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昭君出塞稿件的背景

    1.简要说出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并归纳其意义

    历史意义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的种子,因而在她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王莽执政以后,由于采取对匈奴的错误政策,如贬改“匈奴单于印”为“匈奴单于章”,拟大分匈奴为十五单于及妄斩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汉匈关系的紧张.发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国三年)以后,匈奴单于便发左右部兵马进扰北方地区,王莽也动员三十万众准备反击,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这时云、当二人便挺身而出,设法弥合.史载公元13年 (始建国五年),乌珠留单于死,云、当欲与汉和亲,又素与咸友好,故越舆而立咸 (舆与咸俱为乌珠留之弟)为乌累若鞮单于.乌累既立,云、当遂劝他与汉和亲.公元14年 (天凤元年),云、当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下求见和亲侯王歇 (音吸).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讽(音萨)使匈奴,贺单于初立,并赐黄金、衣被、缯帛.在云、当的居中斡旋及单于的努力下,汉匈关系复呈现出一线光明.但因“其后莽复欺诈单于,和亲遂绝”.云、当对汉匈关系的弥合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尽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时,汉匈双方交涉大多是通过昭君的家族关系来进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为和亲侯和王飒之所以被派遣为出使匈奴的使节,很明显是因为他们与昭君有亲 (歇、飒俱为昭君之兄子).公元15年 (天凤二年),莽复遣王歙与五威将王咸等送还前所斩匈奴侍子登,单于遣云、当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号,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公元18年 (天凤五年),乌累单于死,呼都而尸若鞮单于立,为了再一次争取汉匈关系的和好,复遣大且渠奢与云女弟当于居次子醯椟王(醯音兮,椟音独)奉献至长安.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辅立奢为单于,会莽被诛,云、当亦死.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代表汉匈双方出面居中折冲的人物;如须卜居次云、须卜当、大且渠奢、当于居次之子醯椟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孙,总之都是昭君的亲属.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汉匈关系中原来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遗留下来的深远的影响。

    2.具体介绍一下昭君出塞的内容及背景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3.王昭君出塞时的历史背景

    王昭君,名嫱 (音强),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南郡秭归 (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 (音蝉余,匈奴语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因此,“昭君出塞”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各族共同发展的一段佳话。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

    昭君是公元前33年 (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堕殰,疲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和亲计”。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于是“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51年)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后见汉朝出兵谷支助呼韩邪,自度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带)发展,与汉决裂,索还侍子,并杀死汉使者谷吉。旋为汉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公元36年)。于是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终被消灭,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喜者,以郅支已诛,政敌消除,无复后患;惧者,以郅支作为一个牵制汉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汉力威强,已身孤弱,今后或不免因得罪而灭亡如郅支。这种局势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因此他上书言:“常愿谒见天子,……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再入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汉朝待他“礼赐如初”。在朝见期间,他自言“化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遂以宫女王嫱 (字昭君)配他为妻。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

    4.介绍一下昭君出塞的内容及背景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勿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

    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

    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

    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

    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

    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

    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

    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5.昭君出塞的真实背景是什么啊

    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6.昭君出塞的真实背景他在古代民族关系

    朝代,背景: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影响:

    第一,昭君出塞,在汉匈双方都认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并很重视这件事.呼韩邪单于号昭君为“宁胡阏氏”(颜师古曰:“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一九五四年在内蒙古包头市召湾的汉墓里,曾出土属于西汉后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陶片瓦当残片,也说明汉朝对于昭君出塞这件事也是十分重视的.

    第二,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的种子,因而在她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王莽执政以后,由于采取对匈奴的错误政策,如贬改“匈奴单于印”为“匈奴单于章”,拟大分匈奴为十五单于及妄斩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汉匈关系的紧张.发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国三年)以后,匈奴单于便发左右部兵马进扰北方地区,王莽也动员三十万众准备反击,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这时云、当二人便挺身而出,设法弥合.史载公元13年 (始建国五年),乌珠留单于死,云、当欲与汉和亲,又素与咸友好,故越舆而立咸 (舆与咸俱为乌珠留之弟)为乌累若鞮单于.乌累既立,云、当遂劝他与汉和亲.公元14年 (天凤元年),云、当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下求见和亲侯王歇 (音吸).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讽(音萨)使匈奴,贺单于初立,并赐黄金、衣被、缯帛.在云、当的居中斡旋及单于的努力下,汉匈关系复呈现出一线光明.但因“其后莽复欺诈单于,和亲遂绝”.云、当对汉匈关系的弥合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尽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时,汉匈双方交涉大多是通过昭君的家族关系来进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为和亲侯和王飒之所以被派遣为出使匈奴的使节,很明显是因为他们与昭君有亲 (歇、飒俱为昭君之兄子).公元15年 (天凤二年),莽复遣王歙与五威将王咸等送还前所斩匈奴侍子登,单于遣云、当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号,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公元18年 (天凤五年),乌累单于死,呼都而尸若鞮单于立,为了再一次争取汉匈关系的和好,复遣大且渠奢与云女弟当于居次子醯椟王(醯音兮,椟音独)奉献至长安.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辅立奢为单于,会莽被诛,云、当亦死.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代表汉匈双方出面居中折冲的人物;如须卜居次云、须卜当、大且渠奢、当于居次之子醯椟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孙,总之都是昭君的亲属.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汉匈关系中原来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遗留下来的深远的影响.

