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展总结
1.贵州的发展存在哪些不足
来自周边区域挑战与 省内协作构建的双重压力 政策是一种特殊资源。
近年来,在贵州周边区域,国家先后批准了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配套区、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经济群、北部湾经济区和“十一五”边境地区发展规划。随着特殊政策和配套措施的落实,对效率和回报比较敏感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经济发展要素必然向政策导向优势明显的区域流动。
北部湾加快打造东盟平台、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经济群加速产业集聚和辐射,就是很好的证明。没有受惠于特殊政策的贵州,所遇到的现实外部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作为贵州“十一五”规划亮点之一的“一圈一带二区”,总体上还只处于理念形成、合作形式多于合作内容、合作机制尚未完全构建的初始阶段。 如占全省经济总量1/3的“贵阳城市经济圈”目前仍然缺乏实质性的政策支持,与其他三个区域的相互关系如何构建仍不明朗。
“毕水兴经济带”将“打造南方能源大省”的核心区,但目前尚无有效的协调机制出现。因此,针对外部如何趋利避害,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针对内部如何构建区域协作机制,这将是贵州需要认真思考并采取切实措施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任重道远 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有:一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2007年贫困人口虽然比2006年减少38。49万,但绝对数仍为216。
14万,占全国的14。6%,有256。
7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对象,国家财政供养负担较大。二是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放缓。
2005-2007年增速分别为5。9%、4。
8%、3。4%,呈下滑趋势。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2007年农业增加值占58。
31%,与2005年的59。18%相比,下降幅度不到1%,除牧业比重提高外,其他行业的比重有增有减,但总量均偏小。
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较为困难。“十五”期间平均每年转移33万人。
受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景气度下降的影响,2006-2007年分别转移21。78万和16。
37万人,其中15。28和10。
97万人流向省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和机遇正在面临着挑战。五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仍挂全国末位。
近年来在国家加大对农村投入、免除农业税、对农村学生“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1。 6%,达到2374元,但仍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7。
34%,比2005年的57。7%还略低。
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 人均水平仍然处于低位。2007年贵州人均GDP为6817。
49元,仅相当于全国的36。53%、西部的52。
8%。在人均收入方面,2005-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国的57。
7%、55。3%、57。
3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占全国的77。6%、77。
5%、77。46%。
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2007年贵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为40。 24和52。
17,与全国的36。3和43。
1相比,指标差距十分明显。 结构比例差距大。
2007年,从城镇化率看,贵州28。24%,落后于全国16。
66个百分点。从劳动力结构看,贵州一、二、三产从业人员比为71。
7:9。4:18。
9,而全国为42。 6:25。
2:32。2,差距较大,使得我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任务相当艰巨。
从生产总值结构看,贵州一、二、三产比例为16。8:42。
3:40。9,而全国为11。
7:49。2:39。
1,即使通过五年努力(到2010年)实现预期值13:44。8:42。
2,也将落后于全国2007年的水平。 社会发展总体落后。
2007年贵州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1%,但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只占全国的1。
4%和1。3%,卫生技术人员和医院床位只占全国的1。
8%和1。3%。
其它指标,如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即研究与试验性发展)占GDP的比重仅为0。 5%,落后于全国1个百分点。
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 发展问题有待改善 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高消耗高排放。“九五”和“十五”期间,贵州经济增长分别保持平均8。
7%和10。2%的水平,但这是在消耗大量能源和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治理尚未严控的形势下取得的。
2006-2007年贵州经济增长分别达到11。6%和13。
7%的水平,但两年来,消费的能源总量达1。35亿吨标准煤,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达219。
27万吨,排放的烟尘达37。37万吨,排放的二氧化硫达284。
02万吨。从R&D的投入来看,2005-2007年分别占GDP的比重为0。
57%、0。54%和0。
5%,比全国低1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开发工业新产品的价值2006-2007年分别为130。
94亿和132。02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6。
34%和5。24%。
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短期内没有改变。 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更为明显。
2006-2007年贵州GDP增速为11。6%和13。
7%,其中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分别为6。88%和7。
2%,过多地依赖于投资。技术更新改造资金的缺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
2005-2007年贵州的技术更新改造投入分别为180。57、216。
34和252。75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7。
73。
2.贵州经济文化的特点及发展潜力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极有发展前途。在贵州,每年有类型不同大小各异的民族节日重删除次;许多民族聚居区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物众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特别是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更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独具一格,它与外界有着独特的交流渠道。在贵州的重点文化旅游景点中,大多是贵州独有的,如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民族建筑、众多的风物特产、可口的美食餐饮、历史名人文化、贵州龙文化、苗侗原生态文化、沙滩文化、阳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与独特的喀斯特风光构建起贵州旅游文化的灵魂,使贵州的山山水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成为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资源。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但贵州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过去,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各方面人士来贵州各风景名胜区观光旅游的逐年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认识。