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稿件失实的原因
1.造成网络新闻失实的原因
网络新闻产生失实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得各种信息包括有害和虚假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发布;
第二,互联网信息发布出口的多元化环境和信息源的多元化,使因特网成为一个无中心的开放性系统;
第三,网络媒体所特有的技术优势也为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蒙上了面纱;
第四,网络新闻传播中无把关人、无中央控制性的特点成为核实新闻真实性的障碍;
第五,网络新闻的速度竞争是产生网络假新闻的重要原因.
对此,我们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全面封杀造假者;要实行媒体问责制,出了问题追究媒体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媒体的把关意识;要加强对编辑记者的培训,提高其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要加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一旦发现虚假新闻,立即更正并尽量清除,以防误导更多人.
2.网络突发性事件失实的原因
1、考证新闻的真实性,对平常百性来说难度较大。就算对政府而言也不是容光焕发易的事,就如华南虎事件,经过多久才发表道歉
2、问责制度不完善。突发事见可以给某地、某人或某集团带来他人的观注,能提高影响力。既然发表不真实的新闻有好此好处,且不用处到处罚,为何不发呢?
3、其实还是上面说的,能给某人某集团带来许多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好处。比如在某地发现什么,无论真与假,如果发现的很有吸引人的价值,都会吸引大量人员的到来。当地官员也可因此得到政迹。
3.虚假新闻的产生原因
概括起来讲,虚假新闻的产生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主要有三个方面:
1、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在新闻队伍中,仍然有为“宣传需要”夸大典型人物事迹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爱听恭维话,好大喜功,这就造成许多新闻媒体常常只讲成绩不讲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一种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可信的总体印象。
2、约束机制和整顿措施不完善。由于我国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来规范和约束新闻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新闻行为,社会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量薄弱,虚假新闻产生后除了受到道德的谴责以外,没有明确的处理方案,是虚假新闻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受众特殊的心理需求——猎奇心理。学者陈力丹指出:“出现这么多假新闻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编辑选择新闻的标准不是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各种媒体经常为迎合受众对名人的好奇心理,比较关注所谓的“名人近期动态”,以此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如2008年具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 主要表现在四点:
1、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新闻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责任感。而个别新闻媒体、尤其是地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对国家、政府决策没有很好的理解把握,曲解或者片面理解相关政策,写出的报道往往有失公正。2007年网上争议很大的“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当地媒体从宣传本地出发对“华南虎照片”的报道也许对地方发展有一定效果,可却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侵害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显然当地新闻媒体的个别从业人员的政治理论修养尚有不足。另外,法律知识贫乏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欠缺的一个表现。
2、利益驱使记者造假。这里的利益包括精神和经济两方面。记者为了获得名誉编造假新闻,“纸馅包子”便是其中的代表。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宣传自己,会给记者一定的“好处”,有时也能够左右记者手中的笔,隐瞒那些对采访对象不利的事实。
3、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缺乏。任何行业和个人都有它的社会责任,新闻从业人员由于自身行业的特殊性,社会责任感更为突出。社会责任感缺乏,往往导致报道的角度把握不准,从而使受众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心理。《新华日报》2005年11月10日B1版上曾刊登一条以《海门建立公务员退出制度》为标题的新闻消息,文中称“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海门市公务员退出机制已经出台,打破公务员管理中‘只进不出’的格局……”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众多媒体争相转载。这条因记者未经证实就报道的假新闻,严重干扰了政府和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4、媒体非正常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轰动效应,不惜刊发虚假失实的新闻报道,展开恶性竞争,新闻事件怎么“轰动”怎么写,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有人对《新闻记者》杂志连续4年评出的假新闻进行统计,发现凭空编造的虚假新闻占1/3以上。为了轰动效应,有的从业人员什么假都敢造,什么故事都敢编,简直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4."新闻失实"的定义
