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关于孝子之乡的稿件

    1.孝文化之乡有哪些有名的孝子故事

    最有名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 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 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 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 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 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 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 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2.安徽省天长市为什么称为孝子之乡

    【历史由来】

    湖北省孝感市,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

    孝感具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县名“孝昌”。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今天的孝感,大力弘扬古孝子的孝德遗风。树立了社会新风,促进了和谐社会、和谐孝感建设。

    3.一个关于孝子故事

    割肉孝母——诗乡孝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绥阳县温泉镇公坪乡的老百姓生活都十分贫苦,而在公坪乡有一条大河,河边上住着一户人家,父亲早亡,家中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勤劳善良,为人忠厚,丈夫死了后,辛苦地将幼小的儿子拉扯长大成人。

    由于过度的劳累,母亲病倒了。儿子是个大孝子,从小就十分听话,他看到母亲病倒了,心中十分难过。他想:“母亲这么辛苦地把我养大成人,如今病倒了,都是因为我没有照顾好母亲,我真是不孝啊!”

    儿子不断地责怪自己,他决定让母亲再也不用去劳动,自己一人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以后一定把母亲照顾好。

    儿子终于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下田耕地,上山打柴,入林狩猎,下河捞鱼,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能享受到儿子带来的快乐。

    可是,田太薄了,加上几年中不断的天干水涝,他们家的生活过得更穷了,可每当有好吃好喝的,儿子总让母亲先享用,但由于缺钱看病治疗,母亲的病情好转后,眼睛却再也看不见了,只能摸索着在家里走动走动。

    有一年的二月刚过去,地里的庄稼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中的粮食早已吃光了,为了不让母亲饿着,儿子耕好地就上山去砍柴卖,卖柴得到的钱又买米添补家用,能够勉强糊口已经很不错了,可瞎了眼的老母亲却向儿子说:“儿啦,我们好久都没有吃肉了,娘好想吃肉呢!”

    听了母亲的话,儿子感到好难受,他认为自己没有孝敬好母亲,没有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可是他也感到很为难,吃的米都已经很难满足了,又到哪里去拿钱来买肉呢?可他不愿意让母亲失望,仍然满口应承道:“娘啊,儿明天去买肉给你老人家吃。”母亲高兴地连声说道:“好,好!娘等着儿买肉来吃”。

    第二天,儿子早早地就起了床,他带上砍刀、绳子,准备到山里去砍一些柴,把柴卖掉后买米、买肉给母亲吃。他到山上后,很快就砍了一大担柴,他费力地把柴挑到集市上,等着买柴的人来,可是他在集市上站了几个时辰都没有人来买他的柴,他又等啊等啊,天色已经变暗了,太阳已经落山了,他的一担柴却仍然无人问津。

    儿子在集市中着急了,他想到老娘在家中一整天都无人照应了,柴也没有卖掉,不如先回家去再说。于是,儿子挑起柴担就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儿子心情十分沉重,他想:“没有卖掉柴,没有买到肉,回家后怎么向母亲说呢?”

    不知不觉间,他来到了家门前的河边上,可他再也没有勇气向家中走去,他没办法面对自己的母亲,就在河边走来走去,不时搓搓手,不时拍拍头,无意间,儿子的双手触摸到了自己的腿,他眼前一亮,心想:“我的身体这么结实,腿上的肉这么多,自己也实在没有钱买肉给母亲吃,反正母亲的眼瞎了看不见,不如把腿上的肉割一块下来煮给母亲吃。”

    想到这里,儿子从柴担上取下砍刀,挽起裤腿,咬着牙,忍着剧痛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草绳系着提回了家中。

    瞎眼的母亲就站在门前等待儿子回家,听到脚步声时,母亲高兴地说:“儿啦,你回来啦,肉买了吗?”儿子擦去脸上痛出来的汗水,忍着伤口的疼痛对母亲说:“娘,肉买好了,一会儿我煮给您吃。”

    儿子放下柴担,把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肉洗干净后,放到锅里煮起来。一会儿,锅里的肉香溢满了屋子,母亲连连说:“好香,好香的肉啊!”

