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控总结
1.企业如何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不同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工作,因受企业规模大小、参与人员和机构的认知水平不同等客观因素影响而显得不尽相同,执行内容和标准也千差万别,如何提高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水平,达到并实现国家颁布实施相关规范的初衷,成为摆在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在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曾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断地反思,并归纳和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在此结合日常的工作情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益。
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是企业存在的永恒目标,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围绕此目标而实施,与此目标相违背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无效和无意义的。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也要与此目标所相适应,主要体现在:首先,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和企情相适应。
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企业在生存、发展和获利的进程中,所处的环境又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处于新生期,有的处于快速成长期(或扩展期)、成熟期,还有的处于转型期(或收缩期)、逐步衰退期。
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由此决定了其各自内部控制工作内容的不尽相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处于成熟期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是无法适应新生期和成长期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求的,反之亦然。
就好比是让小孩和少年穿成人衣裳或让成人穿小孩和少年衣裳一样。不适宜的内部控制控制要么就是形同虚设或铺张浪费,要么就是束缚和限制企业的发展,最终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懂得量体裁衣。
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不应完全借鉴和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而是要依据本企业的客观实际,吸收和借鉴与本企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企业做法,制定出适应本企业发展模式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其次,企业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时,要有效运用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益,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必须要考虑投入产出效益。如果企业内部控制的投入大于产出,则说明其投入是不适宜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立足成本效益原则,要注意从企业发展的整体和存在的全阶段、全过程来统筹考虑,不能仅就若干项具体内部控制工作的投入来进行单项衡量,如果单凭现阶段衡量和评估的话,相信绝大部分内部控制工作的投入都将会是无效的。此外,成本效益原则还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出内部控制工作最大的风险防范性。
有时,最主要业务流程或领域的普通风险防范点的内控意义要远大于普通业务流程或领域重点风险防范点的内控意义,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一次性致命缺陷的风险性要大于不断发生小隐患的风险性,重要责任人所造成的损害要大于一般责任人。因此,一个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各有侧重,而不能平行并举,按照企业统一的模式实施,或者把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重点放在普通责任人身上。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石是企业存在授权。很显然,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决定的事是不需要实施控制的,这个人一定会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而采取各种手段去实现之。
企业之所以存在内部控制,就是因为企业为实现企业决策者的目标而进行了内部分工和授权,而由于各类制约因素的存在,会导致由于被分工和授权者的目标及行动或其理解的目标及行动与企业决策的真实目标不尽相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针对这种不一致而采取的控制性和规范性措施。企业内部分工和授权范围越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规模就越庞大,手段就越丰富和健全。
大型、多层次、多元化、跨区域的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一定要比单一生产或劳务企业或生产车间的内部控制体系更为复杂,以企业信息化为例,其信息化管理程度也会更深。很明显,中小企业是用不上为大型集团企业设计的、必须超大型计算机和数据库支撑的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单一版信息化软件很可能更适合。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应具有保障和激励双重属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要保证企业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企业经营效益的真实可靠,企业经营业务循环的顺畅有效,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其必然要具备很强保障性功能,为此,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要特别关注内部牵制和制约、惩罚功能的实现,以防范相关资产的损失。但是企业的发展、人员的尽责仅靠内部牵制、制约、惩罚是无法长期持续的,对人的管理最终还得落实在激励制度的确立上。
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必须要包含很多激励性措施,而很多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时,往往着重于如何牵制和制约上,忽略了激励性措施的存在。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应该保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
很多企业在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时,特别强调原则性和规范性,规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步骤非常繁杂,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必须履行,就象已经确定的计算机程序一样,分毫不差,并认为。
2.企业内部控制对工作有什么启示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抵御和防止各种会计错弊行为的有力武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内部牵制和内部稽核两大部分。 内部牵制主要着眼于业务流程中的职能分解和人员的职责分工,以便形成互相制衡、牵制的机制。
