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校对情况说明

    1.校对是什么意思

    校对的意思是核查。

    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 校对[ jiào duì ] 基本解释 1. 对照原稿校准 2. 专门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来 引证解释: 1. 根据定本核对自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

    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讹错转多。” 2. 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如:他在报社当校对。 拓展资料1、我们的研讨过程完度毕以后,即行逐项修知正、校对再校对,最后才完成了攻击计划的要旨。

    2,作为一个编辑,我经常有大量稿件要校对,这是一项重复而单调的工作,极容易忽略某些错误。 3,你可能从秘书转向校对,然后副编辑,也许接下来有人愿意给你一个突破的机会,做一名编辑。

    4,校对以消除所有拼写、标点符号、语法错误。 5,每个标签上有不同控件相关的特定操作,无论是图形道编辑,校对或者简单书面形式。

    2.我要对材料的英文说明书做校对,有英文原稿,说明书是让印刷厂印

    一般:按照原设计要求证明对勾排版错误。

    校对必须高度负责,认真,建立了严格和彻底,一丝不苟的作风。

    1。基于原来的检查和清除错误的证明。

    2。更正不准确的表述和表达政治思想和科学遗产。

    3。清除语法和传统的错误和缺陷。

    4。清除错别字。

    5个。要解决和消除任何疑虑。

    把握打样标准

    1。负责的编辑,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发送到的手稿和证据,做好与印刷业务。

    2。校对证明原件,不允许随意添加,删除原来的编辑过程中的错误和遗漏和错误标记编辑要处理的证明原件。如果作者提出修订,尽量坚持固定布局,固定长度的原则,减少修订麻烦。

    3。准确的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缺失的,正确的印刷错误,严格执行三所学校增加了一个小的学校系统,以确保质量的期刊。

    4。校对学校,折叠以学校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由作者的稿件,编辑的格式,质量校准时间学校的一部分。

    5个。校对中应注意的布局,外观,布局合理的规范。校对错误率维持不到万分之三。

    遵循的程序校对,跨越三个学校系统

    1。 (作者,编辑学校一所学校):专注于原校对,力求证明文件一致,正确的印刷错误,一个明显的疑问。的学校读通过。要求不能作出重大改变的手稿。

    2。第二中学(主编,学校执行主编):要确定一所学校上学错误已纠正,纠正印刷错误,并表示疑问进行处理,填补填补的位置,风格统一校对。

    3。学校三所学校(执行主编):校对两校校判断错误已得到纠正,全面的检查证明,清除错误,确定的布局格式。

    4。点学校:学校这三所学校被检查出错误,使最终的合格学校的文章,布局,确保防错。

    5个。校对签名。校对签名,并标明每个证明学校的时间,以避免错误。

    6。读取编辑器绕过的原件和证明的证据,寻找错误。阅读像一个整体扫描,以检查是否规范,字体,字体大小,使用正确的错字,漏字,表格和插图。

    四,明确的校对内容

    1。查漏,错的字和标点,符号错误;检查的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2。检查的布局,格式,图表中的位置和表题图标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

    3。检查头的位置,水平和职业变化,注释,参考文献和序列号,请检查在同一篇文章中英文目录和页码。

    4。检查目录和相应的页码,刊登在眉,页面顺序,版权,封面,封二,封底内页,封底文字,序列号,日期问题。

    3.校对的基本制度

    校对处在发排后、印制前的质量把关环节,校对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物的内在质量。

    我们常说的编校质量,实质上是校对质量。编辑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原稿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加工除改错外还有补漏、删繁、润色、升华等内容),校对工作的质量则体现在出版物上留错的多少;编辑工作的疏漏,由校对工作来弥补和完善,校对工作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出版物中的差错。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校对的质量呢?除了加强校对队伍建设,提高校对队伍的整体素质外,还必须建立严密而有效的校对制度。继承古代校雠的优良传统,总结现代校对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必须建立如下基本校对制度。

    “三校”即三个校次,这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

    “三校一读”不是某个人拍脑袋的规定,而是校对主客体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不这样做就保证不了校对质量。早在西汉刘向提出“校雠”概念时,就实际上提出了校次的问题,他校书,先通过“雠”发现诸本差异,再进行“校”,断定诸本是非。

    隋唐时代官方翻译佛经,在誊抄过程中,实行“初校、再校、三校”,最后由“主持”详阅。这是中国校雠史上最早的“三校一读”记载。

    宋太宗下令重校“三史”,明确规定“三复校正”,最后由他“御览”,也是“三校一读”。清乾隆时代编纂《四库全书》,对誊录本的校对,最初只设分校、总校两级校官,乾隆皇帝翻阅总校后的《四库全书荟要》,发现了错别字,提出严厉的批评,于是在分校官与总校官之间增设复校官。

