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陶行知发言稿

    1.关于陶行知的演讲稿

    陶行知先生是一名出色的演讲艺术家。

    演讲始终与他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密切相联。演讲是他传播教育思想,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和民主治国思想的重要手段,是他教育民众、唤起民众、团结民众、激励民众等的有效工具。

    他一生作了成百上千次的演说,仅1946年在上海的一个月零三天的时间,便演讲了八十次。(参阅《陶行知全集》第三卷611页)许多演讲都曾深深地吸引了打动了鼓舞了听众,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印象。

    那么陶先生的演讲艺术魅力何在?撇开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演讲时的体态表情、语调语气等非语言因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魅力,他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的演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那就是:质朴自然、坦诚真挚、机智透辟。 一质朴自然是陶行知演讲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其演讲语言的总格调。

    质朴自然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其一,就是选择老百姓熟悉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按照老百姓的说话方式,依照普通大众的说听习惯来遣词造句,从而形成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请听1933年3月在上海大夏大学所作的重要演讲,主题是《创造的教育》,其中第三段是这样的:我现在再讲行动,关于教育上的行动。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起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我们知道王阳明先生是提倡“知行合一”说的,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先要脑袋里装满了学问,方才可以行动,所以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求知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至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现在我要把他的话翻半个筋斗……,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是玩把戏偶然发现的。……我们之所以引用这么一大段的话语,无非是要读者真切地体会到,陶先生的演讲语言就是如此的质朴自然:没有一个冷僻、难懂的词语,全是大众能说能懂的极为通俗的口头或书面词语。

    没有欧化或文言句式,也没有一个长句,全是短句、口语句式。所用的修辞手法如序换(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等)也是大家极为熟悉的手法。

    正是由于所用的语言从材料的选择到语句的组装、修辞手法的选用通通打上“中国特色”、“大众本色”的烙印,所以陶先生的演讲语言的本色就是质朴的,自然的,亲切的。其次,从演讲的布局谋篇看,从演讲开头主题的引出,到主体部分主旨的展开、深化,直到最后的归纳总结,安排得既自然质朴又时见匠心。

    他不装腔作势,不喜欢绕弯子,更不哗众取宠,他的演讲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问题决不长篇大论故作高深,反之亦然,所以我们看到陶先生留下的演讲稿有的很短还不足千字有的则长达万言,这些都突显出质朴亲切平易的演讲风格。

    单从演讲的开头看,陶先生的演讲最常采用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紧扣主题,一是巧借“语境”,顺势引出话题。半数以上的演讲,陶先生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紧扣主题法,如《再论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在上海青年会的演讲》:“今天所要讲的,是关于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1927年)有时一些内容丰富、主题重要而又较难理解记忆的演讲,往往在紧扣主题的同时,还简要交代自己的思路和原因,如《新中国与新教育》:“现在所要说的是新中国与新教育。我们先说新中国的敌人和日本的大陆政策,再说民族解放运动。

    然后说中国的出路。中国如果没有出路,新中国就新不来。

    新教育就是以新中国为目标的教育。”(1936年)这种开宗明义的方法,自然使其演讲显得简明而质朴。

    另外陶先生常常巧借语境,顺势引出话题,使其演讲显得自然亲切。演讲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面对特定的听众,就特定的问题阐发自己的思想观点,而思想观点的产生总是有某种触机的,所有这些就构成了演讲的特定语言环境。

    高明的演讲者可以巧借语境,提高演讲效果。陶先生就是一个善于利用语境提高表达效果的演说家,在演讲的开头巧借语境,常常是为了在顺势道出主题的同时,增强演讲的自然质朴亲切之感,从而拉近说者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以提高演讲的效果。

    2.陶行知 演讲稿

    学陶演讲稿(有得罪请包涵!哗众取宠罢了!)

    职业——事业——良心——奉献

    朱越峰

    教师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360行之一,一门职业也!……是吗?是!也不全是!作为一名在职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不但是职业,更是一项将使我等为之奋斗的事业!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事业,头破血流又奋斗不息,奥斯托洛夫斯基好象说过,人的一生不该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感到悲伤,而应该为自己为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感到自豪!

