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祖师庙宇简介范文

    中国汉代寺庙建筑的布局简介

    我就知道汉代有个白马寺,,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

    “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

    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 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

    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

    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

    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

    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

    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

    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

    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

    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 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

    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

    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配殿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

    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

    除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 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法堂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

    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像。

    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寺庙建筑布局图 庄严与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严肃的装饰。

    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宝盖又称天盖。

    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

    一般以绢、布等制成。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安宝珠。

    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宝幢,或绕宝盖而悬置。 幡,又称胜幡。

    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它犹如大将的旌旗。幢下长。

    夹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寺庙介绍

    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始建于公元870元(唐咸通11年),历经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三朝御修”。至明未清初,大顺帝闯王李自成兵败禅隐夹山住持30年。夹山寺鼎盛时期,其规模宏大,有九殿一宫,后屡经兵荒马乱数度兴废,现已修复六殿一宫。夹山寺是佛教禅宗祖师讲经说法之所,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在此住持说法评唱的《碧岩录》,被誉为天下“禅门第一书”,在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影响深远。

    199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明史学会、湖南省李自成归宿问题研究会先后三次在石门举行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通过对夹山收集和出土的文物史料分析考证,使李自成兵败化名奉天玉、禅隐并圆寂于夹山这一历史结论大白于天下。为纪念安息于斯的农民起义领袖,1992年,根据清乾隆澧洲知府何磷所述原貌乃修复重建闯王陵。陵园占地面积30余亩,由纪念馆、陵寝、陵卫、紫石牌坊、神道、明楼、神厨、碑廊、野佛塔等组成。

    夹山是誉满东亚的茶禅祖庭。夹山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是煮茶的极品泉水。夹山开山祖师善会讲禅说法品茶,悟出了“茶禅一味”真谛。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简述中国汉地寺庙的布局

    中国汉地佛寺的平面布局非常灵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单体布局、组群布局和园林布局三类。

    一、单体布局 单体式布局除了在佛教圣地中的茅庵、精舍、精室之中可以找到范例之外,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一般没有此种形制。 二、组群布局 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布局形式,最早出现的是廊院式。

    这是一种受印度佛教寺院形式影响,并结合中国传统构图而形成的形制,即在每一个佛殿或佛塔的四周以廊屋围绕,形成独立院落,大型寺院可由很多廊院组成。据载,献帝时笮融在徐州所建寺院即是廊院式布局的。

    东汉由于舍宅为寺的风气影响,寺院的最初形制为住宅式,“博敞弘丽,廊庑充溢”。魏晋南北朝塔庙普遍兴起之后,人为兴建的寺院保持了汉末塔庙布局的传统,以塔居中,前有寺门.后有佛殿。

    北魏洛阳永宁寺的布局可作为此时期塔庙的代表。永宁寺规模恢弘,平面方形、四面开门、中央耸立主体建筑。

    住宅式寺院与塔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搓磨融合,至唐而向更为繁芜的形制发展。随着塔的中心地位的跌落,讲堂、佛殿、方丈室等主要建筑构成的多重对称院落成为寺院的核心,曾经雄峙一时的塔则成为附属物。

    据<关中创立戒坛图经>记载,唐时大寺动辄十数院之多,且以二、三层楼阁为全寺的中心,原来居于中心地位的木塔转为重重叠叠的楼阁取而代之。廊院式寺庙中宽广的廊壁也为佛教壁画艺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场所,丰富了寺院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廊院式寺院构图特色是向心的。对于独院来讲可以形成强烈的艺术面貌,但对于多院的组群布局则显得主题过于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构图,也不适于修建于较复杂的地形上,所以后来被纵轴式布局所代替。

    廊院式布局实例已无存留,仅在个别寺庙布局上存有痕迹,如明代太原崇善寺的布局。 纵轴式布局将各主要殿堂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左右各置一座配殿,形成三合或四合院落。

    这种排列有序的院落群可引导信徒有秩序地、有层次地观赏全部寺院,以达到信仰的高潮。轴线上各进院落可以借助主体建筑造型不同、院落空间大小不同以及附属建筑不同以取得建筑艺术上的变化。

