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总结

1.孟子思想概括
孟子思想 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
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
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
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
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
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
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
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四、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
2.孟子思想概括
孟子思想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二、道德论“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
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
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
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
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
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
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
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
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四、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
3.孟子感悟
用武力使人屈服,并不是真的让别人真心服气,只是力量不足罢了!用德行使人佩服,大家都真心诚意的服气,就像孔门七十二贤佩服孔子一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德敬天的民族,历史上的汉唐王朝也曾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道德之风源远流长。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都与道德有关,中华文化就是道德文化。
古书《史记》有言:“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左传》中说:“德,国家之基也”。
古往今来,各行各业无不讲究做人的道德。精通武术之人,必重武德;悬壶济世的医者,必讲医德;为人师表者,须讲师德;善于为商者,也必须讲究商业道德。
道德既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规范做人的根本。历史的事实证明,以德服人者能够长治久安,以力服人者只能得逞于一时,滥用暴力的人或政权违反天道,必然短命而加速走向灭亡。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一语出自于《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意思是说,道德崇高者必能兴盛,倚仗暴力者必然灭亡。
类似的格言也见于《礼记》:“人之情,心服于德,不服于力。” 历史上的贤人圣者与大德之士都唾弃暴力,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以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力对南方的蛮夷孟获七擒七纵,最终使对方口服心服,彻底清除了蜀国在南方的隐患。滥用暴力、以武力兵征天下、以血腥的暴力维持其统治的残暴政权必不能长存于世间。
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隋炀帝等人曾经滥杀民众,结果导致秦、隋成为短命的王朝;德国的希特勒法西斯政权也曾倚仗暴力不可一世,在屠杀了数百万无辜的犹太人之后,其法西斯政权在盟军的进攻之下彻底崩溃;日本东条英机的军国政权也曾倚仗武力攻占了大半个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但是其军事占领很快就结束在盟军的反攻之下。 唐太宗李世民在悼念大臣魏征时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4.材料:孟子“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墨子与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有重大成就的思想家.墨子创建了墨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而义利观则是他们思想体系中特别重要的部分,体现了他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方面和逻辑方法.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墨子与孟子的义利观进行比较研究.文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并对研究这个问题所应用到的方法和预期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墨子与孟子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教育背景,以期大致了解这些情况对他们思想体系尤其是义利观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文章第二部分首先介绍墨子与孟子各自对义与利的内涵的理解,墨子理解中义的内涵主要是上则尊天事鬼,下则爱人节用;利的内涵主要是人口繁盛,刑政大治,国家富强,天下和乐一统.孟子理解中的义的内涵主要是践行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并要求统治者在施政时实行仁政,践行王道;利的内涵主要是百姓过上有一定物质基础的有道德的生活,国家富强,天下和平一统.然后,文章又对他们对义利内涵的理解的相同部分进行了阐述,主要有三个方面:均不将过度的物质、权势享受视作利;均反对个人因私利损害公共之利;均在意保护百姓的利益.第三部分主要是比较了墨子与孟子认识中的义利关系以及义的内涵的主要来源.在墨子看来,义的内涵主要是由利来决定的,他总是以能够为社会带来实在的利益为做事情的出发点.同时,墨子也特别注重做事情的动机,主张志功合一.所以,在墨子看来,义和利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墨子认识中义的内涵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天、鬼的意愿;先王之道;现实社会的需要.