侗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动;苗族的木鼓舞从大山深处的田间地头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风格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功能被称为“无字的史书”;六枝梭嘎苗族社区因其文化独特并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被国际戏剧界称作“戏剧活化石”的地戏、傩戏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以风情浓郁内涵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贵州高原山区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内,各民族承袭着自己的传统,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独立,每一种文化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都是其它文化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一切都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通过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借助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可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及其群众快速脱贫致富。与“信贷扶贫”、“民政扶贫”等其它扶贫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一种全新、高效的扶贫方式。它有其理论依据: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来看,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其发展的前提在于旅游资源;作为高度关联的经济型产业,能够带动市场需求,树立地区整体形象,带动物流、财流、信息流及新观念流,从而带动相关部门及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其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富裕劳动力问题。此外,作为窗口性行业,通过发展旅游业可加强与外界交流,增进了解,促进招商引资。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这一命题不是人为的,而是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旅游扶贫纳人重要的工作议程,明确提出“加强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旅游业带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中,发展旅游业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游扶贫在缩小东西部差距、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这个行吗??
3.我的家乡
祖国好,家乡美 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在进化过程中更应该改革。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变革中发展着。
古往今来的事实早已证明: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变革图新,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才能创造一条出路,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贵州是我的家乡,随着我渐渐的长大,对家乡30年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也为之一惊。
1978年前,贵州省境内基本上都是等外级公里,没有二级以上公路,人们出行是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尝尽了路途的艰辛。1987年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拉开了全省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序幕,如今全省已建成二级以上公路37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4公里。
由省会贵阳到各地、州、市政府所在地实现了高等级公路连通。“一横一纵四连线”高速、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全部建成。
如今一天就可以从贵州的东部到达西部,一路上除了饱尝山川秀美的景色大餐外,再也感受不到颠簸的辛苦了。 伟大的成就来自伟大的创举,正是改革开放推动贵州突破思想藩篱,激发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省贞丰县的一个布依族村寨,也是一个具有民族风情的古寨。农民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围着土地转。
但收入。
4.贵州省情论文1500字
学习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足以见得广阔的贵州土地上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民族众多、人杰地灵,是贵州这片17.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3900多万的人口。我是一名贵州黔东南黎平侗族人,对贵州省情已初步了解。例如: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赤水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遵义会址、红军四渡赤水遗迹、黎平会议会址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赤水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等等。在学院的组织下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贵州的省情,谈谈我对学习省情的几点收获:
学习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之一正视历史。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面与重庆市相邻。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学习贵州省情最大的收获之二知晓资源。土地资源:由于构成土地的要素——地貌、气候、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等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造成了贵州土地类型的复杂性,土地类型的数量多,分布具有多样性。森林资源:素有“宜林山园”的美称,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发育了类型复杂的森林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林、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的湿润性的常绿林和半湿润的常绿林。黔东南、遵义两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7.7%,而安顺、毕节、黔西南、六盘水、贵阳市5个地区的森林面积合计仅占24%。水资源:全省水资源年径流总量为103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90毫米,但人均占有量约30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应该说贵州是一个贫水省份。贵州省河网密度大,河流坡降陡,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蕴藏1874.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1633万千瓦,居全国前列,水能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大的优势。矿产资源:贵州已发现矿产110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4种,探明有储量的矿床1252处,其中,有28种矿产位居全国前5位。煤炭、铝土、汞矿、锑、锰矿、磷矿、重晶石、金、水泥原料等既是贵州优势矿产,又是中国的重要矿产。野生动植物资源:由于贵州省的自然地理具有一系列独特之处,贵州的野生植物中食用植物共有500种。药用植物资源是贵州省的优势资源,是中国四大产药区之一,有3700种。国家重点保护珍贵稀有植物70种,珙桐、银杉、秃杉和桫椤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珍稀动物有85种(亚种),黔金丝猴仅分布于贵州省梵净山,现仅存数百只,是世界上公认的极珍贵动物。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除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外,以山石风景、河湖水景、喀斯特洞景、森林风光等为特点的自然景观众多。另外,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10余处,如黄果树风景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等。