    全书誊录完成之后,乾隆又命总纂之一的陆锡熊“详校全书”,又发现了许多错讹。也是“三校一读”。

    现代的“三校一读”,校法和任务各不相同。一校、二校以对校为主,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三校以本校为主,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一读是最后通读检查。

    磁盘书稿校对,由于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一校没有可资比照的原稿,则应采用本校法,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录排差错和原稿错讹。一校改版后打出二校样,一校样就成为二校的比照物,所以二校时应先对红,然后再进行二校。

    三校样打出后,校法同二校。如前所述,三个校次是最低限度的校次,特殊的书稿,特殊的情况,还须相应增加校次。

    对片是当代校对制度的创新,它是计算机排版制片新工艺的产物。计算机排版制片,有可能发生文字错乱丢失,因此制片完成后,必须将胶片一一与清样对照。

    对照的方法是:将胶片压在清样上面,通过移动胶片,使胶片上的字符图表与清样完全对合,如发现不能完全对合,则要采用对校法,将胶片与清样对校。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制度现代校对主体多元化,作者、编者都参与校对,因而形成校对主体群。

    在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以专业校对为核心。所谓以专业校对为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必须由专业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二,必须由中级以上职务的校对员或从事校对工作五年以上的校对员来做三校;其三,必须由专业校对科室对校对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统一管理。

    实践反复证明,不这样做,校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撤销校对科室,实行编校合一,或者完全依靠外校,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不通的。

    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制度集体交叉校对,指由不同职级校对人员分别承担不同校次的校对,一般不得采取三个校次由一人包揽的方式。集体交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熟能生错”的弊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

    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有效方式,后校次实际上是对前校次的质量检查。大部头书稿,还可实行分章集体交叉校对。

    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指定一人或二人为责任校对,对本书校对质量负总责。4.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制度。

    对于原稿上的差错,校对员只能质疑而无权修改,所以要实行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的制度。具体办法是:校对员发现了原稿上的差错,用铅笔在校样上标出,同时用铅笔提出修改建议,并打个问号表示质疑。

    全书校对完成后,由责任校对填写《质疑表》,连同校样、原稿一并送给编辑排疑。编辑必须对校对质疑一一斟酌。

    认为质疑正确,便用红(或蓝)笔在校样上改错,同时在《质疑表》上打“√”表示认同。认为质疑不正确,则将校样上的质疑画掉,同时在《质疑表》上打“*”表示质疑有误。

    磁盘书稿将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对于打印样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不符合规范的字符,校对员有权正误,但校后应送编辑过目认可。对于打印样上的疑点,则应采取质疑方式,送编辑排疑。

    校对质疑和改错建议,应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必须指出,校对改错和质疑,不同于编辑的修改加工,主要是改正错别字和不符合语用规范的错误,以及明显的表达错误、语法错误和其他错误。

    4.校对和编辑的区别

    编辑是“准备写出,拍摄或录制的内容,或者进行更改,修正错误等等。”校对是“阅读并纠正书面或印刷文字中的错误” ”。

    编辑正在进行并进行语法上的修改,例如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通过此过程,实际上是在进行物理更改以调整内容。编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信息的呈现方式,并且可以在整个项目中多次发生。

    校对在过程结束时发生。校对是为了证明最终产品的证据和可信度。找到可靠和有凝聚力的内容,而不是评论未成年人在结构或语法上的错误。

    虽然相似,但它们不可互换。它们在写作过程中同样至关重要。如果不进行编辑,作者就有可能发布一篇有结构、时态、语气和语法错误的作品。如果没有校对,就有可能错过编辑过程中忽略的表面错误。

    5.图书校对流程

    校对的基本功能有二:校异同;校是非。

    这是校对的性质决定的。“校对”是个集合概念,包含着“校” (校是非)和“对”(校异同)的双重含义,应当全面地认识和实现校对的功能。

    “校异同”的要旨在“异同”,是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通过查找两者异同的方法,发现并改正录排错漏。其功能是: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校是非”的要旨在“是非”,是指通过对原稿内在矛盾的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其功能是: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使书稿趋于完善。

    校对的两个基本功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不校异同,则不能保证作者的劳动成果准确而完整地转换;而不校是非,则不能发现和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

    偏废校异同或者偏废校是非,后果是一样的,都会造成谬误流传,损害作者,贻误读者。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有如下4项: 1、三校一读及样书检查。

    “三校”即三个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

    由于校对客体差错的复杂性和出错原因的多样性,“校书如扫落叶”,校对活动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投入必要的校对工作量 (即校次)。“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重要书稿和校对难度大的书稿,如经典著作、文件、辞书、古籍、学术著作、教科书及教辅读物等,还应相应增加校次。

