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解说词文字稿件
1.古遗迹解说词四百字
古遗迹解说词: 襄园简介 睢县县委、县政府依据中原水城独特的自然资源,按照市委陶明伦书记视察睢县时提出以打造“中原生态名城”为目标,于2012年开工建设襄园项目。
该项目位于睢县北湖湖心岛,融合睢县春秋时期文化底蕴高标准设计高标准施工,建筑风格为仿古样式。建设内容有:襄公桥、望母台、桃花渡、襄陵、诚信楼、仁义广场、睢景苑和皮影戏等,总占地面积60亩,总投资4000万元,由政府投资采取BT模式,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该项目是一处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新打造的旅游精品示范点。 襄园名称缘由:一是睢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州府”之称。
秦朝,初于承匡城置县,因其地低湿,后改在宋襄公陵墓襄陵设置襄邑县,汉改称襄邑。汉时襄邑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桑树的生长,养蚕纺织业逐渐兴旺发达,后在此设置名为“服官”的官署,即管理织造宫廷服饰的机构,有“锦绣襄邑”之美誉。
二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好善乐施,推崇仁义道德,讲信用款而待人,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三是宋襄公望母台,又名襄陵或襄台,历史记载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国国君宋襄公所筑,宋襄公生前在此筑高台,眺望身在异国的母亲,以表思念之情,并在死后葬于此地,“望母台”即由此而得名,其“忠孝、仁义、诚信、礼让”的美德被后人誉为典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并传承至今。
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后,经县委、县政府领导研究决定定名为“襄园”。 襄公桥:该桥为五孔拱桥,全长99.9米,拱脚宽10米,拱顶高7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设计精巧,造型优美典雅,桥上汉白玉护栏雕刻精致,桥面铺设青石板,安装了地灯、射灯、轮廓灯、七彩灯等亮化设施。
每当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成为点缀睢县夜景的一大亮点。 望母台:望母台又名襄台,位于东湖湖心岛上。
据历史记载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国国君宋襄公所筑,宋襄公生前在此筑高台,眺望身在异国的母亲,以表思念之情,“望母台”由此而得名。因宋襄公为人“忠孝、仁义、诚信、礼让”,有关宋襄公的故事流传至今,孕育了望母台这座孝文化教育基地。
襄陵:又名宋襄公陵,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是一座耸立高大的封土丘,墓高9米,墓基占地面积252平方米,呈圆锥形,封土上草木茂盛。
为宏扬中华民族“仁德”文化,县委、县政府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 栽植了侧柏、垂柳、慈孝竹等。神道前牌坊上“仁德垂范”四个字是宋襄公去世后周天子赐予的高度评价。
仁义广场:为纪念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仁义、礼让”的美德而建造。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军对垒于泓水。
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据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并特意做了一面写有“仁义”的大旗,宋襄公希望借仁义之名,打赢这场战斗。当楚军渡河前和渡河时,部下多次向宋襄公建议下令进攻。
宋襄公认为这是不仁之举,按兵不动。楚军渡河布阵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宋军杀来。
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受了重伤。次年死亡,葬于望母台旁。
泓水之战在战争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此之前上古战法所尊崇的仁义公平之战从此演变成了诡诈奇谋之战。从此以后,军事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中国诞生了一位著名战略家,他就是提倡“兵者诡道”,主张“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孙武。
在他编撰的《孙子兵法》中,只要能达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战争的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其主导的军事思想。 桃花渡:为方便游人前往北湖景区驼岗游览桃花洞而设的唯一渡口。
驼岗又名驼岭,因形似骆驼饮水而得名。岗北有桃花洞,水深探不及底,洞门在水中,日常看不见门,洞门外水呈暗黑色。
传说每年阳春三月有桃花自洞中涌出。该项目为亭台轩榭式建筑,全长66米,高为3.3米,分为亲水平台和长廊,装有精致护栏、座椅等,是游客休闲观光、娱乐游玩和摄影的最佳首选。
诚信楼:宋襄公在睢州大地留下了诚信仁义的美名,孕育了诚信朴实的民风,为了更好的宏扬“诚信”这一美德,县委、县政府筹资建设了这座诚信楼,意在打造“诚信睢县”这张名片,秉承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作风,造福睢县人民。 睢景苑:为展示睢县这座千年古城的风韵,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睢县发生的巨大变化,睢县县委、县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多方研讨、论证,收集文献资料和图片等,历时6个月建造而成。
该项目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分为历史、文化、景俗、红色、发展、演播六个厅。睢景苑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睢县发展的历史进程,时间跨度约五千余年,从历史、文化、景俗、红色、发展等不同角度,采用声、光、电等高新技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生动、全方位的反映出全县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取得的辉煌业绩。