    肉煮好了,儿子用碗盛好端给母亲吃,母亲一边吃,一边不停地说道:“好香啊,好久都没吃过这么香的肉了,儿啦,你也吃吧。”儿子强忍着伤痛说:“好的,好的。”可他的心里比伤口还痛,他认为自己没有孝敬好母亲,连一次真正的肉也没有让母亲吃上。

    儿子从割掉腿上的肉后,从来没有敷过药,他也没有钱请医生治疗,腿上割破的伤口开始发炎溃烂了。他病倒了,再也起不来了,终于在一天夜里悲惨地死去了。

    母亲悲痛地哭了起来,她的哭声惊动了乡邻,人们来了他的家中,也知道了儿子割肉让母亲吃的事,因为儿子在临死前把吃肉的真相告诉了母亲。人们非常感动,都夸奖他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大孝子。

    人们自发的组织起来为他举行葬礼,还在他的墓前刻了一块石碑,题名为孝子碑,把儿子割肉孝母的事刻记在上面,让人们记住他的美德,学习他的操行。

    人们还安顿好他的母亲,让她能安度晚年,以安慰死去的孝子。

    孝子死去了,可孝子碑却长存在世,成了人们传诵的佳话

    或者是这个

    4.有关《孝道》的演讲稿

    (走上讲台,听众有掌声)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很高兴今天能站在这给大家做演讲。很多同学都尝试着脱稿演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我,今天要挑战一下自己的,我来个无稿演讲,我在上台前没有任何稿件,只是收集了一些材料。下面我就今天我所要演讲的话题进行阐述。

    (在黑板上写出“孝道”二字)

    大家都看到啦,今天我要演讲的话题就是“孝道”。

    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时候有什么想发表的意见呢?(和下面的同学互动一下)

    百事孝为先,在中国的礼仪中“孝”排在第一位的。在中国古代频频出现孝子,就咱们的语文报纸上学过的xx和xx,就是典型孝子。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社会看来就是一个标准的孝子。“举孝廉”是指汉朝作官的一种资格。汉代的察举制的一种,意义与西方国家的国会和各级主官很近似。所以“孝”在当时很被人重视!

    而在现代社会中,"孝"字可能慢慢的从现代人心中淡化,一些人对父母的唠叨很反感,而父母的唠叨其实是一种对自己关心。怕自己的子女在人生道路中犯什么错误。而青年人就是不能理解这些老人们的心思,而是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父母的唠叨。当看到父母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唠叨、一天又一天为子女操心,而子女却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是很让人心寒的!

    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孝”表现在每一个方面。孝顺孝顺,以“顺”为主。什么事都应该顺着父母,父母不可能会害你或者从你身上得到什么好处。所以一些事情还是应该“顺应”父母的意见,而况他们都是过来人。我们不提倡“愚孝”就像古代人那样的什么三年不吃肉,有吐血什么的。我们现在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用文明的眼光对待“孝”。

    现在社会中,很多人都争做“孝子”的唯一措施就是看自己为父母多少多少钱,为父母提供何等何等的奢华的生活,其实“尽孝”并不是这样的,在人老的时候,很需要能和子女团聚在一起,吃顿饭,唠唠家常。仅此而已,并非要子女为他们做什么事情,而一些子女每个月事给父母不少的生活费,但是父母并非能用这些钱,都是攒着,说句不好听的话,将来有一天两眼一闭,这些钱不是还回到自己的手里?与其给父母钱,还不如说和父母出去旅游一趟,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这有温度的感情,可比那冷冰冰的钱更有心意。

    所以说,“尽孝”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陪父母,和父母唠唠嗑,这对父母来说已经足够啦!