    作者校对、编辑校对不能顶替校次,交给他们校对的校样是“副样”,“正样”仍由校对人员校对,三个校次都必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校对人员来完成。计算机校对如果使用得当,可以顶替一个校次。

    三校改版后打出的校样,不能算作付印清样,还必须进行一次通读检查,通读检查后改版打出的校样,才能算作付印清样。 为了保证校对的质量,凡遇到如下情况之一的校样,校对者有权提出增加 1~2个校次:(1)初校样的差错率超过15/10000的;(2)编辑发排的书稿没有齐、清、定,而在校样上修改的页码超过1/3的;(3)终校样的差错超过3/10000的。

    增加校次的决定权属于专业校对机构。 样书检查,指图书成批装订前先装订几本样书分由责任编辑、责任校对检查,经检查确 认无误后,方能成批装订出厂。

    2 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现代校对的特征之一,是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

    所谓主体多元化,是指作者、编者和专职校对员共同参与校对,还有社外人员参与校对活动,从而形成校对主体群。作者校对属于自校,编辑校对属于半自校。

    他们共同的优势是:对书稿内容的把握,对相关知识的熟悉。共同的劣势是:因习惯线性阅读难以感知个体字符的差异 , 因思维定式而往往对差错“熟视无睹”。

    社外校对人员,技术、经验、心态和责任心一般不如社内专职校对员。因此,校对主体多元化必须与专业化相结合,并且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校对主体群的核心。

    所谓以社内专职校对员为核心,有三层意思:其一,出版社必须建立专业校对机构,对全社校对工作进行统一组织和全程监控;其二,出版社必须配备足够的专职校对员(编校人员配备的科学比例为3:1,不应少于5:1),并由专职校对员担任责任校对;其三,必须由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对员或工作认真、经验丰富的其他校对员来做三校,把好终校关。 3 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

    现代校对的特征之二,是集体交叉校对与责任校对相结合。集体交叉校对,是指由不同职级、不同专长的校对者分别负责不同校次的校对, 一般不得采取一人包校的做法。

    集体交叉校对,可以避免一人包校的知识局限,和反复校读导致对差错“熟视无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灭差错。同时,集体交叉校对还是一种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有效方式。

    但是,集体交叉校对也存在不足,主要是校对者对差错的认定不会完全一致,大部头书稿分章集体交叉校对,还会造成版面格式处理的不统一。因此,在集体交叉校对的基础上,还必须实行责任校对制。

    责任校对是本书校对工作的总责任人和总协调员,参与本书校对全过程,承担终校或通读检查 ( 通读检查也可以由责任编辑承担 ) 以及文字技术整理,协助责任编辑解决校对质疑 , 并最后核对付印清样。责任校对应在书名页上署名,以示对本书的校对质量负责。

    4 校对质疑与编辑排疑相结合。校对质疑编辑排疑,是现代校是非的基本形式。

    校对员的校是非,不同于编辑的文字加工,两者有质的区别。校是非的任务是改错,即通常说的清除硬伤,不做篇章布局调整、思想内容提升和文字润色的工作。

    对于明显的错字、别字、多字、漏字、错简字、错繁字、互倒、异体字、旧字形、非规范的异形词 , 专名错误,不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数字用法、量和单位名称及符号书写,不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版面格式,校对员应当予以改正,但改后须经责任编辑过目认定。发现了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以及事实性、知识性、政治性错误,校对员无权修改,只能用灰色铅笔标注表示质疑,并且提出修改建议,填写“校对质疑表”,连同校样由责任校对送给责任编辑排疑。

    责任编辑应当认真地对待校对质疑,虚心采纳正确的修改建议。对于认定的修改建。

    6.校对到底是校哪些东西

    jiào duì

    依照原稿及设计要求在校样上检查、标注排版差错。“校对”也用来指称负责校对工作的人,亦称为“校对员”。

    编辑本段文人笔下的校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讹错转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命 朱珪 、戈涛 、卢文弨 、翁方纲 等,校对於翰林院后堂东 寳善亭 内。”

    巴金 《寒夜》五:“他只是机械地一个字一个字校对着。”

    编辑本段 校对的重要性

    一、校对是保证学报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二、把握校对标准

    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度,保证期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校对差错率要保持在万分之二以下。

    三、遵循校对的程序,交叉三校制

    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作出标示。校后通读一遍。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作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4.点校:对三校校出错误予以核对,并对文章、版式作最后通校,确保清样无差错。

    5.校对签名。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四、明确校对内容

    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2.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

    3.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

    4.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刊眉、页码顺序、版权,封面、封二、封三、封底的文字、刊号、年月期号。

    校对情况说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