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总结
1.赤壁之战文言文 翻译和整理,重点是整理,重要实词,通假字,词类
这个整理得较详细,借花敬佛,希望您满意啦 高中语文素材:赤壁之战总结 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 (禽——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 4.雷鼓大震(雷——擂)5.进住夏口(住——驻) 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 二. 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14.北军大坏(溃败) 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 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1.名——动:a.敬贤礼士 (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 c.水路具下(向下,来)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d.可烧而走也(使……走) 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 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3.形——名: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 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 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 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内心实际上)5.意动 :a.英雄乐业(以……为乐)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 (抢先)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8 肃宣权旨(传达)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二))多义实词1、卒:a.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动词) b.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 c.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2、士: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读书人)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3、将:a.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v.) 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c.行将为人所并(将要)4、抚:a.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 b.权抚其背。
(抚摩)5、治: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6、足:a.岂足托乎(值得) 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7、次: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 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8、数:a.统兵数万(数词,几)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9、烈: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a.北面而事之(侍奉) 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11.计: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 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12.难: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 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14.方: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15.济: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就,完成)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 c.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渡)16.今:a.今为君计(现在) b.今不速往(如果)17.引:a.引次江北(退却) b.引军北还(率领)18.若:a.若水之归海(好像,如同) b.若事之不济(如果)19.众:a.众士仰慕(众多的) 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三)一般虚词1.比至南郡(等到)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 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四)多义虚词1、而: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 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2、以:a.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b.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c.挟天子以征四方(表示目的)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来) e.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f.动以朝廷为辞(拿,介词)3、为:a.今为君计(替,介词) b.为操后患(是,动词) c.安能复为之下(处于,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4、其: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 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里,代荆州之地) 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 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2.赤壁之战概括
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
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参考资料:/simp/main/。
3.《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是三国里面一场有名的战役,主战双方是北方的曹操,和南方的孙权,汉中的刘备联军,是当时我国最大的三大军阀首次大战。
其结果是拥有87万大军诈称100万雄师的曹操,一败涂地,到最后仅剩十余人而回。此文中,渲染最神的就是诸葛亮了,上面充分体现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通天知地的超人本事。也展现了周瑜狭隘心肠,小肚鸡肠的个性,同时描绘出了,曹操多疑的性格,黄盖义胆忠肝,徐庶聪明且守诺诚信,蒋干愚笨还自以为聪明,鲁肃为人梗直,赵云的武艺高强,关羽的仁义,等等,尽展淋漓。
此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在此段过程中,刘备自始至终只派诸葛亮一人出战,结果到了最后大部分功劳却为刘备所得,就连曹操这个人情也被关羽占去。
纵观全文,提到的有几件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战前布置,调度,哪一件事都令人佩服。
舌战群儒,诸葛亮清晰的分析问题能力,博学多材,强有力的事实说明,强硬的比喻,带来了他强有力的说服力。
草船借箭,诸葛亮,聪明机谨,知己知彼,缜密的策划能力。
借东风和完美的战事布置更体现了诸葛亮的领导风范,
4.赤壁之战的概括(200字)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
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
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
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1][2]。
5.用二百字左右概括《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准备统一天下。
曹军进军荆州,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
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派诸葛亮赴东吴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率军迎击曹军。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
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周瑜采纳黄盖的火攻计,并令其向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黄盖择时率战船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大败北退。
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6.《赤壁之战》知识点归纳
赤壁之战 课文题解 本文选自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有删节,题目为课文编选者所加。
“赤壁之战”为我国古代战史上典型的以弱性强的战例之一,此战以孙刘联军获胜、曹操一方失败而告终,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意为: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课文简析 本文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记述,提示了只要正确分析形势,指挥正确,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弱方可以战胜强方的战争规律。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助画方略”):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的决策。
第二部分(“进,与曹军遇于赤壁”一结束):写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战争的实况。这两个部分,前者详写,后者略写。
作者之所以这样剪裁材料,是为了突出战争中思想策略的重要,而战争实况只是用了证明战前孙刘方面决策的正确。“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把主要的镜头推向战场,这是本文成功之处,显得不落俗套。
特点提示 用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中对话部分约占了一半的篇幅,对孙、刘、曹三方的情况及战事的发展,很多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叙述出来的。
特别是曹操的活动,几乎全由诸葛亮、鲁肃、周瑜的谈话告诉读者,这就在叙述上节省了很多笔墨,同时,这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也就跃然纸上了。问题思考 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齐、曹三个方面,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解题思路 赤壁之战由孙、刘、曹三方参加,刘备军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以重兵威胁,孙权在劣势下,虚心听取各意见,作出正确决策,最后以弱胜强,因而作者详写了孙权方面,以孙权一方为主,兼及其他两方,这就突 出了重点。
7.简述赤壁之战的故事内容,130字左右
赤壁之战简介: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8.赤壁之战小故事概括
赤壁之战简介: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9656438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
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在长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
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