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仁德的评语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举例说明仁德思想

    孔子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分成:

    ( 一 ) 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道德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待

    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只强调妥协友好

    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

    斗争的关系,只看到对抗斗争、武力解决问题的一

    面,也是不全面的。纵观和横观人类历史,战争的 时

    间要少于和平的时间,战争地区要少于和平的地区。

    战争手段并不是处理的唯一办 法,谦让、妥协、谅

    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

    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友持、

    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二) 富裕之路和孔子的义利观。

    不断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和

    精神生活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

    在。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

    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用不正当的

    途径来获得财富,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定。

    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可是他说:“虽

    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是“不以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对那种为个人私利而坑害别人的行为是藐视和反对的!

    (三)尊老敬长的合理性和孔子的孝悌思想。

    尊敬老人的品德和行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是长期存在着,

    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

    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所以

    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品德。孔子以其完整的道德

    体系和其他思想,曾长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

    2.武则天有仁德吗

    好的一面:修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从传统上和舆论上打击和削弱士族官僚集团,扶植和依靠新兴的庶族地主阶级。

    这样使士族官僚不再有人仕做官的优越条件,也不能因出身高贵而为所欲为。而对庶族出身的官员,也不再因门第贫贱而受耻受辱于人。

    修成的《姓氏录》再也看不到士族贵族的特权,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

    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

    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i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

    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

    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乃于长寿元年(692)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恢复了四镇。

    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寮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在抗击外来人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

    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

    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

    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坏的一面: 武则天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

    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事罗织,严酷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滥杀无辜。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

    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到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

    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

    她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

    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

    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

    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同年十一月去世。

    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难以同日而语。

    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3.仁德这个词语的规范意思

    一、词语 1.同行仁德者。

    旧题 汉 黄石公 《素书·安礼》:“同仁相忧,同恶相党。” 2.犹言一视同仁。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夫人同仁均养,亲族不知异焉。” 3.同人。

    指同事或同行。 徐特立 《延安新教育学会致函陶行知先生》:“目前本会同仁正在研究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际。”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您有什么为难的事,我和 文清 有同仁之谊,可以谈谈。一定要尽力帮忙。”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一:“我们这个聚餐会……实际上是工商界同仁交换意见的地方。” 二、地区 "同仁",藏语称"热贡"。

    14-15世纪,藏传佛教传入同仁地区,坐落在热贡隆务河畔的吾屯上下庄、年都乎、郭麻日、尕赛日等自然村的藏、土族群众,顺应喇嘛教的兴起,寺院建筑的不断扩充和装饰,兴起了主要为宗教服务的绘画、雕塑、石刻等艺术,称之为热贡佛教艺术。在17世纪中叶,这里已经成为"人人会作画,家家以艺术为业"的画乡,故又称吾屯佛教艺术。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艺术流派。数百年来,这里有大批艺人从事民间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到,都为其它藏区所少见,故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而同仁地区在藏语中称为“热贡”,因此这一艺术便统称为“热贡艺术”。

    公元十四世纪前后,藏传佛教开始在同仁地区流传,至十五世纪以后,随着萨迦派,继而格鲁派[黄教]的迅猛发展,各地区大兴寺院 ,遂使大量藏族、土族僧俗投入到绘塑佛像、装饰寺庙的活动中。据[清]乾隆《循化志》记载:“永乐四年[公元1470年]明初立河州卫,分兵屯田,屯兵之初,皆自内地拨往,非番人也”。

    故今有日吴屯者,其先盖江南人。亦有河州人。

    历年既久,衣服言语,渐染夷风,其人自认为土人,而官亦之为海民;他们多擅匠作,并康复中原佛教艺术,在投身寺院营建中,为了适合藏传的佛教的需要,他们积极向传入热贡的西藏佛教艺术学习,在学习藏教艺术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鲜艳瑰丽、精巧细腻的独特的艺术风范。 几个世纪以来,热贡艺人四处作画,足迹遍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内蒙古及国外的印度、尼泊尔、泰国,蒙古等国,给这些地方留下了数以千计的精美艺术品,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从西藏绘画艺术、四川甘孜木刻佛画、敦煌壁画和国外的同类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因而技艺日臻娴熟,影响日益扩大,在中国西南、西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久负盛名。

