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3总结
1.高中化学选修3总结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3、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4、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教 学过程〖复习〗必修中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课前练习〗写出锂、钠、钾、铷、铯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和氦、氖、氩、氪、氙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周期系: 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例如,第11号元素钠到第18号元素氩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重复了第3号元素锂到第10号元素氖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1个电子到8个电子;再往后,尽管情形变得复杂一些,但每个周期的第1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1个电子,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8个电子.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屯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2、周期表 我们今天就继续来讨论一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是什么关系?所有元素都被编排在元素周期表里,那么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说到元素周期表,同学们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由门捷列夫制作的,至今元素周期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电子层状、金字塔式、建筑群式、螺旋型(教材p15页)到现在的长式元素周期表,还待进一步的完善.首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长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怎样的?在周期表中,把能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之为周期,有7个;在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能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之为族,共有18个纵行,16 个族.16个族又可分为主族、副族、0族.〖思考〗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在哪个横行,由什么决定?什么叫外围电子排布?什么叫价电子层?什么叫价电子?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术语.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阅读分析周期表着重看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及价电子总数与族序数的联系.〖总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 所在的族.〖分析探索〗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否相等?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各区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特征是什么?[基础要点]分析图1-16x09s区x09p 区x09d 区x09ds 区x09f 区分区原则x09x09x09x09x09纵列数x09x09x09x09x09是否都是金属x09x09x09x09x09 区全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 区.主族主要含 区,副族主要含 区,过渡元素主要含 区.[思考]周期表上的外围电子排布称为“价电子层”,这是由于这些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元素周期表的每个纵列上是否电子总数相同?〖归纳〗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S1~2,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n-1)d1~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副族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1)d10ns1~2,价电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s2np1~6;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决定所在周期数周期数=最大能层数(钯除外)46Pd [Kr]4d10,最大能层数是4,但是在第五周期.(1)x09外围电子总数决定排在哪一族如:29Cu 3d104s1 10+1=11尾数是1所以,是IB.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原子结构以及递变规律的具体体现.〖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26 号元素铁属于d 区B.主族族序数=其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C.在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D.最外层电子数=8的都是稀有气体元素E.主族共有7列,副族共有7列F.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VA主族的元素与第三周期IIA元素核电荷数相差132、在元素周期表中存在着许多的规律.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间也有一定的规律,填写下列问题:第一、二、三、四周期中包含的元素数目分别为 , 卤族元素中F、Cl、Br的原子序数分别为 ,碱金属元素中Li、Na、K的原子序数分别为 ;体会上述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与周期中元素数目之间的关系. .3、门捷列夫当年提出的元素周期律是 ,和现在的元素周期律比较,其主要的区别是 .到元素周期表中找一个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不符合的元素 .4、根据外围电子排布的不同,元素周期表也可以 分成不同的区域,右图是元素周期表的区域分布示意图.请说出这样划分的依据,同时写出 S区、d区和p区的外围电子排布式.5、用电子排布式表示Al、Cr(原子。
2.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一共价键二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考点1
