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张泉灵现场报道稿件

    1.有关张泉灵的一篇稿子,大家来帮帮忙

    张泉灵:这个职业让我很快乐 走下荧屏的张泉灵不施粉黛,在深色衣服的“包裹”中显得十分娇小,与电视上的她相同的是思维敏捷、语言流畅,不同的是又凭添了几分生动活泼。

    记者指出这一点时,她笑了:“因为那是在完成工作任务,而现在是在表达我自己。” “主持人需要接地气” 当被问及最偏爱哪个节目类型时,张泉灵没有丝毫犹豫:“我最爱做的就是现场直播。

    我不会让自己永远坐在演播室里,主持人需要‘接地气’。” 的确,对于张泉灵的主持生涯影响最大的,正是几次直播节目:“2001年,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

    那是我第一次担任直播节目的现场记者,我发现做现场记者原来是一件这么有乐趣的事情。第一个乐趣是直播节目带来的挑战,我的话一出口就变成了新闻。

    第二,那种和新闻同在的感觉太好了!” 2002年的阿富汗之行,对张泉灵也是意义重大。按原定计划,采访小组只是跟随为阿富汗送去战后第一批救援物资的中国救援队完成常规报道。

    但是,小组到达的当天晚上,也就是3月25日,阿富汗发生了5。8级地震。

    第二天在没有和国内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我们跟大使馆的一位政务参赞打了个招呼,租了一辆铃木牌四轮驱动吉普车就去北部山区的那赫陵了”。这是张泉灵第一次真正在一个不可知的环境下锻炼自己的能力:“有些事情是我一辈子再也不可能遇到的,比如住在距离阿富汗首都70公里的大车店里,和语言完全不通的大兵打交道……我觉得我真的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2003年“非典”期间,张泉灵做了十几天的直播主持人,虽然身在演播室,但“那是我直播生涯中变数最多的一次”,有几次节目都开始了,嘉宾还没有来,仍在一线奋战。“在播这个小时的节目时,我完全不知道下一个小时的节目内容是什么。”

    通过这次直播,张泉灵实现了一个突破:“以往我对着采访对象说话时非常自如,但如果单独对着镜头表达就没有那么自如了,这十几天让我在心理上完全克服了这一点。” 2005年,直播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使张泉灵认识到:原来时政新闻也可以做得很好看。

    “这两次访问采用了很多直播的形式,恐怕是以往少见的,事先我也没有稿子,这就给了我很大的空间。”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 走到今天,许多人用“幸运”来评价张泉灵,记者问她是否同意这个观点时,原以为会听到反驳,“同意啊!”——干脆的出乎意料。

    “您承认您是个幸运的人?”记者又追问了一句,“是啊!”——更加干脆。 尽管张泉灵将自己的成功归于“运气好”但她也承认,有许多事情都是运气“运”不来的。

    “我进央视当上主持人,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气,但作为经常做重要现场直播的主持人,就有很大准备成分在里面。” 张泉灵通过不断地证明自己,显示出了自己所做的准备。

    2002年初的阿富汗之行,证明了张泉灵单独行动的能力:“这对于一个主持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成为一名单独行动的前方记者。”同年6月,成都小伙子李勇准备徒步穿越罗布泊,央视派出一个小组对李勇进行跟踪报道,一行30多人中,还未抖落身上硝烟的张泉灵是唯一的女性。

    “当我去罗布泊的时候,看节目的观众并不多,我为什么要去做?就是为了证明一点——我是一个可以在极端环境下做直播的主持人。” 同时张泉灵强调,在准备中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3年前,有一个去美国出差的机会,我们这个队特地自费去了肯尼迪航天中心,除了满足好奇心,主要是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报道做准备。” “我不想说自己的职业辛苦” 在谈到观众对自己的评价时,张泉灵说有个观众对她提出的意见,让她印象最深而且改正最快:“有一次一位女观众给我打电话,说她和孩子都特别爱看我的节目。

    但有一点不得不指出来,你的指甲太长了,能剪剪吗?”那天正好是张泉灵刚出差回到北京,没顾上剪指甲。这件事情对张泉灵触动很大,“主持人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事实上你不经意的一些地方可能都在传达着一种信息。”

    连没剪指甲的细节都会被观众提出来,这个主持人当得够辛苦了吧?张泉灵却不认同:”当主持人‘唠叨’得到的好处比付出的代价要多得多,因为所有人的辛苦都凝聚在你一个人的身上。记者就比主持人辛苦多了,但成就感却不如主持人。