内部牵制的主要手段包括职责牵制、分权牵制、物理牵制和簿记牵制等。 职责牵制指的是合理划清职责并进行适当分工,使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个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分权牵制指的是将每一项业务乃至每一个环节中不相容的职能予以分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分别掌管,以避免由一个部门或人员单独处理某些业务的全部流程,造成舞弊的可乘之机;物理牵制是指将特定的管理职责与相应的专门程序或专门工具结合起来,以便落实管理责任,排除其他部门或人员单独舞弊的可能性,从而使出现舞弊行为时易于追查原因;簿记牵制是指利用处于不同加工处理阶段或置于不同载体之上的会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牵制。
内部稽核或称内部审查,是指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日常的查核和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点主要包括: (1)建立和健全分工负责制明确职权,落实责任。
(2)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并实行回避,主要的不相容职务包括出纳与费用、上入账目登记,实物保管与相关的会计核算,业务授权、授权与核算,业务操作与审核等。 (3)建立岗位轮换制度。
(4)完善凭证、账簿、报表体系,严格会计操作规程和凭证制度。 (5)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落实专人负责。
(6)会计部门严格复核、审批制度。 (7)对重要财物设置限制接近措施,并责成专人妥为保管。
(8)设置内部审查或稽核部门,进行经常性的查核、监督工作。企业常用的内部控制方法如下: 1.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
2.组织结构控制要求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内部机构,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职务。
3.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单位内部的各极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4.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单位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
5.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加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
严格控制抚预算的资金支出。 6.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严格控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7.职工素质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实施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惩、晋升、淘汰等人事管理制度,保证职工具备相应的工作胜任能力。 8.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9.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10.电子信息系统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 2.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须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加强款项收付的稽核,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3.单位应当加强对筹资业务的管理,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严格控制财务风险,降低资金成本,确保筹措资金的合理使用。 4.单位应当合理规划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控制程序,强化对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控制,做到比质比价采购、采购决策透明,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
5.单位应当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流失。 6.单位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
3.如何做好企业内部风险管控工作总结
检查、监督与管理的重要。
没有范文。
以下供参考,
主要写一下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最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总结就是让上级知道你有什么贡献,体现你的工作价值所在。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岗位和工作上的认识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上级喜欢主动工作的人。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4.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如何开展
企业内控建设实务 企业内控建设应当以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以财务报告可靠、资产安全与经营合规为三个保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设实务将围绕内控组织的设置与内控建设的五要素展开。
(1)内部控制组织 组织是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通常的内控组织包括董事会与经营层两个层面,强调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是董事会的责任,并且下设审计(风险)管理专门委员会加强管理。
此外,内控组织的设置特别强调经理层是企业内控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与责任人,各经营管理部门按照职能归口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其中,是否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是企业界关注的焦点,通常的设置方式包括三种: 方式一:单独设置内控部门。
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内控建设的初期推动效率,缺点是内控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割裂,未能很好地体现内部控制责任与经营管理责任的融合。此方式在金融类企业普遍应用,对于实体经济体,通常不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
方式二: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负责内控工作。优点是待体系初建完成且运行平稳后,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的监督部门,可以立足于公司整体牵头协调各部门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并且持续完善内控体系的建设。
缺点是国内企业内审部门往往人才匮乏,在内控建设的初期独立当此重任可能力不从心。 方式三:在内部控制建设集中期设立内部控制建设办公室,该办公室从各主要部门抽调人员专职从事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待体系正式运行时,办公室解散,人员归位到各经营管理部门,且牵头职能也归位至内审部门。
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各部门力量完成内部控制的体系化建设,待体系平稳运行后,相关人员回到经营管理部门的骨干岗位上,有利于促进各经营部门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解,有利于内控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实践表明,对于管理基础弱的实体经济企业,采取方式三的内控推行效果较佳。
