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寺院建筑有关情况说明

    1.关于申请寺庙建造报告书

    申请书是个人、单位、集体向组织、领导提出请求,要求批准或帮助解决问题的专用书信。

    分类:

    申请书的使用范围相当广,种类也很多。按作者分类,可分为个人申请书和单位、集体公务申请书。按解决事项的内容分类,可分为入团、入党、困难补助、调换工作、建房、领证、承包、贷款申请书等。

    注意事项:

    (1)申请的事项要写清楚、具体,涉及到的数据要准确无误。

    (2)理由要充分、合理,实事求是,不能虚夸和杜撰,否则难以得到上级领导的批准。

    (3)语言要准确、简洁,态度要诚恳、朴实。

    格式与范文分析:

    (1)标题

    有两种写法,一是直接写“申请书”,另一是在“申请书”前加上内容,如“入党申请书”、“调换工作申请书”等,一般采用第二种。

    申请书

    (2)称谓

    顶格写明接受申请书的单位、组织或有关领导。

    尊敬的校领导:

    您们好!

    (3)正文

    正文部分是申请书的主体,首先提出要求,其次说明理由。理由要写得客观、充分,事项要写得清楚、简洁。

    (4)结尾

    写明惯用语“特此申请”、“恳请领导帮助解决”、“希望领导研究批准”等,也可用“此致”“敬礼”礼貌用语。

    此致

    敬礼!

    (5)署名、日期

    个人申请要写清申请者姓名,单位申请写明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注明日期。

    2.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特点)

    没归纳,里面找吧。

    佛教的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

    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筑的。

    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著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

    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

    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另式扩要采取中国原有楼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

    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

    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 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卧佛寺 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 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 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

    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

    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第一个寺院。

    印度人称佛寺院为“僧伽蓝摩”,略称“僧伽”。僧伽蓝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精舍式,一是支提式。

    精舍式的僧伽,设有殿堂、佛塔,殿堂内供奉佛像,周围建有僧房。支提式僧伽,是依山开凿的石窟,内有佛塔和僧侣居住处、这两种式样的僧伽,先后传人了我国。

    印度“精舍式”佛寺传人我国后,很快与我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成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佛教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已采用中国传统的院落式格局,院落重重,层层深入。

    到了隋唐时期,供奉佛像的佛殿,成为寺院的主体,塔被移到殿后,或另建塔院,这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佛寺,已有很大的不同。 “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则是朝廷所属政府机关的名称,“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汉书·元帝纪》注)。

    汉代中央各行政机关的九个官署,就合称为“九寺”。九寺中的“鸿胪寺”,即接待印度高僧居住的地方,类似现在接待国宾的礼宾司和国宾馆。

    因此,“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将称朝廷高级官署的“寺”,用来称呼佛教建筑,足可以说明统治者对佛教的敬重了。

    中国佛寺采用传统宫殿建筑形式。寺院一般以殿堂(又称正殿、大殿或大雄宝殿)为主体。

    殿堂建筑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特点。 殿堂的屋顶,较多地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悬山、硬山、卷棚等样式。

    屋顶,无疑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正视、侧视、俯视,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线。曲线优美的屋顶,尤其翼状起翘的。

    3.寺院的建筑布局

    一般以塔为主体的寺院: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出现的这种寺院布局,一直流传到公元10世纪以后的一些辽代寺院,例如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便是以释迦塔为主体的寺院,塔内塑佛像,塔后建佛殿。建于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的内蒙古庆州白塔,虽现仅存一塔,当年也是一座寺院,塔后有佛殿。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的锦州大广济寺,以一座砖塔为寺院主体,塔的前后均有殿宇。另据《全辽文》卷十所载,大昊天寺在九间佛殿与法堂之间添建了一座木塔,说明当时在辽代统治区更能接受以塔为主体的早期佛寺之模式。

    以阁为主体,阁在前,殿在后:这类寺院可以蓟县独乐寺为代表。该寺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但独乐寺的辽代建筑只存山门、观音阁。辽代佛寺原貌如何,不得而知,幸好辽代奉国寺也属此类寺院。据金、元碑记等文献资料,辽代的奉国寺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圣贤洞一百二十间(即围廊),伽蓝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以及斋堂、僧房、方丈、厨房等。对照寺址现状,可知其原在山门内有观音阁,阁后为七佛殿、后法堂。

