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舞台剧评语

    1.话剧怎样评价

    参考一下 我用半个月的基本工资看了一场一个人的话剧,不过心满意足得幸福漫溢。

    因为我也是用一半的价格看完一场完整的话剧。不过这场筹划已久的话剧最后我居然没有成功邀约到一个伙伴。

    (可怜滴王同学,这盘真的要怨你自己啊) 舞台很华丽,演员很华丽,音乐很华丽,灯光很华丽,谢幕很华丽……除了导演一切都很华丽。不过到最后我发现这个不华丽的导演也很让人心动。

    观众很少,剧场很安静,连闪光灯也变得收敛(我以为,不带相机是一个话剧观众的基本的欣赏道德)。也许是离舞台很近,也许是背景在大多数时候都不留白,也许因为我正坐在黄金分割线的位子上(据说林导的戏从不在舞台中央上演,他有一道自己的黄金分割线),反倒来,感觉好象是场小剧场话剧。

    关于效果 之一:布景 阶梯和三步式梯形让舞台从横到纵都有层次感,在很多场景里对剧情配合也很贴切,100层的办公楼微缩到舞台上,阶梯是个恰好的符号。舞台被办公桌椅不对称地分割成几个部分。

    我感觉一定有个角度是最能感受舞台立体感的。不是在最前面,当然肯定也不是在楼座。

    我坐的位子已经很黄金了,但还不是最好。 之二:音效 也许是第一次离舞台这么近,所以也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华丽的音效。

    尤其是萦绕在几幕剧里淅沥的雨声,由近及远,很能裹人,连人物对白似乎也变得阴润起来。有一处轰鸣声(也许是雷声)我至今不知道是来自哪里,昨天在剧场里听得不是很真切,倒是前天在剧场外面被狠狠震撼一下。

    而我确信这音效不是意外而是剧情设定的。 之三:音乐 陈建骐的配乐很独立。

    单纯的钢琴伴音占据绝大篇幅。对场景的交代很内化,短小却不失力量,“李想之死”那短短的一分半旋律;让人回味无穷;精致但不失绚丽,“梦境”一幕的爵士舞步的花俏反而让人印象深刻;赵鹏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很是低沉而磁性,仿佛随雨幕一起淋漓而致。

    我想,因为对陈建骐音乐的认识,我要重新去看看那曾经没看下去的《花吃了那女孩》。 之四:服饰 据说张艾嘉全场衣饰价值3000万。

    从暗蓝条纹制服到无袖雪纺到亮片小西装到黑色晚礼服……没有一套是重复的,有绚丽有冷静又不失优雅。我尤其很是明智地带了望远镜仔细观察,那叫一个熨贴。

    制服、衬衣到西装,剪裁和面料一看就不一般,套用小综的台词“华丽又不失古典,古典中略现年轻儿”,包括他身上的西装和大衣。尤其喜欢琪琪那件淡蓝色长外套。

    当然,还有鞋子。苏菲和张威的淡粉色高跟成为全场的亮点。

    说实话基本上只要她们一出场我大部分眼光就被她们的鞋子吸引了。 关于台词: “看穿,看透,也看不见了。”

    这是张威对着心事游移的大伟说的台词,我记得这是出现在“最后的晚餐”一幕。剧本是张小姐的,她对台词的拿捏自然是随心所欲。

    谢幕时林奕华说在这幕里,才女张小姐今晚又有很多自由发挥。我想自然是在那段篇幅不小的独白里。

    舞台剧的妙处就在于即使你看十场,也可能看到不一样的效果。音乐、台词、动作都可能有不同的进处。

    当时就记得了这一句。盘根错节的职场里处处布满陷阱,真情假意都很难分清也不用分清。

    “看不见了”,也许是条安然的生存之道。 关于剧情: “梦境” 这一幕很歌舞剧,蒙太奇的味道有些浓。

    在张小姐的本子里还是能看到很多关于电影的影子。也有可能是林导的神经之笔~ “她不知道我知道她是谁” 名字很撩人,交代得却有些潦草。

    大概是因为李想和淇淇的缘故。整部戏里最薄弱的感情戏就在这里。

    感觉和南京版本相比有删剪。但整场剧下来小综的表现不可谓不好,很难相信从说话一贯慢半拍的他嘴里能倒出那么流利的句子。

    我用望远镜观察,他表演很努力,细节也很到位。只是对于舞台剧,没有镜头的帮忙,感情表现功力还需要修炼。

    “坠楼” 大伟和李想坠楼的一幕很让人心惊(是灯光效果还是真的跌了,昨天坐在第一排的陈同学请务必回答我——已得到解答,是真摔。下面有垫子。

    然后切光,两人迅速回到后台) 为什么是李想? 林奕华曾经回答过“为什么是郑元畅?”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大伟拉的是李想,而不是张威苏菲还是其他的谁?”也许这个该问剧本艾嘉小姐。李想无疑是“理想”的符号。

    然而他在公司无足轻重的地位和苍白的角色重量却让理想这个原本应该有些重的戏本变得轻飘了。但是,我也想不到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这样已经很好了。 关于表演 不需要表演的张艾嘉。

    同样是近距离+望远镜观察的结果。对于舞台来说,张小姐仿佛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创作。

    而对观众来说,也许离舞台太近的确不是件很好的事情 。你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她只是用了五成功力在表演。

