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论文范文

    跪求有关脑出血病人护理的论文

    脑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

    脑出血系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和动脉

    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用力活动和情绪激动等使血压进

    一步升高是脑出血最常见的诱因,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本病

    的预后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全身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做好

    脑出血的护理在整个治疗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疾病的

    预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将我科近5年来收住的52例脑出

    血病人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2例为2001年1月~2008年7月的住院患者,男33例,女

    19例,平均年龄69岁,平均住院20天,出院时均能翻身,无褥疮、

    护理不当或意外发生。

    2护理

    2.1急性期:绝对卧床,病室应保持安静,光线要柔和,限制亲

    友探视。在发病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必须搬动时应保持病人

    身体的长轴在一条直线上,以免牵动头部;各项护理操作如翻

    身、吸痰、鼻饲等动作均需轻柔,以防病人受刺激而加重出血。

    昏迷病人侧卧位,以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抬高15度~30度,

    以利颅内静脉血回流,减轻脑水肿;病人应避免情绪激动、剧烈

    咳嗽、打喷嚏等,以防止颅内压和血压增高导致进一步出血。

    2.2饮食护理:急性脑出血在发病24~48小时内禁食,此后如生

    命体征平稳,无颅内压增高及严重上消化道出血,可开始流汁

    饮食,昏迷病人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饮食,每日从胃管给予营

    养素6~8餐,每次量≥200 ml,病人清醒后摄食一般以坐位或卧

    位为宜,进食要慢。面颊肌肉麻痹时,食物可由一侧口角流出,

    应将食物送至口腔健侧近舌根处,便于控制和吞咽食物。每日2

    次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2.3预防褥疮:应每隔3~4小时给病人翻身拍背,避免拖、拉、

    推等动作,经常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并按

    摩受压部位,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使用气垫

    床或骨隆突处垫以气圈并加用布套。

    2.4保持大便通畅:需注意改善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

    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充足水

    份,定时给便器排便,必要时用通便药物。

    2.5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变化等,及

    时判断有无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如迅速出现的持续高

    热,常由于脑出血累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致,应给予物理

    降温,意识障碍呈进行性加重,常提示颅内有进行性出血;当出

    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进行

    性加快、呼吸不规则、意识障碍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常提示脑

    疝的可能,应立即与医生联系,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按医嘱快速

    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 ml,头部冷敷,限制每日液体摄入量,

    避免增高颅内压的因素。

    2.6功能锻炼和语言康复训练:病人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床

    上肢体活动。鼓励病人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按摩、针灸或被动

    运动,每日3~4次,幅度次数逐渐增加。经常跟病人交流,鼓励病

    人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或让病人反复听日常用语的磁带,

    以强化刺激,逐渐恢复语言功能。

    2.7心理护理:应尊重病人的人格,对待病人态度和蔼,语言

    亲切,耐心细致做好病人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嘱咐家属应关心

    体贴病人,多与其交谈,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使病人保持积极

    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能显著减少并

    发症,及时的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配合肢体的功能锻炼

    以及保持心情舒畅,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护理学毕业论文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脑血管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系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讨论如下。 【关键词】 脑出血 护理 1临床资料 我院内科2004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40~83岁。

    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神志清楚38例,失语5例,口齿不清18例,其余20例语言无障碍。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

    2护理 2.1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安静。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如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脑搏缓慢、呼吸深慢而不规则、中枢性高热提示继续出血;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轻度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和体温上升考虑脑病前驱症状;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病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桥脑出血。

    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重症脑出血禁食72 h可放置胃管,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及一定的水,无吞咽障碍者可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饮食。

    遵医嘱合理安排使用脱水剂,保持静脉通畅,严禁外溢,脱水剂应快速给药,其余静脉给药应控制滴速,以防颅内增高。 2.2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2.1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内容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2.2泌尿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对于尿失禁、尿潴留的患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每4 h放尿1次,每日更换一次性尿袋,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保持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必要时做尿培养。

    7~14天后逐渐定时夹管,指导练习排尿的随意性动作,训练其膀胱功能。 2.2.3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神志清醒者嘱其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保证每日2000 ml的饮水量,保证3天排便1次。

    便秘可给予结肠环形按摩或使用缓泻剂,必要时灌肠。同时每次便后用水洗净肛门周围。

    2.2.4褥疮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平卧体位,睡气垫床,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患者要每2~3 h翻身1次,协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脱、拉、推的动作,以防擦破皮肤。

    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给予温水热敷按摩或50%酒精按摩,有破损者局部涂以抗生素。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