    前殿后阁:将高阁放在殿后的布局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建筑。该寺始建于隋,北宋初重建寺内主要建筑大悲阁(现已非原物),并于其北拆却九间讲堂。现存寺内主要佛殿建筑摩尼殿,建于宋皇四年(1052年),慈氏阁、转轮藏也皆为宋代建筑,而大觉六师殿原建于元丰年间(1078~1085年),后遭毁,山门建于金代(1115~1234年)。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类似的例子还有东京大相国寺,也是寺院最后为资圣阁,并且有文殊、普贤两阁在前,与其形成三阁对峙局面。

    以佛殿为主体,殿前置两阁:这类寺院可以山西大同善化寺为代表。善化寺中轴线的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左有文殊阁,前右有普贤阁,以及周围回廊。文殊阁及回廊现已无存,但寺院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布局仍清晰可见。始建于辽的山西大同华严寺也采用过这类布局,据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薄伽教藏记》记载,华严寺在金天眷三年“仍其旧址而时建九间、五间之殿;又构慈氏、观音降魔之阁,及会经、钟楼、山门、朵殿”。另据《大同县志》卷五所称,华严寺“旧有南北阁”。这些记载均可证明华严寺曾采用“两阁夹一殿”的建筑形式。在辽南京大昊天寺也是“中广殿而崛起……傍层楼而对峙”的格局,因此这种布局是辽代寺院的典型形式。

    七堂伽蓝式:据《安斋随笔》后编十四所载,禅宗佛寺有七堂。南宋时期,五山十刹为代表的禅宗寺院,多受七堂伽蓝制的影响。日本京都东福寺所藏《大宋诸山图》大约绘于南宋淳 七年至宝 四年(1247~1256年),记载了南宋时期灵隐寺、天童寺、万年寺的平面草图,从这几张图可知当时禅宗寺院布局的一些特点。这几座寺院都以一组沿中轴线布置的建筑群为主体,两侧布置若干附属建筑。例如灵隐寺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佛殿、卢舍那殿、法堂、前方丈、方丈、坐禅室等,而在佛殿的东西两侧出现了库院与僧堂,正是所谓“山门朝佛殿,库院对僧堂”的格局。天童寺、万年寺也都在中轴线上设有山门、佛殿、法堂、方丈,而佛殿两侧是僧堂对库院。这可算是南宋禅宗寺院的典型格局。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是宗教礼仪性建筑,中轴两侧则更多的是僧人日常活动的建筑。本来僧舍散处在主体建筑之外,而这时建起僧堂,置于佛殿近旁,并与库院相对,提高了僧堂在建筑群中的地位。

    4.中国汉代寺庙建筑的布局简介

    我就知道汉代有个白马寺,,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

    “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

    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布局 院落式的寺院布局,一般是座北面南,从山门(寺院正门)起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中轴线上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或藏经楼(阁)或毗卢阁、观音殿。

    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枷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主轴线东 侧,包括僧房(居室)、香积厨(厨房)、斋堂(饭堂)、职事堂(库房)、荣堂(接待室)等。

    接待四方之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山门 佛寺的大门称为“山门”。

    由于“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处,所以得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中间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如同两个门卫护持寺院。 天王殿 进了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

    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

    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弥勒佛背后神龛内供韦驮菩萨像。 大殿 天王再往北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为寺庙的主殿、正殿。

    “大雄”是梵文筏那摩那的汉译,是对佛祖释迹牟尼的尊称,指佛有大力,能伏“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 常见的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三种姿势:一种称“成道像”,结跏趺坐(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成道前,为了众生而牺牲自己,这一切唯有大地能够证明。

    再一种为“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还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还有的是“三佛同殿”。一种是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种佛身。

    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指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

    右尊为“应身佛”,即是释迦牟尼佛,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的生身。 又一种为供“横三世佛”。

    这里的“世”指三个空间世界,以其同时存在,所以叫“横三世”。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左手持钵(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药丸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

    另一种为供“竖三世佛”。这里的“世”、指因果轮回迁流不断的个体一生中存在的时间。

    三世指过去(前世、前生)、现生(现世、现生)、未来(来世、来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

    左侧为过去 佛,即燃灯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得名。

    亦说释迦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

    弥勒是释迦之后将为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佛殿两侧各九尊罗汉。佛坛背后是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立于普陀洛枷山海之间。

    配殿 大殿的东西两侧配殿是枷蓝殿与祖师殿。 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简称。

    是“僧园”之意。这里的伽蓝特指“祗树给孤独园”,是释伽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场所。

    伽蓝殿供波斯匿王和他的太子祗陀,还有给孤独长者。相传“祗树给孤独园”是给孤独长者用金钱购置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园,建筑了“祗园精舍”,释迦说法的道场。