    7.昭君出赛的背景和历史作用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 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

    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

    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

    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堕殰,疲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和亲计”。后来再经过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于是“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

    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立,继有郅支单于(郅音至)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

    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两面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并亲自入汉觐汉帝;随后留有居今黄河河套北面赛下,由汉朝派兵护卫他。

    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即位)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这是匈奴关系的根本转变,时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当时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公元前51年及50年)并送侍子,以示友好。后见汉朝出兵谷支助呼韩邪,自度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带)发展,与汉决裂,索还侍子,并杀死汉使者谷吉。

    旋为汉之使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公元36年)。于是匈奴与汉的敌对势力终被消灭,时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喜者,以郅支已诛,政敌消除,无复后患;惧者,以郅支作为一个牵制汉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汉力威强,已身孤弱,今后或不免因得罪而灭亡如郅支。

    这种局势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因此他上书言:“常愿谒见天子,……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

    公元前33年(元帝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再入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汉朝待他“礼赐如初”。

    在朝见期间,他自言“化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遂以宫女王嫱(字昭君)配他为妻。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二、昭君出塞的动机 昭君的出塞是自“请掖庭令求行的”(妃嫔居住的后宫称为掖庭,掖庭令即管理掖庭的长官),也就是说出于自愿前往,而不是被迫的。

    昭君为什么要自愿出塞呢?《后汉书》的作者范哗(音叶)说:“入官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是她自愿出塞的动机。这种动机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一个良家女子,迫于封建的权威,被选进“掖庭”,听候皇帝的“见御”,纵使获得了百般的“恩宠”,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个玩物。何况“入宫数岁,不得见御”,自然不能没有苦闷和愁思。

    但是昭君抱什么态度去对待和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种苦闷和愁思呢?从她抱着积极的态度,利用出塞的机会,脱出这个“黄金的牢笼”这一点,也足够表明她是一个有勇气的女子。 然而有些线索表明,她出塞的动机,不仅限于狭隘的个人打算,还有比较脱俗的见识。

    昭君虽深居宫中,对于汉匈两族关系的消息,不是全无所悉。史载: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冬,甘延寿、陈汤斩郅支单于首,“传诣京师,悬蛮夷邸门”。

    建昭四年春正月,“以诛郅支单于,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

    以其图书(颜师古注引服虔谓“讨邦支之图书”)示后宫贵人”。 建昭五年,呼韩邪单于上书说:“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

    翌年“竟宁元年春正月,呼韩邪单于入朝”。元帝为了庆贺郅支伏诛和呼韩邪入朝而改元“竟宁”。

    所有以上这些轰动朝廷、喧赫全国的大事,昭君不可能不知;特别是对于遍示后官的郅支图书,她更有机会窥见。因之,她对于汉匈两族关系之为友为敌,其利害得失,在思想上不能没有一定的感想和反应。

    所以当呼韩邪单于要求“婿汉氏以自亲”时,她便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扮演一个“和亲使者”的角色,去肩负巩固和加强汉匈友好关系之重大使命。这正足以说明她对于汉匈关系之必须和平团结,具有相当的认识。

    这应该是她的出塞动机的一部分。在两千年前的一个宫女,能够有这样的举动,可以说得上胆识过人了!三、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汉匈两族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之取得及其后之所以能够在一定期间维持和巩固,是基于汉匈两族长期历史的必然趋势。

    这其中一方面是汉朝自武帝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对匈战争,虽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以致“倾国殚货”,“百姓流离”,“化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国力上都损失很大;另一方面,匈奴经受了汉朝多次的沉重打击以后,人口和性畜大量死亡,游牧地区大大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