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社区封闭小区情况说明

    1.全封闭小区是什么意思

    全封闭小区主要指的是小区的物管方面,就是说小区周围均有围墙、防爬栅栏等设施,且小区的各个入口均设置了门亭或门岗。

    封闭式小区,且不论封闭的程度如何,大都有明确的边界,这在建筑规划上的专有名词,叫做“红线”,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区的围墙和大门,它就像一个圈一样,将几幢建筑物、公建配套、绿地以及称之为邻居的人们,一道划了进去。只是不少小区里又再分出了“圈里”和“圈外”,只是这个圈,有的是实物层面的圈子,有的则是人际关系上的分界线。受调的晨报社区观察员表示,封闭式小区在形式上能够提升业主们的归属感,但这种感情的获得,更多地来自于业主对社区的认同。

    2.封闭式小区的封闭小区的缺点

    1,城市交通受阻研究表明,在大中城市内部,城市支路的间距一般宜小于 300 米,且越临近市中心路网越密,地块分划越细。

    如果每个住区占地都广达十几公顷以上,且不允许被穿越,则城市路网的组织势必稀疏、断续,密度降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曾在演讲中提到,一个城市如果每平方公里有100到120个街口,这样的城市是宜居的,因为它非常便利,马路小小的,但是路网非常密,商业、服务设施可以到处分布。

    纽约这种街区,就是1平方公里120个路口甚至还要多。但是在我们国家很多城市,一平方公里只有十几个路口,北京则是一平方公里只有14个路口。

    这样的架构,没人时空空荡荡,一旦人口集聚,立马拥堵:路网不够密,马路修得再宽,毛细血管不发达,人流、车流都无从疏散。对于疏解交通来说,增加道路密度比增加车道其实更重要、更有效。

    住区规模过大常常导致城市道路被阻断,城市道路遇到小区,不是嘎然而止,就是绕道而过。这也正是中国许多大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宽,立交桥越修越多,但城市交通却每况愈下的一个原因。

    2,街道活力丧失加拿大记者雅各布斯在其著名的城市规划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就大力提倡街道的作用:人行道是“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封闭式小区的一个问题是,在进行环境设计和公建配置时,通过一道围墙或者栏杆,把具有重要公共和商业价值的住区临街界面放到了小区内部。

    但是除了交通功能外,我们平时的很多活动,如购物、休闲、运动、交往等都可以通过街道空间来完成。封闭式小区不仅不允许小区边缘的住户及单元直接面向街道,甚至长达二、三百米远只有一、两处配备保安的出入口。

    雅各布斯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幅“街道芭蕾”图景:孩子们在公共空间玩耍嬉戏,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是不是很有爱?但是在我们的城市里呢?有道路(road)却少街道(street),封闭空间所造成的空间断裂比比皆是。

    大学、居住区、公共建筑、高楼大厦围栏冰冷,相互之间缺少支持与共享,没有形成真正的城市性空间。3,服务设施不足虽然根据《居住区规范》要求,每个小区都应配备一套完整的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八类。

    且不说我们的小区内的商业设施是否完全配备,即使种类配备完全了,也不过就是各种服务提供一两家,根本不足以满足一个小区内少则上千,多则上万人的需求,就更不用说我买个东西还想“货比三家”了。相反的是,在一些高档住宅小区内,开发者不惜下重金建造游泳池会所等高端设施,但使用人数有限,最后还是不得不对小区外顾客开放。

    很多反对的人,或许时间不那么紧张。6年以前,一位中关村大佬跟小编说,一线城市里最宝贵的是时间,每人每天拥有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3小时,这还包括了我们坐地铁的时间(你总要刨去工作、睡眠、吃饭等时间吧)。

    如果住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1333361303132在一个封闭式的小区,每天为满足自己衣食住行而浪费的时间,汇总起来,其实也挺恐怖的。开放式小区是顺路买菜买水果,封闭式小区是绕着弯儿买菜买水果。

    有浪费的功夫,不如去读几本闲书。商业设施的天性就是公共性和开放性,它应该通过扩大服务对象来分摊经营成本,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其经营内容和方式。

    现在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山大。试想,一个封闭的小区,如何嵌入更多的服务业?如何让居民生活更方便?很多人担心开放式小区的安全问题,但在小编看来,就业增加所带来的社会稳定,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3.如何看待政府规定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

    封闭式小区在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常见。

    主要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提高安全性的目的外,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为了维护社区公共设施(包括社区道路、景观、安保系统、停车设施、运动设施等)不被外来侵占的问题。在开放式社区以及开放式校园为主的欧洲国家里,城市公共设施及其完备发达而且分配均衡,整个城市不同的社区的基本公共设施并无太大的差异。