当然,组织的设置没有一定之规,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特点设置内部控组织,明确相关的管理责任。(2)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载体,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时,首先要诊断与完善内部环境。
一方面,内部环境的完善可以为控制活动的设计与运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内部环境的诊断可以加强控制活动与内部环境的匹配性,有利于控制活动的顺畅运行。 通常,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
其中,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三个方面必须先行完善,后续的控制活动设计与运行才会顺畅。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企业文化三个方面,可以伴随控制活动的运行同步完善。
(3)动态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表现,是后续内控措施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应当针对评估的重要风险强化内部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风险。
对于次要风险,企业应当简化控制活动与流程设计,承担相关的风险,体现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的内控建设理念。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与风险评估两个阶段。
在风险辨识阶段,企业应当围绕内部控制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辨别企业风险并进行分类,形成企业的风险管理库。通常,企业的风险可以划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与法律风险五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
在风险评估阶段,企业应当运用二维风险评估坐标图,从破坏性与发生频率两个维度评估风险,并将风险点界定为重大风险、中风险与低风险。企业应当依据行业特点与目标设置等确定风险评估的标准,评估标准应当注意定量与定性标准相结合。
在实务中我们强调,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或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或是同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风险评估结果各不相同。为此,企业应当至少每年评估一次风险,及时发现新环境、新业务带来的新风险,动态地调整风险评估结果,进而动态地调整控制活动规范,让原本静止的内控制度动起来,始终踏上企业发展的节奏。
(4)控制活动的设计 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实施的核心要素,企业在规范控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形成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手册(下简称内控手册)。 企业在设计控制活动时,应当树立与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首先界定企业的控制活动循环,然后将内部控制措施嵌入控制活动中,完善经营管理活动的制度流程设计,形成企业的内控手册。
内控手册分模块设计,每一模块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管理目标。围绕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在设计内控手册时,首先应当明确控制活动的管理目标。
例如采购付款循环,其管理目标应当包括保障物资供应、提高采购效率、降低资金占用、控制采购成本、保证核算准确等。 第二,管理机构及职责。
该部分将控制活动涉及的组织及职责清晰界定,以确保后续流程运行的顺畅性。 第三,授权审批矩阵。
该部分应当明确控制活动涉及的所有权限在董事会、经理层与各职能部门间的划分,并且明确各级审批责任。 第四,控制活动要求。
该部分一般以制度文本的形式书写,明确控制活动各控制环节的内控要求,作为相。
5.如何做好内控管理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当作大事来抓,要积极吸收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要坚持业务开拓、内控监督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内控优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
二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化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内控观念,让他们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5656661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制度和规程来处理每一笔业务,提高他们认真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使每位员工成为业务运营过程中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节点。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种在业务运营中时时监控和每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动态监督机制,它是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部门内部和岗位自身的自我约束、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上级对下级的授权控制为内容,以科学监控方法和独立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评价,以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总和。
因此,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银行的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二是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
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三是建立权利制约机制。要建立上下级和部门之间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职责、权限,设立不同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权限,相互制约和控制,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三)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检查机构。借鉴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在银行总部设立稽核局或内部审计局,在下级机构设置派驻的、垂直管理的独立单位,专司机构内部的监督检查职责,该部门只对银行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汇报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隐患,督促经营管理者制定整改措施,提高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随着银行也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成为可能。要根据银行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通过收集业务部门真实、完整、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采取非现场监督监测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业务经营中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向董事会反映银行在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和风险隐患,为预防和处置资金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控监督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控制机制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内控环境的评价,是指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及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