    回首看看十多年的教育生涯,道路曲折吗?并不!是思想的曲折!曾几何时,终于发现了事业的真谛:良心+奉献,一颗平常心应对这个崇高而并不太纯洁的教育事业,终于定下心来能细细的品味人生,品味自己的事业!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虽然有点夸张(最起码我得把工资带回家去),然其精神可嘉,什么精神?——“无私的奉献”……教育——良心工程也!

    看看我们的周围,那么多人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着,但他们所为之的事业是他们自己的“事业”,二个字概括——“名利”,事业的成就也可以用“名利”来衡量!这就是很多人眼中的“事业”。也之所以我们的教育事业有这或有那的残缺。

    爱岗敬业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但有多少人反思过,这名话有没有在我们心中留驻哪怕是一小段时间,在此,我希望,我们做的不只是宣传发动,而更多是从上到下每个人自己的反思!

    倒是十多年来,每当我看到一位位老教师即将离任之际,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勤垦,使我为之感动,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敬意,他们将要离开这个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现在的他们不为名,更不为利,有的只是一种精神:良心+奉献,所以在这里,我要向全体老教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有最美好的祝福。

    “名利”二字太沉重了,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很多人表面上看不起他,更多的人对它充满了渴求,我曾多次的自问:自己是在为它奋斗吗?回答:也是,但不全是。又问:我的事业成就如何?结论:没有成败,只有为之奋斗不息!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渴望成就,但我深深的知道我的事业怎样从“名利”中得出。

    3.急求一封关于陶行知的演讲稿

    我认为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的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新华社10月7日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外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捡垃圾的事儿并非头一遭:在咱们的城市街头、园林景区以及长城上,都留下过外国人捡拾垃圾的身影。他们或是一人或是数人乃至数十人,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充当“义工”。 而我们国人乱扔垃圾,却成了自然,因此即便到外地旅游,也照样与陋习一路同行。前不久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在迎客首日,内地游客在乐园的非吸烟区肆无忌惮吸烟,横躺座椅、胡乱吐痰、随意插队,种种陋习给迪士尼乐园留下了一曲不和谐的音符。再比如到国外旅游,中国游客大声喧哗,不排队,不遵守公共秩序,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等在国内已见怪不怪的陋习,在外国背景的反差下更凸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国人,我们在对外宾捡垃圾的行为表达敬意的同时,也更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秀丽风光,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然而秀丽风光今天仍在,美好礼仪却被一些国人丢得差不多了。 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们吧。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文明的言行:在家庭中,长辈们重智力学习轻德育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导致了他们对家人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与父母沟通,不理解家长的辛苦,不珍惜家长的钱财,不分担家庭的劳动,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在学校里,不听从老师的教诲,说一些时髦的脏话,穿一些奇特的衣服,留着时尚的发型;不知道认真学习,在校园内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孔子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明礼仪时刻提醒我们周围还有别人的存在,我们的行为会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实,要想成为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青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陶行知演讲中讲了每天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每天四问”,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也是一切有血性有志气有正义感的人,做人做事的宝筏,能把我们的人生渡上更高境界的宝筏!将以此来祝颂中国民族共同登上光辉灿烂的历史更高境界。

    扩展资料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每天四问

    5.陶行知演讲中讲了每天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每天四问”,是我们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钟,也是一切有血性有志气有正义感的人,做人做事的宝筏,能把我们的人生渡上更高境界的宝筏!将以此来祝颂中国民族共同登上光辉灿烂的历史更高境界。

    扩展资料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每天四问。

    6.陶行知喂米 陶行知先生的演讲开场白为什么能赢得热烈的掌声

    因为陶行知先生向大家讲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道理,就是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知识,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效果会更好。这个道理深的人心,所以赢得了掌声。

    如果我在台下做观众我会想: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仅一字之差,却有本质的区别。就学生学习来说,被动是把学习当作被强迫完成的任务,而主动则持有积极探索的内在需求。无论从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和陶行知“生活教育”,还是二十多年前的魏书生自学能力培养、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法、邱学华尝试教学,无不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无论是分析名师的教学探索,还是研究名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其成功的课堂教学经验,我们会发现,其共同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可以说,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特点。

    希望能对您有帮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