皮影戏:皮影戏是世界上首创的集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光影艺术于一体的独特艺术,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皮影道具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通常选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作原料,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接合成等。
2.500字左右的故宫解说词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自明代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 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8707间,都是砖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
故宫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城墙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城外有一条宽52米、长3800米的护城河环绕,构成完整的防卫系统。故宫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委员会评价: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华、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而代表皇权的莫过于宝玺。 明朝二十四国宝,清朝二十五国宝。
清朝25方宝玺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满文“皇帝之宝”、栴檀香木“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钤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经典具有权威性、不朽性、传统性。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同时,她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
北京故宫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
(1) 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2) 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
(3) 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
(4) 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
(5) 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6) 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3.味道北京 解说词的作文200字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
4.敦煌壁画解说词200字左右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供养人画、装饰图案画、故事画。敦煌莫高窟的735个洞窟中近500窟绘着巨幅壁画,总面积达45000多平方米,绘画时间长逾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堪称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为灿烂的一颗明珠。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是惊人的伟迹,享有崇高的地位。
莫高窟可说是因佛而生,其名即取“功德无量,莫高于此”之意。壁画中比较有名的故事有“九色鹿”,后来被改编为动画片,以及萨摩垂王子舍身饲虎的故事。传说在古印度的一个王国,国王有三个儿子,每一个都慈善仁爱,尤以三王子萨摩垂为最。一日三位王子一起出外打猎,途中遇见一只雌虎刚刚产下三只虎仔,都饿得奄奄一息。三位王子在周围寻了半天也找不到东西来喂母虎。萨摩垂不忍看母虎和虎仔饿死,便趁二位哥哥不注意,纵身跳下悬崖,以自身做了母虎的救命食粮。而萨摩垂正是释迦牟尼的前世,因为释迦牟尼在前世轮回中做下种种善事,才终成正果。这个故事典型的体现了佛教的主张,所以在很多洞窟中都出现了。
莫高窟壁画中最闻名于世的形象首推飞天。飞天是唐壁画引人注目的一方面,她总是配合佛陀说法而出现,有的飞翔,有的腾跃,有的扬手散花,有的互相顾盼,给人以遨游太空的欢乐景象。飞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标志。飞天在印度佛教中是佛的护法神,传入中土后,人们将其与道教的仙女或天女混淆,所以飞天慢慢就变成了佛讲法时在其周围散花或奏乐以营造气氛的仙子。体现在壁画中,飞天很少作为主体加以刻画,多出现在周边的部分,数目繁多但通常很小。因为年代不同,各朝壁画中的飞天也呈现出不同体态和形象。北魏的飞天呈“V”字形,给人笨重欲坠之感。而唐代的飞天,则体态轻盈,飘逸潇洒,色彩也更加明艳,令人对那个自由奔放、惊才艳艳的年代倍增向往。
早期的莫高窟壁画的题材多为佛教故事,也有现实场面,如耕地、交战等,此外还有流传的神话题材,如伏羲、女娲等。这些中国传统题材与印度传来的神话如修罗王等交织在一起,表明早期佛教壁画与道、儒思想的融合。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塑像。第148窟主尊涅磐像是莫高窟最大的一组彩塑群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还不太成熟,流露出一股稚气,这体现了与汉代绘画的一脉相承。人物塑造不注重面部表情,而强调对动态的描绘;在艺术上多采取连续作画形式,富于传奇性和文学性;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进入唐代以后,随着文化艺术进入全面繁荣时期,敦煌的石窟创作也出现了高潮。唐代佛教典籍经过大量翻译和广泛流行,大量的佛经内容变为图像。这一时期“经变画”的规模十分宏伟。几乎一进洞窟,除塑像外,其余三壁都是巨幅绘画,人物众多,色彩绚烂华丽。这种通壁大画的出现,是唐代敦煌壁画的重要特色。
在唐壁画中,装饰图案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装饰龛楣、佛坛,还是整个天花板上的藻井,所绘龙凤龟蛇、狮象花树,以及云气水纹,无不栩栩如生。有的周围还饰以不同情态的飞天,更显流动活泼。唐代敦煌壁画一派繁荣,此后则每况愈下。到明清已成空白。晚清敦煌宝藏被西方侵略者大肆盗买,造成了这一民族艺术瑰宝的大量外流与毁损,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