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评语
1.蒙曼如何评价上官婉
蒙曼这样评价上官婉儿的:上官婉儿是唐代(包括)武周时代著名的才女和政治人物,为文坛的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
但是,受制于环境和个人气质,婉儿政治立场摇摆,没有固定的价值观,因此,算不上优秀的政治家。上官婉儿有智有才,可惜英雄无命。
她是一个必须在宫廷艰难求生的,无依无靠的弱女子,这种身份造成了她政治上的摇摆,和最后的人生悲剧。一个有才有智的女子无法充分施展正能量,而只能以墙头草的方式求生、赴死,这是时代的悲哀。
从这个角度讲,婉儿是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吧。诚心为你解答,给个好评哦亲,谢谢啦。
2.如何评价百家讲坛蒙曼的《武则天》系列
虽然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手握大权独断专行的武则天却没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任命过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将?为何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为何武则天要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敢将于自己有恩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对武则天真的是“言听计从”吗?事实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则天究竟都让唐高宗做了什么。首当其冲便是废后未遂一事。
但凡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场废后风波的导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的告密,称武则天大行厌胜之事,然后宰相上官仪借机向高宗提出了废后一事。然而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掀起这场风波的上官仪和王伏胜有着一段相同的履历: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的幕僚。
李忠封陈王的时候,上官仪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为陈王府内侍。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宫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随之不保。
所以武后若是被废,那么她亲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余三子将会面临何种境况已是不言而喻。上官仪身为宰相,又岂会不知此理?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上官仪不仅不力劝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积极主动地提议废后;而王伏胜告发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这种种举动不得不令人疑窦丛生,所以紧接着许敬宗向高宗举报说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唐高宗的废后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则天的大获全胜为告终——因为上官仪被诛,武则天也赢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甚至与高宗并称为了“二圣”。然而这“二圣”的称呼并非前无古人之举,隋朝的独孤后就因为经常与隋文帝谈论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
且再仔细看一看随后上任的宰相名单,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这场“胜利”以及所谓的大权在握,不过是笑话一则。乾封元年刘仁轨拜相,紧接着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等人相继拜相,上元中来恒、薛元超、李义琰也拜相了。
这几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张文瓘与武后并无甚恩怨情仇外,其余几位可都是与武则天结过不小的梁子的。比如刘仁轨,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样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与武则天的爱将之一李义府是死对头。
比如郝处俊与李义琰,这二人在唐高宗因为风疾想要逊位于武后的时候是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便让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
’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
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
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
帝曰:“是。”遂止。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 又比如来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来济;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则是唐高祖嫔妃。薛婕妤因为“妙通经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时候曾“从其受学”,对其“礼敬甚重”。
薛元超本人尚和静县主,一家人可谓是与李唐皇族关系密切非常。更不用说军事上的诸位大将了。
刘仁轨自是不用再提,裴行俭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还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贵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还有程务挺、李孝逸等等这些尽与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而武则天的另两位爱将袁公瑜与崔义玄,倒是在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
即便是武则天后来绞尽脑汁上书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应也不过是“皆下诏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政令不仅要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还只是“略施行之”,可见武则天的意见对于唐高宗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则天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母亲长孙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与王皇后从不举行亲蚕礼截然不同,武则天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节俭,所以武则天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
