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对仗的评语

    1.经典对联及评语有什么

    十副经典对联赏析 做对联不难,做出佳联妙对不易。

    要识别对联的优劣,首先要提高鉴赏能力。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

    这里选择一些对联,与朋友们共同欣赏。 1. 风声雨声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楹联丛话》卷六)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9页)云: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2. 重九节塞上称觞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楹联丛话》卷二)。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

    乾隆55年(1790年)重阳节前,乾隆从热河木兰围场打猎回来,驻跸于万松岭行宫。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不是文字游戏,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

    3. 今年季子不回家 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 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名联趣谈》284)。

    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

    王君实先生在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此联在结构上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读起来,节律感很强,用二元序列表示为:110,110,1100011 / 001,001,0011100 可以看出:三言句式重复一次,而且与七言句式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结构上,三言句式只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

    这是我们上面没有提到的最佳结构。此联在用典上也非常讲究,上联用《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读这副对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 4. 东墙倒西墙倒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楹联丛话》卷一)。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总是道貌岸然。此联很有人情味,很幽默。

    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

    这是最早的用韵联,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 梁章钜也写过一副用韵联如上(《楹联丛话》卷十二)。此联挂在"藤花吟馆",记录了他在58岁引疾归里后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评价,对联用韵,并非必要,但用了韵,读起来更入调。

    十年后他又将此联作了修改: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挂在浦城的"草堂",时年68岁(《楹联续话》卷二)。将两联比较,可以了解梁章钜 在诗艺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此联是何淡如(1820-?)为佛山"春色赛会"写的对联(《名联谈趣》54条)。写出了民间欢乐的元宵节情景:灯月交辉,游人如织,多么美好的春夜! 用韵后加强了欢快浪漫的气氛。

    5. 酒狂称圣草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这是梁章钜为江苏常熟草圣祠写的对联(《楹联续话》卷一)。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世称"草圣"。

    此联将张旭的书酒风格写活了。如见其人,如观其字。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清代诗人顾复初为成都杜甫草堂写的对联(《古今联话》第148页)。杜甫是"诗圣",风格与"草圣"不同,而且草堂不是祠庙。

    此联从时代着眼, 上联以感叹口气说,几千年来能有几个杜甫这样的诗人。下联说,即使像这样的诗人在当时也并不得意,但他 的精神财富是流传下来了。

    6. 萍水因缘成一梦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因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这是小凤仙挽蔡锷联(《古今联话》第202页)。此联情词并茂,款款道来,儿女情长而不减英雄本色。

    论者以为非小凤仙所作。

    2.[讨论]评联时关注对仗问题

    关于对对联对仗的理解 时差学者关于对联的对仗“工”与“宽”的问题,很值得学习,但对联的对仗还是以“工”为佳,在这里请联友们不要产生误解,因为对联是以对仗为基本前提的。

    一、“对仗”是对联产生的必要条件 所谓必要条件,即是“有则未必能然,无则必不然”,也就是说,有了对仗,未必成为一副对联;而没有对仗,一定不是一副对联。 从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近)、结构相同、平仄协调的对联基本要求不难看出,对仗是对联的灵魂,即所谓“对仗”是对联的必要条件。

    二、对仗的灵活性 对联的对仗在实际运用中具有灵活性,不是僵化的。如何掌握对仗在对联中的灵活运用这一特性,时差学长已经阐述,这里只想谈谈个人几点认识。

    1、爱好对联艺术,培养兴趣 我对对联产生的兴趣一方面是受父辈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自己的爱好所至。对一个没有兴趣的东西,无论多好,一般来说人们都不会对它产生好感,更不谈对其有所建树,因此,学好对联方面的知识,搞好这方面的创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2、掌握对仗运用的灵活性,如同小孩学走,先要会“爬” 小孩走路,先是会爬,然后会走,最后会跑。掌握对联对仗的灵活性,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工(机械地)——宽(积极地)——工(自如地)。

    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句话,掌握对联对仗运用的灵活性,首先要练好基本功。 3、多学习,强记忆,由浅入深 知识靠积累,学习、记忆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

    三、对“宽”对的认识 对联的对仗是以“工”为佳,宽对的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意境上考虑,二是由于某些词和词组特殊用途,三是借代手法,似“宽”实“工”,四是某些对句可以宽对。 “工”与“宽”的标准是相对的,并非绝对。

    如:柳、椅、碗、山、云等名词中,也可说是工对,也可说是宽对,只是划分类别标准不同而已。 在实际中既不能过分地追求“工”,也不可随意放“宽”,我认为在应对或创作对联时尽量做到完美,力求“工”就可以了。

    对仗的评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