    做一场节目,主持人是要从头盯到尾,但也有比你来得早、走得晚的人啊,比如灯光师。即使是战地的直播主持人,虽然危险性很大,但大家还都记住你了呢,那些扛摄像机的摄像师有谁能够记住啊?!” “我希望自己将做新闻的快乐带给观众” 在张泉灵的言谈中,“快乐”出现了很多次。

    1996年从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她之所以选择记者这个职业,就是因为“这个职业让我很快乐”。 2005年,除了参与连、宋访问大陆和神六发射的直播外,还有一件事情使张泉灵至今难忘,就是做了大量的有娱乐意味的新闻节目,“2005年我主持了从《人物秀》到《魅力名镇·魅力中国》这些比较轻松的节目,它们为我提供了更加平民化、更加快乐的一种表达方式,我希望自己能用老百姓不觉得累的方式去表达新闻。”

    张泉灵对自己在新的一年中提出的目标也不离“快乐”。

    2.张泉灵在抗震救灾的报告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

    5月12号,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唐山大地震影响到了14个省,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

    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 经批准,5月13号,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帮助外面的人搞清灾区的情况是这个时候记者的第一责任。太多太多灾区的情况,抢险救灾的人要知道,受灾的群众要知道,党中央要知道。

    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从未有过的沉重。到达四川的当天下午,我们报道组立即动身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

    交通断了,通讯断了,余震不断。尽管做了心理准备,灾难还是击碎了我的想象。

    要快,要让外面尽快了解灾区的情况。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雨中发回了我在灾区的第一条报道。

    路,是生命线,也是抢险救灾的关键。奔向震中的途中我不停地问自己:灾区的路到底怎么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为什么还不能打通?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把镜头对准这条路,去引导人们的视线。

    5月14号,我沿着汶川方向,奔向213国道,踏进了打通道路的现场。观众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几乎半座山塌下来,路不见了。

    而这条路原本只有7、8米宽,一边在塌方,一边是临着岷江的悬崖。工作人员上得去,但是展不开。

    这条报道,也许不那么惊心动魄,但是它把大家的疑问解开了,责难不见了,人们焦急的心情也冷静下来,开始积极地帮着出主意,怎样才能使修路的进展快一些。 在灾区的人民处在惊恐与悲伤中的时候,特别需要鼓起勇气,在废墟上没有比活着把人救出来更让人振奋的了。

    5月14号,都江堰的幸福小区发现了幸存者,救援者开始与死神搏斗。我想虽然压在废墟下的人我们连姓名都不知道,但电视机前有无数的人关心着她注视着她。

    我想让他们看到:坚持,奋斗,我们就一定能获得重生!我向现场的领导建议直播救援过程。那天晚上,我知道很多人都守在电视机前,他们的心通过我们的直播与灾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那一片废墟有三层楼高,里面充满了空洞和尖利的钢筋,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整个直播过程中,我被指定站在一个巴掌大的位置,只能说不能动。

    四川台的摄像张业伟在黑暗中拍摄一刻也不能停止,他要紧盯着寻像器里的画面,余光还要观察周围的情况,根本顾不上脚底下。在起吊一块水泥板时,我们脚下的断梁被拉动了,原本安全的地方变得很危险。

    但消防官兵继续救人,我们也继续报道,没有人离开。战士们紧张有序又小心翼翼,我们的镜头尽量地靠近跟随。

    几个小时后,受困者终于被抬出来了,她活着!现场一片欢呼声,我的耳机里也传来北京演播室里的欢呼声。我知道,电视机前守候的人们也会欢呼。

    我在现场用最大的力气喊着:"这欢呼是对生命的礼赞!"外面的人不抛弃,里面的人不放弃!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样是英雄!这,就是我们一线记者要传递的精神--以人为本。 5月15号,我们跟着部队徒步奔向震中,因为两件事情要让观众搞明白:第一,震中的乡亲们情况到底怎么样?他们最需要什么?第二,进去救援的战士们要面临什么样的困难?怎么解决这些困难? 行进的路,有时候我觉得比在珠峰还难。

    那不是一条安静地等你踏上去的路,不断的余震、松软的塌方层、滚落的石块,危险无处不在。一个滚石区,我们刚通过不久就再次塌方,半个山体扑下来,覆盖了我们经过的道路。

    我们没停下脚步,边走边拍。 经过不停顿的9个小时,我们紧随部队到达漩口镇,那已经是5月16号的凌晨一点。

    紧张、饥饿、劳累,我真的想躺下什么也不做,但一想那么多人等着里面的消息,我们立即投入采访工作。天蒙蒙亮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几根从废墟里捡来的木头蒙上一块塑料布就是帐篷了,外面整整齐齐放着三块牌子:漩口镇党委、漩口镇人大、漩口镇政府。