    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封闭式社区是为了营造较好公共设施环境的不被外界干扰和共享。说到底,封闭式小区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整个社会还太穷。

    封闭小区的内在逻辑和我们的户籍制度是一样的,都是在整体不发达的情况下,资源较发达区域的自我保护机制。例如国内的大多数大学内都有优美的景观和足够的篮球足球游泳等场地以及图书馆,但是学校围墙之外的城乡结合部里公共景观、开放空间、运动场地等条件都十分简陋,拆掉围墙一定会吸引周边大量居民来使用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在成都读大学期间曾经走访了很多后期自发形成的开放式街区的案例,如成都的玉林小区、抚琴小区等都可以作为开放式街区的样板。但是,这些小区的共同点都是小区内本身房价较低,建筑老旧,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城市其他片区相比并无区别,这时候拆掉围墙,引入底层商业等是可以增加城市活力,一定程度缓解交通拥堵。

    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社区环境恶化,变成鱼龙混杂的低档社区。玉林小区的一部分做法是可以借鉴的,就是在社区开放的过程中,社区也在微型化。

    也即是说毛细血管式的路网向城市开放以后,门禁系统变得微型化,基本上两栋楼变成一个微型社区。也就是用墙重新把两栋楼封闭,设一个门禁。

    这样一来社区的道路逐渐街区化的同时,也保障了社区的安全性。不过归根结底,开放街区的普及还是要依靠城市整体公共设施的完善。

    -----------------------------------------------------------------------2.22更新---------------------------------------------如果感兴趣可以再仔细说说啥是“开放社区”和“封闭式小区”。1.建国以后开始的“封闭式小区”从建国以后开始,由于华揽洪等新中国建筑师的推广,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里强调“职住平衡”的理念,大量的新建居民小区作为工厂或机关单位的配套而被营建。

    这阶段城市建设全面学习苏联式的“大马路+封闭小区”的模式,形成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风貌。由于社区尺度很大,社区配套设施往往根据自身单位情况配备有机关内部的幼儿园、商店等等配套设施,这些配套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内部社区。

    这时社区内部人员基本上都是一个单位的“熟人社会”,封闭式的社区保护了熟人社会内部的安全性、公共设施的私有性不被破坏。2.改革开放之后的封闭式小区小区一词应该是中国独有的词汇。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商品房的出现,原先封闭式小区的“熟人社会”基础被瓦解,但是封闭式小区的模式依然在延续。除了我国特有的土地模式、政府批地的规模(尺度较大)等最主要的原因之外,小区的封闭性满足了居民在城市整体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对自我资源的一种保护。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城市规模实际上相比于欧美地区的城市规模是相当惊人的。柏林市人口300万,伦敦市人口800万,大巴黎人口也才1300万,而且除这些城市以外的绝大多数区域,城市的人口规模都极低,大多数城市人口与我们一个县城或乡镇的人口相似。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庞大,生人社会的特征性强,人对安全性的需求要远远强于欧洲城镇。封闭式的小区内提供了儿童安全玩耍的自由空间。

    3.什么是开放式社区?开放式社区对我们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在建国以前的漫长时期的,我们的传统社区社区基本都可以被称作开放式街区。

    从唐朝的里坊制(封闭的居住型社区)为止,从宋代开始,我们就开始了以街区为主要公共生活空间形式的“街巷制”城市社区模式。不管是北京胡同,上海弄堂等,都是常见的开放式社区。

    这类社区不会设置围墙和门禁系统,不同等级的路网直接连通城市街道,开放式社区里大量的商铺形成了街巷空间,街巷空间为社区提供了公共生活空间和生活的便利性。传统的开放式社区是怎么解决大家提出的安全性等问题的?首先是庭院文化。

    庭院文化在中国传统居住形式中最为核心的一个要素,就是因为在开放式的街巷中无法解决人私密性的需求。开放的街区+私密的庭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空间模式。

    另外路网层级丰富,人走路随着路网等级越低,空间会自然而然越私密,城市外部人员进入的可能性就越小,正所谓“曲径通幽处”,当社区内部的路越“曲”的时候,这个空间的私密性就会越“幽”。相比于独立王国式的封闭式社区,开放式社区的用地会更零碎更小,路网层级更丰富和细密。

    法国建筑师包赞巴克对开放式社区非常推崇,他认为开放式的社区增加的街。

    社区封闭小区情况说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