    除了这三位护持佛法建立枷蓝的善士外,殿内两侧还有供美音、梵音、天鼓等十八位枷蓝神的,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 法堂 大殿的后面为法堂,也叫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的地方,它是佛寺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也供佛像,但主要设法座。法座亦称狮子座,堂中设高台,中置坐椅,供法师演说佛法之用。

    法座后挂象征释迦说法传道的图像。法座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像。

    下设香案,供置香花,两侧列置听法席位。 藏经阁 法堂之后是藏经阁,藏大量书籍,一般不对外开放。

    寺庙建筑布局图 庄严与供具 寺院殿堂布置除各类佛像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庄严和供具。所谓庄严就是以示庄重严肃的装饰。

    中国佛殿之庄严主要为宝盖、幢、幡、欢门等。 宝盖又称天盖。

    殿堂所供本尊佛像有宝盖,佛经称华盖。一般以木材、金属或丝织之材料制成。

    幢,又称宝幢,为佛、菩萨的庄严标帜。用以表麾众生,制魔众。

    一般以绢、布等制成。幢身周围置八个或十个间隔,下附四垂帛,或绣宝生如来、地藏菩萨等像,或加彩画,头上安宝珠。

    每一佛前多置四柱宝幢,或绕宝盖而悬置。 幡,又称胜幡。

    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之庄严,它犹如大将的旌旗。幢下长。

    5.寺庙属于道教建筑

    小红同学的说法不正确,寺庙不单指道教建筑。

    寺: 创字会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确,不容猜疑变化。寺通“侍”(侍候)与“是”,原为皇帝(圣贤位)下的最高—级办事机构(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处,做事,只需敬顺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佛陀入世中国教化世人的办事管理机构,系皇帝直接接引并侍服于宫廷,故亦称佛寺。所以宫延、寺院建筑与园林之相,系出—脉。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顺理即化。

    庙: 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通“妙”也。

    寺庙: 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文庙(如孔庙)、武庙(如关帝庙)、泰山岱岳庙、嵩山嵩岳庙、太庙(皇帝祖庙),各地还有祭社(土地)稷(农神)的庙,都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原构与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

    佛寺、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寺、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汉语称为 “浮屠”。汉族工匠用汉式楼阁建筑的构架技术修成佛塔式样,称为汉式塔,有木塔、石塔、砖塔、铁塔等。

    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五当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碧霞祠等。

    儒家则称之为“庙”、“宫”、“坛”,如孔庙、文庙、天坛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祠”,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南岳庙、北岳庙、岱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 乃当之不愧。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在上古时代,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一座寺庙来供奉他们的守护神。而多数的城市都会有多座寺庙来供奉其他的神明。而到了现代,寺庙变成了一个礼拜的地方,像是礼拜堂以及教堂。在上古时代的社会中,寺庙被认为是神的居住地。信徒们会带食物、香料、稀有物等贡品来到寺庙,当做是对神明的敬意以及尊重。寺庙存在城中可以带给人们平和的效果,通常有智慧的领导人都会在城市开始成长时尽快地设置寺庙。

    6.举例说明宗教建筑特色和建筑内涵

    韩国是一个佛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国家,在韩国的文物和宝物中,据说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佛教文物,而大部分宝物都保存在寺院里,寺院的建筑更是韩国建筑艺术的精髓。

    虽然因宗派的不同,各寺院的建筑各具特色,但它们主体上都保持了佛教传统的建筑风格。 如上文所述,韩国天台宗重兴仅有几十年的时间,此前500多年,韩国没有一所天台宗的寺院。

    但在重兴至今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天台宗在韩国建起了两百多所寺院。在韩国佛教圣地中,天台宗寺院以宏大庄严著称。

    赵朴老1993年访问韩国参观釜山三光寺时,惊叹地说:“看了三光寺,才让人领略到佛教大雄大力的雄伟气概。”本文将重点介绍韩国天台宗总本山救仁寺、城市中心的最大寺院釜山三光寺、首都汉城佛教综合会馆观门寺等几所天台宗的代表寺院,使大家对韩国天台宗寺院的概况以及天台宗在当今韩国佛教发展中的地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韩国天台宗总本山救仁寺 1、救仁寺的历史渊源及寺院建筑 小白山救仁寺是韩国天台宗总本山,由上月圆觉禅师创建,是韩国两百多万天台宗徒的主要修行道场。小白山海拔1430米,以国望峰为中心,山峰连绵,气势雄伟;莲花峰下,层峦叠嶂,状如莲花,故此地亦名莲花地。