    请各位同学今天回家之后就对自己的父母尽一份自己的“孝”,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我想父母一定会很高兴的。就从现在开始,不要在将来留下什么遗憾。

    今天我演讲的话题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热烈的掌声)

    5.关于孝的文章

    弘扬孝道文化 建立和谐家庭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有些人对孝道却避而远之,视为封建糟粕,以致产生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所说:“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已成为影响代际关系的世界性社会问题。”

    (见2005年3月14日《广州日报》) 当今在家庭关系上,一些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严重滑坡,从而由代际关系引发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财物,造成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影响了社会稳定及和谐家庭的建立。

    大力宣传和建立孝道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台湾作家龙应台谈过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带着85岁的父亲去台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当演到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时,她发现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因为她父亲受到剧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时,一天准备帮母亲到市场去买菜,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辗转流离去了台湾,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来不及道别的母亲……深受剧情感染的不仅是她父亲,曲终人散时,她发现不少中年儿女及老人眼里都有泪光闪动。

    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

    6.求一篇 有关德孝 的诗歌朗诵稿

    问:求一篇有关徳孝的诗歌朗诵稿

    答: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德,人之向,家之和,国之强也。

    举足出言,父母不忘。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 在,三子免风霜。

    上书救父,望云思亲。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亲尝汤药,鹿乳奉亲。

    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辛酸泪湿襟。

    德孝故事,感动天心。

    夫孝者,德之本。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欲求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夫纯孝者,则能以大义修身,知立行之本。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德孝为先,其乐融融,其风淳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富润屋,德润身。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

    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

    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

    心而无得,身而无家。

    厚德载物,胸怀博大。

    德孝在我心,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心似琉璃不染尘,处事谦恭品行真;父母恩情念为甚,德孝声声耀运城。

    如果帮到您了,请采纳,谢谢!

    7.一个关于孝子故事

    割肉孝母——诗乡孝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绥阳县温泉镇公坪乡的老百姓生活都十分贫苦,而在公坪乡有一条大河,河边上住着一户人家,父亲早亡,家中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勤劳善良,为人忠厚,丈夫死了后,辛苦地将幼小的儿子拉扯长大成人。

    由于过度的劳累,母亲病倒了。儿子是个大孝子,从小就十分听话,他看到母亲病倒了,心中十分难过。

    他想:“母亲这么辛苦地把我养大成人,如今病倒了,都是因为我没有照顾好母亲,我真是不孝啊!”儿子不断地责怪自己,他决定让母亲再也不用去劳动,自己一人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以后一定把母亲照顾好。 儿子终于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下田耕地,上山打柴,入林狩猎,下河捞鱼,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能享受到儿子带来的快乐。

    可是,田太薄了,加上几年中不断的天干水涝,他们家的生活过得更穷了,可每当有好吃好喝的,儿子总让母亲先享用,但由于缺钱看病治疗,母亲的病情好转后,眼睛却再也看不见了,只能摸索着在家里走动走动。 有一年的二月刚过去,地里的庄稼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中的粮食早已吃光了,为了不让母亲饿着,儿子耕好地就上山去砍柴卖,卖柴得到的钱又买米添补家用,能够勉强糊口已经很不错了,可瞎了眼的老母亲却向儿子说:“儿啦,我们好久都没有吃肉了,娘好想吃肉呢!” 听了母亲的话,儿子感到好难受,他认为自己没有孝敬好母亲,没有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可是他也感到很为难,吃的米都已经很难满足了,又到哪里去拿钱来买肉呢?可他不愿意让母亲失望,仍然满口应承道:“娘啊,儿明天去买肉给你老人家吃。”

    母亲高兴地连声说道:“好,好!娘等着儿买肉来吃”。 第二天,儿子早早地就起了床,他带上砍刀、绳子,准备到山里去砍一些柴,把柴卖掉后买米、买肉给母亲吃。

    他到山上后,很快就砍了一大担柴,他费力地把柴挑到集市上,等着买柴的人来,可是他在集市上站了几个时辰都没有人来买他的柴,他又等啊等啊,天色已经变暗了,太阳已经落山了,他的一担柴却仍然无人问津。 儿子在集市中着急了,他想到老娘在家中一整天都无人照应了,柴也没有卖掉,不如先回家去再说。

    于是,儿子挑起柴担就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儿子心情十分沉重,他想:“没有卖掉柴,没有买到肉,回家后怎么向母亲说呢?” 不知不觉间,他来到了家门前的河边上,可他再也没有勇气向家中走去,他没办法面对自己的母亲,就在河边走来走去,不时搓搓手,不时拍拍头,无意间,儿子的双手触摸到了自己的腿,他眼前一亮,心想:“我的身体这么结实,腿上的肉这么多,自己也实在没有钱买肉给母亲吃,反正母亲的眼瞎了看不见,不如把腿上的肉割一块下来煮给母亲吃。”