    剩余的部分,享受也好,创作也罢,都是水到渠成的随意。 表演太盛的王耀庆和谢盈萱 这两人应该算是整个剧组这在舞台剧方面的“大咖”。

    王耀庆表演太盛,和张小姐的随性相比,反而有些步调紊乱。但我的感觉证明,最喜欢也是最精彩的一场是他和谢盈萱那场说不上算不算感情戏的感情戏,恰当的激烈,恰当的歇斯底里。

    如果说大部分时候我还偶尔被华丽的舞台,动听的音乐和帅哥美女的艳丽分神而游离情绪,只有在这幕,舞台和背。

    2.如何评价《三体》舞台剧

    《三体》舞台剧是Lotus Lee戏剧工作室出品的大型多媒体舞台剧。该剧根据刘慈欣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并由大刘本人担任监制,是“ 三体”大IP衍生出的重要文化产品之一。

    《三体》舞台剧将是顺应当前审美倾向和大众流行文化特征的一次舞台艺术呈现,将综合运用大量成熟的多媒体技术,完成对传统舞台剧的颠覆;同时,配合《三体 》电影的上映,形成有效互动,实现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推广。

    三体舞台剧将于2016年6月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

    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话剧评价

    自我挑战重现经典《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5名苏联红军女战士在准尉瓦斯科夫的带领下,与入侵的16名德国伞兵英勇战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

    全剧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和对美好生命的歌颂之情,打动了无数观众。2002年,该剧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开院之作,被著名剧作家、导演查明哲首次改编成话剧在中国上演。

    作为一个民营剧团,海南实验话剧团敢于挑战这样的剧作,的确让人意外。团长李佳说,当时排练这部戏时有很多人觉得难度太大,劝她放弃,但是她最终还是决定投排,因为她想通过这部戏告诉观众,海南实验话剧团不仅能排《为了明天》这样面向青少年的话剧,也能演出艺术性很强的话剧名作。

    为此他们投入巨资,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齐剑秋担任导演,并从北京和上海戏剧学院外请了几名主演,全力以赴争创精品。青春诗意氛围经过1个多月的紧张排练,该剧日前在海口举行了小型的汇报表演,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全剧基本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通过女兵沐浴、月夜吟唱等情节,表现了女战士们青春、柔情的本性,后半部分则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1303030通过女兵和德国伞兵展开战斗,最终牺牲的场景,鞭挞了战争对于美好人性的摧残。

    导演并没有对血腥的战斗场面进行渲染,而是在每个女兵即将牺牲之际,采用闪回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再次重温了她们的美好人生,与冰冷残酷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据介绍,该剧的主演绝大部分都是表演专业大学生,他们真诚、投入的态度使得全剧呈现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青春气息,而我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如《小路》《红莓花儿开》等多首前苏联歌曲也穿插在全剧的始终,加上多处如诗歌般的独白,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般的艺术氛围。

    4.如何评价话剧《收信快乐》

    剧本:剧本本身已经非常吸引人(至少吸引了我),很有台湾故事的感觉。

    形式上:两个演员互相没有交流的表现形式非常新颖,也很迷人。演员:对演员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女主,是对演技很大的挑战。

    不过可以尝试青年中年用不同的演员,这样要求会放低。舞台:私认为该剧以真挚感人,舞台越简单越好,不要太多道具反而更能突出主角的心情。

    嗯,总之,演的好的话,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话剧。一个凳子两个演员就能演一出话剧。

    而且看完我哭的泣不成声。两位演员用口述念信的方式演出,本身演出形式就非常新颖,故事从两主角的学生时期一直到两人各自有了家庭再到女主死去,这个时间跨度对演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我看的是2012年在国家大剧院亲爱的剧团原版,万芳和夏靖庭演出,老演员的演技总是能打动人心。

    5.如何评价舞台剧《战马》中文版

    2015年,舞台剧《战马》(中文版)作为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的亮点活动,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剧场盛大拉开亚洲巡演帷幕,随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匹"战马"相继奔腾到了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总共完成了190场演出,也已有超过20万中国观众观看过此部巨作。2016年7月,它载誉归来,将在国话剧场完成它的第200场演出!

    未来,舞台剧《战马》(中文版)还将以更多的演出场次及演出形式呈现给中国乃至亚洲各国的观众。

    外媒评价

    《时代周刊》评价:"划时代的巨作。令人震撼!"

    《纽约时报》评价:"戏剧的魔法!"

    《观察家报》评价:"一部伟大的国宝级作品"

    《泰晤士报》评价:"美得令人心碎"

    "一部绝对不能错过的感人作品……它让我们重新感受到活着的幸福。"

    6.如何评价话剧《乌合之众》

    我看的首演。

    前半段有点像《荒原与人》,碎片式的场景,诗意化的叙述,营造出一种逻辑性淡泊的感觉。当然,看下去就发现它是真没逻辑。

    现在看戏尤其是小剧场话剧,早就不期望融入剧情了,怎么间离怎么来,可这样同一演员不同角色、同一角色不同演员轮番交替,台词、叙述、舞台提示全集中于一人的间离法也是醉,要观众冷静也不是这么来的呀,我们很崩溃好吗。导演和制作班底均来自香港,导致形式远大于内容,林弈华跟这一比都算朴实的。

    “乌合之众”的议题有点牵强,只在90分钟左右赤裸地点过一次题,整个故事脉络完全是主角个人价值观导向的结果。在主创座谈会中,我问了喻荣军老师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故事说的是起头那人,至于乌合之众那是背后的东西,要观众自己想。

    还有就是…嗯,这名字比较酷吧。

    舞台剧评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