    2.2.5中枢性高热的预防及护理当脑出血患者体温波动在40℃左右,即为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中,要及时用50%酒精或温水在前额、头顶或颈部、腋下、腹股沟、腋窝等体表大血管处反复多次擦洗,或将冰袋放置在这些部位,也可遵医嘱用药,但降温前后要注意生命的变化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2.6口腔炎的护理对病情轻微者可饭后睡前刷牙;有活动性义齿者应取下保养洁净,昏迷及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2.2.7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和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昏迷及吞咽困难者24 h可留置鼻饲流管,鼻饲流质饮食。

    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应立即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预防出血性体克。同时应禁食,仅有少量柏油样便者,可进流质食物,并查血型及备血。

    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医生做相应治疗。 2.3功能锻炼 2.3.1急性期以预防为主(1)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取仰卧位时,瘫痪侧上肢垫高超过肩部,肘略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纱布卷,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随翻身变动体位为半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俯卧位。

    (2)被动体位:按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因这些部位易发生强直,应多做运动。每次每个关节每个方向活动5~6下,每天3~5次。

    (3)按摩患侧肢体给予轻柔而有节奏的按摩使其放松,伸肌则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并按摩胸大肌,减轻其痉挛性收缩,以免妨碍肩关节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 min。 2.3.2恢复期以增强患肢的活动为主对患肢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体位改为坐位,健手扶床,两腿下垂,增加脊柱和髋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站立训练:先行辅助站立练习,后行床边站立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防止肢体萎缩。

    行走训练:在患者站稳10~15 min而无疲劳时,即可开始步行锻炼。 2.3.3日常生活训练对患者进行包括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室外活动等训练,帮助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

    2.4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的突然发病及其后遗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急性期表现出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患者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变故使患者感到悲痛欲绝。

    护理论文范文急需护理毕业论文范文,关于脑血管病方面,不要网址,

    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

    方法:通过对6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

    结论: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脑血管病;护理体会 TheNursingExperienceonCardio-cerebralVascularDisease Abstract:Objective:Toprobethenursingofcardio-cerebralvasculardisease。

    Method:60patientsofcerebralasculardiseasewereselectedanddifferentnursingcareswereadopteddydifferentstagesofthediseases。Result:Inall60patients,38caseswerecured,18caseswereimproved,2caseshadnochange,and2casesdied。

    Conclusion:Thenursingmethodabovecanhelpcardio-cerebralvasculardiseaserecoveredandcandecreasethecomplications。 Keywords:Cardio-cerebralvasculardisease;Thenursingexperience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6岁,脑血栓形成35例,脑出血25例,其它4例。 1。

    2治疗转归: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变化2例,死亡2例。 2观察与护理 2。

    1病情观察 2。1。

    1意识:意识的变化往往能提示病情的轻重,应了解发病时意识状态和昏迷程度,本组病人有意识障碍21例。 2。

    1。2瞳孔: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

    瞳孔的改变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及病的加重或减轻。 2。

    1。3生命体征:①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要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可加重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病变;脑出血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

    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②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趋势;③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如果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④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 2。

    1。4观察肢体运动: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

    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程度不一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多为一侧肢体。肢体缓解及加重亦说明脑血管病的变化。

    2。2急性期的护理 2。

    2。1休息: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更换床位时注意移动头部要轻,慢,稳。

    脑缺血病人在1周以内应完全卧床休息,禁用冰袋。 2。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受颅内压影响,对有缺氧病人要及时给氧,有意识障碍病人为防止其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可插入导气管,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

    2。 2。

    3抽搐和瘫痪的护理:因为有抽搐的可能,必须准确地给予镇静药物,仔细观察抽搐状态及持续时间,抽搐的部位。有肢体瘫痪者,为了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肌腱伸展运动和关节曲伸运动。

    2。 2。

    4排泄的护理:意识障碍的病人常有排尿排便障碍,对于尿潴留者应留置尿管,防治尿路感染,每天膀胱冲洗,尿道口抹洗;有排便困难者,应予缓泻药物或人工排便。 2。

    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由于病人昏迷及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及褥疮,为此,要定时按摩或理疗,还要配合其他辅助方法,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整洁平坦。 2。

    4脑血管的心理护理及恢复期功能锻炼:瘫痪病人重者终日卧床,轻者有肢体活动不便,尤其是再瘫痪者,常有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精神萎靡,容易悲观失望。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对病人要有特别的耐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细致,及时热情满足病人合理要求。

