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评语
1.黑白木刻评语
黑白木刻表现了黑白灰关系,但不仅仅表现了黑白灰关系。
1、黑白木刻就画面的效果和层次来讲主要依靠黑白灰来建立。黑白灰关系的建立有多种方式,譬如依照明暗关系建立、依照对象固有色关系建立、或者进行艺术化的黑白灰处理等等。
黑白木刻,刻掉的部分是白,剩下的部分为黑,本身是不存在“灰”的。“灰”从何而来?是通过黑白的稀疏对比来实现。以白点为例。同面积内,点越多,灰度上越浅;点越少,灰度越深。据此,木刻中是可以形成丰富的黑白灰的变化的。是黑白木刻表现的基本及重要语言。
2、即为木刻,还有一点也是其精髓所在——用刀。用刀的力度,方向,角度等等。干涩、流畅、阻滞,避让、衔接、穿插等等刀法,妙不可言,也形成了画面相当丰富的灰阶。
2.如何评价赵延年阿q正传木刻版画
赵延年,1924年出生,浙江湖州人。1938年进上海美专学习木刻,毕业于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1939年与同学共组“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开始60多年的木刻生涯。代表作有《鲁迅先生》、《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连环画(木刻)《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美国波特莱版画博物馆等收藏,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出版有《赵延年版画选》等。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浙江版画家协会名誉会长、浙江漫画研究会顾问、浙江省文史馆名誉馆员等。
《阿Q正传》是赵延年木刻连环画代表作之一,《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1921年,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赵延年在《阿Q正传》中用犀利的刀法、夸张的造型和强烈的黑白对照,将小说中的人物刻划的活灵活现,把小说中主人公那种狭隘、愚昧、落后、麻木、可悲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鲁迅的灵魂在其墨色刀刻中缓缓复活,具有高度的时代特征和艺术境界,堪称大师之笔。
3.如何评价赵延年阿q正传木刻版画
赵延年,1924年出生,浙江湖州人。
1938年进上海美专学习木刻,毕业于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1939年与同学共组“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开始60多年的木刻生涯。代表作有《鲁迅先生》、《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连环画(木刻)《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美国波特莱版画博物馆等收藏,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出版有《赵延年版画选》等。
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浙江版画家协会名誉会长、浙江漫画研究会顾问、浙江省文史馆名誉馆员等。 《阿Q正传》是赵延年木刻连环画代表作之一,《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1921年,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赵延年在《阿Q正传》中用犀利的刀法、夸张的造型和强烈的黑白对照,将小说中的人物刻划的活灵活现,把小说中主人公那种狭隘、愚昧、落后、麻木、可悲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让鲁迅的灵魂在其墨色刀刻中缓缓复活,具有高度的时代特征和艺术境界,堪称大师之笔。
4.鲁迅评价祥林嫂的语言
鲁迅在《祝福》中,紧紧扣住矛盾冲突发展,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抓住她四个时期的特点,准确地表现她的精神状态和她每况愈下的辛酸过程。
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家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此时的祥林嫂虽年轻守寡,生活清苦,但仍未失去青春的活力,表明她生命力旺盛。
第二次来鲁家时,夫死子亡,“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再嫁再寡的悲痛和精神创伤,使她精神枯槁,眼光呆滞,已失去昔日的活力、生机。第三次是捐过门槛儿后,在祭祖时节扔遭到斥退,她“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连精神也不济了。”
这次打击使她“直是一个木偶人。”第四次祥林嫂被赶出鲁家流落街头,临死前则是“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是一个活物。”
