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申论范文
申论每周一练中公解析:“为官不为”怎么看
1、“为官不为”属于庸官懒政
2、为官作为是天职,而且要先作为,后做官。当官是为老百姓办事的,承载着组织的信任和百姓的希望,理应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负其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尽心竭力为党和人民工作。倘若对职责无所用心,虚食重禄,尸位素餐,该管的不管,该抓的不抓,就是严重的失职。古代官员尚且懂得“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作为党的干部更当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为人民的利益主动作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踏实作为。
3、“为官不为”是立场不稳、能力不足、不敢担当的表现,还是一种隐性的腐败。民间舆论给为官不为的人如此画像:“要发文件,等待实践;要去实践,等待文件;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混日子,需然会错失大好发展机遇,需然会损害党和人民利益,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其恶劣影响与贪污腐败异曲同工,党和政府不允许,群众更不答应。
申论题,围绕“为官之德”写800字的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从政者,民称之为官,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德。所谓"为官之德",是指从政为官者在一定岗位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方面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公民道德规范在各级领导干部岗位实践中的具体化,同时也是社会对领导干部职务的具体道德要求。
自我要求
一是坚持“仁者不忧”,依法履行职责。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其内涵是珍爱人的生命,同情人们遭遇的苦难和不幸,尽力为人民谋福利,这样做的人是无忧的。二是坚持“智者不惑”,把握工作方向。孔子认为,知识广博丰富的人遇事不迷惑,因为明白事情的本质和规律,知道应该怎样去处理,争取事半功倍,这就是才能,就是智慧。三是坚持“勇者不惧”,维护正义秩序。孔子认为,勇就是有意志、毅力和勇敢的人,这样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可以做到没有害怕和恐惧。
重要意义
1、干部从政之德,是关系着党建工作的重大举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干部队伍实际,反映了人民的热切期盼。2、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引导着社会风气,关系着社会和谐,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民心的向背。在净化社会风气、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大力倡导党员干部带头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在全社会作出表率,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3、“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官一任,常修为政之德,必然能够造福于民;常做违德之举,必然招致危亡之祸。应该说,这是从古至今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铁律。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公务员申论经典文章
你好!
公共安全管理的智与情
近年来,安全生产事故、群体性踩踏伤亡、交通安全事故频繁见诸报端。这些悲剧让社会反思,也让政 府部门警醒。这其中既有政府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有情为民所系未真正落到实处的原因。政府在加强公共管理时,既要有“智”,又要用“情”,只有科学把握公共 安全管理的智与情,管理智慧与为民服务的人本情怀结合,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安全管理的智,是指要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而公共安全管理的情,则是指要以人为本, 尊重民众旅游、参加大型群众性节日活动等需要,为其做好安全保障服务。对于公共安全管理来说,智是有力保障,而情则是不可违背的民意。忽视智,只讲情,会 导致大量的公共安全事故;而不顾情,又不讲智,只是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做法,则会让民众心生不满,滋生社会矛盾。因此,公共安全管理应该既讲智慧,又讲 人文关怀。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先要有“智”,寻求有效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办法并有效落实。我国公共安全领 域,对公众聚集活动风险缺乏认识,人群缺乏有效安全意识,是导致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重大公共安全危机到来之前,如何及时采取干预和预防措施, 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而做到这点,首先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在交通规则管理、人口聚集地区的安全预警和监控、紧急限流和疏导规则等方面,一 定要建立健全规范规则,并常态化执行,要固化有效的城市运行制度和规则,形成公众的遵守相关。同时,要严格执行各类应急管理预案。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还要用“情”,树立为民服务的人本情怀,将切实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公共安全管 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全国各地大型群众性活动规模大、参加人员多、危险系数高、安全问题突出,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各地以“安全形势严峻,避免意外 发生”为由纷纷取消多场大型群众性活动,这种做法固然可以直接避免公共安全问题发生,但却对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是一种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表 现,已经引发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必须采取科学、行之有效的办法,保证大型活动的安全,绝不应简单取缔,损害群众利益。
智,是对政府提升公共安全管理能力的要求;情,则是对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政府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科学把握公共安全管理的智与情,建成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才能建成平安中国。(970字)
申论题,围绕“为官之德”写800字的
中国自古就对公务员道德修养就有极高的要求。
在一个讲究出身门弟的社会里,也给了具有较好的道德风尚的平民百姓一个通途,比如汉代建国不久,就有“举孝廉”的制度,推荐一些心怀孝道、行为清廉之士做官,教化百姓,引领正道。道德作为调整人类行为的规范,既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又是人类发展的目的。
“道德不倡,天下不宁。为物生贪欲,贪欲生妄念,妄念即祸根,祸根必大乱。”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来规范和维系。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亦即是“为官之德”,是全体公职人员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在公共行政领域所应遵循的道德要求,既包括作为个体的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如公正廉洁、恪尽职守、勤政爱民、热爱学习、掌握政策等,作为比一般群众要求更高的公务员,自然要在道德水准上,成为社会的表率。
而有着“一官半职”的领导干部,更应该重道修德。 为“官”者,必须有“德”,且需不断提升其自身道德修养,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曾经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官”为民之表率,“官风”决定着民风。
领导干部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们的道德行为应成为群众的楷模和标杆。领导干部对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身体力行,就会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群众,他就有人格魅力,就有威望,恰如古人所说:“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相反,如果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不一,甚至贪污腐败却不以为耻,就不能做人民群众道德的表率,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就成为空洞乏力的说教,“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们常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就是这个意思。