    同时要注意病人情绪,多安慰病人,解除病人思想顾虑,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期活动能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脑血管病人急性期过后可逐步增加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上通过对瘫痪肢体的按摩及活动,可防止肢体的萎缩和畸形。对后天失语症要积极进行语言的再训练。

    针灸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帮助,对肢体瘫痪可取穴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失语可用哑门、廉泉等穴位。 参考文献: 〔1〕韩仲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88. 〔2〕成慧琴,王环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31例〔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3):11.。

    想要一份脑出血病人的实习毕业论文

    【摘要】报告了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

    对新入院的患者要稳定情绪,绝对卧床休息。 密切六连观察,防止感染,控制并发症,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做好急性卒中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现将 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85例均系我院2008年1月-10月收治的患者。男50例,女35例,年龄28-87岁,平匀年龄56岁。

    由活动时起病80例,明显的诱因主要是用力、饮酒、情绪激动。 1.2临床主要症状:昏迷35例,嗜睡20例,肢体瘫痪50例,呕吐20例,大小便失禁41例,血压升高80例,头痛30例,头晕8例。

    1.3辅助检查:85例都做CT扫描,诊断为脑卒中。 1.4预后:治愈40例(47.2%),好转25例(29.2%),死亡20例(23.6%)。

    2护理体会 2.1稳定患者情绪,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入院后受医院环境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使患者情绪不稳定。

    另外,家属的紧张情绪和医护人员的操作也会加重患者负担。所以,护士必须做 好入院宣教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脑卒中的卫生知识。

    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30℃,降低颅内压。解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避免刺激性语言,语言要亲切体贴, 谈病人感兴趣的话题,使病人心情舒畅乐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昏迷患者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 2.2密切观察,建立重症记录:每15~30分钟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呼吸、体温、脉搏。

    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多有意识障碍,注意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瞳孔的大小、形状及 对光反应等。一般发热在24小时后出现可由继发感染引起,但如果持续高热不退,抗生素药物治疗无效,则提示中枢性高热。

    入院后如颅内压持续升高,脑组织缺氧,可致呼吸加 深加快,如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变慢,则可提示脑干受损。 2.3防治感染,控制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咽部分泌物,防止肺部感染。

    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0.9%生理盐水擦洗口腔2次。防止泌尿系感染,每日清洁 会阴及肛门1次,如留置导尿管,定期更换导尿管及膀胱冲洗。

    由于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要保持床铺干燥、整洁,在骨隆突部位垫气圈或海棉垫,减少局部受压,每2小时翻身1次 ,用30%酒精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中枢性高热宜早期处理,头部用冰袋冷敷,以降低脑细胞代谢,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用30%酒精擦,每小时降温不超过2℃, 以免降温过速引起反射性寒战。

    2.4注意患者营养治疗和胃肠道情况: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进食量少,肠蠕动减慢及神经系统反应迟钝,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生存需要量,应增加营养的供给。给予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昏迷患者行鼻饲营养物质。密切观察消化道情况,如有应激性溃疡,给予止血剂。

    在急性期,要指导患者自主或不自主的排便,养成在床上排便的习 惯,避免排便用力过大,引起颅压增高,必要时用开塞露,防止便秘。 2.5恢复期的护理:首先做好恢复期宣教工作,解除患者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

    其次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早期肢体锻炼,循序渐进,由小幅度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及时间,由 被动活动开始逐渐过度主动活动。协助患者使用健肢帯动患肢在床上运动,如上肢的抬举,左右旋转,双手抓卧,下肢内收,屈膝、伸髋、伸膝、踝后屈、背屈等。

    对失语患者要 及早进行语言训练,护士应经常配合家属一起与患者交谈,起初交谈困难时先书面交流,再慢慢练习发音吐字。可先从数数字开始,由浅到深,训练和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做各 种功能训练时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加速其功能恢复。*/的影响,使患者情绪不稳定。

    另外,家属的紧张情绪和医护人员的操作也会加重患者负担。所以,护士必须做好入院 宣教工作,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关于中风的护理论文

    [护理学论文]中风恢复期护理 中风是急性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局部脑损害,又叫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中风可分缺血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溢血。脑梗塞一般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由于脑血管腔变窄,流往大脑的血被阻塞,造成脑缺氧缺血,引起脑组织的软化、坏死和导致半身不遂等症。

    脑溢血与高血压有关,当血压突然升高,硬化的脑血管壁经不住高压的冲击而破裂出血。 中风起病急骤。

    但如果仔细观察,中风是有早期征兆的,在发病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出现先兆。 一是麻木、虚弱:面麻、舌麻、唇麻、肢体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口水等。

