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稿件
1.简短介绍中国的宗教
.我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
——佛教在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现在中国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道教名山-武当山
——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国现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乾道、坤道2.5万余人。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著名的西宁大清真寺
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所信仰。这些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800万,现有清真寺3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人。
——天主教自公元7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天主教徒约400万人,教职人员约4000人,教堂、会所4600余座。
——基督教(新教)于公元19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基督徒约10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1.8万余人,教堂哈尔滨索菲亚大教堂
1.2万余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5万余处。
分布很广,但是这个藏传佛教集中分布在西藏,
2.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
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
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3.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 们的精神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 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 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 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
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 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 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 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 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 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 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 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 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 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 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
唐、宋、元、明、清诸朝, 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 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 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讲夷夏之别,也有排斥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各教之间也常发 生摩擦、论辩;个别时期皇权实行过强力毁教政策。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皇权能够容忍 和支持各教的合法存在,中国的开明派最终总能战胜保守派而成为主流。中国的各教之 间未曾发生大规模武力流血冲突,更没有西方宗教史上那样残酷的长期的宗教战争,只 是在新疆边陲发生过伊斯兰教武力传教的事件,而这恰是未来得及接受中原贵和文化深 厚熏陶的结果。
儒佛道三教之间不仅可以和平共处,而且在理论上关系日趋密切,最后 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三教合流、三教归一的观念深入人心,普及于大众, 成为习俗和风气,这是中国人信仰上的一大历史特点,在世界上找不到同类的事情。 中国人对外来宗教的宽容还基于对以儒学为轴心的传统哲学和以敬天法祖为宗旨的正宗 信仰充满自信,并用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宗教,使之具有中国的特 色。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成为中国人吸收外来宗教的重要心理文化背景,没有这样一个 背景,中国人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宗教,还有可能被外来宗教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 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 吸收外来文化和同化外来文化同时并存,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却并不丧失 中国文化特有的本色。
一切外来宗教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化的 程度越高,它在中国的影响便越大。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犹太教这种独 立性很强的外来宗教,在不知不觉中消弭于无形。
宗教上的多样性和宽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 面,在外部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目 前中国社会的五大宗教,除道教为本土宗教外,其他四大宗教(佛教、天主教、基督 教、伊斯兰教)都是从国外传入而后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信仰。
中国甚至把印度传入的佛 教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不过是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发展的,所以它是中国文化的一 部分。
4.中国的宗教情况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中国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中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大多数群众信仰某一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口增加,信教群众人数也将相应增加。周恩来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1亿了。”可见,在中国总人口中,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所占比重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有着广泛的信仰。全国有16个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或一部分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利语系佛教,有10个少数民族大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往往又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曾作为这些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经消失。但它的传统影响仍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边防的巩固。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国际性: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有的宗教在一些国家中被奉为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面的对外交往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后,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这有利于团结世界上爱好和平进步的力量,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利于开展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国外敌对势力也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在人们之间起着一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势力,同时宗教又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国内仍然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期性: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失。但是宗教还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中国宗教的存在不可能不受到外国宗教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宗教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还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和恃点,继续对社会发生一定的影响。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那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非常有害的。
中国各民族一些人所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从历史上看,中国宗教可分两大类: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外来宗教。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宗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占统治地位。佛教约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我国。到东汉顺帝(公元125—144)年间,形成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我国,便形成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等并立的局面。明万历年间,在我国传播的主要是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旧教等)和基督教(包括正教、新教等)。
5.关于我国的宗教信仰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佛教在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现在中国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国现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乾道、坤道2.5万余人。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信仰。这些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800万,现有清真寺3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人。
天主教自公元7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天主教徒约400万人,教职人员约4000人,教堂、会所4600余座。
基督教(新教)于公元19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基督徒约10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1.8万余人,教堂1.2万余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5万余处。
6.中国有哪些宗教
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众共计一亿余人,现有宗教活动场所约10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
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此外,还有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汉族中部分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