二是内控风险识别的评价,是指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
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是指执行部门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及时反馈的评价,是指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6.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如何开展
企业内控建设实务 企业内控建设应当以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以财务报告可靠、资产安全与经营合规为三个保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设实务将围绕内控组织的设置与内控建设的五要素展开。
(1)内部控制组织 组织是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通常的内控组织包括董事会与经营层两个层面,强调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是董事会的责任,并且下设审计(风险)管理专门委员会加强管理。
此外,内控组织的设置特别强调经理层是企业内控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与责任人,各经营管理部门按照职能归口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其中,是否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是企业界关注的焦点,通常的设置方式包括三种: 方式一:单独设置内控部门。
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内控建设的初期推动效率,缺点是内控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割裂,未能很好地体现内部控制责任与经营管理责任的融合。此方式在金融类企业普遍应用,对于实体经济体,通常不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
方式二: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负责内控工作。优点是待体系初建完成且运行平稳后,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的监督部门,可以立足于公司整体牵头协调各部门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并且持续完善内控体系的建设。
缺点是国内企业内审部门往往人才匮乏,在内控建设的初期独立当此重任可能力不从心。 方式三:在内部控制建设集中期设立内部控制建设办公室,该办公室从各主要部门抽调人员专职从事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待体系正式运行时,办公室解散,人员归位到各经营管理部门,且牵头职能也归位至内审部门。
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各部门力量完成内部控制的体系化建设,待体系平稳运行后,相关人员回到经营管理部门的骨干岗位上,有利于促进各经营部门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解,有利于内控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实践表明,对于管理基础弱的实体经济企业,采取方式三的内控推行效果较佳。
当然,组织的设置没有一定之规,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特点设置内部控组织,明确相关的管理责任。(2)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载体,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时,首先要诊断与完善内部环境。
一方面,内部环境的完善可以为控制活动的设计与运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内部环境的诊断可以加强控制活动与内部环境的匹配性,有利于控制活动的顺畅运行。 通常,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
其中,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三个方面必须先行完善,后续的控制活动设计与运行才会顺畅。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企业文化三个方面,可以伴随控制活动的运行同步完善。
(3)动态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表现,是后续内控措施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应当针对评估的重要风险强化内部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风险。
对于次要风险,企业应当简化控制活动与流程设计,承担相关的风险,体现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的内控建设理念。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与风险评估两个阶段。
在风险辨识阶段,企业应当围绕内部控制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辨别企业风险并进行分类,形成企业的风险管理库。通常,企业的风险可以划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与法律风险五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
在风险评估阶段,企业应当运用二维风险评估坐标图,从破坏性与发生频率两个维度评估风险,并将风险点界定为重大风险、中风险与低风险。企业应当依据行业特点与目标设置等确定风险评估的标准,评估标准应当注意定量与定性标准相结合。
在实务中我们强调,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或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或是同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风险评估结果各不相同。为此,企业应当至少每年评估一次风险,及时发现新环境、新业务带来的新风险,动态地调整风险评估结果,进而动态地调整控制活动规范,让原本静止的内控制度动起来,始终踏上企业发展的节奏。
(4)控制活动的设计 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实施的核心要素,企业在规范控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形成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手册(下简称内控手册)。 企业在设计控制活动时,应当树立与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首先界定企业的控制活动循环,然后将内部控制措施嵌入控制活动中,完善经营管理活动的制度流程设计,形成企业的内控手册。
内控手册分模块设计,每一模块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管理目标。围绕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在设计内控手册时,首先应当明确控制活动的管理目标。
例如采购付款循环,其管理目标应当包括保障物资供应、提高采购效率、降低资金占用、控制采购成本、保证核算准确等。 第二,管理机构及职责。
