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越节钱学森回国稿件
1.钱学森回国文章
钱学森是在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他成了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
在“二战”期间,他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程,是美国屈指可数的杰出人才。他曾担任过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升起,新中国成立了。过了5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钱学森夫妇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在一起欢度佳节,他们边赏月边倾诉情怀,深为祖国的新生而欢欣,并对祖国的美好前景充满着憧憬。
就在此时,钱学森心中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不久,美国在朝鲜发动战争,在国内也利用反动的麦卡锡法,掀起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反共逆流,这股逆流也波及到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由于学院马列主义小组书记威因鲍姆被捕,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怀疑落到钱学森的身上。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威因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党员,非法入境。
这些无端的指控均被钱学森一一驳回。但是,钱学森无法忍受这一切,决定以探亲为理由立即返回自己的祖国。
他会见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时,向金布尔严正声明他要立即动身回国。他说:“我宁愿回中国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怀疑的情况下继续留居美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还说:“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所以当钱学森一走出他的办公室,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 毫不知情的钱学森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办理好回国手续,买好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们举家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也就是 1950年8月23日午夜 ,他突然收到移民局的通知――不准全家离开美国。与此同时,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全部行李。
这样,钱学森被迫回到了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此后,联邦调查局派人监视他的全家和他的所有行动。
1950年9月6日 ,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他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受到种种折磨。
钱学森曾回忆说:“在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减轻 30磅 。晚上特务每隔1小时就来喊醒我一次,完全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入极度紧张的状态。”
钱学森无端被拘留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师生和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以及一些美国友好人士,向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为他找辩护律师,还募集1.5万美元保释金把钱学森保释了出来。
此后,钱学森继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他所居住的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
然而,钱学森挚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回国的要求。
此时,有国不能归的钱学森,在这5年间并没有停止他献身的科学事业。由于美国政府阻止他离开美国的理由之一,是因为他研究的火箭技术与国防有关。
当钱学森知道这一点后,就另行选择“工程控制论”作为研究方向,以利于消除回国的障碍。实际上,工程控制论与生产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运用等国防建设课题都密切相关,只不过当时美国当局没有认识到这点罢了。
钱学森返回祖国的斗争,得到祖国的关怀和支持。钱学森在美国受到迫害和诬陷的消息使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学界的人士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
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也极为关注,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钱学森。 正当钱学森要求回国的意愿遭到美国的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
其中有违反中国法律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侨民,也有侵犯中国领空而被中国政府拘禁的美国军事人员。 1954年4月26日 印度支那国际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与美国代表团负责人亚·约翰逊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开始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接触。
在接触中,王炳南特别指出,美国正在阻挠许多旅居美国的中国人返回中国,其中包括科学家钱学森。1954年4月,美、英、法、中、苏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
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谈判中首先要联系中国留美科学家钱学森等被扣留的问题。
为了掌握主动权,周恩来指示中国代表团发言人黄华发表谈话,要求美国政府归还扣留的中国侨民和留学生,并且暗示中国愿意就扣押美方人员问题与美国直接谈判。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只得同意与中国代表进行直接谈判。