    较大的寺院还可以并列有两条或三条纵轴线,在侧轴部位可以建造塔院或花园、禅房等。每进院落根据地形高低建立在不同的标高上,虽然平面布置是规整的,但实际建筑空间却是丰富多变的,每个寺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所以这种类型成为中国佛寺中应用地域最广、时间最长的寺院类型,纵轴上的主要建筑大致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某些佛教寺院的藏经阁(楼)在最后。山门一般有门三道:象征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三解脱门”,故名“三门”。

    殿内左右分塑二金剐力士守护佛法。山门后的天王殿,中供大肚弥勒,背塑韦驮,左右分列四大天王,东西南北各护一天。

    再后的大雄宝殿供奉本尊—一释迦牟尼或其他诸佛,是整个寺庙的核心。殿内两侧多塑十八罗汉或二十渚天。

    法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合之处,最后的藏经阁(楼)是珍藏佛经与文物的地方。大雄宝殿两旁的东西配殿,东为伽蓝殿,供像三尊:波斯匿王(中)、柢陀太子(左)、给孤独长者(右),两侧常供十八伽蓝神守护寺院;西为祖师殿,专祀该宗奠基与功绩卓著的祖师。

    其他尚有斋堂、客堂、寝堂、延寿堂、库房、浴室等按照东内西外——东边为僧侣寝居、西边为施主寝居的原则分布左右。在总的布局大体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寺院也常根据自己宗派、环境的需要而对部分殿堂配置加以调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均而不僵、严而不死的灵活原则。

    河北正定隆兴寺是纵轴式布局的优秀实例,北京碧云寺是沿山区地形布置、纵轴式寺庙的佳作。 三、园林布局 园林布局可分城市型、山林型和综合型三类。

    城市型一般位于城市及近郊,寺外无园林环境,常有独立的寺园?园内以人工造景为主,其风格和构景特征与私家园林差异不大;山林型一般位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村野,寺外具有园林环境或山林环境,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造景;综合型一般位于风景条件好、地形复杂的近郊,既有自然景观为主的构景,又有人工景观为主的构景,两种构景方式综合并用。

    西安净业寺简介

    长安县净业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后庵山”)上,距西安市约35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凤凰山山形如凤,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幽深。净业寺踞处山腰,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沣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 陕西省长安县净业寺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

    发展历史 净业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道宣(596-667年),俗姓钱,丹徒(今江苏丹徒)人。

    自幼聪慧,9岁能作赋,15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先后依止智顗、智首律师钻研律学,曾在大禅定寺听智首律师讲《四分律》四十遍,历时十年。而后,道宣律师四方参学,“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唯法是务,跨关河入一苇;周游晋魏,批阅累于初闻;顾步江淮,缘枸彰于遒听。

    随以立年,产寻铅墨,律仪博要,行事谋猷,图传显于时心,钞疏开于有识;或注或解,引用寄于前经,时抑时扬,专门在于成务。”武德七年(624年),道宣结庐终南,始居白泉寺、丰德寺,后得护法菩萨“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

    之示,遂移居净业寺。此后四十余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余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

    他曾因严持戒律、精修般舟三昧而感人天送供,天神护法。道宣律师以大乘教释《四分律》,广弘律学一脉,他的著述中有关《四分律》疏、钞极多,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繁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 陕西省长安县净业寺四分比丘尼钞》等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唐乾封二年(667年),他在终南山清宫精舍创立戒坛,依其所制得传戒、受戒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余人传授具足戒。所着《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成为后世戒坛之模范。

    道宣律师生平“三衣皆伫,一食为菽,行则仗策,座不倚床”,其道行盛名远播西域,唐开元三大士之一金刚智法师亦幕名来长安亲近道宣律师。玄奘、窥基、圆测法师、牛头祖师及孙思邈等与道宣律师交往的故事颇多。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十月三日圆寂,葬于坛谷石室。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奉供道宣律师画像,并令名匠韩伯通为其塑像。

    唐穆宗曾下赞曰:“代有完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侍。

    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沉,佛日东举。

    稽首皈依,肇律宗主。”后人因其长期居住终南山,尊称他所弘的《四分律》为“南山宗”,亦尊称他为“南山律祖”。

    道宣律师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大慈、文纲和文刚的弟子道岸、道宗等,后由道宗的再传弟子鉴真将律学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祖师。 唐时净业寺因道宣弘扬律宗而达极盛,后渐衰落。