知道高宗不会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则天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还“以身作则”,并“以身作则”,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见踪影,直到唐高宗驾崩,武则天这才有机会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我们甚至还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册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则天钦点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将是武则天任命的,借机欣赏一下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是怎样一种“言听计从”的法子,顺便再观摩一下武则天又是如何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
3.蒙曼信息
蒙曼是河北省承德人,1975年生,中共党员,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
她先后就读于平泉县二中、承德市一中、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2002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 《武则天》共32集,将于11月19日起央视十套首播。
蒙曼将会从武则天入宫开始,讲述一个女人如何能在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突破传统和世俗的底线,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武则天相当复杂,毁誉不一,极难评说。
一个年轻的女人为何对1300年前的女皇的研究这样着迷?蒙曼说:“我欣赏武则天,是因为她确实伟大,站在她面前,我不能无动于衷,所以愿意为这位女性付出自己所有的经历和感情。”她认为,武则天的成功当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是当这个女人在面对所有成就和问题时,用自身的努力和坚韧来坚持,她就是典型的女性奋斗的形象。
蒙曼在北大时的学长、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讲课时,向央视推荐了蒙曼,节目制片方专程到中央民族大学听她上课,因觉得她所讲的主题、风格都与节目适合,因此在今年一月底让她进行试讲,三月份正式开始录制。 孟宪实这样评价她:“语言风格极具现代化,能淋漓尽致地剖析各种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人性的分析和把握,超出了她的年龄和阅历。”
由于蒙曼同于丹长得很相象,就连说话时的口气和语调也与于丹如出一辙,所以“学术超男”易中天称呼她为“小于丹”。对于这个称号,蒙曼谦虚地说:“前辈这样称呼我是对我的勉励,就算大家叫我‘小于丹’,我还是我!” 《百家讲坛》编导张长虹这样评价盲曼:“她录制节目时,从来没有返工,这在讲坛中是绝无仅有的;她可能会为‘百家’创造新的高峰,似乎是为这个讲坛而生的主讲人。”
蒙曼对讲好《武则天》也十分自信,她认为作为讲师,也作为一名普通女性,将从女性视角和心理视角去阐释武则天,并用现代语言尽可能还原历史。
4.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武亦姝是哪一期 16岁才女为何圈粉
分别4、5、8、10期。
第四期(20170201)
主持人:董-卿
嘉宾:康-震,王-立群
选手:闪帅,戈锒,武亦姝,毕凯,陈思婷
擂主:陈更
获胜:武亦姝
第五期(20170202)
主持人:董-卿
嘉宾:王-立群,康-震
选手:肖如梦,曹羽,朱捷,王若西,李宜幸
擂主:武亦姝
获胜:李宜幸
第八期(20170205)
主持人:董-卿
嘉宾:郦-波,蒙-曼
选手:张勤,罗墨轩,牛丽珍,武亦姝,彭红宾
擂主:彭敏
获胜:彭敏
第十期(20170207)
主持人:董-卿
嘉宾:王-立群,康-震,郦-波,蒙-曼
选手:张淼淼,武亦姝,李宜幸,陈更,王子龙
擂主:彭敏
冠军:武亦姝
亚军:彭敏
5.你眼中的隋炀帝是什么样的
隋炀帝杨广 杨广(公元569年-公元618年4月11日),陕西华阴人,是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氏次子,出生在北周四年。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后,于开皇元年,加封杨广为晋王。开皇八年,杨广带兵入江南灭南朝陈,统一中国。
开皇二十年,杨坚废太子杨勇,立杨广为皇太子。仁寿四年杨广登基,大业十四年在江都被叛军缢杀。
杨广在位十四年,是大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 大家眼中的隋炀帝 由于小说和影视节目的影响,大家对于隋炀帝杨广的印象应该都不是太好。
可能大家第一印象杨广就是一个暴君,与夏桀商纣同属一个类型,臭名昭著。此外还有杨广弑父杀兄,奸淫嫂嫂,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最招人恨的是多次游玩江南,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运河乘龙舟巡幸,不管百姓疾苦。反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提到隋炀帝,立马就和昏君联系在一起。
作为亡国之君,确实很龌龊。被贬低也是很正常的,不过,隋炀帝杨广真的如大家说的一无是处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杨广虽然亡国了,但他还是很有一些值得大家和史书肯定的,今天给大家讲讲两件杨广做过的,功在当时,利在后世的事情。
隋炀帝两件很敞亮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正式开科举,改变了早年的人才选拔方式。隋大业初年,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仕,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度从隋开始一直沿袭到清末,有1300多年的历史。科举最初的目的就是选拔人才,改变过去的世袭、举荐制度,给了庶族地主进入中央核心的机会,相对而言应该是公平的。
科举制度,从隋开始,唐代完善,不仅影响中国的人事选拔,也影响了中国周边的人才甄选。到了十六至十七世纪,科举制度传到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考试制度的发展。
比如十九世纪英国的文官制度,就有科举制度深深的烙印。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又何尝不是科举制度的沿袭呢? 第二件就是征伐“流求”(也就是今天的台湾)。
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派遣隋朝大将陈棱率兵攻打流求,击杀其首领并俘获当地男女近千人。至此之后,台湾正式成了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这件事情是隋炀帝杨广可以被彪炳史册的功绩。 隋炀帝并不是一无是处 历史是需要辩证的看,虽然隋炀帝统治期间,确实横征暴敛,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杨广这个隋炀帝的谥号是李世民给赐的,要知道这个谥号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功绩的鉴定。对于杨广,我觉得有失偏颇。
我没有为杨广翻案的意思,毕竟后人评价并不能改变什么。正如当代学者蒙曼评价杨广: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
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结怨,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