经过周恩来的批准,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于 6月5日 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
2.歌颂钱学森的朗诵稿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钱学森在上海出生,民族的危难成为他人生最初的记忆。
为了救国,中学毕业的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选择工科作为人生奋斗的方向。1934年夏,23岁的钱学森完成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的学业,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
一年后,钱学森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专业硕士学位。贫弱的祖国,沦为常被耻笑的对象。
当一位美国学生嘲笑中国人只会抽鸦片、裹小脚,愚昧无知时,钱学森热血奔涌,噌地站起,对正在哈哈大笑的美国同学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学期末看谁的成绩好?”美国学生伸伸舌头,一个人也不敢应答。他们谁也不会忘记,当没有一个人能解答一道复杂的动力学题时,正是这个钱学森轻而易举就给出了答案;当全班都在抱怨试题太难,大部分人考不及格,准备找教授说理时,在教授的办公室门口,他们看到的,正是这位中国学生工整清洁,没有任何错误、圈改和涂抹痕迹的试卷。
带着为国争光的一股冲劲,钱学森只用一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1936年,钱学森转学加州理工学院,3年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随后,在他的老师、的。” 几天后,一份详尽的“意见书”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
半年多后的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简短的成立仪式后,钱学森向新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了“导弹概论”。
新中国曲折而辉煌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从此正式启动。 这是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
当时的中国物资匮乏,人才奇缺,只能借助前苏联的支持,从仿制入手。1960年,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前苏联却突然撤走了全部专家。
困难,激发起的只能是强者的斗志。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毅然承担起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的历史重任。
多少个白天、黑夜,多少次测算、试验,凭着中国人的志气、勤奋和智慧,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下前苏联专家有意留下的一个个难题。 科学的事情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误差。
为了把失误尽一切可能消灭在地面,钱学森的工作做到了不能再细的地步。他在基地一呆就是一两个月,大事小事亲自过问。
他身边一直带着一本《工作手册》,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次试验的具体情况。大大小小的异常、故障被列成表格,已经解决。
3.钱学森的颁奖稿150字以上
在他钱学森的心里,国家为重,科学最重。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
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
4.关于钱学森精神的新闻稿
【科学贡献】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
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
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
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
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
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
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
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
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⑨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
5.问齐越节朗诵稿件的出处,稿子都找不到好的
第一届1997年 主题:永不消逝的声音第一届齐越节除了在校内小礼堂正常的预选赛外,还开展了一些校外的相关活动。
其中包括清明节到河北沧州姜庄子村,齐越老师曾经劳动过的地方接受革命教育。在颁奖晚会上,94级白钢同学一声:“齐老师,我们看您来了,我们是您未曾谋面的学生”,使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最后,这篇自创作品《缅怀齐越教授》获一等奖。第二届1998年 主题:献给祖国的声音第二届齐越节较之第一届,不但在参赛人数有所增加,而且朗诵的形式与内容上都有所提高。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朗诵人才。其中95级播音的田龙等六人朗诵的《百年恩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多层次的表现形式荣获一等奖。
金北平与欧阳夏丹的《老人与海》也成为了齐越节上的经典节目。第三届1999年 主题:迎接新世纪的声音1999年,跨世纪。
恰逢国庆五十周年。因此,第三届齐越节更注重了朗诵艺术的时代精神。
此次齐越节分为“古风新韵”、“心中的齐越”、“迎接新世纪的声音”三个单元。“古风新韵”细细品味了唐宋诗词歌赋的神韵,“心中的齐越”则以录音的形式全面细致地回顾了齐越老师的主要作品。
而最能体现此次齐越节主题的第三单元“迎接新世纪的声音”则唱响了同学们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心声。第四届2000年 主题:聆听龙的声音此次齐越节旨在传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追寻两岸同源文化,关注两岸统一步伐,让更多的学子了解和熟悉朗诵艺术。
来自97播音的王凯所带来的《我的心》获得好评,来自马来西亚的97播本留学生陈春好的自创稿件《听听这龙的声音——一位华裔的独白》更成为全场亮点。第五届2001年 主题:心海放歌第五届齐越节撇开了原来齐越节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的限制,让同学们“心海放歌”,更加自由热烈地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此次齐越节上取消了原有的比赛评奖模式,预赛时,统一体裁,评出优秀作品参加最后的决赛。决赛只设立优秀作品奖,不分名次先后。