    旁边,战士们已经展开了救援,当地的乡亲们给部队送来了他们仅有的蔬菜。那场景,在我的头脑中定格了,那画面让我震撼:灾难降临了,但我们有党在、有政府在、有人民军队在,老百姓就有信心在!于是,我们用了一个长长的镜头。

    我要用这个画面把这样的信心传递给全世界。 5月17号,我们进入汶川亟待救援的"孤岛"耿达乡。

    面对满目疮痍,无论谁到现场都会有一种揪心的痛。可当问到受灾群众缺什么,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有一位受灾的群众对我说:"给我们送点玉米种子来吧,赶着现在种下去,秋天我们就有吃的了。

    "那不是一句当时就会让人热泪盈眶的话,却让我心里反复回味。这就是我们最质朴的乡亲,遭受了那么大的灾害,失去了那么多亲人,但他们想要的却是种子!种子不就是希望吗?这就是我们那么多人奔赴灾区的原因啊!我就是要把这希望的声音传递出去,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人民的伟大与坚强! 观众打电话给我,说:你真棒,在镜头里总是那么冷静。

    其实我也哭。

    3.张泉灵(中央新闻台主持人)的档案

    有“北大才女”之称的张泉灵,是《东方时空》的主持人,祖籍浙江宁波,1973年出生于上海,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97年考入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在校期间主持了北大与央视共同制作的《中华文明之光》。进入央视后,先后担任《中国报道》记者、编导、主持人、《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新闻会客厅》等节目的主持人。

    张泉灵先后主持了跨世纪庆典的直播、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雅典奥运会、连战及宋楚瑜大陆之行等大型直播活动,同时还以记者身份深入到抗击非典第一线、罗布泊无人区、阿富汗战乱地震灾区等做连线报道。并连续多年担任《一年又一年》节目的主持人。张泉灵每每以其大气的表现和得体的谈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央视具有大型直播节目主持能力的主持人之一。

    姓名:张泉灵

    性别:女

    生日:1973年6月8日

    星座:双子座

    国籍:中国

    职业:主持人

    血型:A型

    祖籍:浙江宁波

    出生地:上海

    毕业学校:北京大学

    业余爱好:太多

    最喜欢的颜色:蓝

    最喜欢的水果:芒果

    最喜欢的食品:不挑食

    最喜欢的书:基督山恩仇记(从小到大看过50遍以上)

    主持特点(或者希望达到的主持风格):体验新闻的快乐,把新闻的快乐传递给观众

    最渴望的生活状态:张弛有度、快乐平和

    [编辑本段]简历

    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

    1997年8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主持人、编导。

    2000年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

    2002年3月27日,张泉灵进入战火犹存的阿富汗,深入其北部地震灾区作电视采访,成为第一个进入如此险境进行电视报道的女主持人,所表现出的勇敢、敬业的精神受到广大观众和电视同行的高度赞赏。2008年12月,获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

    4.张泉灵的演艺经历

    2000年,张泉灵担任新版《东方时空》总主持人、《人物周刊》《新闻会客厅》等节目的主持人。其中《东方时空》属于杂志型新闻节目,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

    2007年,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张泉灵主持《朝闻天下》新环节之《香港早晨》。《朝闻天下》以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主,于2006年开播。

    2008年,张泉灵参加奥运圣火登顶珠峰采访。2008年5月8日9时17分,象征“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火炬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

    2009年,张泉灵主持系列节目《牛年怎么牛》。

    2009年,张泉灵主持《泉灵逛城》报道神七,节目以游历航天城的形式来全方位介绍航天城的设施,体验航天员的生活。

    2010年,张泉灵直播《泉灵看两会》,其间采访了很多政府官员和名人。

    2010年,张泉灵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

    2011年,张泉灵主持特别节目《行走唐人街之拉美篇》。

    2011年,张泉灵参加2011第二届瓷娃娃全国病人大会,瓷娃娃是一种罕见遗传性骨疾。

    2012年,张泉灵直播《泉灵看两会》。《泉灵看两会》是以两会期间的人民大会堂为核心采访区域,用主持人视角,个性化的表现地报道两会。

    2012年,张泉灵主持担任了神舟九号特别报道。

    2012年,张泉灵主持第二季《开讲啦》。《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每期节目由一位名人倾情演讲,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