该部分将控制活动涉及的组织及职责清晰界定,以确保后续流程运行的顺畅性。 第三,授权审批矩阵。
该部分应当明确控制活动涉及的所有权限在董事会、经理层与各职能部门间的划分,并且明确各级审批责任。 第四,控制活动要求。
该部分一般以制度文本的形式书写,明确控制活动各控制环节的内控要求,作为相。
7.如何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企业内控建设实务 企业内控建设应当以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以财务报告可靠、资产安全与经营合规为三个保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设实务将围绕内控组织的设置与内控建设的五要素展开。
(1)内部控制组织 组织是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通常的内控组织包括董事会与经营层两个层面,强调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是董事会的责任,并且下设审计(风险)管理专门委员会加强管理。
此外,内控组织的设置特别强调经理层是企业内控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与责任人,各经营管理部门按照职能归口进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其中,是否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是企业界关注的焦点,通常的设置方式包括三种: 方式一:单独设置内控部门。
优点是有利于提高内控建设的初期推动效率,缺点是内控部门与经营管理部门割裂,未能很好地体现内部控制责任与经营管理责任的融合。此方式在金融类企业普遍应用,对于实体经济体,通常不设置专职的内控部门。
方式二: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负责内控工作。优点是待体系初建完成且运行平稳后,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的监督部门,可以立足于公司整体牵头协调各部门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并且持续完善内控体系的建设。
缺点是国内企业内审部门往往人才匮乏,在内控建设的初期独立当此重任可能力不从心。 方式三:在内部控制建设集中期设立内部控制建设办公室,该办公室从各主要部门抽调人员专职从事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待体系正式运行时,办公室解散,人员归位到各经营管理部门,且牵头职能也归位至内审部门。
此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集中各部门力量完成内部控制的体系化建设,待体系平稳运行后,相关人员回到经营管理部门的骨干岗位上,有利于促进各经营部门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解,有利于内控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实践表明,对于管理基础弱的实体经济企业,采取方式三的内控推行效果较佳。
当然,组织的设置没有一定之规,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特点设置内部控组织,明确相关的管理责任。(2)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载体,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机制时,首先要诊断与完善内部环境。
一方面,内部环境的完善可以为控制活动的设计与运行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内部环境的诊断可以加强控制活动与内部环境的匹配性,有利于控制活动的顺畅运行。 通常,内部环境的诊断与完善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
其中,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与内部审计的定位三个方面必须先行完善,后续的控制活动设计与运行才会顺畅。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企业文化三个方面,可以伴随控制活动的运行同步完善。
(3)动态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体系化建设的重要表现,是后续内控措施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应当针对评估的重要风险强化内部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风险。
对于次要风险,企业应当简化控制活动与流程设计,承担相关的风险,体现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为主导目标的内控建设理念。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与风险评估两个阶段。
在风险辨识阶段,企业应当围绕内部控制目标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辨别企业风险并进行分类,形成企业的风险管理库。通常,企业的风险可以划分为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与法律风险五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
在风险评估阶段,企业应当运用二维风险评估坐标图,从破坏性与发生频率两个维度评估风险,并将风险点界定为重大风险、中风险与低风险。企业应当依据行业特点与目标设置等确定风险评估的标准,评估标准应当注意定量与定性标准相结合。
在实务中我们强调,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或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或是同一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风险评估结果各不相同。为此,企业应当至少每年评估一次风险,及时发现新环境、新业务带来的新风险,动态地调整风险评估结果,进而动态地调整控制活动规范,让原本静止的内控制度动起来,始终踏上企业发展的节奏。
(4)控制活动的设计 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实施的核心要素,企业在规范控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形成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手册(下简称内控手册)。 企业在设计控制活动时,应当树立与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首先界定企业的控制活动循环,然后将内部控制措施嵌入控制活动中,完善经营管理活动的制度流程设计,形成企业的内控手册。
内控手册分模块设计,每一模块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管理目标。围绕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在设计内控手册时,首先应当明确控制活动的管理目标。
例如采购付款循环,其管理目标应当包括保障物资供应、提高采购效率、降低资金占用、控制采购成本、保证核算准确等。 第二,管理机构及职责。
该部分将控制活动涉及的组织及职责清晰界定,以确保后续流程运行的顺畅性。 第三,授权审批矩阵。
该部分应当明确控制活动涉及的所有权限在董事会、经理层与各职能部门间的划分,并且明确各级审批责任。 第四,控制活动要求。
该部分一般以制度文本的形式书写,明确控制活动各控制环节的内控要求,作为相。
8.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
不同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工作,因受企业规模大小、参与人员和机构的认知水平不同等客观因素影响而显得不尽相同,执行内容和标准也千差万别,如何提高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水平,达到并实现国家颁布实施相关规范的初衷,成为摆在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在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曾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断地反思,并归纳和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在此结合日常的工作情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益。