所谓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事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新闻失实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两类。通常有以下几
种表现形式:
* 政治需要,公开造假;
* 于己不利,隐匿真情;
* 宣传典型,任意拔高;
* 屈从压力,写昧心稿;
* 唯利是图,编造新闻;
* 粗枝大叶,调查不实;
* 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 知识贫乏,不懂装懂;
* 全理想像,添枝加叶;
* 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2. 新闻失实的原因有:A政治的原因 B社会的原因 C 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原因
3. 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要做到:
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
2.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保持冷静头脑,防止片面性;
3. 健全法规,依法治本;
4. 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
5. 提高队伍素养,弘扬职业道德;
6.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错误
5.如何有效避免新闻报道失实
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
关于新闻的定义,当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信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传媒在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并且力量越来越大,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媒的覆盖面广,它涵盖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以及新兴的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
不管对哪一种媒体来说,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都至关重要。新闻报道的导向性强,对社会和人们生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把好新闻真实性、客观性这一关意义重大。
新闻报道一旦失实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新闻报道失实的表现可归结为两种,即具体失实与总体失实。
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具体的解决方法就新闻界自身来说,防止和克服新闻失实现象,针对报道失实的表现我们可以作出具体的解决方法:1.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不能凭空捏造虚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还没有发生的事件我们不能随意地去捏造,做到客观实在。
2.报道中不要胡乱添加情节,稿件写现实中某人某事时不能无中生有地添加某些情节或细节。没有的事情就是没有,不能为了追求生动形象吸引受众眼球搬弄一些不存在的东西。
3.稿件所写的事情要是确实存在的,不能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做出的事集中拼凑到一个人身上报道出来。4.新闻报道切忌夸张,不能对稿件所写事物在数量、规模、发展程度以及所起的作用、影响方面有所夸大。
5.报道不能有失偏颇,稿件在表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时,不能无视形成某种结果的多种原因,而只强调其中一种所起的作用,把多因一果报道成一因一果。6.稿件反映全局情况时,援引的例证不应该是孤立的个别事例,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全面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
7.稿件在反映事物的某一方面时,不能有意回避与此紧密相关的另一重要方面,要使人能看清这一事物的全貌。要报道事情真相,要敢于为民做主。
8.稿件对事实所作的结论不能是根据一些假象得出的,而是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新闻报道失实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报社或媒体在公众心目树立良好的形象。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们务必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作虚假报道,客观地把身边发生的事实真相记录下来,如实地报道给广大公众,杜绝虚假新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自律。
不为个人私利及眼前利益冲昏头,保持强烈的政治敏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及素质培养,为新闻事业打下稳固的根基。新闻失实的预防措施新闻稿件与一般稿件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是对事实的客观、真实的陈述,因而,新闻稿的内容有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特别要求,那就是必须忠实于事实原貌,准确地表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就会造成新闻失实。
对新闻作品中所陈述的新闻事实可采取分析法、核对法和调查法来进行把关。核对法就是通过与权威性的材料或其它可靠性程度高的材料的对照来发现和纠正新闻稿件中事实方面的差错与不够准确的地方。
调查法是通过直接的现场观察和了解来检验新闻稿件所陈述的事实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此外,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坚持唯物辩证法,保持冷静的头脑,防止片面性;推动新闻法制化进程,健全法规,依法治本,严格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纠正思想存在的以新闻谋私利的腐朽东西,弘扬职业道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失误。
(作者单位为郸城县电视台)。
