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1.高一政治知识点全部 人教版
谁有高一政治必修1的知识归纳?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
2.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
3.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整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考点一:货币的本质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备注补充: 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②流通手段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
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D、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2)、其它职能: 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
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知识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1)、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 ③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④发行: A、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即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却不能决定它的购买力。
B、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C、解决方法: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考点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知识点1:货币与财富: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
知识点2:结算与信用工具(1)结算: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通常使用的方式。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2)信用货币:①含义: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被利为信用货币。②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3)信用工具:①信用卡: A、含义:银行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是…… B、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 A、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B、种类:近期和远期支票,记名或不记名支票,现金和转帐支票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或个人开票后,收款到银行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知识点3:外汇与汇率: (1)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考点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知识点1:价值与价格(1) 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 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
4.高一政治知识点和总结(人教版)
谁有高一政治必修1的知识归纳?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
5.政治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③货币的职能: 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关系图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消费类型:(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3、消费结构:(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2)特点: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
(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6、做理智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考点一:生产与经济制度(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考点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考点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
6.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的一二单元的知识点
一二单元是到第几课啊?先帖六课的……好好考啊~ 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复习要点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1.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 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异:①前者用于交换;后者不用于交换;②前者有价值,后者没有价值;③前者是历史范畴,后者是社会范畴。联系:①二者都是劳动产品②都有使用价值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货币的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和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其他手段: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和世界货币。
3. 纸币:①含义: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②特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纸币在流通中损害。4.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就可能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纸币发行过少,则会引起物价下跌,社会需求不足,可能引起通货紧缩的发生5. 什么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要减少货币的发行,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要增加货币的发行,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6. 结算:核算一定时期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情况。
分为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7. 常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①信用卡是一种信用凭证,其优点是: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为一体。作用为:减少现金使用,方便购物,增强消费安全。
②支票分为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8. 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贬值,外币升值。
反之亦然。9. 保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有何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1. 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①供求关系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②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③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④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注: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5. 价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①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② 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③ 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6.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价格的变动对人们购买力的影响。b. 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c.互替品和互补品(既定品价格上涨,对其替代品的需求增加,对其互补品的需求下降)②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1. 影响消费的因素: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和消费品价格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还受过去和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3.消费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①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②不同消费品的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影响不同。基本生活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低于奢侈品。
③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与消费关系。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其互替品的需求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降低。
4. 消费的类型:① 按产品类型不同:有形商品。
7.高一政治知识点和总结(人教版)
谁有高一政治必修1的知识归纳?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
8.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总结
政治模块(1)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Chen Jinnan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作用: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4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了进行社会生产经营而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由我国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22、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与公平: ○1定义:效率是指经济生活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公平的含义)。
○3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之以分配原则的体现,它由朱幼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兼顾效率与公平,要顺序和鼓励一部分的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 ○1财政的定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财政的本质:一种分配关系 财政的目的:为了履行对内外职能 ○2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 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3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5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增加财政收入: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大力抓好税收工作,加强税收征管。 2)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可分为经济建设指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指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近年来,我国实施“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2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又赤字;收支相等。
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财政的巨大作用: A国家财政支出基础建设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分配的作用; B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C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D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E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F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征税。
9.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完整的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A、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B、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用的物品人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2、货币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1343063—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A、基本职能:(1)流通手段,只需现实货币。
(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
例:到银行取工资。(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纸币: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②产生:A、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这些在使用中易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而纸币成本低更易于保管、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B、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
10.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判断标准:用于交换、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产品质量就是使用价值) 2、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①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3、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2)供求影响价格(也要考虑国家宏控等因素) 4、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的影响:①消费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
②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A、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B、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要结合关系图理解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和价值量的关系)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哪些? (1)客观因素: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②收入;③物价水平;④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等其他因素。注: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主观因素:①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引发;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 8、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表现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具体表现在: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
具体体现: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③消费调节着生产。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10、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11、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位、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第二、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1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13、企业的兼并与企业破产的意义 (1)企业兼并的意义:①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②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的意义:实行企止破产制度,①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②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14、就业的重要意义和对策 (1)就业是民生之本,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③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
(2)对策: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
②劳动者个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 15、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