第六届2002年 主题:雕刻时光由于五年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齐越节在全校有了广泛的影响,吸引了各系同学的踊跃参与。本次比赛设立最高奖“齐越奖”一名,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优胜奖六名。
99播本曾湉的《最后一只藏羚羊》以绝对的优势获得“齐越奖”。来自01文编郭畅的《喊黄河》以其真挚的表达、饱满的激情打动全场观众,荣获一等奖。
第七届2004年 不设主题,更名为“第七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首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成功举行六届的朗诵艺术节已在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兄弟院校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七届齐越朗诵艺术节将比赛范围扩大到全国,邀请了全国八所拥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参加,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
第7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天上的草原》(阿木古郎)本届齐越节正式更名“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并向全国各地的专业学府开放的一届。在本届齐越节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朗诵篇目,如《天上的草原》、《乌骓别霸王》、《一如当初》、《大明宫词》等等。
阿木古郎,02级北广播本的小伙子。用一篇根据家乡草原创作的《天上的草原》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第八届2005年 全称为“第八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在此次齐越节上,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播音高等教育理事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成立,成为播音教育学界的一个里程碑。在齐越节的开幕演出“名家名篇”朗诵会上,众多德高望重的朗诵界,播音界的艺术家登台献艺,给同学们带来一次视听盛宴,反响异常热烈。
第8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最后一支藏羚羊》(曾湉)、《我的心》(张一萌)共获齐越奖相信这篇稿件各位都不陌生,近年来,文艺名家对于此篇的朗诵名篇很多,很多朋友都会对徐涛老师的朗诵版本印象深刻。但是在本届比赛中,参赛者张一萌同学利用年轻人的视角激情的对老稿件进行了全新处理,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朗诵功底可见一斑。
第九届2006年 全称为“第九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齐越节“齐越奖”空缺齐越节“一等奖”作品《大明宫词》(吴平、胡筱)、《青衣》(侯凯迪)《青衣》属于老稿件,个人认为这篇稿件要点在于对感情的控制必须得体,重则做作,轻则平淡。参赛者的表现较为适中,比较迎合评委的口味,故在得分上取得优势。
第十届2007年 全称为“第十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齐越节“齐越奖”作品《嘎达梅林》(孙伟)、《审判》(靖宇、宋歌)共获齐越奖取材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及嘎达梅林的事迹改编而成,在作品中,参赛者运用真挚情感。大气、舒张的完成了对稿件的处理,属真情流露之作。
第十一届2008年 全称为“第十一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齐越节“齐越奖”作品《誓者》(李寅、王论论)源自电视剧《大宅门》的片段,运用激烈剧情冲突及反差角色转换凸显了两位参赛者优秀朗诵功底和技巧。全篇稿件一气呵成,调动了观众评委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得到了观众及评委的一致认同。
齐越节“一等奖”作品《希尔斯堡》取材于著名。
6.齐越节的历届回顾
1997年 主题:永不消逝的声音第一届齐越节除了在校内小礼堂正常的预选赛外,还开展了一些校外的相关活动。
其中包括清明节到河北沧州姜庄子村,齐越老师曾经劳动过的地方接受革命教育。在颁奖晚会上,94级白钢同学一声:“齐老师,我们看您来了,我们是您未曾谋面的学生”,使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最后,这篇自创作品《缅怀齐越教授》获一等奖。 1998年 主题:献给祖国的声音第二届齐越节较之第一届,不但在参赛人数有所增加,而且朗诵的形式与内容上都有所提高。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朗诵人才。其中95级播音的田龙等六人朗诵的《百年恩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多层次的表现形式荣获一等奖。
金北平与欧阳夏丹的《老人与海》也成为了齐越节上的经典节目。 1999年 主题:迎接新世纪的声音1999年,跨世纪。
恰逢国庆五十周年。因此,第三届齐越节更注重了朗诵艺术的时代精神。
此次齐越节分为“古风新韵”、“心中的齐越”、“迎接新世纪的声音”三个单元。“古风新韵”细细品味了唐宋诗词歌赋的神韵,“心中的齐越”则以录音的形式全面细致地回顾了齐越老师的主要作品。
而最能体现此次齐越节主题的第三单元“迎接新世纪的声音”则唱响了同学们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心声。 2000年 主题:聆听龙的声音此次齐越节旨在传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追寻两岸同源文化,关注两岸统一步伐,让更多的学子了解和熟悉朗诵艺术。
来自97播音的王凯所带来的《我的心》获得好评,来自马来西亚的97播本留学生陈春好的自创稿件《听听这龙的声音——一位华裔的独白》更成为全场亮点。 2001年 主题:心海放歌第五届齐越节撇开了原来齐越节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的限制,让同学们“心海放歌”,更加自由热烈地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此次齐越节上取消了原有的比赛评奖模式,预赛时,统一体裁,评出优秀作品参加最后的决赛。决赛只设立优秀作品奖,不分名次先后。
2002年 主题:雕刻时光由于五年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齐越节在全校有了广泛的影响,吸引了各系同学的踊跃参与。本次比赛设立最高奖“齐越奖”一名,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优胜奖六名。
99播本曾湉的《最后一只藏羚羊》以绝对的优势获得“齐越奖”。来自01文编郭畅的《喊黄河》以其真挚的表达、饱满的激情打动全场观众,荣获一等奖。