    2015年5月22日,微博认证为“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博负责人”的网友“震长”爆料,称张泉灵已经从央视辞职。

    2015年7月上旬,张泉灵确认从央视离职,7月13日傅盛战队官方微博对外公开宣布,张泉灵以顾问形式加盟傅盛战队。张泉灵还加盟傅盛旗下紫牛基金合伙人。

    2015年9月9日早上8点,张泉灵发长文宣布已从央视离职,进入创投界,42岁的她称自己想“重来一次”。

    5.帮帮忙

    写作思路: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正文:现场报道:观众朋友大家好,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陕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的王家岭煤矿矿口。3月28日13时40分左右,由中煤一建公司63工程处承建的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事发时共有261人在井下作业,其中108人升井。

    王君在王家岭透水事故现场指挥部门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153人,有115人安全升井,井下还有38名矿工,38名矿工中我们发现有6人遇难,32名矿工还没找到。”几天早些时候,从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现场传来消息称,救援队员在井下发现5名遇难者遗体并升井。井下还有33名被困人员情况不明。

    正文:本台最新消息:中国卫生部二十九日通报,广东省广州市报告的一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当日被诊断为确诊病例;

    该病例的一名密切接触者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且是中国内地首次出现的二代病例。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日内瓦表7a64e59b9ee7ad9431333433623130示,中国政府在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过程中作出了“非常有力的反应”。

    上述广东第一例患者为二十八岁男性美籍华人,在美国纽约某医院工作。患者于二十三日从纽约乘坐OZ221航班至韩国仁川,二十四日转OZ369航班至广州,乘坐机场大巴到居住地。 目前,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6.请帮我找一些运动会现场报道稿

    秋季运动会广播稿件(一) 致长跑运动员 人类的力量在那一刹那展现,拼搏在那一瞬间化为生命的起点,在那一刻万物化为虚有,只知道,胜利并不遥远。

    抬起头往往前面,终点线已依稀可见。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将在近日兑现。

    洒一把艰辛的汗水,继续抬起疲倦的脚步,爆发的一吼气贯长虹,继续向前,不论成功与否,你已曾经拥有。曾记否,在终点欢呼,震惊四周。

    致跳高运动员 一根竹竿,决定了你的命运。 是喜是悲,全在一瞬间。

    你矫健的身躯,像一颗流星,划过寂静的黎明。 柔软的铺垫,融入了你所有的快乐。

    所有的精彩都在你跳起的那一刻,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弧线——致铅球运动员 一道优美的弧线划过眼前,我不禁浮想联翩。

    这精彩的弧线啊,凝结着多少辛勤的汗水。 无论的弧线啊,穿托着多少热切的企盼,它是这般自然,又是如此完美,没有什么遗憾,只留下一片美的体验。

    我要永远将你留下,让我的心中印上一条弧线。 走过一段很长的路, 你用青春的脚步, 敲出铿锵的音符。

    成功融入笑容, 失败也有幸福。 一双双期盼的目光, 每个人脚下都有一条成功之路。

    为拼搏喝彩 在黑白相间的跑道上,留下了你们灿烂的身影。 在枪响的那一刹那,似流星、似闪电, 如骏马奔腾,如蛟龙腾空,如猛虎出洞, 不在乎名次高低,不在乎成绩高下。

    努力拼搏,顽强奋斗, 即使落后,也顽强不屈,永不退缩! 败者的心声 悄悄的,我退居一旁, 避开所有的掌声和目光, 远离胜利者的灿烂和辉煌。 如果说生命是一场竞争, 我参与,也把滋味品尝。

    那么,让我也抬起头, 甩掉心中的压抑, 下次运动会我仍会与你较量! 天和地的融合 是什么力量, 让你在百米上飞翔? 是什么力量, 让你用力量点燃着希望的操场? 在绿茵的操场上, 天地赋予你力量, 让你无忧无虑挥洒梦想和希望。 运动会感悟 无论乌云有几分阴沉,他给大地是一种感慨; 无论荆棘有几多稠密,它给目光是一片风景; 无论生活有几多泥潭,它给生命是一种考验! 一根竹笋,如果从头到饱满沧桑,也许能成为一首凯歌; 一株小草,如果能承受寒霜考验,也许能长成一片绿洲。