    想到这里,儿子从柴担上取下砍刀,挽起裤腿,咬着牙,忍着剧痛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草绳系着提回了家中。 瞎眼的母亲就站在门前等待儿子回家,听到脚步声时,母亲高兴地说:“儿啦,你回来啦,肉买了吗?”儿子擦去脸上痛出来的汗水,忍着伤口的疼痛对母亲说:“娘,肉买好了,一会儿我煮给您吃。”

    儿子放下柴担,把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肉洗干净后,放到锅里煮起来。一会儿,锅里的肉香溢满了屋子,母亲连连说:“好香,好香的肉啊!” 肉煮好了,儿子用碗盛好端给母亲吃,母亲一边吃,一边不停地说道:“好香啊,好久都没吃过这么香的肉了,儿啦,你也吃吧。”

    儿子强忍着伤痛说:“好的,好的。”可他的心里比伤口还痛,他认为自己没有孝敬好母亲,连一次真正的肉也没有让母亲吃上。

    儿子从割掉腿上的肉后,从来没有敷过药,他也没有钱请医生治疗,腿上割破的伤口开始发炎溃烂了。他病倒了,再也起不来了,终于在一天夜里悲惨地死去了。

    母亲悲痛地哭了起来,她的哭声惊动了乡邻,人们来了他的家中,也知道了儿子割肉让母亲吃的事,因为儿子在临死前把吃肉的真相告诉了母亲。人们非常感动,都夸奖他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大孝子。

    人们自发的组织起来为他举行葬礼,还在他的墓前刻了一块石碑,题名为孝子碑,把儿子割肉孝母的事刻记在上面,让人们记住他的美德,学习他的操行。 人们还安顿好他的母亲,让她能安度晚年,以安慰死去的孝子。

    孝子死去了,可孝子碑却长存在世,成了人们传诵的佳话或者是这个。

    8.关于“孝”的文章或片段

    每个赤诚的孩子都曾在父母面前许下“孝”的 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定成功,功成名就,衣还锦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有些事情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许多东西我们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无法弥补! 有位作家说过,“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的链条,一旦断裂,无法连接。

    9.夸夸自己孝顺的作文600

    今天是周末,我的爸爸和往常一样骑摩托车来接我回家,我在离家有十多公里的乡中心校读书,每个周末都要来接我。坐在爸爸后面的摩托车上,随着一路的颠簸,忽然看到爸爸的头上几缕白发,心里不是滋味,爸爸太辛苦了。

    我的父母都是个平易近人、孝敬老人的实在人,在村里的口碑可好了,所以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从小我是一个懂事、勤劳、可爱的女孩。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的经济不是很宽裕,我学会了省吃俭用,记得一次在村庄里喝喜酒,把分来的糖果,自己舍不得吃带回家,等到晚上全家人都到齐,大家分着吃,受到爷爷的高度夸赞。八岁的时候,我就学会了自己给自己洗衣服,从此减轻妈妈家务,九岁就学会煮饭、炒菜。平时大人们总爱叫我做这做那的,我成了他们的小助手,也让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很多本领。

    说真的,在读书学习上,我从没给爸妈操过心,小学一至三年级都在村庄的小学读,从一年级上学开始,上学、放学都不要大人接送,都是跟着同学一起回家。在学校里,我是一个品行兼优的三好生,这可是自吹的,墙上的荣誉证书可以证明。在家里,我常常从小事做起,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天,我都提醒奶奶吃降血压的药,并为她把开水倒好;如果妈妈没在家,我就担起主妇来——做饭,虽然菜炒的是啥样,但家人还是表扬我。节假日,我利用空余时间,帮助家里拖地、擦窗、给花儿浇水等家务事;还学会了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早晨自己梳头、叠被子等。

    爸爸、妈妈为了这个家,为了子女含辛茹苦,我没有理由不孝顺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后我要多孝敬父母,好好学习,让他们为我而欣慰,而自豪。

    关于孝子之乡的稿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