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自我概念中的反映评价

    1.什么是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简介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主要内容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莎沃森等人提出的学业自我概念结构 1、反映评价,反映评价就是人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有关自己的信息。 如果年轻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

    如果这种评价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例如,在学期开始时,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行,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学生。

    这位学生听了以后一定会以好好学习作为回应;如果老师说你以后没有什么发展。你可能对此消极起来,反正自己不行,懒惰一点也无所谓。

    2、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 例如在学校时,考试卷子下来,就问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数,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数;走到社会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生活的好;当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还是别人的孩子好;当担任领导管理一个单位时,就和其他单位比等等。

    无论什么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社会比较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 3、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

    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 如果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自信,自我感觉就会变得更好,自我概念就会改进。

    例如,通过自己的能力安装调试好一台电脑,自我感觉就非常好,也就是功能改进自我感觉.[1]编辑本段两种观点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

    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最早从自身存在体验这一角度论述自我概念的是17世纪哲学家L.笛卡尔,他用"Cognito"这一词描述自我概念,意指"自身存在意识",并把它作为人类存在的核心。

    S.弗洛伊德以及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家用ego(自我)表示自我概念,意指人格的一个有机方面,后来许多精神分析学家也仿效这种做法,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超我的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尊。尤其是自尊,涉及自我知觉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不喜欢自我中感知到的东西有关。

    正如心理学家M.谢里夫所说:"在许多方面,自我概念与ego(自我)是同义的,虽然心理学家喜欢使用后一个术语,但社会学家则喜欢使用前一个术语"。 与此稍有不同的是,W.詹姆斯却用Self(自我)来表示自我概念,而且这种做法也沿袭至今。

    詹姆斯于189O年把自我区分为作为经验客体的我(me)和作为环境中主动行动者的我(I)。作为经验客体的我包括三种不同形式:(1)精神的我,由个人目标、抱负和信念等组成;(2)物质的我,指个人的身体及其属性;(3)社会的我,即他人所看到的我。

    英国理论家C.H库利从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认为自我和社会的概念相互联系,难以分割。1922年,库利提出"镜像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

    通过这面镜子,一个人扮演着他人的角色,并回头看自己"。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

    这里强调的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反映着他人对我的看法。由此推导,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多半是在与"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属、邻居、亲朋好友、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通过"镜像自我"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G.H.米德提出了类似库利的看法,他称之为"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详细地阐述过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米德看来,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有能力在想象中处于他人角色,如同他人看我们那样看待自己。

    这里,米德关于自我概念的观点是建立在人的反省能力的基础上的,这种能力常常被认为是人类特点的精髓。反省或自我觉察,即人类对自己来说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的一种能力,可以通过"主格我"(作为自我的体验者)与"宾格我"(作为自我的被体验者)之间的对话,即一种内部交谈,予以概念化。

    不论是在个体发生。

    2.自我意识的心理意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第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3.自我概念

    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其实在讨论自我概念时,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

    本世纪4O年代,P.莱基和C.罗杰斯详细阐述了自我概念。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自我概念的知觉方面和自尊的评价性成分上。罗杰斯区分了作为实际感觉到的自我(真实自我)和作为理想中的自我(理想自我)。他认为两者都可以加以测定,是各有特点的有用概念。真实自我被置于略低于理想自我的地位,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心理顺应指数。理想自我引起适当层次的自重和有关目的定向的乐观主义,并激发成就感和对社会的适应。这里,真实自我强调个人主观体验的心理重要性,所以与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经验主义相比,它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基本原理更相一致。

    4.自我评价

    (1)对自己的能力或效能的感受; (2)对自己的德行或价值的感受。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标准是通过反映评价、社会比较、自我归因和角色扮演等具体评价手段来实现的。

    反映评价的理论基础是C。H。库利的“镜像自我”和G。H。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反映评价强调自我概念的基本社会特性,例如自我概念的形成反映了处于我们的环境中的他人、尤其是重要的他人的评价和知觉。反映评价过程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不端行为“标签论”的基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自我实现过程的基础。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德行。接近的群体和接近的成员可以作为参照组和参照个体,最有可能被用作这些比较的参照系,尤其是在竞赛情况下,诸如运动比赛或课堂活动等更是如此。

    自我归因是指根据对自己行为的直接观察而作出有关自身的推论的倾向。D。J。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个体是以观察自己外显得为的基本上进行推论来确定他们正在感受和思考的东西的。

    角色扮演作为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过程,在社会化研究中是最明显的,它强调自我概念是通过积压种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内化(例如,年龄和性别角色、家庭成员角色、职业身分)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学习和内化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着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

    5.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认识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自我概念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2、内容不同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

    自我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3、形成不同

    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自我概念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导作用、自我解释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意识的形成原理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关注自我成长。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各有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自我认识

    百度百科-自我概念

    百度百科-自我意识

    6.什么是自我概念

    一、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念的集合。一般而言,自我概念体现了“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自我概念由一个人的自我图式组成,并且与自尊、自我认知和社会自我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整体的自我。它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其中未来的自我代表了一个人对其可能成为什么或想要、不想成为什么的想法,而其中潜在的可能性可以作为一种激励。

    二、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个要素:

    1、反映评价,反映评价就是人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有关自己的信息。

    2、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

    3、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

    扩展资料:

    自我概念的作用

    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

    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

    3、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心理学家伯恩斯1982年指出,儿童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

    4、引导成败归因的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和温纳提出并建立了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自我概念

    7.什么是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Self -evaluation)个体对自己的思想。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就。例如在精神病人中,那些自我评价低的人往往是不愉快的。M。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反映评价强调自我概念的基本社会特性,例如自我概念的形成反映了处于我们的环境中的他人、尤其是重要的他人的评价和知觉、行为和个性的评价,直接影响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在这种学习和内化的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着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一般采用自我评价量表进行研究。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德行。接近的群体和接近的成员可以作为参照组和参照个体,最有可能被用作这些比较的参照系,尤其是在竞赛情况下,诸如运动比赛或课堂活动等更是如此、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儿童把自己当作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开始理解我与物和非我关系后,通过别人在对自己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被试在这个量表上的得分可以预测其情绪和行为,有利于自己克服缺点。反映评价过程是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不端行为“标签论”的基础,人们通常根据两个主要标准进行自我评价:(1)对自己的能力或效能的感受;(2)对自己的德行或价值的感受。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标准是通过反映评价,逐渐学会自我评价。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它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它强调自我概念是通过积压种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内化(例如,年龄和性别角色、家庭成员角色,个体是以观察自己外显得为的基本上进行推论来确定他们正在感受和思考的东西的。

    角色扮演作为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过程,在社会化研究中是最明显的。D。自我评价是自己行为的主要调节器。库利的“镜像自我”和G。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社会比较、自我归因和角色扮演等具体评价手段来实现的。他认为、发扬优点,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归因是指根据对自己行为的直接观察而作出有关自身的推论的倾向。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和自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他人的关系。罗森堡1965年的自我评价量表是使用较广的一个,也可能是消极的、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这种评价可能是积极的。H。H,也是社会心理学中自我实现过程的基础。J,有助于摆脱孤独、职业身分)而发展起来的。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适应新环境什么是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J。

    L.E韦尔斯和G。马威尔在1976年出版的《自我评价:概念与测量》一书指出、沮丧的。

    反映评价的理论基础是C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