在孟子的认识中,在仅仅涉及自己本身的时候,他是一位动机论者,只注重为义,而不讲求结果.但当涉及到社会事务尤其是为政的时候,他也有着明确的目的,而且也应用了行义而得利的思维逻辑,但是孟子坚持义的绝对主导地位,利只是践行大义后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孟子特别反对以利作为做事情的出发点,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人们因为私利或眼前之利而妨害大义和公利.孟子认识中的义的来源主要有:天道和以人性善及仁、义、礼、智四端为主要内容的心性;先王之道.第四部分主要是比较了墨子与孟子各自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角度对他们义利观的形成和践行观念的影响.墨子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肯定人的物质需要的合理性,他所关注的事情主要是外在的社会管理和生产事务.孟子特别注重自己的士君子的身份,他重视人的仁义道德,重视对人的内心的探求,并主张以此为起点和核心而扩展到具体的社会事务.在践行观上,墨子与孟子均强调人们要竭尽全力去践行大义.第五部分主要是比较墨子与孟子各自形成其义利观的逻辑思维和方法基础.墨子的逻辑思维是取实以寓名;他以平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来考虑问题,主张利他主义;墨子特别强调整体主义.孟子的逻辑思维是正名;他以家庭为考虑问题的基点,重视血缘亲情,强调等差之爱.无论在修身还是为政上,他都主张长养、扩充;他特别强调人格的独立性,有着浓厚的民本思想,而且孟子还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双向的.文章最后一部分对上述的内容作了大致性的总结,并大概讲述了墨子与孟子各自的义利观对后代的影响和对今天的启示.。
5.孟子离娄上总结
参考资料: 孟子卷·论性善(5).cn 2008年03月13日 15:30 连载: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作者:李鍌 等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所有的恶习都是后天沾染的。
譬如考试之后,成绩不够理想的人,都会自责考前不用功,这证明他有良心--善良的本性,才懂得自责与后悔。不过这种良心发现之后,便应该好好用功,加倍努力。
否则一受外力影响,又会偷懒贪玩,下次考试时,成绩仍然不理想,看在大家眼里,以为这是生来就偷懒贪玩的劣根性。难道是真的没有善良的本性吗?其实不然。
所以孟子告诫我们要把持本性,不要丧失良心。 (二) 孟曰:“自暴①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②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③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④,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⑤也;义,人之正路⑥也。
旷⑦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一○) 章旨 孟子哀痛暴弃仁义者自甘堕落。 注释 ①暴犹“害”,糟蹋的意思。
②弃抛弃。 ③非诋毁。
朱熹《孟子集注》:“非,犹毁也。” ④居仁由义存仁行义。
居,居心、存心。由,行。
⑤安宅可安居的住宅。 ⑥正路正大的道路。
⑦旷空。 析论 前一章“牛山濯濯”说到人心因不用不思而迷失,人生便也因心之迷失而沉沦。
但什么叫做不用或不思呢?就是不顺着他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做决定。什么是本性呢?那就是仁义。
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
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乃天理之当行,无人欲之邪曲”。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
这“安宅”与“正路”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但是却有很多人漠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而弃之不顾,白放着人生美好的大道而弃之不行,结果徒然使自己陷溺于冲突矛盾、痛苦迷惑之境,这不是很悲哀吗?这些人就是“自暴自弃”的人。对自暴自弃的人,跟他说什么话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信仁义,所以也就“言非礼义”;跟他一起从事事业也不能成功,(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因为他不能“居仁由义”,处处都会和社会环境相冲突。
像这样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真是可哀。其所以如此,乃是自放其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人生在世,父母是我们最好的保护者,老师是我们最好的指导者,听从父母或老师的指引,就是属于“居仁由义”的事,但是有些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往往无视于仁义,到头来成为问题青少年,这不是很悲哀的事吗?读了此章,真要好好思考反省啊! (三) 孟子曰:“仁,人心也①;义,人路也②;舍其路而弗由,放③其心而不知求④,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告子》上·一一) 章旨 孟子言为学之本,在求其放失的本心。 注释 ①仁人心也仁,是人人固有的爱人之心。
②义人路也义,是人人应该走的大路。 ③放亡失、丢失。
④求寻找、找回。 析论 孔门有三千弟子,最被孔子许为好学的是颜回。
颜回的成就属于德行科,可见孔子的教学最终目标除了知识的长进外,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培养。孔子的道德总概念是“仁”,孟子则开展为“仁、义、礼、智”四项,四项之中,孟子尤重仁、义,认为仁、义之心是人的良心本性,一切道德的培养要依乎仁、义来发展。
孟子说仁是人心,是人之安宅;义是人路,是人之正路。做学问如果不依仁、义,所学得的只是外在的知识。
试看有些知识分子学问渊博,但是枉法坏纪,作奸犯科,这种学问要了又有何用?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是一语中的。
学问之道最重要的是把放失的仁、义之心找回,然后掌握住这颗心,无论进德修业,或是待人处事,都不至于有所缺失。 (Google搜索,仅供参考)。
6.孟子主要思想与成就
主要思想有:
▪ 民本思想
▪ 仁政学说
▪ 法先王
