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色故事演讲稿
1.求一篇关于井冈山红色故事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
很荣幸也很激动今天能站在这里演讲。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走进神往已久的天下第一山——井冈山。
也许她没有泰山的气势恢宏,没有庐山的风景俊秀,没有峨眉的清新无暇。可是当你走进她的时候,你就会不觉为她那段火红的历史而感染,就会被她那鲜血染红的山脉而征服。
今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纪念年。井冈山既是中国红军的故乡,又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既是中国红色政权的源头,又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毛泽东等一代伟人的文韬武略,革命志士的赤胆忠诚,他们以鲜血、以生命诠释着一种极其宝贵的精神——井冈山精神。这种宝贵的精神后来成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源头。
xx同志将井冈山精神高度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雄伟的井冈山,连着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历史;永远的井冈山,写满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
井冈山不愧为“天下第一山”,她有着其她名山大川所没有的“红”:红,是八万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自由与幸福;红,是在险峻环境中开创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更红的是用鲜血和生命锻造出来的革命精神;她还有着无可比拟的“绿”:绿在黄洋界的奇峰险石,绿在五龙潭的怡人山水、在彩虹瀑的雄伟壮丽,更绿在历经敌人的刀与火,而依然挺拔的青青翠竹和永伴烈士们的苍劲松柏。红,是井冈的召唤,是先烈对我们的召唤;绿,是井冈的希望,是祖国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希望。
在井冈山上的红色之旅,每一个脚步似乎都承载了烈士们的记忆,每一个动作都昭示着历史对我们的寄语,每一种声音都一种无可比拟的红色文化对于我们的召唤。 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革命先烈在解放事业中凭着一股勇气一身热血,为国家杀出一条血路,在黑暗面前没有半点的退缩,勇往直前。
他们用鲜血染红大地,用生命换来光明,用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对天下的情怀,无私地奋斗着。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学子,历史再现,缅怀着他们的英雄事迹,继承着他们的革命传统,学习先烈们的优良品德。
我要用他们的信念鼓舞我前行,用他们的精神鞭笞自己成才,用他们的爱国热情点燃自己的报国之志。
2.井冈山革命故事320个字的作文
毛委e5a48de588b67a6431333363366132员挑粮在井冈
井冈山是个山多田少,红军来到井冈山后,人口激增,粮食不够吃,军民用粮主要靠山下宁冈供给.因此,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经常上宁冈运粮,毛委员和朱军长也常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战士们一道上宁冈运粮.至今,毛委员挑米的故事还在井冈山传播,毛泽东,朱德挑粮走过的小路也是井冈山的一大胜迹.其实毛主席挑粮的故事还有一个并不广为人知,这就是毛主席在高滩的挑粮故事.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暴动遭受重大挫折.在浏阳文家市召开的前委会上,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退往萍乡等地.但他们行至萍乡芦溪时,行军路线被敌人侦悉,致使第三团在白泥岭遭萍乡驻敌突袭,死伤500余人,出师未捷,损兵折将,使革命军士气低落,悲观的情绪充斥在这支工农革命军队伍中,特别中不少知识分子和旧军队出身的人,认为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辞而别.有些没有骨气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走上了叛变的道路.,使得芦溪白泥岭一战后的部队由1000多人一下锐减到700余人.此时,大家心情很沉重.特别是卢德铭的阵亡,官兵们都十分悲恸,毛泽东更是心痛不已.因为卢德铭生前在秋收起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上,曾给予他很大的支持.毛泽东所率领的工农革命军陷入了空前的困境.9月25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翻过高步岭进入莲萍交界之高洲乡.途中遇到青年农民王万荣,王珠几,通过他俩介绍部队找到村里党组织负责人王佐和王任,王佐将工农革命军从杂溪接到了莲花的高洲乡高滩村.