    这是因为颈内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由大脑皮层到脊髓的神经通路受到损害,使这一通路支配的面部、上、下肢产生症状。 二是短暂的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听不懂别人的话、吞咽困难。

    这是因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皮层的语言中枢。 三是眩晕、昏倒:感到房屋旋转,拣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摔倒、晕倒。

    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与平衡有关的机构。 中风发病后如能及时抢救、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病人可安全度过急性期耗电量进入恢复期。

    此时,最令病人难以接受的是半身不听使唤,讲话发音不清,以及大小便失禁等问题,使病人惊恐、烦躁,甚至抑郁愤世,影响康复。故恢复期护理说甚重要,需由家属耐心细致地护理。

    一般来说中风恢复期护理可归纳为争取全面康复、预防并发症和中风再发、提高生存质量三个方面。 争取全面康复 [医 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首先要解除病人思想负担,告知病人所有症状通过顽强锻炼,均可在1-3年内逐步改善,使病人摆脱烦恼,保持积极心态。

    在家里需安排一个舒适、安静、方便的休养环境,它可减轻久病者心身疲惫感,减少行动不便者的烦恼和沮丧。家人融洽相处、气氛和谐对病人是很好的心理支持。

    耐心细致地照料病人如洗漱、擦身、进食、饮水、使用便器、调整体位等,可减少病人挫折感,增加恢复生活能力的责任感。饮食结构应调整为足量高蛋白、蔬菜水果、低糖低盐你脂肪。

    喂食时让病人取半坐位,将少量食物由病人健侧放入口中,以利下行。如病人吞咽反射障碍则以半流质饮食为宜,并防止呛咳。

    食后漱口避免食物残留在口腔。当病情稳定(一般脑梗塞发病一周后、脑出血发病三周后)即抓紧早期功能锻炼,以防止关节废用性挛缩。

    先作被动运动,方法是一手握住病人关节近端,另一手握其肢体远端,缓慢地活动关节,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或引起疼痛时为止。每天3-4次,每次时间由短到长。

    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即可指导进行主动运动,如练习仰卧伸手、抬脚、大小关节屈伸转动,逐渐起坐、站立、行走、下蹲,并配合拉绳、提物等运用,逐步提高肌力和关节功能,并进一步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如抓握、捻动、扣钮扣、用匙筷、翻书报等以提高生活技能。与此同时结合语言康复训练,与病人对话时讲简短易懂话语医 学 教 育 网 http://www.med66.com,清楚而且缓慢,并给病人充分时间回答问题,讲病人最关心的总是使病人有讲话的愿望。

    病人由于不能流畅表达意图而急躁时,应予安慰并都会如何回答,还可通过写字、手势等身态语言以弥补和完成讲话内容。对讲话时出现单音、音调不正确不连贯者,应加猜测并予以澄清,使病人知道他的讲话已被听懂,使他乐于接受反复矫正,重建语言功能。

    医学教育网 收集整理 www.med66.com 预防并发症和中风再发 中风病人因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受影响,易出现褥疮、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应保持居室洁净和空气流通,注意保肯,保持口腔卫生,随时清除呼吸道貌岸然分泌物,鼓励病人作胸部扩张、深呼吸及咳嗽等运动;定时为病人更换姿势,对皮肤受压处进行按摩,被褥应平整干燥;训练膀腕自行排尿,每2小时给予使用便盆或尿壶一次,便秘者可用缓泻剂或开塞露,避免排便时民间气用力。

    大便失禁者于臀下置吸水性强的布垫,并及时清除排泄物,清洗局部,以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防止泌尿道感染。 中风一次发病后有可能再发,尤其是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尽力排除各种中风危险因素,定期复查身体。

    提高生存质量 中风病人因缠绵床褥,不能随意志而活动,和社会隔绝,内心十分痛苦,这种局面必须通过病人和家属共同努力加以改善,应培养病人对病后生活的适应能力,避免过度领带家人而丧失锻炼意志。鼓励急性期已过的清醒病人自行进食,自己执行每天的个人卫生和大小便,以及自己做健肢协助患肢活动,利用各种互动方式如谈话、读报、听收音机、录音机、看电视等对病人进行有意义的感官刺激,鼓励病人运用尚存的知觉来克服已出现的缺损,达到功能代偿,逐步恢复交流沟通、认识、思维、感情的重要功能,以回归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想要一份脑出血病人的实习毕业论文

    【摘要】报告了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体会。对新入院的患者要稳定情绪,绝对卧床休息。