一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所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covalent bond)是化学键的一种,两个或多个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在理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的化学结构叫做共价键.其本质是原子轨道重叠后,高概率地出现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子与两个原子核之间的电性作用.需要指出:氢键虽然存在轨道重叠,但通常不算作共价键,而属于分子间力.共价键与离子键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认为,两元素电负性差值远大于1.7时,成离子键;远小于1.7时,成共价键;在1.7附近时,它们的成键具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双重特性,离子极化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二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考点1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键的极性是由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引起的.当成键原子的电负性相同时,核间的电子云密集区域在两核的中间位置,两个原子核正电荷所形成的正电荷重心和成键电子对的负电荷重心恰好重合,这样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共价键(nonpolar covalent bond).如H2、O2分子中的共价键就是非极性共价键.当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时,核间的电子云密集区域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一端,使之带部分负电荷,而电负性较小的原子一端则带部分正电荷,键的正电荷重心与负电荷重心不重合,这样的共价键称为极性共价键(polar covalent bond).如HCl分子中的H-Cl键就是极性共价键.@如果分子中的键都是非极性的,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是对称的,这样的分子叫做非极性分子.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2、O2、Cl2、N2等.在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如HCl的分子里,共用电子对偏向Cl原子,因此Cl原子一端相对地显负电性,H原子一端相对地显正电性,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叫做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多原子分子,可能是极性分子,也可能是非极性分子,这决定于分子中各键的空间排列.例如,CO2是直线型分子,两个O原子对称地位于C原子的两侧.O=C=O 在CO2分子中,因为O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比C原子强,共用电子对偏向于O原子,使得O原子一端相对地显负电性,因此C=O键是极性键.但从CO2分子总体来看,两个C=O键是对称排列的,两键的极性互相抵消,整个分子没有极性(见图1-5).所以,CO2是非极性分子.H2O分子的情况不同,它的两个O—H键之间有一个夹角,约为104.5°(见图1-6).O—H键是极性键,O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大于H原子,共用电子对偏向于O原子,使得O原子一端相对地显负电性,H原子一端相对地显正电性.由于O原子在分子的一端,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因此,H2O分子是极性分子.考点2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又被称为范德华力,按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电性的吸引力,因此考察分子间作用力的起源就得研究物质分子的电性及分子结构.@影响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因素氢键、键的极性、相对分子量.@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与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3.人教版化学必修3知识点总结
没有化学必修3 人教版化学 必修1必修2 选修1-6 共8本 化学选修3考点(与课标对应) 一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电子云理论、原子轨道理论。(1) 机率 (2)轮廓 (2) 杂化 一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能级的能层区别与联系; 构造原理: ns < (n-2)f <(n-1)d < np 应用: (1)第几周期元素才可能有d能级: (2)最高能级为5p3的原子序号为:(3)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应用:注意ds区中的(n-1)d5ns1 (n-1)d10ns1 (4)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式的区别 (5)微粒大小比较 一3.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第一电离能越大, 性越强 (2)电负性越大, 性越强 (3)电负性差>1.7 ,离子键 拓展应用:(1)最高价含氧酸酸性或最高价碱的碱性比较. (2)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例:已知AlCl3是共价化合物,则BeCl2预测为何种化合物。为什么?一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焰色反应是电子跃迁的一个重要应用 一5.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s区、p区、d区、ds区、f区 多少个元素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常考点拓展: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一6.讨论: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1)总体规律:依次升高 (2)特别的:第IIA和IIIA主族元素的不同 Na (1) 离子键长 (2) 离子电荷 例:MgCl2和NaCl、KCl 熔点比较 二3.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1)键参数的应用:键能、键长、键角 (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 非极性键 极性键 概念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原子吸引电子能力 相同 不同 共用电子对 不偏向任何一方 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 成键原子电性 电中性 显电性 形成条件 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3)配位键的判断:二4.分子的极性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 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 形成原因 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均匀,对称 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不对称 存在的共价键 非极性键或极性键 极性键 分子内原子排列 对称 不对称1. 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 的成键情况。 2.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考虑杂化的影响) (1)杂化轨道数的判断: 中心原子所连原子数+孤对电子数 (2)SP直线型 SP2 正三角型 SP3正四面体型 表4-5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 分子类型 分子形状 键角 键的极性 分子极性 代表物 A 球形 非极性 He、Ne A2 直线形 非极性 非极性 H2、O2 AB 直线形 极性 极性 HCl、NO ABA 直线形 180° 极性 非极性 CO2、CS2 ABA 角形 ≠180° 极性 极性 H2O、SO2 A4 正四面体形 60° 非极性 非极性 P4 AB3 平面三角形 120° 极性 非极性 BF3、SO3 AB3 三角锥形 ≠120° 极性 极性 NH3、NCl3 AB4 正四面体形 109°28′ 极性 非极性 CH4、CCl4 AB3C 四面体形 ≠109°28′ 极性 极性 CH3Cl、CHCl3 AB2C2 四面体形 ≠109°28′ 极性 极性 CH2Cl23 分子极性判断:正负电中心是否重合 ○1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单质分子是非极性分子。