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总结
1.什么是城乡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
1、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抓好落实农民处于末等公民地位是农业和农村不景气的深层根源。
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地域中,到处都搞得比较漂亮,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生活在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
所以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首先要满足城市,然后满足农村。不改变这样的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只有各级政府和城市市民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正确的观念,真情关爱农民,真诚对待农民,真心帮助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因为没有统筹城乡发展,也就谈不上“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基础。目前在树立科学发展观上,思想已基本统一,关键是抓好落实。
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政绩观能否确立。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
其考核内容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新的调整和补充。其重要内容要把各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业绩作为重要指标,加大这方面的权重,考核中要多倾听农民和民工的建议和心声。
2、统筹城乡发展要注意以“三化”带“三农”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应“三化”并举,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这是近几年我国解决“三农”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我们调整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依据。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辩证的统一体。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核心,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逐步“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可以通过城镇的要素聚集促进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村土地集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农业经营企业化。企业化寓于产业化之中,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
为推进农业企业化,要下大力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今后不管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政府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3、统筹城乡发展要把统筹城乡教育作为首要工程城乡差别大、农民增收难的根子,集中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上。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各类人才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因此,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工程和希望工程。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和高水平、高质量提高;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仍然存在,受校舍、师资及学生就学愿望的制约,高中段教育实现全面普及面临困难,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不平衡现象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税费改革之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学校正常运转受到影响,农村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来源不稳定;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和方法落后等。
因此,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就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将农村教育工作作为整个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打破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相伴随的城乡教育差距,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一是努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为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青岛市的做法是与县区政府签订《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书》,将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纳入区县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年度责任目标,对工资发放、公用经费增长、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针对农村学校规模小、布局不合理、校际差距较大等问题,以乡镇为单位,重新规划农村乡镇中小学布局,实施农村小学、初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镇初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命以及教师的聘任、调配交流等实行区市教体局统一管理,建立教师工资按照区市统一标准发放。
2.为什么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的实践经验,针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实践课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对“三农”问题认识上的一个深化和飞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40%,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
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甚至更高,也还有好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所谓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既是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对我国来说,又有着特殊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人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问题。它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而且危及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成为一个复杂的、重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转型。这就要求国家不能再把发展与建设的重点放在城市,而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并把小康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以从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保持农村以至全国的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调整国民收人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加快农村发展,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城乡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要合理调整国民收人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人,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
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国民收人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
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予,就是要加大扶持的力度,调整投人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科技进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少取,就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放活,就是要放活经营、放活领域、放活空间,就是要放开农民手脚,搞活农村经济,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必然还要进一步发展,但要防止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的倾向,注意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
要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并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目前,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就是要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
主要任务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通过加快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进一步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从而形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要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在就业制度上,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降低进城就业门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平等的就业机制,让农民与市民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使农民的就业合法化、规范化、制度化,农民权益真正得到保障。
逐步建立城乡。
3.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思路
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对策思路迄今为止, 国内对统筹城乡发展对策思路的研究, 主要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关键、阶段性和切入点等方面。
张宏宇(2005)认为城乡统筹应该考虑到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资源的有效利用、工业化农业化和城市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 站在政策性高度对城乡统筹进行理论性的分析。杨涛、罗必良(2006)认为城乡统筹问题的实质是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的问题, 解决农民低收入就必须提高农业效率问题, 而提高农业效率就必须减少农村劳动力和对农业、农村进行支持, 籍此最终实现城乡统筹。
从不同的角度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即城乡统筹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城乡统筹发展的专门对策思路专门的对策主要包括: 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的财政政策、统筹城乡的收入分配、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等。
远景设计院指出: 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的重点问题是农民收入低、农民增收困难, 为此政府可以: 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中央财政来支付农村教育科研、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创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条件等。马克和(2006) 从税费改革的角度提出: 给与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 彻底废除农村税收负担, 建立统筹的金融市场, 为农民提供资金。
张业圳(2007) 认为, 农村教育供给不足, 农村教育供求结构不良是造成乡滞后于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完善城乡的财政给付体制和加强城乡教育交流才能完成, 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现代性公民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研究对于城乡统筹的路径是实现学界并无异议,但是关于以何种模式来实现学界仍有争议。
黄晋太认为中国有几种模式可以选择: 资源型工业化模式(以山西晋城、吕梁为代表),技术型工业化模式(惠州、佛山、东莞, 浙江的宁波、温州、绍兴, 江苏的苏南沿江等为代表) 和加工工业化模式(以东北地区、中部各省和西部省市区为代表, 需要充分利用种植业、养殖业、经济林业和山区土特产的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生活日用品加工型产业, 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化体系) 。刘家强、唐代盛、蒋华(2006) 总结了三种模式: 珠三角“以城带乡”的模式, 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和北京“工农协作, 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 苏南以“乡镇企业为动力”的发展模式。
四种模式都以城镇化为战略核心, 以城带乡;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
4.统筹城乡的战略思路
那就是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把“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的充分互动加以解决。
“城里人”要关心“乡下人”,城市要帮扶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应当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电力、电信。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观念、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
在经济上应把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促进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具体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既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bf096b63f6246b6047c67197ecf81a4c500fa20d://d,实现工业与农业,让农民也能分享城市基础设施,长富于民,藏富于民。
无论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信息交流,经济、机制和体制的诸多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1、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
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它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5.如何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扩大就业的重要性
(1)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优化产业就业结构。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重新回归到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范围,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动态努力过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理人口,经济,国土,城镇格局,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意义已经回答,体会自己去体会,
6.请问怎样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
2003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没 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八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要合理调整国民收人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当前,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