    朋友们,不要坚持不放弃,你就是这场战斗中的胜者!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运动场上, 有着健儿们奋勇拼搏的身影; 观众席上, 响着拉拉队员摇旗助威的呐喊。 这呐喊,弥漫友谊的芬芳; 这身影,凝聚着责任的力量。

    但无论成功或是失败, 无论欢笑或是泪水, 我们永远铭记, 这充满奋斗的日子。 流 星 不祈求太阳的光芒, 也不肯用作月亮的伴娘。

    脚下的路要自己闯, 不怕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即使生命那么短暂, 也无悔无憾, 夜空上那道亮线,便是向命运最有力的挑战! 致长跑运动员 磨练的是非凡的毅力, 较量的是超常的体力, 拼搏的是出类拔萃的耐力, 把长长的跑道跑成一段漫漫的征程。 听,呼啸的风在为你喝彩; 看,猎猎的彩旗在为你加油! 加油吧,为了那辉煌的一瞬间! ( 为你们骄傲,为你们喝彩 ——致100米运动员 运动场上有你们的步伐, 那是辛苦汗水的抒发, 你就像天边的云端, 有彩霞的绚丽色彩。

    奔驰的骏马, 飞奔的步伐让你的胜利在前方等待。 为你们祝福, 为你们喝彩! 致运动员 某一天, 醒在梦的旁边; 手指间,光线有些特别; 我能看得见,看见光在变, 变成七彩的寓言,飞向梦的起点。

    某一天,飞奔在跑道间; 两腮间,汗水不断流出; 我能感觉到,感觉你在变, 变成生活的强者,奔向成功的边缘! 虽然,天阴沉沉的, 虽然,有些隐隐的寒意。 但是,每个人都昂首向前, 每个人都精神焕发, 每个人都向着终点向着胜利冲去! 运动员们,你是我们的骄傲, 我们为你们欢呼,为你们加油! 以你为荣 你是体育宝座上的一颗灿烂夺目的珍珠, 你是在蓝天中展翅飞翔的雏鹰。

    不要怕失败, 不要怕冷落, 无论何时, 我们以你为荣。 致八百米运动员 这是时间的磨练,这是毅力的考验。

    虽然前途茫茫,但只要努力,总会胜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运动员们,不要因为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 不要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放弃自己。

    茫茫中,胜利永远属于你。 风行天下 你没有忘记, 把闪亮的青春飞扬, 你没有忘记, 把身姿驰向胜利的方向, 风一样的驰骋, 风一样的纵横, 不要轻言放弃, 因为我们已为青春宣誓 ——风行天下! 致运动员 你是跑道上划过的流星, 燃烧自己,洒下光辉, 也许你并没有看到成功像你挥手, 但你已奋斗拼搏过, 相信自己, 力量就在心中。

    风雨中洒脱你的激情, 阳光下释放你的希冀, 没有你过去的过去, 只有把握现在, 没有你明天的明天, 只有眼前的路。 逝去的已经逝去, 要明白,今天的才是真正的你, 用你的真实,你的所有, 挥洒出心中的希望。

    (初三十一班 孙晓) 致1500米运动员 一滴滴汗水,飘在绿茵场上, 伴随着矫健的步伐,奏出希望的乐章。 一种种信念,放在蔚蓝的天空, 伴随着你那深沉的眼光,画出美丽的弧线。

    人生能有几回搏? 千百上眼睛注视了你, 为了希望,为了胜利,跑出青春的梦想。 (外国语 初一一班 戴玥) 圆圆的希望 ——致铅球运动员 沉甸甸的铅球, 寄托着你的希望, 奋力一抛的瞬间, 一道闪亮的弧线划破美丽的长空, 希。

    7.张泉灵在人民大会堂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张泉灵。

    5月12号,在珠峰呆了一个月之后我回到了拉萨,还沉浸在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报道成功的喜悦中,大地震发生了。北京、台湾、日本都有震感!我的第一反应是:唐山大地震影响到了14个省,这可能是比32年前更大的一次灾难,而前方灾情不明!情况不明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我知道高原下撤以后的第一原则是休息,我也很想家,想不满两岁的儿子。

    但是这时候到一线去,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 经批准,5月13号,我挤上了震后拉萨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帮助外面的人搞清灾区的情况是这个时候记者的第一责任。太多太多灾区的情况,抢险救灾的人要知道,受灾的群众要知道,党中央要知道。

    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从未有过的沉重。到达四川的当天下午,我们报道组立即动身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北川。