○2含有极性键的双原子化合物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3含有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空间结构对称的是非极性分子;空间结构不对称的为极性分子。注意:判断ABn型分子可参考使用以下经验规律:①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②若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则为极性分子,若无孤对电子则为非极性分子。 二5.手性C原子的判断(1)标准: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原子团都不相同,则其为手性C原子(2)例题:如在葡萄糖分子中有几个手性碳原子,与氢气加成后还有几个手性碳原子?二6.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查阅N2 、CO的有关数据并进行比较(等电子体)。 三1、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表4-1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 化学键 分子间作用力 概念 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作用范围 分子或晶体内 分子之间 作用力强弱 较强 与化学键相比弱得多 影响的性质 主要影响化学。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东巳宙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Be、N、Mg、P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电负性的运用: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 NaCl型晶体CsCl型晶体每个Na+。 19世纪50-60年代,热力学的基本规律已明确起来,但是一些热力学概念还比较模糊,数字处理很烦琐,不能用来解决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例如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 当时,大多数化学家正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也有一些人试图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这种努力除了质量作用定律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人试图从别的角度进行反应方向的探索,其中已有人提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律。 在这一时期,丹麦人汤姆生和贝特罗试图从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来解释化学反应的方向性。他们认为,反应热是反应物化学亲合力的量度,每个简单或复杂的纯化学性的作用,都伴随着热量的产生。 贝特罗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与这相同的观点,并称之为“最大功原理”,他认为任何一种无外部能量影响的纯化学变化,向着产生释放出最大能量的物质的方向进行。虽然这时他发现了一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地进行,但他却主观地假定其中伴有放热的物理过程。 这一错误的论断在30年代终于被他承认了,这时他才将“最大功原理”的应用范围限制在固体间的反应上,并提出了实际上是“自由焓”的化学热的概念。 19世纪60-80年代,霍斯特曼、勒夏特列和范霍夫在这一方面也做了一定的贡献。 首先,霍斯特曼在研究氯化铵的升华过程中发现,在热分解反应中,其分解压力和温度有一定的关系,符合克劳胥斯。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甲烷 氧化反应 CH4(g)+2O2(g) → CO2(g)+2H2O(l) 取代反应 CH4+Cl2(g) → 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 n≤4为气体 、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 C2H4 (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 2C2H4+3O2 →2CO2+2H2O 加成反应 CH2=CH2+Br2 →CH2Br-CH2Br (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 nCH2=CH2 → [ CH2 - CH2 ]n (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 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 2 C6H6+15 O2→12 CO2+ 6 H2O 取代反应 溴代反应 + Br2 → -Br + H Br 硝化反应 + HNO3 → -NO2 + H2O 加成反应 +3 H2 →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 2CH3CH2OH+Na→ 2CH3CHONa+H2 氧化反应 完全氧化 CH3CH2OH+3O2→ 2CO2+3H2O 不完全氧化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Cu作催化剂) 乙酸 CH3COOH 官能团:羧基-COOH 无水乙酸又称冰乙酸或冰醋酸。 弱酸性,比碳酸强 CH3COOH+NaOH→CH3COONa+H2O 2CH3COOH+CaCO3→Ca(CH3COO)2+H2O+CO2↑ 酯化反应 醇与酸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称为酯化反应。 原理 酸脱羟基醇脱氢。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 又叫碳水化合物 单糖 C6H12O6 葡萄糖 多羟基醛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果糖 多羟基酮 双糖 C12H22O11 蔗糖 无醛基 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麦芽糖 有醛基 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 多糖 (C6H10O5)n 淀粉 无醛基 n不同不是同分异构 遇碘变蓝 水解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纤维素 无醛基 油脂:比水轻(密度在之间),不溶于水。是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植物油 C17H33-较多,不饱和 液态 油脂水解产物为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甘油),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 脂肪 C17H35、C15H31较多 固态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水解产物是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非必需的氨基酸有12种 蛋白质的性质 盐析:提纯 变性:失去生理活性 显色反应:加浓硝酸显黄色 灼烧:呈焦羽毛味 误服重金属盐:服用含丰富蛋白质的新鲜牛奶或豆浆 主要用途: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人类营养物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酶是特殊蛋白质。 [特别提醒] 在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时,不能简单直接地进行数据比较,要做到反应速率的单位一致,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相同,或换算成同一物质的反应速率后再进行比较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过程完全停止了吗? #@@@ 没有!