也不会长时间安静坐着看戏。坐在台上一会儿啃冰棍,一会儿嗑瓜子,等到冰棍啃完了,瓜子嗑光了,就干脆溜之大吉,来到邻篷的小柜前看提线木偶。这木偶本就是我最爱看的剧种了,一个个精灵般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诙谐有趣,可不多时,又被奶奶揪着耳朵提回去了。回想起来,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看戏说的那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听,听,听风的笑声,云的歌唱,戏的曲调;看,看,看月的舞蹈,叶的流泪,白蛇的舞袖。小时候最爱看《白蛇传》这一出了。特别是素净的白蛇,白色的衣裙泛着古意,低低地诉说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悲剧,它让我夹杂在羡慕、愤怒、痛苦的情感中不能自拔,自失起来------
一朵饰花就是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戏台就是一个美妙的精灵,它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能抓住你我的心。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不禁让人满目泪潸,精彩的武生对打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这也许正是戏曲迷人之所在!
我爱你,家乡的夏夜,家乡的戏台!
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四单元作文:戏曲大舞台
戏曲大舞台仙居古镇的路是泥泞的,雨天几乎难走人;仙居古镇的路是狭窄的,小车几乎难停靠;仙居古镇的路是冷清的,行路几乎难遇人。
我独自在古镇走着,一座高大宽阔的古园吸引了我。跨过半膝高的门槛,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别致的戏台。
“哦,是戏院。”五丈高的戏台,散发着神秘的而古朴的气息,我忍不住东张西望,左摸右敲。
“喂,你干什么?!”我猛一回头,蓦地发现戏台下已是人山人海。喝茶的,嗑瓜子的,聊天的,拉二胡的……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身强力壮的青年,衣着高贵的富人,衣衫褴褛的穷人……戏台上方,依然人如云烟。
很多人都在上方伸着脑袋,似乎在等待些什么。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打闹,一片嘈杂;邻边儿有个大妈,同样在向外张望,还嗑起了瓜子,一个劲儿地往下吐。
台下的人都好不情愿地看瓜子壳零零落落地往下掉,一下子翻了脸,吵得不可开交,到处是闹哄哄的一片。“呛呛呛呛一噌——”全场骤然鸦雀无声。
我也慌忙后退了几步,想探个究竟。只见一个“红眼”俏女迈着扭捏的碎步出场了。
着装很是简单,仅陈旧破烂的戏服,脸上几抹淡淡的妆术,便绘成了一个角色。她先是用手在脸上遮遮掩掩的,之后竟然在原地兜起了圈子,白色的大褂,跟着她飘。
耳边响起一阵如雷掌声。台下一人大吼:“祝英台,好!”原来是“梁祝”,我擦亮了眼。
祝英台跷着兰花指左一点,右一指,那表情极为夸张,红色的粉底反衬着柳般细目,樱桃小嘴念着歌样的戏词,慢慢吟唱着,一个字似乎拖上了几分钟。那永远捕捉不到的眼珠子羞答答转着。
许久,“蓝袍”俊生大模大样从后台绕出来,和着祝英台的曲调唱起来,唱得刚强有力。想必此人就是梁山伯。
若祝英台是柔美,他则是刚毅,两者结合就是缠绵。场下几十个人都激动地吼起来,掌声似乎从未停过。
“喂,孩子你在干什么呢?发什么呆呀?”我恍惚了一下,骤惊。戏曲声停了,掌声停了。
台上台下所有人都似乎与梁祝一同“化蝶”了,就连那住大妈吐得一地的瓜子壳都不翼而飞了。整所园子依旧冷清冷清的,泥泞泥泞的。