到达高滩村后,毛委员要求部队全部停留在村口不得进村,让王佐和王任先进村向村民们宣传工农革命军不拉夫不扰民,大家不要惊慌,然后才引部队进驻高滩.时届中午,毛委员等部队领导人急着向王佐他们了解了当地党组织和革命斗争的情况都赶不上吃饭,谁知王佐才刚开始汇报,就听见外面士兵大声的喧哗.原来部队经过休整后在村里里长房祠前休息吃中饭.可开饭时炊事员抬出的竟是一甑黑糊糊的薯丝.虽然连日的急行军让战士们都已是饥肠辘辘了,可士兵们都吃惯了白米饭,揭开甑盖见里面尽是黑糊糊的,一粒米饭也没有,都不敢盛.毛委员见状,随手拿了个粗瓷饭碗,满满地盛了一碗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了一碗又添一碗,大家见毛委员带了头,也就纷纷拿起碗来盛薯丝吃.战士小王忍不住地问:“毛委员,这黑糊糊的薯丝我吞都吞不下,你怎么吃得这样甜?”毛委员一边用筷子扒了扒碗里的薯丝,一边用低沉的语调,一板一眼地说:“小兄弟,在山里吃碗薯丝好不容易啊!要挖土、做畦、打秧、栽薯、锄草、施肥,还要牵几次藤;薯大了挖回家趁晴天刨丝、洗粉、晒丝.薯丝干了还要交租纳捐,留下的就不多了.有一年这里遭旱,薯干死了,老百姓没有吃,只得摘树叶、野藤充饥.前边那家房东的妻子,就是为了一勺薯丝被劣绅一脚踢死了.我们红军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想到这些苦事,我觉得有薯丝吃就是蛮不错了,所以我吃起来就象掺了糖一样甜.”听到毛委员这样一讲,大家吃起来也特别香.
当天下午,略作修整的红军战士们又投入了一场热火朝天的战斗中,为村民们收割水稻.碰到了惊慌失措的村民们,战士们都笑容可掬的说出这样一句话:“好甜的薯丝.”而在这热火朝天的战争中还有一个更加高兴的人,那就是毛委员,他亲自出马将第一担粮食挑了出来给了村长.本来够全村老幼忙碌半个月的的工作在一天下午的工夫就完成了,毛委员也整整挑了一下午的粮食,可是他兴致不减的站在祠前台阶上给村民们发表了演说.
听说是毛委员要讲话,人们都使劲鼓掌,巴掌都拍红了还是不停.“各位父老乡亲、各位大婶大嫂、各位兄弟姐妹:我们工农红军是共产党领导下为工农打天下的军队.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让人们真正当家作主.
大家看看今天我们的生活吧,青壮年都让反动派拉了壮丁,还有反动派无数的苛捐杂税乡丁谷、灶头谷、学谷、猪头谷、公耕超产谷、壮丁谷、屠宰税、使用营业牌照税、契税、土地税、、、、、我们还不进来反抗我们吗?
让人们真正当家作主靠几个人,几百人都是不得的,要靠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盏灯笼照不亮,千盏灯笼合在一起才亮堂堂.乡亲们,你们都来支持红军,父老乡亲,只要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革命是一定会成功的!”
这正是,毛委员挑粮在高滩,红军传统不能忘.