    密切六连观察,防止感染,控制并发症,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做好急性卒中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现将

    其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85例均系我院2008年1月-10月收治的患者。男50例,女35例,年龄28-87岁,平匀年龄56岁。由活动时起病80例,明显的诱因主要是用力、饮酒、情绪激动。

    1.2临床主要症状:昏迷35例,嗜睡20例,肢体瘫痪50例,呕吐20例,大小便失禁41例,血压升高80例,头痛30例,头晕8例。

    1.3辅助检查:85例都做CT扫描,诊断为脑卒中。

    1.4预后:治愈40例(47.2%),好转25例(29.2%),死亡20例(23.6%)。

    2护理体会

    2.1稳定患者情绪,绝对卧床休息。患者入院后受医院环境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使患者情绪不稳定。另外,家属的紧张情绪和医护人员的操作也会加重患者负担。所以,护士必须做

    好入院宣教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脑卒中的卫生知识。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30℃,降低颅内压。解释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避免刺激性语言,语言要亲切体贴,

    谈病人感兴趣的话题,使病人心情舒畅乐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昏迷患者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

    2.2密切观察,建立重症记录:每15~30分钟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呼吸、体温、脉搏。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多有意识障碍,注意观察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瞳孔的大小、形状及

    对光反应等。一般发热在24小时后出现可由继发感染引起,但如果持续高热不退,抗生素药物治疗无效,则提示中枢性高热。入院后如颅内压持续升高,脑组织缺氧,可致呼吸加

    深加快,如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变慢,则可提示脑干受损。

    2.3防治感染,控制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咽部分泌物,防止肺部感染。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0.9%生理盐水擦洗口腔2次。防止泌尿系感染,每日清洁

    会阴及肛门1次,如留置导尿管,定期更换导尿管及膀胱冲洗。由于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要保持床铺干燥、整洁,在骨隆突部位垫气圈或海棉垫,减少局部受压,每2小时翻身1次

    ,用30%酒精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的发生。中枢性高热宜早期处理,头部用冰袋冷敷,以降低脑细胞代谢,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用30%酒精擦,每小时降温不超过2℃,

    以免降温过速引起反射性寒战。

    2.4注意患者营养治疗和胃肠道情况: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进食量少,肠蠕动减慢及神经系统反应迟钝,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生存需要量,应增加营养的供给。给予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昏迷患者行鼻饲营养物质。密切观察消化道情况,如有应激性溃疡,给予止血剂。在急性期,要指导患者自主或不自主的排便,养成在床上排便的习

    惯,避免排便用力过大,引起颅压增高,必要时用开塞露,防止便秘。

    2.5恢复期的护理:首先做好恢复期宣教工作,解除患者心理障碍,保持良好心态。其次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早期肢体锻炼,循序渐进,由小幅度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及时间,由

    被动活动开始逐渐过度主动活动。协助患者使用健肢帯动患肢在床上运动,如上肢的抬举,左右旋转,双手抓卧,下肢内收,屈膝、伸髋、伸膝、踝后屈、背屈等。对失语患者要

    及早进行语言训练,护士应经常配合家属一起与患者交谈,起初交谈困难时先书面交流,再慢慢练习发音吐字。可先从数数字开始,由浅到深,训练和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做各

    种功能训练时可配合针灸、按摩、理疗、加速其功能恢复。*/的影响,使患者情绪不稳定。另外,家属的紧张情绪和医护人员的操作也会加重患者负担。所以,护士必须做好入院

    宣教工作,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求一篇内科护理毕业论文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脑血管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系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讨论如下。 【关键词】 脑出血 护理 1临床资料 我院内科2004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40~83岁。

    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神志清楚38例,失语5例,口齿不清18例,其余20例语言无障碍。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

    2护理 2.1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安静。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如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脑搏缓慢、呼吸深慢而不规则、中枢性高热提示继续出血;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轻度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和体温上升考虑脑病前驱症状;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病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桥脑出血。

    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重症脑出血禁食72 h可放置胃管,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及一定的水,无吞咽障碍者可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饮食。

    遵医嘱合理安排使用脱水剂,保持静脉通畅,严禁外溢,脱水剂应快速给药,其余静脉给药应控制滴速,以防颅内增高。 2.2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2.1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内容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2.2泌尿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对于尿失禁、尿潴留的患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每4 h放尿1次,每日更换一次性尿袋,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保持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必要时做尿培养。

    7~14天后逐渐定时夹管,指导练习排尿的随意性动作,训练其膀胱功能。 2.2.3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神志清醒者嘱其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保证每日2000 ml的饮水量,保证3天排便1次。