惟剩下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百岁老人茫然的眼神。我问这里过去干吗用,他说表演越剧;我又问这里现在干吗用,他说这是他们住的地方。
据说,留守下来的除上百岁老人便是不满十岁的孩童,壮年男女都去了新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的人越来越少。
没人听戏剧,戏台也成了没用的东西了。但是无论再残旧、泥泞、冷清……久经岁月的沧桑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戏曲艺术旧时的辉煌。
台下现在只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个年幼的我,在倾听着若隐若现的吟唱声……。
7.以看戏为主题的作文帮帮忙吧
那天,我去看戏,是秦腔,那一腔一调,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听懂了秦人在吼秦腔时所表达出的情感。
秦腔原本就来自于陕西民间,它所表达的不过是天下众生最普通的喜怒哀乐。秦腔的演唱时而使人感到肝肠寸断,时而使人感到荡气回肠,比如那令人悲愤哀叹的《窦娥冤》,还有那使人不由道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三娘教子》,再有那叫人心中畅快的《铡美案》…… 现在,我听明白了秦腔中的喜悦和凄凉,也感受到了秦腔所表现出的秦人朴实、粗犷、勤劳、细腻的性格特点,我更知道了秦腔为何那样受人欢迎,因为唱戏人热爱秦腔,更热爱生活,她在唱戏时,已经完全和戏中人融为一体了。
秦腔不仅是传统民俗,而是一种民族气质的载体和象征,秦腔是人生的艺术升华,苦难生活造就了秦腔,所以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 这就是秦腔的魅力。
俗话说得好:秦人、秦风、秦韵。秦腔以它特有的韵味演绎出陕西人的朴实、爽快、热情和豪迈。
在我的老家,每年的五月份总要唱几天戏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小时候,家乡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家家户户还点着煤油灯。
可想而知,文化生活是多么贫乏。因此,唱戏对于村里的人来说,可真算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大事了。
戏团还没来,人们就开始活跃起来了。有的评论今年的戏班子和演员的水平,有的猜测这次剧团会有什么新剧目,有的则加紧锄地,提前做好了看戏的准备。
五月十二的那天,村里人一大早就在庙附近搭好了戏台的木架子。我们一群小孩早已是迫不及待了,眼巴巴地在公路边等候着戏班子的到来。
黄昏时分,几辆载着戏子和戏箱的汽车缓缓驶过,我们就在汽车卷起的黄尘里欢呼雀跃起来了。 等到晚上,戏台已经被装扮好了。
戏台中央挂上了几层幕布,又吊上了几盏灯,戏台两侧的树枝上安上了两只大喇叭。台底下早已坐满了人。
我们小孩坐在最前面,却不安分,不停地在人群里追逐打闹。 我们后面是坐的是正在讲戏的老人们,他们永远是忠实的戏迷。
最后站着的是大人们,只见一群妇女们嘻嘻哈哈地拉着家常,而男人们又围在了赌场上,开始掷骰子了。 这时,戏台后面的发电机突突地响了起来,戏台上的灯亮了。
台上被照得金壁辉煌,台下顿时安静了下来。 一阵锣鼓梆子响过之后,戏就正式开演了。
头天晚上通常唱的是《铡美案》。我对其中《韩琦杀庙》一折记忆犹新。
那时我不知道韩琦为什么要追杀可怜的秦香莲和一双儿女。只见韩琦挥刀杀了几个来回,秦香莲都顺利地从刀下躲了过去,看样子韩琦是不忍心下手的,当他听完秦香莲的一番咿咿呀呀地哭诉之后,先是两手直哆嗦,最后居然拔刀自尽了。
戏的结尾就是几名小兵将一具铡刀抬了上来,然后又押上来一个人,将其置于铡刀下,随着黑脸包拯一声令下,那个人的脑袋便掉落到了地上。有一次,这一幕竟然把我吓得扑到母亲怀中哇哇大哭,后来,每当母亲批评我胆小懦弱的时候,经常会提起这件可笑的事,作为有力的证据。