3.井冈山的革命故事
井冈山的革命故事: 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以宁冈县为中心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不长,但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尤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扩展资料: 在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绝对值得大书特书,其中有一个人起到了轴心的作用,如果没有他的话,可能毛主席、朱老总、彭老总都不会聚首井冈山。 这个重要的人物名为何长工。
秋收起义的失利引发了毛主席新的思考,他将新的目标放在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构想上,而此时最理想的地点就是井冈山。 但当时的井冈山并非是无主之地,袁文才和王佐的两支武装力量占据着这里,他们并不了解毛主席,害怕毛主席登上井冈山之后就会吞并自己。
如果有这样的顾虑存在,毛主席登上井冈山无异于天方夜谈,于是毛主席派出何长工,让他承担了说服袁文才和王佐的艰巨任务。 这无异于虎口夺食,何长工孤身犯险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他先是和王佐成为朋友,又合并了的王佐跟袁文才两支部队,等到毛主席抵达井冈山时,两人都心甘情愿的接受了毛主席的领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井冈山。
4.求一个红军在井冈山的故事,不要和前面一样.要红军在井冈山的故事
我是井冈山人,红军1927年上井冈山,在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大多的故事.今天只讲一个,希望能帮到你:井冈山挑粮小道“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一根扁担两头弯,毛委员用它把米担; 来回走了百多里,从宁冈挑上井冈山.” 80多年前,这首歌谣在井冈山间久久回荡…… 一头连着闻名遐迩的黄洋界,一头连着宁冈小村.蜿蜒盘旋的羊肠小道穿梭于崇山密林之间. 披荆斩棘,当年朱毛红军行经这条小道挑粮上山,被传为佳话,小道也于是被镌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时至今日成为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后人洗涤心灵、重温革命精神的圣地. 古道弯弯,翠竹万顷.这古老的小道,由石块铺成,岁月留痕,剥蚀风化,小道很多地方已经脱坡,石块也已破损斑驳.然而,小道如同血管,在百多年前公路不通的情况下,它是向井冈山腹地输入盐巴布匹的主要通道.而在中国第一个红色根据地创立之后,小道更成为打破敌人封锁,巩固红色根据地的生命线.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而由于敌军的严密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红军战士乐呵呵地唱着,革命乐观精神的背后是物资缺乏的无奈与辛酸. 为了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吃饭问题,红四军司令部发起了下山挑粮运动.当时,已年过四十的朱德也常跟随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战士们从心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于是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又做起了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就这样,朱德坚持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用双脚在荆棘茂林中开辟出了一条“挑粮小道”. 挑粮小道上,有一颗枝繁叶茂,20多米高的大荷树.革命岁月里,这颗大荷树每天早上目送红军下山,中午过后又撑开浓荫大伞,等着挑粮将士归来.有一次,毛泽东随部队挑粮在树下歇脚,战士们围坐在毛委员的身边,听他讲故事、谈革命.毛委员问身边的战士:“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战士抢着回答:“可以看到江西!”,也有人说: “还可看到湖南!”.毛泽东爽朗地笑了,他说: “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在如此革命豪情的激励下,朱毛亲自带领下的红军凭借着肩挑背驮把30余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粉碎了敌人“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 的疯狂围剿.。
5.红色作文井冈山
暑假的一天,我们全家坐火车去井冈山博物馆参观。
我们踏进陈列厅,一顶印有一颗五角星的帽子呈现在我面前。旁边是一套军衣和一双草鞋还有一个南瓜,这些衣、物为我们描述着当年红军奋斗的历史。
陈列厅左侧,一颗颗手榴弹默默地躺在那里。我的心正剧烈地跳动,因为这些都是真的手榴弹。
它们的外形极像啤酒瓶。一支支长短不一,造型各异的土枪斜靠在那里。
它们好像刚从火线下来,很累,多想休息一会儿啊!这时,我爸爸说:“这里还有火炮呢!”我急匆匆地跑了过去,只见有一个有两米多长,炮筒和地面呈45度角,呈蓄势待发之状。犹如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士保卫着阵地。