    在分类上,热贡艺术包括绘画(壁画、卷轴画即藏语称唐卡 )雕塑(泥雕、木雕)、堆绣(刺绣,剪堆)、建筑彩画、图案、酥油花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主要有释迦牟尼传、菩萨、护法神、佛经故事及仙女之类的佛像。

    热贡艺术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朴,分彩单纯,绘画带有曲型的印度,尼泊尔风格。其笔调雄迈,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生动传神,画面给人以雄浑、搏大之感。

    至十七世纪中叶,热贡的匠师们技艺日趋精到,线描简练流畅、刚劲有力,采用工笔重彩,设色清新浓重、匀净协调,所画人物形神兼备,画风趋向华丽、精细,同时开始注重线条而不是画面的装饰效果,成为热贡艺术承前启后的辉煌鼎盛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很多早期、中期优秀的绘画作品已不复存在。

    但现在仍能零星地在年都乎、吾屯、尕沙日等村的寺院里见到早、中期匠师们留下的气势宏伟的巨幅壁画和技艺精湛的唐卡。 十九世纪以后,为热贡艺术的近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色彩鲜艳,笔法细腻,特别注重 装饰趣味,同时大量使用金、银作原料,使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和热烈的气氛。

    近期的代表人 有更藏、尖木措、夏吾才让(本世纪40年代曾受聘协助张大千大师赴敦煌临摹壁画),他们的作品构图疏密有致,人物造型严谨又不显刻板,色彩鲜丽和谐,富于装饰性,画面既有一种统一感,又显得生动活泼,艺术效果不同凡响。热贡艺术作为藏传佛教艺术中一个流派区别于其他藏区的艺术,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

    热贡艺术在它产生至今的几百年的历史中,逐渐提炼、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 艳亮,富于装饰性,充分展现了线条的节奏感、运动感和立体感,强调了整体的完美性。

    其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 体现了藏族人民勤劳的智慧和灿烂的文化。热贡艺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枝瑰丽的奇葩,许多作品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广州、深圳、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展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和高度的评价。

    藏传佛教艺术给 中华古代文化艺苑增添了新色,热贡艺术就是这个百花园中的一朵夺目的奇花。热贡艺术家们通过无以伦比的艺术 和几百年漫长的历史踪迹,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相辉映、互影响的产物。

    我们相信,热贡艺术一定能从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艺术中吸取精华,不断创新,使这一璀璨的“明珠”大放异彩。

    4.立花宗茂的评价

    幼年时期便生的健壮,4岁时体格就已如同8岁的儿童,6岁开始学习武艺,在逐年成长中,不仅更加武勇,还带有聪明的一面,尤其辩论更是出色。(《名将言行录》、《立斋旧闻记》)

    其性,豪胆勇勐,器量雄才拔群并且温顺宽厚、有德。智略、武略兼备,是对主家至诚至忠,无人能比拟的好汉。(名历史学者.工藤章兴)

    宗茂的为人,温纯宽厚,仁德慈悲,对自己的功绩和作为从来没有一点骄傲和居功,用人都很自然的顺着意见,并且遵从善行,而那样自然的感觉就像是流水一样;避开奸臣,禁止奢侈,以恩德抚民,以义气励民,因此武士家臣们非常乐意为宗茂效命;用兵之时,不管是奇袭也好,不管是正面攻击也好,都美妙的发挥其天性,所以才能够攻必取,战必胜。(《名将言行录》)

    立花殿下真不愧是豪气万千的人物,就算开城让出城池,竟然还能堂堂正正地,不失其大名的气概。(加藤清正家臣.加藤美作守正次)

    立花宗茂不仅武勇出众,率兵统领军队于作战方面也相当巧妙,而且心术高明为人爽朗。(名历史作家.海音寺朝五郎)

    历史作家吉永正春为立花宗茂所做汉诗:

    勇将功名天下轰

    更钦治化有仁声

    至诚清节酬恩顾

    高义遗风留柳城

    仁德的评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