▪ 哲学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的经历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因为“民为贵,zhidao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条建议不被大部分的君王版所接受,这样的状况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孟子把气节也十分看重,“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这种嗟来之食,孟子应该是不屑一顾的。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权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7.孟子名言和感想
1、仁者无敌 译文: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阅读感想:读孟子的东西,的确可以发现很多真理,但总有一点我不是很喜欢,那就是太政治化了,处处都和政治靠边。我们来看看他说出了多少好的思想啊!什么“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什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等等,这些思想都是非常深刻的,可最后却要落脚在“天下可运于掌”上。
最终,这些思想被统治者利用,反而成了一种“杀人武器”。我真的很痛心,这不是孟子的错,孟子的出发点的确是“为民”,可是,他“为民的方式”却处处和统治者相扣,这点不像佛家和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站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理解生命本质,道家讲究“无为而治”,也是在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而唯独儒家,处处强调政治,强调“道之运用”。
从“仁者无敌”这一句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既然是要做“仁者”了,又何必和“无敌”挂钩呢?仁者就是仁者,仁者是和天地相通的人,是觉悟了的人,是有大道德的人,当我真正成了“仁者”的时候,我还有很多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去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度化他人,去普度众生,我绝不会去和人“敌对”,这正是我想不通的地方。难怪外国人不太喜欢中国的“孔子学院”呢,这也正是因为儒家文化倡导的东西并非是“人人平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译文: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一切政治措施都由这一原则出发)要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阅读感想:撇开后面的“天下可运于掌”这句画蛇添足之语不谈,仅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两句,我应该给孟子打上满分了(可惜的是后面那句,所以,按照整体来讲,我只能给孟子打八十五分),从这一句里面,我看到了“孝”的本质。
什么是“孝顺”?现代人以为给父母一点点钱给父母一点点物质就是孝了,差得远呢,现在人是不孝的,是大不孝的。孝是有层次的: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这三个层次可以说是小孝、中孝和大孝,我们可以对照一下,我们做到了哪一层孝呢?我们把父母之身养好了吗?我们把父母之心养好了吗?我们把父母之志养好了吗?我为什么会从孟子说的这句话中想到孝呢?这正是因为我从这句话里面看到了“大孝”,看到了养父母之志的孝,我相信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父母的志向,如果我们做子女的能明白父母的这一志向,我们就要沿着他们的道路去走,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啊!看看现代的人都做了些什么?别说孟子说的这大孝,很多人连小孝都没有做到呢?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有这个智慧吗?很多人都是把父母拖进医院,浑身插满管子,这份心自然是好的,可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智慧不够,而让父母在无形之中受苦,这真是大不孝啊!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能知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长短。
阅读感想:凡事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孟子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对“生命的体验”,其实,生命说白了就是体验的过程,怎么体验呢?这就需要我们把自己融化进生命的海洋,我们自己去感受海面上的波涛汹涌。
我喜欢孟子说的这样的话,非常纯粹,非常简单,也非常深刻,里面没有涉及到一点点政治味道。现在人大概是因为生活太好的缘故,都已经完全忘记了“体验”,而更多地是在“分析生命”,或是“观察生命”,遇到一点点不好的事情时,就怨天尤人;当遇到一点点好事情时,又狂喜不已。
我们的心总不能平静,心不能静就谈不上对生命的体验。现代人都在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把“生命”和“生活”分开了,都向外追逐,把生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并忘掉了其实生命的主角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所以我经常说现代活得没有心了,在他们眼里似乎只有外在的物质,这样的人生肯定是不会幸福,就更谈不上对生命的体验了。
4、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译文: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与别人一齐欣赏音乐快乐,哪种更快乐一些呢?阅读感想:这是孟子问齐宣王的话。孟子认为,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才有可能统一天下。
这里又涉及到了政治。当然,单就这句话的本身来说也是非常智慧的,因为这句话的主旨意思就是“分享”,从佛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布施。
现代人已经弄不清楚财富的真正含义了,很多人以为抓住了“有形的物质”就叫财富,其实不是的,那只是“灰烬”而已,是虚假的相。真正的财富是心灵的财富,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是谁也拿不走的。
我们要和人分享的是什么?是心灵财富,因为这种财富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能让生命回归。起先我不太了解分享的快乐,当我理解了生命的本质以后,我才发现,分享不但能给人带来幸福,还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现代绝大多数人都很自私,这种自私是极端病态的,即使我们拥有得再多,如果不去分享,也不活拥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