6.井冈山革命故事的700字作文
毛委员挑粮在井冈井冈山是个山多田少, 红军来到井冈山后,人口激增,粮食不够吃,军民用粮主要靠山下宁冈供给。
因此,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经常上宁冈运粮,毛委员和朱军长也常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战士们一道上宁冈运粮。至今, 毛委员挑米的故事还在井冈山传播,毛泽东,朱德挑粮走过的小路也是井冈山的一大胜迹。
其实毛主席挑粮的故事还有一个并不广为人知,这就是毛主席在高滩的挑粮故事。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暴动遭受重大挫折。
在浏阳文家市召开的前委会上,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退往萍乡等地。但他们行至萍乡芦溪时,行军路线被敌人侦悉,致使第三团在白泥岭遭萍乡驻敌突袭,死伤500余人,出师未捷,损兵折将,使革命军士气低落,悲观的情绪充斥在这支工农革命军队伍中,特别中不少知识分子和旧军队出身的人,认为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辞而别。
有些没有骨气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走上了叛变的道路。,使得芦溪白泥岭一战后的部队由1000多人一下锐减到700余人。
此时,大家心情很沉重。特别是卢德铭的阵亡,官兵们都十分悲恸,毛泽东更是心痛不已。
因为卢德铭生前在秋收起义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上,曾给予他很大的支持。毛泽东所率领的工农革命军陷入了空前的困境。
9月25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翻过高步岭进入莲萍交界之高洲乡。途中遇到青年农民王万荣,王珠几,通过他俩介绍部队找到村里党组织负责人王佐和王任,王佐将工农革命军从杂溪接到了莲花的高洲乡高滩村。
到达高滩村后,毛委员要求部队全部停留在村口不得进村,让王佐和王任先进村向村民们宣传工农革命军不拉夫不扰民,大家不要惊慌,然后才引部队进驻高滩。时届中午,毛委员等部队领导人急着向王佐他们了解了当地党组织和革命斗争的情况都赶不上吃饭,谁知王佐才刚开始汇报,就听见外面士兵大声的喧哗。
原来部队经过休整后在村里里长房祠前休息吃中饭。可开饭时炊事员抬出的竟是一甑黑糊糊的薯丝。
虽然连日的急行军让战士们都已是饥肠辘辘了,可士兵们都吃惯了白米饭,揭开甑盖见里面尽是黑糊糊的,一粒米饭也没有,都不敢盛。毛委员见状,随手拿了个粗瓷饭碗,满满地盛了一碗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了一碗又添一碗,大家见毛委员带了头,也就纷纷拿起碗来盛薯丝吃。
战士小王忍不住地问:“毛委员,这黑糊糊的薯丝我吞都吞不下,你怎么吃得这样甜?”毛委员一边用筷子扒了扒碗里的薯丝,一边用低沉的语调,一板一眼地说:“小兄弟,在山里吃碗薯丝好不容易啊!要挖土、做畦、打秧、栽薯、锄草、施肥,还要牵几次藤;薯大了挖回家趁晴天刨丝、洗粉、晒丝。薯丝干了还要交租纳捐,留下的就不多了。
有一年这里遭旱,薯干死了,老百姓没有吃,只得摘树叶、野藤充饥。前边那家房东的妻子,就是为了一勺薯丝被劣绅一脚踢死了。
我们红军是为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想到这些苦事,我觉得有薯丝吃就是蛮不错了,所以我吃起来就象掺了糖一样甜。”听到毛委员这样一讲,大家吃起来也特别香。
当天下午,略作修整的红军战士们又投入了一场热火朝天的战斗中,为村民们收割水稻。碰到了惊慌失措的村民们,战士们都笑容可掬的说出这样一句话:“好甜的薯丝。”
而在这热火朝天的战争中还有一个更加高兴的人,那就是毛委员,他亲自出马将第一担粮食挑了出来给了村长。本来够全村老幼忙碌半个月的的工作在一天下午的工夫就完成了,毛委员也整整挑了一下午的粮食,可是他兴致不减的站在祠前台阶上给村民们发表了演说。
听说是毛委员要讲话,人们都使劲鼓掌,巴掌都拍红了还是不停。“各位父老乡亲、各位大婶大嫂、各位兄弟姐妹:我们工农红军是共产党领导下为工农打天下的军队。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土豪劣绅,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让人们真正当家作主。大家看看今天我们的生活吧,青壮年都让反动派拉了壮丁,还有反动派无数的苛捐杂税乡丁谷、灶头谷、学谷、猪头谷、公耕超产谷、壮丁谷、屠宰税、使用营业牌照税、契税、土地税、、、、、我们还不进来反抗我们吗?让人们真正当家作主靠几个人,几百人都是不得的,要靠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一盏灯笼照不亮,千盏灯笼合在一起才亮堂堂。乡亲们,你们都来支持红军,父老乡亲,只要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革命是一定会成功的!” 这正是,毛委员挑粮在高滩,红军传统不能忘。
7.红色经典故事演讲稿
红色经典,不灭的精神 曾几何时,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畔,响起了红军“嗒嗒”的马蹄声; 曾几何时,冰封雪盖的夹金山上,驻扎着红军长征的营地; 曾几何时,峰峰如剑,直入云霄的娄山关前,流传着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 从岷山到草地,从瑞金到湘江,从遵义到延安,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红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完成了一次重大的战略性转移,剑锋直指日寇,血染华北,挽救民族于危亡。