    便秘可给予结肠环形按摩或使用缓泻剂,必要时灌肠。同时每次便后用水洗净肛门周围。

    2.2.4褥疮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平卧体位,睡气垫床,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患者要每2~3 h翻身1次,协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脱、拉、推的动作,以防擦破皮肤。

    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给予温水热敷按摩或50%酒精按摩,有破损者局部涂以抗生素。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

    2.2.5中枢性高热的预防及护理当脑出血患者体温波动在40℃左右,即为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中,要及时用50%酒精或温水在前额、头顶或颈部、腋下、腹股沟、腋窝等体表大血管处反复多次擦洗,或将冰袋放置在这些部位,也可遵医嘱用药,但降温前后要注意生命的变化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2.6口腔炎的护理对病情轻微者可饭后睡前刷牙;有活动性义齿者应取下保养洁净,昏迷及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2.2.7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和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昏迷及吞咽困难者24 h可留置鼻饲流管,鼻饲流质饮食。

    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应立即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预防出血性体克。同时应禁食,仅有少量柏油样便者,可进流质食物,并查血型及备血。

    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医生做相应治疗。 2.3功能锻炼 2.3.1急性期以预防为主(1)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取仰卧位时,瘫痪侧上肢垫高超过肩部,肘略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纱布卷,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随翻身变动体位为半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俯卧位。

    (2)被动体位:按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因这些部位易发生强直,应多做运动。每次每个关节每个方向活动5~6下,每天3~5次。

    (3)按摩患侧肢体给予轻柔而有节奏的按摩使其放松,伸肌则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并按摩胸大肌,减轻其痉挛性收缩,以免妨碍肩关节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 min。 2.3.2恢复期以增强患肢的活动为主对患肢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训练。

    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体位改为坐位,健手扶床,两腿下垂,增加脊柱和髋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站立训练:先行辅助站立练习,后行床边站立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防止肢体萎缩。

    行走训练:在患者站稳10~15 min而无疲劳时,即可开始步行锻炼。 2.3.3日常生活训练对患者进行包括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室外活动等训练,帮助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

    2.4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的突然发病及其后遗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急性期表现出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患者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变故使患者感到悲痛欲绝,甚至产生轻生。

    求 综述论文 一篇

    医学综述论文范文:胃管的留置方法与护理综述医学综述论文范文:胃管的留置方法与护理综述 目的:综述不同病人留置胃管的方法及护理,阐述了胃管的选择和插入深度,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提出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护理。

    方法:归纳总结。结论:不同病人胃管的选择,置管方法及护理亦不同。

    ؤ 关键词 胃管 留置胃管 方法 护理ؤ 留置胃管临床上运用广泛,常用于营养支持和胃肠减压。经胃管鼻饲为昏迷病人或不能经口进食病人提供营养,热量及胃内给药,是促进病人恢复的主要方法之一,还可以通过抽吸胃液,了解胃液的性质和量,观察病人有无消化道合并症;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压力,减轻腹胀,促进切口愈合,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对胃肠道、胆道手术来说,术前留置胃管还能为有效减少麻醉中及手术后的并发症,对术后恢复极为重要。

    近年来由于临床疾病的多样化和整体护理的发展要求,留置胃管的方法与护理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为顺应这一需要的发展,通过广泛收集资料,现将留置胃管的置入方法与护理做一综述。 1 留置胃管的方法ؤ 1.1 胃管的选择及改进 硅胶胃管因组织相容性大,管道透明、管壁柔软、侧孔较大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橡胶胃管。

    临床上成人多采用14~28号硅胶胃管,但以16号最为常用。新生儿常选用6号胃管。

    为解决昏迷。危重病人插管难度,有人研究了胃管前段向一侧弧形弯曲30度角的弯头胃管[1];还有带有三通阀的胃管[2],避免注入液外溢;一次性滴喷药胃管,可使药液呈喷射状布满胃粘膜,以达到治疗目的[3];也有人用头皮针管代替胃管给新生儿鼻饲,既不使奶液或药液滴漏,又减少了对小儿粘膜的损伤。

    目前国内还引进了新型胃管,具有软、细、耐腐,有导向引导导丝,置管可达90天~180天,较适合于昏迷及高龄卧床吞咽反射差的病人。 1.2 胃管的置管法ؤ 1.2.l 新生儿置管法 新生儿由于吞咽、咳嗽反射均不完善,加大了插胃管的难度。