    居寺内所存明朝《道宣律师略传》及清朝钟鼓楼碑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净业寺住持云秀募集资金,重修殿堂。明天顺四年(1460年)住持本泉筹集修葺寺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地震塔倾,到隆庆年间(1567年)才加以修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寺僧又重修道宣律师塔。

    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殿宇。道光年间(约1832年),寺况稍盛,寺产田地颇丰,在东山谷修建茅蓬68间,供僧人禅修。

    1921年到1949年,闽僧智海任住持。“文革”后,寺院颓废,一蹶不振。

    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政策后,政府拨款加以维修,由少林寺僧人永空发心住山,住持道场,四方筹资,重修山路、天王殿、大雄宝典、祖师殿、禅堂、客堂、僧寮,增建五观堂、厨房等,使这座千年古寺焕然一新。 规划建设 净业寺已完成了寺庙的整体规划、土地征用、围墙建筑、河岸护坡、观音山的堆积和山门殿建设。

    净业寺设计古朴典雅,规模宏伟,气势辉煌,既具有苏南园林风格,又体现了佛教文化底蕴,施工建设起点高,从已建成的雏形看,不断受到有识之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陕西省长安县净业寺为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姜堰形象”的目标,尽快把净业寺建成集宗教活动、旅游活动和社区文化交流活动于一体的城市新景观,从中长期发展和全局的角度,提以下规划: 一、构筑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沟通人流、物流。

    一是打通殷唐路,铺设西姜黄河大桥。向南沿伸在建中的东环路,将东环路与殷唐路连接起来。

    二是建筑人民医院东侧老通扬河大桥,贯通振兴中路和励才路。三是调整城区公交线路,把净业寺作为城市公交线上的新站点。

    二、构建功能齐全的庙会广场。建议市政府统一规划庙会广场,由工商、税务、公安、姜堰镇共同分步实施,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功能齐全的管理、服务、指挥中心,搞好贸易交换,促进人气旺盛,繁荣姜堰经济。

    三、市政府积极协调各方支持净业寺的建设。一是政策上给予扶持。

    净业寺建设能为姜堰经济建设带来效益,是得人心、暖人心的工程,也应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建议政府帮助解决土地征用费用110万元。

    二是协调服务要到位。昔日的姜堰有33座寺庙,房屋若干,历经五。

    包头 东河南龙王庙简介

    “南龙王庙”,因其位于当初包头镇东南隅而得名,坐落在城内东南菜园附近。作为老包头最早修建的庙宇之一,这里是当时农民为祭祀龙王、祈求心愿而建。

    相传很久以前,少女金凤在挖野菜的途中拾到一颗红果子,食用后竟然怀孕了,后生下一子。令人更奇怪的是男孩出生时头上长着个小角,金凤给他取名“玉龙”。玉龙长到十几岁时,连续三年大旱,使得菜园附近的农民走投无路,只能背井离乡。“玉龙”见状,腾云而去变为一条小金龙,为当地百姓降下雨水。后人为纪念这条善良的玉龙和他的妈妈,于是便在城南他们的家中盖起一座龙王庙。

    南龙王庙的建庙时间可以推算到明后期阿勒坦汗时代,康熙年间修庙,后又经过多次重修。曾存清康熙五年补修匾额,乾隆年间有正殿三门,东西寮房各五间,建山门、钟鼓楼等,主供广济龙王。南龙王庙一带因紧贴东河,山西晋商走西口因此地水源较足而在此繁衍生息,为山西晋商发源之地。各行各业的商人也都在庙内供奉自己的行业祖师,如染布业的祖师梅葛二仙,医药业的祖师轩辕黄帝,建筑业的祖师鲁班等等,使得南龙王庙的信仰更加丰富多彩,民众和谐康泰。

    近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南龙王庙度过了历史的沧桑洗礼。如今国运昌隆,宗教信仰得到落实,为了满足群众的信教需求,南龙王庙重新恢复,设想以历史原貌恢复道教宗教活动。祈愿在新的时代,龙的精神能够遍及九州,龙的传人能够将祖先的文明发扬光大。重振晋商精神,让老包头的灵魂再次升腾。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