在茫茫的沼泽地,多少红军将士相继倒下、却义无反顾,他们的信念从不曾动摇;枪林弹雨中,多少革命前辈扎紧伤口重赴疆场,勇往直前,他们的灵魂永存。 他们是英雄,是路标,他们是丰碑!我不能不被他们所感动和震撼。
万里长征路,是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经典。其中的血雨腥风、艰苦卓绝是和平年代的学子难以想象的。
险恶的环境,粮食的短缺,后有追兵,前途漫漫。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和绝望。
红军从艰难险阻中一步步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而长征留给后人的,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它蕴藏着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永恒追求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把目光投向自己,我们的人生不也像一次长征吗?我们是即将携笔从戎的国防生,无数次,我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军人这个职业?无数次,我肯定了自己:这是为了理想和信念,为了人生的历练。
选择军旅,红色的肩章意味着我们比普通大学生更多了一份责任与光荣;投身国防,我们任重而道远。赋予我们力量和勇气的,是长征精神。
它涵盖了很多层面: 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战胜自己的惰性,战胜自己的恐惧,挑战自我极限。 面对家庭,朋友,同学间的矛盾,我想:更应该从大局出发,以诚信为本,协调人际关系,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面对事业、成就、前途上的迷惑,必须坚韧顽强、勇于开拓,不达目的誓不退缩。 正是这种精神,鼓舞了一代代中国革命者前赴后继,换来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与时俱进、昂首阔步掀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
七十年的风雨,七十年的追求,七十年的缅怀,七十年的奋斗。祖国已发生沧桑巨变,足以告慰先烈英灵。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万里长征,红色的经典,那英勇的足迹,深深镌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史册中,为红军的后人们永远铭记和传承;那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激励中国人民走向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辉煌未来。
8.请问谁有井冈山红色故事的文章,谢谢
绿色井冈,红色摇篮,革命圣地,心神向往,在井冈山倾听红军后代讲诉红色故事,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登黄洋界哨口,重走朱毛挑梁小道,面对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故事,一个个遗址,无不让人感动。
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坚定信念,解放思想,服务人民,奉献于党”,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这里传承。
短短3天的学习,井冈山精神已溶入我的血液里,更渗透到我的灵魂深处。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敌我力量悬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凭着解放思想的勇气和首创精神,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凭着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服务和奉献精神,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和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
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在推动创先争优,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们要牢牢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动摇,肩负起把党的事业代代相传的重大责任,筑牢党性根基,加强党性修养,把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并自觉把人生价值目标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中去,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培养、期盼的优秀干部。 最后,用一首小诗作为演讲的结束语: 心潮澎湃上井冈,群山翠竹绿茫茫, 昔日战场硝烟尽,唯有杜鹃似骄阳。
红色圣地缅先烈,坚定信念紧跟党, 牢记宗旨为人民,宝贵精神永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