以蔗糖溶解于水为例,蔗糖分子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的速率与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在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的速率相等。 !!!!!!!!!!!!!!即:溶解速率 = 结晶速率达到了溶解的平衡状态,一种动态平衡!!!!标志: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四、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1)逆:可逆反应(2)动: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3)等: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4)定: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 不变,各组分的含量一定。(5)变: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 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①“逆”研究对象为可逆反应。 ②“等”: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υ正=υ逆。 第一层含义:用同种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该物质的生成速率=消耗速率第二层含义: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某反应物的消耗(生成)速率:某生成物的消耗(生成)速率=化学计量数之比@@@@③“定”: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百分含量、物质的量、质量、浓度等)不随时间变化。④“动”: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处于动态平衡。 ⑤“变”:一旦条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平衡将发生移动,直至建立新的平衡。⑥“同”: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反应途径无关。 对同一可逆反应,只要条件相同(温度、浓度、压强),不论从正反应、逆反应或正逆反应同时进行,均能达到同一平衡状态。五,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1)任何情况下均可作为标志的:①υ正=υ逆(同一种物质)② 各组分含量(百分含量、物质的量、质量、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时间变化③ 某反应物的消耗(生成)速率:某生成物的消耗(生成)速率=化学计量数之比④ 反应物转化率不变(2)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标志的是① 对于有色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体系,颜色不再变化。 ② 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体系,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化不为0,则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和反应总压P不变(恒温恒容)。③ 对于恒容绝热体系,体系的温度不再变化。 (3)不能作为判断标志的是 ① 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变化或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任何情况下均适用)② 有气态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化为0,则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和反应总压P不变(恒温恒容)。 化学平衡的移动,。 ①对平衡体系中的固态和纯液态物质,其浓度可看作一个常数,增加或减小固态或液态纯净物的量并不影响V正、V逆的大小,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②只要是增大浓度,不论增大的是反应物浓度,还是 生成物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原平衡状态;减小浓度,新平衡状态下的速率一定小于原平衡状态。 ③反应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增加一种物质的浓度, 该物质的平衡转化率降低, 而其他物质的转化率提高。 @@@@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但增大倍数一样, V'正= V'逆,平衡不移动。 @@@@2NO2 N2O4 ?H =- 57 KJ温度影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方向移动原因: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不管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反应速率都增大,但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增大的倍数,故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催化剂影响:同等程度改变化学反应速率,V正= V逆,只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而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等效平衡,,。 一、等效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只要起始浓度相当,无论经过何种途径,但达到化学平衡时,只要同种物质的体积e68a84e799bee5baa631333332396164分数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体积分数相同:即平衡混合物各组分的百分含量对应相同,但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可能不同。)((((单个体积除以总的体积))))归纳总结:二、等效平衡的建成条件、判断方法及产生结果:1、恒温、恒容下对于气态物质反应前后分子数变化的可逆反应等效平衡的判断方法是: 使用极限转化的方法将各种情况变换成同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然后观察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对应相等。 产生结果:各组分百分量、c相同,n同比例变化 1恒温恒容(△n(g)≠0)投料换算成相同物质表示时量相同,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量、n、c均相同 2恒温恒容(△n(g)=0) 投料换算成相同物质表示时等比例,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量相同,n、c同比例变化 3恒温恒压 投料换算成相同物质表示时等比例,两次平衡时各组分百分量、c相同,n同比例变化。 复习回忆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化学平衡常数一定温度下,对于已达平衡的反应体系中,。4.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整理
5.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6.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的知识总结
7.求高一必修二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8.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