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语走红

1.大学老师金句点评对性格开朗的学生会怎么样
大学老师金句点评走红: 对性格开朗的学生评语犀利。
近日,教学已经将近22年的一位大学老师因为作业在网络上走红。“这样的作业给我来一打”、“带给人一种云淡风轻的美好”、“时光易逝,请君珍惜”等都是作业点评中的金句。
这位大学老师叫董桂菊,是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的一名老师。谈及因为点评作业而走红,董桂菊称“真没想到”,她认为原本只是促进教学的一个方法。
走红之后,很多学生会在下课偷拍董桂菊照片,董桂菊也表示,会沿着这个路线一直走下去。 董桂菊今年51岁,但很多网络用语却是信口拈来。
她曾经在给一位学生的作业点评中写道,“很养眼,很享受!网孔法用得好极了,忍不住为你打call。”这样的金句在董桂菊批改的作业中并不少见。
谈及走红网络的作业点评,董桂菊对北京青年报记者称,原本这只是促进教学的一个手段,完全没想到会走红。“现在上课的话,学生首先要喜欢你的人,然后会喜欢上这门课。
这就包括作业批改的环节,通过这些让学生体会到上课的魅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起初,董桂菊因为获得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奖而接受媒体采访,在采访时将自己给学生的评语展示出来,并被发布到了网上。
也正因此,董桂菊的金句点评开始走红。 董老师说,她的金句点评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不少学生会互相传看,也会为了得到董老师的点评而更加认真写作业,甚至作业也成了老师和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
在“大学老师金句点评”走红后,不少学生在网上留言称,“又是别人家的老师”。也有不少董老师自己的学生评论道,“董老师是特别可爱的一个老师,说话方式一看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大学上电路课的老师,昨天本上还留过这样的评语”。
3月5日是东北农业大学开学的日子,董桂菊在走红之后也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在课堂下,董桂菊说看到有学生偷偷拍照片,也有学生会跟她讲,希望能收到特殊的金句。
对于以后,董桂菊称还是会继续给学生的作业点评,提高教学效果。
2.老师自创兔子漫画评语有爱吗
学拼音、组词、写成语……这些知识点都是小学生的必修技能,但往往总有些“机智宝宝”的天马行空的组词令人哭笑不得,这样的画风,在成都天府新区西寺小学同样得到了延续。
不过,这所学校四年级有位语文老师,早已经看穿这一切,其用自创加手绘的兔子漫画,与小朋友们“斗智斗勇”,并且成功将这群小朋友“拿下”。如今,在这个班上,但凡拿到老师手绘漫画好评者,必将得到众人羡煞的目光,成为当日大伙课间时间谈论的焦点。
“优”“良”“差”或者“A”“B”“C”这些符号代表着作业的好与不好,即便是门门都是“优”或“A”看多了也会乏味,要是遇上小朋友词组得过于“夸张”,老师一个差评写在本子上,家长和娃娃看了都伤心。 基于这样的考量,天府新区西寺小学四年级老师姚勤自创漫画式评语,赢得了娃娃和家长的芳心。
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一只只手绘漫画兔子,就是姚老师给孩子们当日作业情况的评语,漫画兔的表情多种多样,时而呆萌可爱,时而也会怒火中烧。例如,题目要求学生写出几个包含“手”字的成语,结果也不知道是哪位小马虎,默默的写上了“出手、高手、下手……”随后,姚老师毫不客气地送上了一只愤怒的兔子,并配上文字“写成语!谁让你组词的?” 老师另类评论,有时还会遇到挑战她的学生,两人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对话,讨论完学习,话题还会转移到近期小情绪上。
总之,在这里,没有一张漫画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么就画两张。 类似的漫画评语还有很多,久而久之,学生们也给姚老师取了不少爱称,如兔子老师或长耳朵的姚老师,以表达对姚老师的喜爱。
姚勤说,自己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而与孩子们在评语上互动的漫画兔实际上也是自己的自画像,从一年级开始,她就用类似方式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单纯的文字评语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显得有些枯燥,我想到了用漫画的形式吸引他们,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地去翻看自己的作业,同时,随着年级增长,我会在漫画中增加文字,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 姚老师介绍,画一只兔子耗时在10余秒左右,为了保证批改作业的效率,并不是每次都给每一位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评语,“有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好,那我会给孩子画上一只可爱的兔子进行奖励,如果作业比较差,我会送上一只愤怒的兔子,具体也是视情况而定,还是会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只老师送的可爱的漫画兔子。”
她坦言,类似的方式在孩子们中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除了在作业上的交流外,平日里,有些不善言辞的孩子还会通过漫画的形式与自己进行沟通交流。 姚老师说,低年级的学生有时在进行文字组词时,会有一些奇怪的词语产生,时常也会弄得她哭笑不得,“将评语转化成漫画的形式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内心也平复了不少,比起单纯地批评孩子做得不好,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同时也有效调节了老师的情绪。”
3.“千万别报体”志愿指南何以走红
大学怎么选专业?这涉及到学生对自我兴趣的理性认知和对未来的科学规划。
然而,从各类专业报考指导书的热销和“千万别报体”的走红可以看出,众考生和家长[微博]多少有些集体的茫然。这种茫然缘于一种焦虑,焦虑于专业选错了难以二次选择,焦虑于专业选不好影响就业。
的确,在现实中如果没有读到理想的专业,有可能要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代价。清华[微博]的一位大三学生江焕波在度过两年大学生活后,发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鼓足勇气后,他选择了退学复读,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物理专业。在笔者接触的学生中,同样不乏因无法转专业而苦恼者。
因为大学里所感兴趣专业不接受转系生,他们只得通过考研[微博]来重新选择专业。这期间付出时间和金钱代价在所难免。
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大学会要求本科生从泛不从专,鼓励高中毕业生以“专业未定”的身份入学。同时,学校会为专业未定的新生制定指导老师,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进行指导。
即便学生已经选定了专业,再换一个的话,学校和院系都会比较配合。据调查,60%的美国大学生至少换过一次专业。
眼下在国内的一些大学也尝试着以大类招生,打破专业的一次性选择制度。例如,浙江大学[微博]大一学生只宽泛分为工科、理科、社科三个类别,到了大二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确定所学专业。
这些举措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不妨加大推广力度。 此外,打破学生家长对专业选择的焦虑,还需要在教育衔接方面多下功夫,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对接,帮助学生早做人生规划。
例如,德国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之路。到了高中,很多学生利用假期打工尝试未来职业,以便有助于进入大学时选择专业。
而德国的很多大学都会定期举办开放周,邀请高中老师带着学生入校参观,帮助学生提前对自己属意的专业有大致了解。借鉴于此,我国的学校在大中小学段的衔接方面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