2004年 不设主题,更名为“第七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首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成功举行六届的朗诵艺术节已在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兄弟院校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七届齐越朗诵艺术节将比赛范围扩大到全国,邀请了全国八所拥有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校参加,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
第7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天上的草原》(阿木古郎)本届齐越节正式更名“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并向全国各地的专业学府开放的一届。在本届齐越节中,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朗诵篇目,如《天上的草原》、《乌骓别霸王》、《一如当初》、《大明宫词》等等。
阿木古郎,02级北广播本的小伙子。用一篇根据家乡草原创作的《天上的草原》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005年 全称为“第八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在此次齐越节上,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播音高等教育理事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成立,成为播音教育学界的一个里程碑。在齐越节的开幕演出“名家名篇”朗诵会上,众多德高望重的朗诵界,播音界的艺术家登台献艺,给同学们带来一次视听盛宴,反响异常热烈。
第8届齐越节“齐越奖”作品《最后一支藏羚羊》(曾湉)、《我的心》(张一萌)共获齐越奖相信这篇稿件各位都不陌生,近年来,文艺名家对于此篇的朗诵名篇很多,很多朋友都会对徐涛老师的朗诵版本印象深刻。但是在本届比赛中,参赛者张一萌同学利用年轻人的视角激情的对老稿件进行了全新处理,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朗诵功底可见一斑。
2006年 全称为“第九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齐越节“齐越奖”空缺齐越节“一等奖”作品《大明宫词》(吴平、胡筱)、《青衣》(侯凯迪)《青衣》属于老稿件,个人认为这篇稿件要点在于对感情的控制必须得体,重则做作,轻则平淡。参赛者的表现较为适中,比较迎合评委的口味,故在得分上取得优势。
2007年 全称为“第十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齐越节“齐越奖”作品《嘎达梅林》(孙伟)、《审判》(靖宇、宋歌)共获齐越奖取材于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及嘎达梅林的事迹改编而成,在作品中,参赛者运用真挚情感。大气、舒张的完成了对稿件的处理,属真情流露之作。
2008年 全称为“第十一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齐越节“齐越奖”作品《誓者》(李寅、王论论)源自电视剧《大宅门》的片段,运用激烈剧情冲突及反差角色转换凸显了两位参赛者优秀朗诵功底和技巧。全篇稿件一气呵成,调动了观众评委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得到了观众及评委的一致认同。
齐越节“一等奖”作品《希尔斯堡》取材于著名球星杰拉德的自传,背景为1989年英国希尔斯堡惨剧,讲述了一对兄弟。
7.中学生写的关于钱学森的演讲稿
钱学森走了,永远地走了。
他走的很安详,很平静,双手垂在榻上,双眼紧紧地闭上。然而他走了之后形成的抑郁,足以让每个人听到噩耗的人突然间感到窒息。
他走了以后形成的空白,中国乃至于世界,不久也会感受到。病房里的哭天抢地,病房外的万人哀悼,他无法听到。
百年老人,百年沧桑;百年树人,百年立国。即将百岁的他,历经千辛万苦,为祖国燃烧了自己的一生后,安详地踏上了天堂之路。
就算在临终时,他依然心系祖国,最后说的一句话是:希望中国日益强大!短短的八个字,足以让我们的心潮澎湃,泪蓄而涌;短短八个字,道出了老人一生信奉的愿望;短短八个字,真正地为我们当代的中国青年上了一堂无比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训课;短短八个字,让老人的一生达到巅峰的辉煌!钱学森的高度,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在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为生活而奔走。
大部分人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利益,基本上没有人会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别人要是问你为什么读书,你要是回答“为中国崛起而读书”,别人会笑你是傻子;你要是回答“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别人会竖起个大拇指来称赞你。
我们的爱国主义,有时显得如此的强烈,有时却显得如此的苍白。奥运会上,中国夺金,亿万人民欢呼,这是爱国主义彰显的辉煌时刻;中国钢铁企业高层领导为了获取暴利,不惜向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企业泄露我们进口铁矿石价格的底线,泄露国家机密,爱国主义在他们的心中,一文不值。
然而一个跨世纪的老人,钱学森,当年在美国风生水起时,见到满目疮痍的中国现状,放弃一切高官厚禄,不顾美方的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不灭神话。而当中国迈入新世纪新时代后,他依然放弃了无数优厚待遇的工作,潜心地研究科学,继续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至死方休。
他总是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荣辱与共。这就是一代伟人的风采!我不敢想像,如果没有“两弹一星”,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仿佛是一个沉痛的烙印,永远地刻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上。没有了国防的强硬后盾,我们很可能就会像盘中鱼肉,任人宰割。
钱学森为当年蹒跚学步的中国披上了一层防护衣,这层防护衣发展到今天,坚定地挺起了亿万中国人民的脊梁!瞻仰钱学森的遗容,我陷入了沉思。我在思考着中国路在何方,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代将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
思忖良久,答案只有一个:中国在我们当代青年的手里。钱学森虽然走了,可是他的光芒依旧照耀着华夏大地,仿如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在指导着中国人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