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是企业存在的永恒目标,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围绕此目标而实施,与此目标相违背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无效和无意义的。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也要与此目标所相适应,主要体现在:首先,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和企情相适应。
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企业在生存、发展和获利的进程中,所处的环境又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处于新生期,有的处于快速成长期(或扩展期)、成熟期,还有的处于转型期(或收缩期)、逐步衰退期。
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由此决定了其各自内部控制工作内容的不尽相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处于成熟期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是无法适应新生期和成长期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求的,反之亦然。
就好比是让小孩和少年穿成人衣裳或让成人穿小孩和少年衣裳一样。不适宜的内部控制控制要么就是形同虚设或铺张浪费,要么就是束缚和限制企业的发展,最终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懂得量体裁衣。
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不应完全借鉴和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而是要依据本企业的客观实际,吸收和借鉴与本企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企业做法,制定出适应本企业发展模式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其次,企业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时,要有效运用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益,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必须要考虑投入产出效益。如果企业内部控制的投入大于产出,则说明其投入是不适宜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立足成本效益原则,要注意从企业发展的整体和存在的全阶段、全过程来统筹考虑,不能仅就若干项具体内部控制工作的投入来进行单项衡量,如果单凭现阶段衡量和评估的话,相信绝大部分内部控制工作的投入都将会是无效的。此外,成本效益原则还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出内部控制工作最大的风险防范性。
有时,最主要业务流程或领域的普通风险防范点的内控意义要远大于普通业务流程或领域重点风险防范点的内控意义,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一次性致命缺陷的风险性要大于不断发生小隐患的风险性,重要责任人所造成的损害要大于一般责任人。因此,一个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各有侧重,而不能平行并举,按照企业统一的模式实施,或者把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重点放在普通责任人身上。
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石是企业存在授权。很显然,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决定的事是不需要实施控制的,这个人一定会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而采取各种手段去实现之。
企业之所以存在内部控制,就是因为企业为实现企业决策者的目标而进行了内部分工和授权,而由于各类制约因素的存在,会导致由于被分工和授权者的目标及行动或其理解的目标及行动与企业决策的真实目标不尽相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针对这种不一致而采取的控制性和规范性措施。企业内部分工和授权范围越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规模就越庞大,手段就越丰富和健全。
大型、多层次、多元化、跨区域的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一定要比单一生产或劳务企业或生产车间的内部控制体系更为复杂,以企业信息化为例,其信息化管理程度也会更深。很明显,中小企业是用不上为大型集团企业设计的、必须超大型计算机和数据库支撑的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单一版信息化软件很可能更适合。
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应具有保障和激励双重属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要保证企业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企业经营效益的真实可靠,企业经营业务循环的顺畅有效,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其必然要具备很强保障性功能,为此,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要特别关注内部牵制和制约、惩罚功能的实现,以防范相关资产的损失。但是企业的发展、人员的尽责仅靠内部牵制、制约、惩罚是无法长期持续的,对人的管理最终还得落实在激励制度的确立上。
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必须要包含很多激励性措施,而很多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时,往往着重于如何牵制和制约上,忽略了激励性措施的存在。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应该保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
很多企业在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时,特别强调原则性和规范性,规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步骤非常繁杂,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必须履行,就象已经确定的计算机程序一样,分毫不差,并认为。
9.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培训总结怎么写
篇一:风险管理培训心得
随着社会法制化的推进及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做到基业长青。
掌握先进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及职业舞弊等理论;掌握快速诊断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方法,评价内部控制的效果并进行改进;提升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能力,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系统; 通过企业运作中的典型实例帮助学员明确主要业务活动中的控制要点、控制标准和控制方法。
此次培训使我系统地学习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功能,不仅知道了如何使用,更了解了原理,对今后的工作十分有帮助,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的成果更美观,为自己的工作成果加分,使老板满意。
学习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培训后,我在公司配合领导建立上市公司内部制度!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63373663