学习省情最大收获之三抓住机遇。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省第十一届一次、二次、三次党代会的净胜,作为资源型省份,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是贵州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拉动是贵州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学习省情最大的收获之四困难也是优势。过去贵州因农业抗灾能力薄弱,山大雨水多,加上倒春寒等自然灾害频繁,成为经济发展的屏障;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有了显著增强,人们对省情基本特点的认识也有了明显改变。过去人们认为“天无三日晴”的气候不好,是贵州发展的劣势;现在随着农业实用技术的进步,认识观念有了新的转变,认为雨多是贵州发展的一大优势,丰富的雨量不仅有利于喀斯特山区农业防旱抗灾,又利于生物的多样性生长。过去因为山大坡陡,交通闭塞,认为贵州是一个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现在因交通条件改善,成为祖国西南的交通要道。过去因为开发粗犷,丰富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卖出的是“傻大黑粗”低级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而今,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源开发有了显著进步,资源优势逐步转化成了经济优势。如在水、煤资源开发上,贵州抢抓“西电东送”的机遇,实行煤电结合、水火互济发展 能源产业,全省电网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成为贵州的优势产业,为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5.关于未来贵州发展的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
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6.关于未来贵州发展的一份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7.谈谈贵州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
90年代以来,贵州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况令人担忧。
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贵州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
因此,保护贵州传统的民族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影响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
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提上了日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众多,同时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份,汉族占65%,少数民族占35%,文化系统及其复杂,汉族化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系统,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由季羡林为总顾问的《中华地域文化大系》,按文化类型分为燕赵、三晋、三秦、齐鲁、中州、荆楚、吴越、巴蜀、安徽、江西、松迈、闽台、岭南、滇云、贵州、塞北、甘宁、西域、青藏等19种地域文化,其中就有贵州,与其他地域文化有别。
据贵州著名历史、民族学家史继忠介绍,贵州从历史上来看是一个移民省,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不同时期从不同地区迁来。贵州的汉族来自全国各地,汉代开始移民,明清大盛,近代又有新的移民,可谓“五六杂处”。
贵州是南方四大族系交会的地方,少数民族分属濮人、百越、氐羌、苗瑶几大族系,与他们的语言系属有明显对应关系,百越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氐羌属藏缅语族,苗族属苗瑶语族,濮人初步定为仡基语族。从总体上看,汉族主要从黔北,黔东北,黔东方向移入,氐羌自西而东,苗瑶自东而西,百越由南向北。
在长期迁徙之中,相对对流,互相穿插,形成“大分散,小聚居”,“又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黔北和黔东北汉族移民较多,黔东南是苗族侗族交错,黔南和黔西南是苗族和布依族分布较多的地区,黔西北是彝族、白族、回族与仡佬、苗族等民族错杂,黔中则是汉族与其他民族共处。
据此,贵州各民族由于杂居又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使各种民族文化在贵州“共生共荣”。这是移民文化最大的特点,大家都从外地迁来,文化上有很大的包容性,互不排斥,给每种文化的发展都留下很大的空间,文化之间虽然互有交流,相互吸收、融洽,但“和而不同”,都保持各自的文化特征,这种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还相当明显。
这与其他地区不同,北方虽然原先也是多元文化,但经过长期融合,基本是汉文化为主,汉文化与越文化融合为吴越、闽台、岭南等文化,青藏文化以藏文化为主,新疆民族虽多,但大抵属“西域文化”伊斯兰文化居主导地位。贵州地形复杂,山重水复,客观上使某种民族文化局限在一定区域,形成“十里不同风”的格局。
贵州的宗教信仰也是多元的,除中国本土的道教而外,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贵州传播。在贵州少数民族中,普遍信仰的是“自然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农业祭祀,都发端于原始的信仰,现在统称为“民间宗教”。
由这些崇拜构成的巫文化,反映了人类在农耕时代的精神生活,孕育了古代的文明,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彝文、水书源于巫师,神话传说,苗族古歌、摩公书,彝文经典皆出自巫文化。
“自然历法”,实际上是人们长期观察的气候、物候的结果,民族医药多是“巫医不分,神药两解”。侗族大歌是“山与水”的和声,傩戏、地戏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许多民族节日都与祭祀活动有关,保护自然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载歌载舞使生活快乐,社会和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多姿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成为多彩贵州的品牌底蕴。笔者近30年来关注贵州文化,从贵州文化的发展轨迹中可以清醒看到贵州民族文化的走势。
从2013年全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汇中看到,贵州省9个市(州)10台剧目和2014年黔东南、毕节打造的《仰欧桑》、《索玛花开》来看,侗族大歌、布依戏、歌剧、歌舞剧、歌舞诗、音乐舞蹈诗、花灯剧等剧目涵盖了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艺术,这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剧目注重利用本地原生态艺术及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进行创作的剧(节)目参演,成为展示贵州民族文化成果的重要窗口,成为全省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成为创新民族文艺品牌的重要途径。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贵州有54个,有53个少数民族。
从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系列分析报告中了解到,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第四位,比重排第五位。全国。
8.2简述贵州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自己总结的:
第一,“十二五”时期贵州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吸引外部资源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