第二天,算是正戏了。演的最多就是《窦娥冤》和《金沙滩》。
我们一群小孩谁也没有耐心将一部戏完整地看下来,我最喜欢看《窦娥冤》里张驴儿父子滑稽逗人的表演了。当这两个丑角互相指着对方,脑袋像公鸡似的有节奏地伸缩时,台下所有的观众都笑了。
我之所以喜欢看《金沙滩》,是因为里面有许多武打场面。在两军打仗之前,几个小兵先要翻一会儿筋斗,耍一阵儿花枪。
我们小孩连眼睛都不愿眨一下,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我很佩服耍花枪的武生,简直将花枪耍得出神入化了,他们即使将旋转的花枪抛到空中,也会稳稳地接住。
于是我央求父亲给我也削了根木棍,涂上一圈一圈的色彩,就变成了一根花枪了。我便开始认真地练习耍花枪了,走哪练哪,连上学也带着,经常把校园当成舞台,边转花棍边大吼一声,还吸引了不少师生围观。
可惜,有一天母亲拿着那根花棍赶驴推磨时,被驴踩断了,害得我伤心了好几天。 中午,戏快演完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偷偷地跑到戏台后面,撩开幕布,想看看戏台后面的秘密。
只见戏子们有的卸妆,有的整理道具,有的嗑着瓜子,有的抱着小孩,我才知道,原来看似神秘的演员们也是普通的人啊。突然,一个晴天霹雳把我们吓得心惊胆颤,原来是看场子的憨老头正站在我们后面破口大骂哩。
于是我们便落荒而逃了。回家的路上,我们就在柴草上翻起了筋斗。
每个小伙伴的身上都沾满了柴草和灰土,可大家还是没命地翻着。 吃过晚饭,邻村的一帮孩子也赶来看戏了。
如果他们有人胆敢在我们面前无礼撒野,一场“恶仗”就避免不了了。 我们本村和邻村的孩子摆好了阵势,对峙一会儿,如果对方还不服气,就开始打仗了,当然姿势远远没有戏里的好看,也没有音乐伴奏。
一阵厮打过后,邻村的孩子就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投降告饶了…… 后来,村里通上了电,安上了电视,也修建了漂亮的戏楼。 可我却不怎么爱看戏了。
大概是因为年年唱的就是那么几出戏,都看腻了,远不如在家看电视有意思。要去,也是冲着加演的晚会去的。
其实,我很喜欢戏曲,尤其是时而高亢时而哀婉的秦腔。父亲、五姑、妹妹都是戏迷,而且唱得很动听。
我每次拉起二胡。
8.以《看戏》为题写一篇2oo字作文
那天,我去看戏,是秦腔,那一腔一调,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听懂了秦人在吼秦腔时所表达出的情感. 秦腔原本就来自于陕西民间,它所表达的不过是天下众生最普通的喜怒哀乐.秦腔的演唱时而使人感到肝肠寸断,时而使人感到荡气回肠,比如那令人悲愤哀叹的《窦娥冤》,还有那使人不由道出“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三娘教子》,再有那叫人心中畅快的《铡美案》…… 现在,我听明白了秦腔中的喜悦和凄凉,也感受到了秦腔所表现出的秦人朴实、粗犷、勤劳、细腻的性格特点,我更知道了秦腔为何那样受人欢迎,因为唱戏人热爱秦腔,更热爱生活,她在唱戏时,已经完全和戏中人融为一体了. 秦腔不仅是传统民俗,而是一种民族气质的载体和象征,秦腔是人生的艺术升华,苦难生活造就了秦腔,所以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这就是秦腔的魅力.俗话说得好:秦人、秦风、秦韵.秦腔以它特有的韵味演绎出陕西人的朴实、爽快、热情和豪迈. 在我的老家,每年的五月份总要唱几天戏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 小时候,家乡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家家户户还点着煤油灯.可想而知,文化生活是多么贫乏.因此,唱戏对于村里的人来说,可真算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大事了.戏团还没来,人们就开始活跃起来了.