领导干部自身道德水平不高,还会使一些群众产生失望情绪,从而降低对自身的道德要求,导致“官德毁而民德降”的不良后果,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灾难。 修“为官之德” 要靠自身努力。
从根本上说,道德强调的是内在的自律。这种自律表现为通过不断地强化自身内在的道德良知,逐步养成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评判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修身,甚至把修身同个人立身处世、治国安邦联系起来。我们党和政府,本质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
因而,领导干部都必须按照职业道德原则的要求,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自觉地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言必行,行必果。
作为地税务部门的一名中层干部,承担着“为国聚财、为民服务”的职责,“收好税、带好队”,只有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思想境界具备了一定的高度,影响和带领下属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才不愧对“公务员”这个称谓。当前,我们连云港地税正朝着“年年争进位,勇当排头兵”的目标前行,在这攻坚克难之际,更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去鼓舞人、激励人,为“三个一流”工程建设、为港城的经济民生发展做出应尽的贡献。
公务员申论考试怎样答题技巧
申论是笔试的难点,得申论者的天下,76%的考生因为申论没过线而落榜,大家普遍反映很难在申论部分获得高分,申论答题技巧在笔试中显得尤为重要。
申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套话?申论答题的时候要不要喊口号?申论万能模板有用吗?其实作为机关工作模拟的申论科目,其作答原则与现实的政府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处:一、材料为王。申论是一种主观性考试,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申论的大纲中明确界定了考试要考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在对特定材料的理解上进行作答的,所以终的答案肯定与材料中某些关键词或者内容相关,因此,在把握材料主旨、吃透材料内容基础上组织作答,才是申论作答的王道所在,即材料为王。二、政府思维。
材料为主是由考试的性质所决定的,既然是考试,作答就要有局限,这个局限就是材料本身,那么答案按什么的原则进行书写呢?个别题目从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我们所要写的答案要点,那么应该写什么呢?这就要考虑政府这个主体到底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对政府直观的印象,而为人民服务落实到现实中就表现为解决问题上。
所以政府思维反映到现实中就是遇到问题不回避,客观地承认问题,并且在承认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承认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反套路。政府的行为及其做事方式原则性较强,有些考生往往认为是条条框框较多,并希望通过记忆某些特定的框架来进行作答。
这样固然有其合理之处,却会导致答案空话套话连篇,言词千篇一律。如此申论考试就成了八股文,没有任何特点,也就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人才,所以单纯机械得使用某些套路是不切实实际的,真正的作答思路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而非运用原有的特定模板去作答。
以上就是申论的作答原则,材料为王是基础,政府思维是方向,反套路是技巧,掌握了这三个原则,相信各位一定能够突破申论难关。
看《为官之道》对申论的文章有用没?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多看、多思考对申论考试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当然,考生不能只是看了就完了,要学会分析,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等,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申论考试,考生从政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将会更有针对性。锻炼自己的思维,从岗位的角度出发,全面而不片面的看待问题。
对于申论文章的写作,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要多看,多角度得去看、去分析,分析人家是如何写文章的,从什么角度剖析,文章的构造,用语手法。学会透过现象独立去思考一些问题,使自己能够较全面的看问题。
申论能不能使用材料中的例子和名言
治国篇名言警句:1.执政以廉为本,为官以勤为先。
2.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3.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4.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5.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如鸿毛。
6.心正则廉洁,身正则刚直,行正则威严。7.为政不贪,头顶蓝天;为政不廉,利剑高悬。
8.戒贪,求心安理得;慎行,为正人君子。9.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10.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11.权力意味着责任,职位意味着奉献。
12.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13.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会导致腐败。
1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5.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16.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17.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
2018年国考申论范文?
国考申论写作范文:精准扶贫重在“扶志”与“扶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
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
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精准扶贫要重在“扶志”。
贫困县,原本是一个并不光彩的词汇,但是却因为由中央财政的巨额财政资金扶持和教育、科技、招商引资、甚至行政编制等方面的巨大政策优惠而成为众多所谓的“贫困县”争相追求的“香饽饽”,达到脱贫条件的贫困县则出于利益的考虑不愿“摘帽”。这些现象表明,某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是不能致富,而是缺乏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气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因此,扶贫必先“扶志”,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思想,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精准扶贫更要重在“扶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给钱给物,虽然可以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时之困,但没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没有“造血功能”,贫困地区就不能够从根本上断掉穷根,就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要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必须要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要改变过去“输血式”扶贫的模式,转向“造血式”扶贫,从单纯的物质资金支持转变到重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通过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来增强脱贫致富的技能。“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条件差异巨大,各地致贫原因也不尽相同,所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唯有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脱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等、靠、要”观念,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