6.对虚假新闻的特点进行分析,在网络时代下,虚假新闻呈现出来的特
网络时代假新闻的特点1.来源渠道更广。
信息渠道的多样、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假新闻制造者提供了新天地。2008年以来出现的假新闻中,来源于网络、手机短信及其它渠道的明显增多。
如“上海方言‘嗲’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出自一个名为“乌托邦的栖息者”的博客;“北京房地产商建议炸掉故宫改为建筑用地”一文,出自网易一网友的“乱弹”;“孙中山是韩国人”一文最初的来源是天涯社区“国际观察”版的一个帖子;广东“推普废粤”的消息,则是对广东一位政协委员提案的无端猜测。2.技术更加娴熟。
电子图像处理技术的成熟,使得用“移花接木”等手段制造假新闻照片成为可能。如2005年的“广场鸽注射禽流感疫苗”,2006年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中国城市化改革第一爆”,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和“武警苦练船艇操作技能”等假新闻图片,均系制作人用电脑PS等人工方式合成而来的。
有网友指出,如果任凭这种伪造风气愈演愈烈的话,那么,要不了几年,人们就不会再相信任何照片了!3.传播方式更加便捷。新媒体的出现,使假新闻的传播范围无限延伸。
假新闻在网络、QQ、手机短信等高技术条件下,无论传播速度还是范围,都呈几何量增加。如“山西境内将有大震”这一消息就是通过QQ、网上社区、手机短信的形式,在短短三天时间内传至山西省内六县市,最终使得3000万人受其影响。
4.主动策划的增多。近年不断兴起的炒作公司、策划公司等,使假新闻的生产有了新的模式,即:公司策划→写手发帖→论坛炒热→纸媒跟进→门户网站转载→各地都市报转载,从而进一步形成“这是真事”的公众印象。
经过这个生产流程,“谎言重复一千次就变成真理”了。“80后女孩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抽耳光”这则假新闻就是按照这个模式生产出来的。
5.权威媒体不断卷入。2009年11月8日新华社一篇报道称,经国家流感中心检测,一种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抑制率达92%的专用口罩日前研发成功并面世。
这个消息虽很快被辟谣,但由于权威媒体的卷入,舆论一片哗然。有网友气愤地表示,新闻宣传部门作为党政喉舌都如此不负责任,那叫我们相信谁!更为严重的是,权威媒体卷入的假新闻中,不断出现引起社会不安的“新经济政策”。
近年来一系列关于“房控”、“税收”等的假新闻就是此类。网络假新闻的治理假新闻的产生多是由于新闻工作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而不顾公众利益的结果,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对社会对国家及至对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新闻人员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真真正正的做到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出发点,真正做到忠诚的对待自己的社会使命。
真正做到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任命。新闻是民众对社会的一种直观的了解,因此新闻的真实度在民众对社会的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真是的新闻就像一面镜子,让民众真真正正了解社会的发展,反之则只是哗众取宠地阻碍人民对社会的真实了解.一、完善有关政策规范:用法规来严惩造假者.从新闻价值的核心要素和新闻产品质量的标准来看.真实性不再是一种模糊.弹性的道德要求.而是一个明智.刚性的法律标准.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维护新闻界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规定强调.新闻采编人员要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新闻事实准确.要认真核实消息来源.杜绝虚假不实报道.新闻报道在新闻媒体刊发时要实行实名制.新闻采编人员有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行为.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记者证.凡被吊销记者证的新闻采编人员.自吊销之日起5年之内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因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要让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真正行使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对刊登虚假新闻的媒体进行处罚.笔者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国家出台媒体行业规范.对刊登虚假新闻的媒体进行严厉惩处.虚假新闻的投稿人.消息提供者以及参与造假的记者.媒体.均应该为虚假新闻承担法律责任二、新闻工作者要强化职业道德:认真采访,谨慎编辑,从源头上避免新闻失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确保新闻真实是新闻从业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近年来,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明显表现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缺失,有的迫于市场压力,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导致新闻失实,有的甚至故意炮制“纸包子”之类的假新闻。
因此,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必须强调:新闻工作者要高扬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记者应以采写真实报道为荣,以发布虚假新闻为耻;编辑编审稿件以尊重事实为荣,以添油加醋为耻。发现过于奇特的新闻,一定要特别注意核实。
如关于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故宫盖住宅、千年女木乃伊出土怀孕这类荒诞不经的虚假新闻,新闻单位只要派人采访,或联系当事人询问一下,就不难发现其虚假之处。三、媒体应自重、自律,多发原创新闻,严查严惩虚假新闻:就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虚假新闻的泛滥,与少数新闻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