这种外貌的巨大变化,真切地反映出祥林嫂临终前的悲惨处境。通过她外表上(特别是眼睛)的惊人变化,深刻地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性格的顽强,有力地揭露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对她一次比一次更加残酷的迫害和打击摧残。
5.汉斯·荷尔拜因的木刻组画
《死神的舞蹈》是荷尔拜因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套木刻组画,在版画史上是具有不朽意义的作品,组画共四十一幅,作者在小巧精致的画幅中,生动地刻划了死神伴随着各阶层的人物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作者赋予死神以鲜明的性格和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它往往是对有钱人、权贵者表示凶狠,而对穷人、下层劳动人民都是温和善良。这无疑地是作者自己的精神在画面上的体现。荷尔拜因的作品细致、完整而富于概括力。他笔下的人物显得十分生动、自然,尽管在方寸的板面上,也表现了作者高度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与出类拔萃的艺术表现力。英国的木刻家,又是木刻史家道格拉斯·布里斯在他的著作《世界木刻史》中,对行尔拜因的木刻作品给以高度评价。英国的另一位现代画家约翰·纳许在介绍《世界木刻史》一书时,也认为《死神的舞蹈》这套木刻组画。“在小小的木板上,图画鲜明有力,令人惊叹不已,雕刻技术之美姑且不论,还表示了荷尔拜因对于板片雕刻家的工作具有非常的了解与同情。”
6.木刻的基本概念
即“木版画”,版画的一种。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再用纸拓印出来的一种图画。是中外版画的最早形式。使用的木版有梨木、黄杨木、白桃木等。用纵剖板面刻制的叫木面木刻,用横断板面刻制的叫木口木刻。以凸线为主构成白多于黑的画面者,叫阳刻,以凹线为主构成黑多于白的画面者,叫阴刻;也有阴刻、阳刻混用者。运用多块木版套印出两种以上颜色的作品,称为套色木刻。又因拓印使用的颜料性质不同,分为油印木刻和水印木刻等。过去木刻多用以复制绘画作品,绘、刻、印三者分工,称为复制木刻。现代木刻由作者自画、自刻、自印,充分发挥刀木所特具的艺术效果,称为创作木刻。凡在平面木板上,用不同类型刀具,根据画稿进行刻制,刻去不必要部分成凹版,再在留下的凸版上滚以油质或涂以水性等颜料而后拓印于纸上的画面,概称“木刻”,是中外版画最早的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黄杨木、白桃木或表层细洁的三夹板、五夹板等。 德国 凯绥·珂勒惠支(en:Kathe Kollwitz)(1867年-1945年)
挪威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
西班牙 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年-1973年)
中国 改琦陈洪绶(1588年-1652年)
(1774年-1829年)
叶浅予(1907年-1995年)
陈烟桥(1911年--1970年)
彦涵(1916年-)
古元(1919年-1996年)
朱宣咸(1927年——2002年)
日本 东洲斋写乐(生卒年不详)
铃木春信(1725年-1770年)
鸟居清长(1752年--1815年)
溪斋英泉(1791年--1848年)
喜多川歌磨(1753年--1806年)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
歌川广重(1797年--1858年)
7.黑白木刻与套色木刻的联系和区别
黑白木刻 也称“单色木版画”、“木刻”。木刻版画类型之一。指在一块木板上直接完整地表现主题,刻画形象,并用黑墨(或单一色墨)在白纸(或色纸)上拓印。套色木刻也是木刻版画类型之一。指以几块木版套印出两种以上颜色的版画。创作木刻中的套色形式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以深色主版为骨干,套以相应的色彩组成画面;二、不用主版,而以各块套版互相配合、补充、衬托,构成形色具备的画面;三、上述两种套色法混合运用组成画面。因制作工具、材料及印刷的不同又可分为水印、油印、粉印等。
中国传统绘画“墨分五色”。黑色并非漆黑一团,它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创造出丰富的色彩层次,给人以绚丽的视觉感受。黑白木刻也是要讲色彩的。这和套色木刻一样。黑白木刻中的色无浓淡之分,全靠点与线疏密聚散构成不同色值的灰色,从而创造出黑白木刻特有的“色彩”感。黑白木刻的黑白灰关系正是通过融入了艺术家情感与创意构想的刀法组织来实现的。刀法之于木刻,就如同笔墨之于中国画,亦如其他一切绘画形式中,色彩的冷暖、浓淡、明暗、厚薄和肌理、笔触等等艺术表现手法。由于材质的特殊性,刻刀在木板上的运行,远不如画笔在纸和画布上那么轻松流畅和自如。刻刀在板上作迂回、旋转或某些规则曲线刻画时,往往会受到很大局限,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特别是阳刻的曲线变化更为不易。但是,与普通笔绘效果相比,木刻的强硬胜于纤弱,挺拔胜于流滑,锐利胜于疲软,力度胜于柔媚。正是这种以笨拙的手工方式雕刻挤压出来的线和形,构成了木刻中任何笔绘都无法达到的特殊效果。木刻之美是刀木之美,是力量之美。但套色木刻比黑白木刻要繁琐的多,通常是三个版以上,儿黑白木刻只需一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