    在插管过程中,当胃管下至5cm~7cm时(即快到达咽部时),助手迅速用消毒棉签蘸少许温度适宜的糖水或奶汁放入患儿口腔,使其产生有吮吸动作。此时操作者迅速将胃管往下插至胃内。

    孙燕等认为,新生儿鼻腔狭窄,经鼻留置胃管会引起鼻腔粘膜充血,水肿及造成鼻腔横截面积减少,鼻阻力增高,影响肺功能,而经口留置胃管则对患儿影响较小[5]。ؤ 1.2.2 学龄前期以上患儿置管法 此期患儿年龄大于三周岁,对能配合者采用口服盐水法,当胃管达于咽部时,助手用汤匙给患儿喂生理盐水,边喂边将胃管插入胃内;对昏迷、哭闹不能配合的患儿可使用简易开口器法:患儿取仰卧,头部后仰固定,将5ml注射器去掉活塞,剪去乳头及根部,修整切面使其平滑,用无菌纱布包裹,插入口腔至舌根部,助手固定口腔外筒柄部,操作者将胃管沿注射器内壁送至胃内[6]。

    此法降低患儿痛苦,提高插管成功率。ؤ 1.2.3 成人置管法 常规备齐用物,用液体石蜡纱布润滑胃管前端15cm~20cm,一手持纱布托胃管,一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端,沿一侧鼻孔插入,当胃管通过咽喉部时(14cm~16cm),嘱病人做吞咽动作,当病人吞咽时,将胃管迅速推进,从胃管插入鼻腔至胃内,全程需8S~15S。

    但采用此法,易引起恶心、呕吐而至插管失败。所以,减少对喉上神经的刺激是成功的关键。

    用饮水插胃管法(同上)可分散病人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减轻胃管对咽喉部刺激,通过吞咽反射使胃管易进入食管而不易误入气管,但对消化道穿孔,肠梗阻,不明诊断的腹痛,腹部外伤,昏迷无吞咽反射者禁用。对于清醒敏感者,有人提出在插管的同时吞咽20ml~30ml的石蜡油,不仅可产生吞咽动作,使胃管下滑,还可使石蜡油附着于食管和胃粘膜上,减少胃管对粘膜的摩擦和刺激[7]。

    亦有人提出麻醉润滑法,即在插管前用l%地卡因喷雾或滴鼻,当有麻木感时再行插管,也可减轻病人的刺激反射[8]。唐梅等人还认为用缓慢置入胃管法,与传统的快速置胃管法比较,其一次性成功率高,病人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

    即置管过程中随时询问病人不良反应,视病人反应调整置入胃管速度,插管速度与病人吞咽动作一致,当经过鼻腔、咽喉部、食管狭窄处速度减慢或停止。嘱病人深呼吸,尽量不咳嗽,同时安慰病人使其全身放松,缓慢插入胃管直到胃内,全程时间最好不超过20S,置管过程中所有病人均采用半靠卧位[9]。

    ؤ 1.2.4 特殊病人置管法ؤ 1.2.4.1 昏迷病人 ①侧卧位置管法[10]:适用于昏迷,脑出血急性期,颈项强直,头部不宜搬动者。插管时病人侧卧,操作者面对病人,由一侧鼻孔缓缓插入胃管。

    此法不依赖病人做吞咽动作,且避免搬动头部。②托下颌置管法[11]:用于深昏迷并舌后坠病人,病人仰卧,当胃管插至口咽部时,另一人用双手将病人的下颌托起,使其头呈后仰状态,将舌根肌提起,然后将胃管插入胃内。

    ③双枕垫头快速插胃管法[12]:适用于昏迷躁动病人。将双枕直接放于病人头下,使其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常规法置入胃管至过鼻腔,双手交替快速插管,同时双手向同一方向稍做捻转,以增加胃管韧性,使胃管端沿着食管后壁滑行至胃内,但脑。

    脑出血病人护理重要性、意义

    通过下文你也能看出来若有临床资料及数据那么文章就有理有据了,你参照吧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1例中男79例,女42例;年龄:50岁以下39例,50~60岁31例,60~70岁32例,70~80岁18例,80岁以上1例;大部分人有明显高血压病史,最长者20年。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GCS计分13~15分30例,10~12分26例,7~9分38例,GCS计分≤6分27例。对侧完全或不完全偏瘫98例,病侧瞳孔散大26例。

    病程:发病6h内入院36例,发病7~24h入院48例,25h~5天入院37例。1.3 头颅CT扫描血肿部位及血肿量 基底区出血86例,出血量40~130ml,其中17例出血破入脑室,丘脑出血13例全部破入脑室,量50~80ml,皮质下出血5例,量50~80ml,小脑半球出血6例,量10~20ml,脑室内出血11例。