有的评论今年的戏班子和演员的水平,有的猜测这次剧团会有什么新剧目,有的则加紧锄地,提前做好了看戏的准备. 五月十二的那天,村里人一大早就在庙附近搭好了戏台的木架子.我们一群小孩早已是迫不及待了,眼巴巴地在公路边等候着戏班子的到来.黄昏时分,几辆载着戏子和戏箱的汽车缓缓驶过,我们就在汽车卷起的黄尘里欢呼雀跃起来了. 等到晚上,戏台已经被装扮好了.戏台中央挂上了几层幕布,又吊上了几盏灯,戏台两侧的树枝上安上了两只大喇叭.台底下早已坐满了人.我们小孩坐在最前面,却不安分,不停地在人群里追逐打闹.我们后面是坐的是正在讲戏的老人们,他们永远是忠实的戏迷.最后站着的是大人们,只见一群妇女们嘻嘻哈哈地拉着家常,而男人们又围在了赌场上,开始掷骰子了. 这时,戏台后面的发电机突突地响了起来,戏台上的灯亮了.台上被照得金壁辉煌,台下顿时安静了下来.一阵锣鼓梆子响过之后,戏就正式开演了.头天晚上通常唱的是《铡美案》.我对其中《韩琦杀庙》一折记忆犹新.那时我不知道韩琦为什么要追杀可怜的秦香莲和一双儿女.只见韩琦挥刀杀了几个来回,秦香莲都顺利地从刀下躲了过去,看样子韩琦是不忍心下手的,当他听完秦香莲的一番咿咿呀呀地哭诉之后,先是两手直哆嗦,最后居然拔刀自尽了.戏的结尾就是几名小兵将一具铡刀抬了上来,然后又押上来一个人,将其置于铡刀下,随着黑脸包拯一声令下,那个人的脑袋便掉落到了地上.有一次,这一幕竟然把我吓得扑到母亲怀中哇哇大哭,后来,每当母亲批评我胆小懦弱的时候,经常会提起这件可笑的事,作为有力的证据. 第二天,算是正戏了.演的最多就是《窦娥冤》和《金沙滩》.我们一群小孩谁也没有耐心将一部戏完整地看下来,我最喜欢看《窦娥冤》里张驴儿父子滑稽逗人的表演了.当这两个丑角互相指着对方,脑袋像公鸡似的有节奏地伸缩时,台下所有的观众都笑了.我之所以喜欢看《金沙滩》,是因为里面有许多武打场面.在两军打仗之前,几个小兵先要翻一会儿筋斗,耍一阵儿花枪.我们小孩连眼睛都不愿眨一下,生怕错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我很佩服耍花枪的武生,简直将花枪耍得出神入化了,他们即使将旋转的花枪抛到空中,也会稳稳地接住.于是我央求父亲给我也削了根木棍,涂上一圈一圈的色彩,就变成了一根花枪了.我便开始认真地练习耍花枪了,走哪练哪,连上学也带着,经常把校园当成舞台,边转花棍边大吼一声,还吸引了不少师生围观.可惜,有一天母亲拿着那根花棍赶驴推磨时,被驴踩断了,害得我伤心了好几天. 中午,戏快演完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偷偷地跑到戏台后面,撩开幕布,想看看戏台后面的秘密.只见戏子们有的卸妆,有的整理道具,有的嗑着瓜子,有的抱着小孩,我才知道,原来看似神秘的演员们也是普通的人啊.突然,一个晴天霹雳把我们吓得心惊胆颤,原来是看场子的憨老头正站在我们后面破口大骂哩.于是我们便落荒而逃了.回家的路上,我们就在柴草上翻起了筋斗.每个小伙伴的身上都沾满了柴草和灰土,可大家还是没命地翻着. 吃过晚饭,邻村的一帮孩子也赶来看戏了.如果他们有人胆敢在我们面前无礼撒野,一场“恶仗”就避免不了了.我们本村和邻村的孩子摆好了阵势,对峙一会儿,如果对方还不服气,就开始打仗了,当然姿势远远没有戏里的好看,也没有音乐伴奏.一阵厮打过后,邻村的孩子就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投降告饶了…… 后来,村里通上了电,安上了电视,也修建了漂亮的戏楼.可我却不怎么爱看戏了.大概是因为年年唱的就是那么几出戏,都看腻了,远不如在家看电视有意思.要去,也是冲着加演的晚会去的. 其实,我很喜欢戏曲,尤其是时而高亢时而哀婉的秦腔.父亲、五姑、妹妹都是戏迷,而且唱得很动听.我每次拉起二胡的时候,总要拉几段秦腔曲子,拉着拉着,小时候看戏的情景便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了. 家乡又快唱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