篇二:风险管理培训心得
此次有幸参加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期4天的“行为决策和风险管理”短期培训,时间虽短,但感觉获益良多,尤其是张志学教授和王晓田教授分别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在各种情形下的不同行为决策和对风险的把握进行的分析和探讨让我颇有感触。
一、做好信息收集,多角度分析问题,理性决策。
人的一生总是要做出各种不同的决策,学习上的、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很可能一个决策就改变人的未来发展道路,因此要尽可能的多采用理性决策。怎样才能做好理性决策呢?第一要针对问题收集相关的信息,而且要尽可能的收集全面,第二要根据信息建立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第三要做好方案的评估,第四要选出最佳方案。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锚定效应和框定效应,多换位思考。做好了这四步,就能更好地应对处理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减少决策偏差。正如课堂上学习的陈天桥创业案例中所写到的那样“在每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陈天桥的创业故事都会重写。”我们也一样,在每个转折点,我们都要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慎重决策,这样才会给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不偏离自身理想的发展道路。
二、避免判断与决策偏差,做好风险管理。
在工作中,由于个人知识、素养、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工作背景等因素影响,我们的思维会出现各种偏差,有感觉偏差、认知偏差、记忆偏差、环境偏差,可能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出现“群体思维”,而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及风险的产生。从巴林银行倒闭的这个案例中,我再次感受到风险的管理是多么的重要。肇事者尼克.里森违规操作,加之严重的赌徒心理,过于乐观地估计形式,然后又隐瞒重要信息,在利益驱动下,完全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再加上巴林银行混乱的内部管理和不得力的监控措施,使巴林银行失去了多次遏制风险进一步扩展的机会,最终导致百年银行毁誉一旦。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在与市场的博奕过程中,将风险锁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做好风险管理。
三、按照三参照点理论,做好底线调控与目标调控,管理好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决策。
我们常常会给自己制定一些奋斗目标,以此来不断激励自己为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可我们可能很少考虑过自己的底线是什么,有时还可能将底线就设置为了目标,也因此无法管理好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决策。例如在给客户理财的时候,就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他的底线、现状和目标是什么。这样才可能为客户制订出可行的理财方案,告之客户在何种情况下可获得高的收益,在何种情况下可保本不亏。否则如果只乐观的设定益目标,那么在出现风险状况时,客户将很难接受和认同。
决策和风险一样,无处不在,怎样管理好风险,做出正确的决策,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此想用《大学》里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0.完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糸包括哪些
内部控制评价流程
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就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基本过程。国际上权威的观点认为评价一个内部控制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有一套规程以及其一些内在的基本要素。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到底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认识是不同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也因评价主体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管理层自我评估和审计机构评价流程会略有不同。基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基于全面内部控制评价的流程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的程序,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这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法定程序,是必须要执行的最基本的程序。中天恒3C框架把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分为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报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细分若干内容。
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和整改情况,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总体情况;
(2)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的声明;
(3)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和内容;
(4)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6)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认定情况;
(7)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整改措施及责任追究情况;
(8)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存在一个或多个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应当作出内部控制无效的结论。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自我评价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照本指引及有关规定,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是否存在缺陷;
(2)说明本指引重点关注的控制活动的自查和评估情况;
(3)说明内部控制缺陷和异常事项的改进措施(如适用);
(4)说明上一年度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异常事项的改善进展情况(如适用)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1)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
(2)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
(3)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的情况;
(4)内控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及其处理情况;
(5)对本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
(6)完善内控制度的有关措施;
(7)下一年度内部控制有关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