第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突破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的五年。交通建设突飞猛进,水利建设空前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升级换代。
第四,“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最足的五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第五,“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坚守两条底线、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坚持“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启动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市场化保障机制。
第六,“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全面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通过五年的发展,贵州进入了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站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9.论述 贵州经济、文化特点及发展潜力
一 贵州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极有发展前途。
在贵州,每年有类型不同大小各异的民族节日重删除次;许多民族聚居区有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物众多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游客。特别是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更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独具一格,它与外界有着独特的交流渠道。
在贵州的重点文化旅游景点中,大多是贵州独有的,如贵州各民族独特的民族建筑、众多的风物特产、可口的美食餐饮、历史名人文化、贵州龙文化、苗侗原生态文化、沙滩文化、阳明文化、奇石文化、屯堡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与独特的喀斯特风光构建起贵州旅游文化的灵魂,使贵州的山山水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成为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旅游资源。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但贵州的旅游业起步较晚,过去,人们对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各方面人士来贵州各风景名胜区观光旅游的逐年增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认识。
侗族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动;苗族的木鼓舞从大山深处的田间地头跳上世界舞台,便以狂放的风格被称为:“东方迪斯科”;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功能被称为“无字的史书”;六枝梭嘎苗族社区因其文化独特并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被国际戏剧界称作“戏剧活化石”的地戏、傩戏等,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以风情浓郁内涵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
贵州高原山区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内,各民族承袭着自己的传统,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它们之间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独立,每一种文化经验和智慧以及信息库藏都是其它文化无法完全替代的。这一切都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和其它省份比,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处于欠开发状况。石宗源书记在报告中讲到:“欠开发是指目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我省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的确,贵州的民族文化资源在近几年的保护开发中,呈现的是大部分没有开发,有的是低层次的开发的现象。欠开发,说明我们有潜力可挖。
正如石宗源书记指出的那样:“欠开发既是欠发达的症结之所在,又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潜力之所在。”所以,贵州民族地区应该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把民族文化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发展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不仅产生旅游业本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兴黔富民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建设和谐贵州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两年贵州旅游业发展快,所以吴仪副总理说:中国旅游“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贵州。
这一方面说明贵州旅游业的地位在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贵州这几年,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推介活动以独特创意、新颖的方式和大手笔的运作,在全国引起了积极反响,全省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贵州围绕“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的塑造,2005年3月,举办了“黄果树”杯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推出了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一批优秀作品,选拔了一批文艺人才。更重要的是,唱出了贵州人民的心声,唱出了贵州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激情,唱出了贵州富民兴黔的动力,唱出了各族人民构建和谐贵州的新局面;2005年重0月,贵州以“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部分优秀歌曲为基础,打造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
在应邀参加2006年4月的“相约北京”国际联欢活动的演出上,获得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大奖,到全国17个城市巡演,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2006年1月,举办了2006“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
借贵州靓丽的佳丽们到北京、香港、上海、广州等地举行决赛机会,宣传了我们多彩贵州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特色,展示了贵州独特的民族文化,极大地增强了贵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吸引力;举办了“两赛一会”,即“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大规模地展示了众多深藏于民间的精美民族工艺品和民族“绝技”。
通过“两赛一会”,提升了贵州文化旅游商品的档次,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商品品牌,挖掘和培养了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这两年通过几项活动的开展,多彩贵州文化定位逐渐深入人心,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贵州广大干部群众经历了文化的体验和思考,增强了对贵州文化的认同,进一步树立起了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志气和信心。
2007年,贵州继续延伸和强化“多彩贵州”宣传主题,全年推出荔波万亩梅花节、乡村旅游节、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旅游节、“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杜鹃花节、苗族姊妹节、赏花游系列活动等共30多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