    交通断了,通讯断了,余震不断。尽管做了心理准备,灾难还是击碎了我的想象。

    要快,要让外面尽快了解灾区的情况。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雨中发回了我在灾区的第一条报道。

    路,是生命线,也是抢险救灾的关键。奔向震中的途中我不停地问自己:灾区的路到底怎么了?通向震中汶川的路为什么还不能打通?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把镜头对准这条路,去引导人们的视线。

    5月14号,我沿着汶川方向,奔向213国道,踏进了打通道路的现场。观众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几乎半座山塌下来,路不见了。

    而这条路原本只有7、8米宽,一边在塌方,一边是临着岷江的悬崖。工作人员上得去,但是展不开。

    这条报道,也许不那么惊心动魄,但是它把大家的疑问解开了,责难不见了,人们焦急的心情也冷静下来,开始积极地帮着出主意,怎样才能使修路的进展快一些。 在灾区的人民处在惊恐与悲伤中的时候,特别需要鼓起勇气,在废墟上没有比活着把人救出来更让人振奋的了。

    5月14号,都江堰的幸福小区发现了幸存者,救援者开始与死神搏斗。我想虽然压在废墟下的人我们连姓名都不知道,但电视机前有无数的人关心着她注视着她。

    我想让他们看到:坚持,奋斗,我们就一定能获得重生!我向现场的领导建议直播救援过程。那天晚上,我知道很多人都守在电视机前,他们的心通过我们的直播与灾区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那一片废墟有三层楼高,里面充满了空洞和尖利的钢筋,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整个直播过程中,我被指定站在一个巴掌大的位置,只能说不能动。

    四川台的摄像张业伟在黑暗中拍摄一刻也不能停止,他要紧盯着寻像器里的画面,余光还要观察周围的情况,根本顾不上脚底下。在起吊一块水泥板时,我们脚下的断梁被拉动了,原本安全的地方变得很危险。

    但消防官兵继续救人,我们也继续报道,没有人离开。战士们紧张有序又小心翼翼,我们的镜头尽量地靠近跟随。

    几个小时后,受困者终于被抬出来了,她活着!现场一片欢呼声,我的耳机里也传来北京演播室里的欢呼声。我知道,电视机前守候的人们也会欢呼。

    我在现场用最大的力气喊着:"这欢呼是对生命的礼赞!"外面的人不抛弃,里面的人不放弃!救人的是英雄,被救的同样是英雄!这,就是我们一线记者要传递的精神--以人为本。 5月15号,我们跟着部队徒步奔向震中,因为两件事情要让观众搞明白:第一,震中的乡亲们情况到底怎么样?他们最需要什么?第二,进去救援的战士们要面临什么样的困难?怎么解决这些困难? 行进的路,有时候我觉得比在珠峰还难。

    那不是一条安静地等你踏上去的路,不断的余震、松软的塌方层、滚落的石块,危险无处不在。一个滚石区,我们刚通过不久就再次塌方,半个山体扑下来,覆盖了我们经过的道路。

    我们没停下脚步,边走边拍。 经过不停顿的9个小时,我们紧随部队到达漩口镇,那已经是5月16号的凌晨一点。

    紧张、饥饿、劳累,我真的想躺下什么也不做,但一想那么多人等着里面的消息,我们立即投入采访工作。天蒙蒙亮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几根从废墟里捡来的木头蒙上一块塑料布就是帐篷了,外面整整齐齐放着三块牌子:漩口镇党委、漩口镇人大、漩口镇政府。

    旁边,战士们已经展开了救援,当地的乡亲们给部队送来了他们仅有的蔬菜。那场景,在我的头脑中定格了,那画面让我震撼:灾难降临了,但我们有党在、有政府在、有人民军队在,老百姓就有信心在!于是,我们用了一个长长的镜头。

    我要用这个画面把这样的信心传递给全世界。 5月17号,我们进入汶川亟待救援的"孤岛"耿达乡。

    面对满目疮痍,无论谁到现场都会有一种揪心的痛。可当问到受灾群众缺什么,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有一位受灾的群众对我说:"给我们送点玉米种子来吧,赶着现在种下去,秋天我们就有吃的了。

    "那不是一句当时就会让人热泪盈眶的话,却让我心里反复回味。这就是我们最质朴的乡亲,遭受了那么大的灾害,失去了那么多亲人,但他们想要的却是种子!种子不就是希望吗?这就是我们那么多人奔赴灾区的原因啊!我就是要把这希望的声音传递出去,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人民的伟大与坚强! 观众打电话给我,说:你真棒,在镜头里总是那么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