    1.4 手术方式121例均急诊手术治疗,其中钻孔微创血肿抽吸引流+尿激酶溶解术32例,开颅小骨窗微创血肿清除术23例,开颅大骨窗血肿清除术66例。1.5 术后治疗情况 (1)术后早期预防、治疗肺部感染,促进肺功能康复。

    预计昏迷时间较长病人,早期气管切开、经常翻身拍背、雾化吸入、联合应用抗生素等,本组121例病人中气管切开38例。(2)早期预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早期进食、通便以促进肠道功能康复。

    术后即给予西米替丁预防,出现消化道出血给予多次输血、胃肠减压,注入止血药等,121例病人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者46例。(3)早期预防、治疗泌尿系统感染,促进泌尿系统功能康复。

    病人清醒后,较早夹管后拔除导尿管,昏迷病人经常调换导尿管,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本组121例中出现尿路感染18例。

    (4)早期进行偏瘫肢体功能锻炼。术后2~3天即开始对偏瘫肢体进行活动、按摩。

    (5)早期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使用抗抑郁药物。术后2~3天即开始对清醒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消除病人焦虑情绪,有时使用抗抑郁药物如多虑平等。

    1.6 结果 121例中,住院死亡25例,存活96例,半年随访,社会生活能力正常(ADL1)38例,有自理生活能力(ADL2)24例,部分生活自理(ADL3)23例,卧床(ADL4)7例,植物生存(ADL5)2例,死亡2例。2 讨论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致残率较高,预后较差,如何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医务人员努力探究的方向。

    笔者体会: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术后病情稳定时,即应开始早期(术后2周内)康复治疗。2.1 早期预防全身性合并症 预防卧床引起的肺炎、褥疮、静脉血栓形成等,定时翻身及改变体位。

    预计昏迷时间较长的病人,早期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经常翻身拍背、雾化吸入、联合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早期促进肺功能康复。本组气管切开38例,后治愈18例。

    2.2 早期预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如无上消化道出血应早期进食,促进消化道功能康复。金杨等 [1] 提出早期肠内营养可及时缓解应激反应后肠粘膜损伤,改善胃肠粘膜萎缩,恢复消化道自然节律。

    合理的早期营养治疗可增加患者营养素的摄入,减少或避免机体消耗,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从而增强对疾病的耐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3 早期促进病人尿、便等自律神经功能康复 定时给患者通便,定时夹导尿管,定时开放,病人清醒后较早拔除导尿管,长期昏迷病人应时常调换导尿管,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

    2.4 早期预防关节强直,进行运动疗法 静息时应将患肢维持于功能位,如肩外展50°、内旋15°、前屈40°,腕适当背伸,用支架或夹板防止足下垂。清醒病人在术后2~3天、昏迷病人在发病1周后开始运动疗法,早期进行患肢的按摩与被动活动,被动活动中幅度要大,动作须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松弛的关节。

    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h。运动疗法的主要作用 [2] :(1)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防止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全身生理机能衰退。

    (2)活跃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营养功能,从而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皮肢的废用性萎缩。(3)可使大脑休眠状态的突触活化,突触发芽、再生,促进大脑功能重组。

    曹丽华等人报道 [3] ,早期给予运动疗法对肢体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可避免患肢关节挛缩,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2.5 早期促进言语功能康复 方燕南等 [4] 认为失语、认知障碍、尿便失禁等对神经功能恢复有影响。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2周内患者的失语症状多不稳定,失语症状的改善,主要由病灶周围“半暗带”内水肿消退或病灶周围低灌注区血流恢复引起,其次是进行言语训练的作用。郭富强等 [5] 报道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后患者局部脑血流下降,提高临床疗效和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均有积极作用。

    本组121例中,有62例应用尼莫地平,预后均效理想。高血压脑出血大部分为基底节区脑出血,基底节性失语临床表现是语音障碍,患者说话含糊不清,字音或语调发不 准;失语的特点是复述相对好[2] 。

    根据这个特点,早期言语训练采取:(1)口形发音训练,先教韵母,后教声母,先学喉音,后学唇音,可令患者发“啊”声或用咳嗽、吹纸、吹口哨等诱导发音。(2)手势训练。

    运用手势作为表达言语交流的方式。(3)使用交流板训练。

    选用日常生活图片呈现给患者。反复练习,不厌其烦,循序渐进地锻炼病人语言能力。

    2.6 早期进行心理治疗,促进患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