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和杜绝小金库承诺书

1.小金库整改承诺书怎么写
11月6日,安顺市“小金库”专项治理整改落实阶段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取得的成绩,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小金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组长李志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根据省和市“小金库”专项治理的统一部署,安顺市从7月6日起至10月底,分阶段对紫云自治县、镇宁自治县、普定县和开发区及市直20家单位和隶属18家(二级核算)事业单位及其下属机构的财务收支状况、账务处理、内控制度等进行重点检查。 据统计,全市共检查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38户、占应检查的23%。
违纪单位43户,市本级8户,县区35户。发现小金库个数37个,小金库所涉应处理金额1165万元,应调账处理金额89万元,已调账处理金额70万元,应上缴财政金额155万元,已上缴财政金额152万元。
李志强指出,今年5月以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工作部署,认真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的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重点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了存在的问题,巩固了治理成果,营造了良好氛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李志强强调,“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规范的长效机制,通过自查自纠、重点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找出制度规范、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和操作执行等方面存在的缺失和薄弱环节,进一步从制度层面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完善内部管理,建章立制,从体制机制上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责任感严肃认真地做好“小金库”整改落实阶段的工作,彻底实现“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目标。 李志强要求,各县区及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确定的工作要求和基本原则,始终抓住检查和反映“小金库”问题这条主线,继续努力做好举报办理工作,严格做到“件件有交代、事事有着落”;要认真做好查实取证、交换意见、意见认定、处理建议等工作;要切实抓好处理处罚处分工作,坚决杜绝重检查、轻处理的现象;要积极推进整改落实,促进各地各部门彻底清理“小金库”,按照市“小金库”整改方案抓好抓实;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工作完成后,要做好评估验收工作,及时汇总上报材料。
2.如何建立防范与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情况总结报告为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我校根据广州市番禺区财政局〔2011〕3号的文件精神,遵循“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深入探究小金库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从银行账户开设、票据管理规定、国有资产处置、严格财务核算和加大监督管理方面,提出治理小金库有关政策要求和工作规范,将小金库纳入日常监督管理规定中,建立健全制度、管理和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防治机制。
现将我校的工作开展建设情况总结如下:一、加强教育严把教育培训关,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加强教育学习,使领导干部不想设“小金库”,强化现有制度执行措施,认真制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整体宣传方案,围绕不同治理阶段的宣传要求,深入开展宣传,扩大影响,一方面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对治理“小金库”工作意义的认识,提高自我约束和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
搞“小金库”不仅违纪,而且违法,也违反国家规章制度。首先,学校领导不仅自己不搞,而且要管好自己的下属也不搞。
其次,用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第三,增强廉政教育的经常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干部通过学习、反思和对照廉政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抵制“小金库”。二、完善制度一是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小金库”治理工作,把此项工作上升到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并安排部署我校的“小金库”治理工作,为我校扎实有效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二是机构组建到位。
根据今年“小金库”治理工作要求,成立了治理“小金库”领导小组,并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到了机构队伍健全、治理力度不减,为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强化制度建设,修订完善现有制度,使领导干部不能设“小金库”。
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控制力度,堵塞管理环节的漏洞,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明确学校校长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小金库”,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还必须对承担直接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三、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创新账户管理模式,使“小金库”无处藏身。治理“小金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管理账户,我校完善了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账户开立、使用、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
同时对账户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解决公款私存、账外设账、多头开户等问题,使“小金库”无处藏身。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学校财务管理,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
四、强化监督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行校务公开,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注重发挥公众监督举报作用, 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舆论监督作用,设立举报电话,让“小金库”置于学校教职工的监督下。
3.防治小金库合理化建议
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小金库”专项治理,从源头上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对于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改革现行财务领导模式和工作体制,构建科学有效的防治“小金库”领导监督机制
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没有财务主管领导的“决策”和“许可”,没有财务工作人员的具体“运作”,则这个部门、这个单位就不可能存在“小金库”。因此,加强对财务领导和工作人员财务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分散财务权力,是防治“小金库”的关键。从当前各单位的财务体制来看,一是要建立“一把手”定期交流制度,要经常对“一把手”进行“横向交流”。这样就可以避免“一把手”由于长期在一个单位掌权,滋生“以权谋私”、私设“小金库”的念头。二是要改革现行财务领导模式。要推行“三重一大”制度,建立“副职管财务模式”。让“一把手”由管理财务变为监督财务,承担财务监督第一责任;副职负责财务的审核和签字,在财务管理上负直接责任,接受“一把手”及班子成员的监督,从而在领导层面上筑起防治“小金库”的监督制约机制。三是改革现行财务工作体制。试行“主管会计派驻制”和“双主管会计工作制”。即:由财政或审计部门向同级行政事业单位派驻主管会计,派驻会计人员的行政关系和工资关系隶属于财政或审计部门,向财政或审计部门负责,与派驻单位的主管会计共同承担财务工作,对派驻单位的日常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督,从而达到防治“小金库”的目的。四是建全财务工作会审制。纪检部门牵头,财政、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工程项目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和专项资金审查,形成制度,从而构建全方位监督机制。
二、加强源头治理,截断“小金库”资金来源,铲除“小金库”滋生的土壤
从资金来源上看,“小金库”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非税收入和专项资金;从实施手段上看,“小金库”的设立主要是收入不入账和虚列支出套取资金。所以,要防止“小金库”就必须加强对这两个方面的治理。一是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通过全面实施财政收费票据电子化,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把预算内外的资金和非税收入全部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从而避免财政性资金被挤占和挪用,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在专项资金管理上,推行单独核算、单独账户,从而杜绝挪用和套用专项资金行为。三是发挥政府监控作用。推行定点办会、定点接待,车辆核编控编、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点保险、集中采购、规范非在编人员管理等制度,杜绝虚列支出套取现金行为的发生,从而在源头上截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三、严刑峻法,形成打击“小金库”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小金库”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处罚不力。一般情况下,执法机关对查出的“小金库”经常是一收了之,对涉案单位一罚了之。所以,要想彻底根治“小金库”问题,就必须加大处罚力度,要让责任人付出沉重代价,使其在思想上产生畏惧感,使其自觉消除私设“小金库”的念头。因此,建议把设立“小金库”行为纳入刑律,规定凡设立“小金库”的,其责任人一律按贪污罪论处,以此达到惩戒和警示的目的。
防治“小金库”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监管职能部门只有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的长效监管机制,就能从根本上铲除“小金库”的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