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论语十二章总结

    1.论语十二章总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2.论语十二章每章心里体会

    一.《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三.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7616462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二)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二)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

    3.对论语十二章每一则的感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

    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

    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4.对论语十二章每一则的感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

    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

    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2]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乐。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5.读了《论语》十二章有什么感想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

    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

    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

    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

    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

    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

    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6.对照论语12章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道德修养】

    【方法】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默而识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修养】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