    上月圆觉禅师于1945年在小白山莲花地开创天台宗根本道场,本着“救济亿万苍生、大行仁义之道”的宗旨将该寺命名为救仁寺。 救仁寺最初只有上月圆觉禅师用藤条盖起的三间草房,以后在三间草房的基址上建起了五层大法堂,并建有总务大厦、一柱门、三宝堂、光明堂、兜率庵、观音殿、度香堂、仁光堂、藏文堂、关圣堂、香积堂、祖师殿等。

    寺内装备现代化设施,五层大法堂可以同时容纳一万人修行,成为韩国最大的观音灵感道场和韩国佛教寺刹中享有盛誉的佛教圣地。 救仁寺的建筑物主要有: (1)上月圆觉祖师法语碑和祖师碑 上月圆觉祖师法语碑上刻有上月禅师一生说法的精要,文简意深,含摄佛法精义,贯通天台妙旨,是对上月圆觉禅师一生教化法语的总结。

    上月禅师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救度亿万苍生,重兴了因朝鲜王朝的排佛政策而湮没长达五百多年的天台宗。天台宗徒为了纪念上月禅师的恩德和铭记祖师的教诲,于救仁寺山门右侧修建了祖师纪念碑,记述了上月禅师的生涯和主要行迹。

    (2)一柱门和天王殿 一柱门是进入救仁寺的第一道门,按传统的寺院建筑风格,采用现代建筑精湛的工艺,做工精巧,建筑宏伟,气势磅礴,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的特色。 天王殿是救仁寺的第二道门,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以守护伽蓝,护持道场。

    (3)五层大法堂 救仁寺的五层大法堂,是韩国最大的法堂之一,于1980年4月竣工。五层大法堂是韩国天台宗第二代宗正南大忠宗师秉承上月圆觉禅师生前的遗志,在上月祖师亲手建造并于此修行的三间草屋的遗址上修建的。

    五层大法堂的第一层是僧房;第二层是僧人生活的空间;三、四层是信徒的祈祷室;第五层是韩国最大的说法宝殿,殿内供奉三尊庄严雄伟的佛菩萨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后面是一幅木雕帧画,独具一格。 (4)度香堂和观音殿 度香堂是僧众举行重要仪式及存放供品的地方。

    作为观音道场的救仁寺,观音殿自然是十方信众和善男信女虔诚祈祷和礼拜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每当心存烦恼困惑的众生来到观音殿,面对庄严的观音菩萨圣像虔诚祈祷,总会得到灵感,使得心地清凉,善愿成就。

    因此,以观音道场著称的救仁寺成了韩国佛教的圣地之一。 (5)仁光堂和总务院大厦 仁光堂一共五层,于1987年落成,是为僧众和信徒学习而修建的的多功能大讲堂,内有大礼堂、信徒祈祷室、读书室等。

    四层和五层也作为招待来访的国内外贵宾的接待室。 总务院大厦一共三层,是天台宗的综合行政大楼,管理着天台宗两百多所寺院和两百多万信徒的弘法和教化工作。

    一层是为信徒服务的介绍所,二层是总务院办公室,三层是总务院长办公室和会议室。 (6)寂灭宝宫和舍利石塔 寂灭宝宫是安奉上月圆觉禅师的地方,是韩国天台宗徒必须参拜的圣地之一。

    上月圆觉禅师圆寂后,嘱咐将他的遗体埋葬保存,不要火化。所以,其门人选择在小白山九峰八门中延绵入云的第四峰——迎秋峰(一名鹰峰或兜率峰)的峰顶上建了寂灭宝宫。

    五层大法堂前建有三层石塔,塔内供奉着第二代宗正南大忠宗师于1993年亲自从印度请来的佛陀真身舍利。南大忠宗师在访问印度只园精舍时,遇见一位有缘人,赠给南大忠宗师一粒佛舍利。

    为了奉安佛陀的真身舍利,所以在救仁寺建起三层舍利石塔。 舍利塔的建造十分独特,雕刻了动物中力量最大而又极为伶俐的三只大象作为塔基,在塔身上雕刻《法华经》,这种独一无二的造型是其他寺院看不到的。

    2、救仁寺僧人的学修、教化及生活 韩国天台宗十分重视僧人的教育培养工作。要成为天台宗的僧人是十分不容易的,要经过各种考验和考试,达到一定要求之后才被许可出家。

    入山是成为天台宗僧人的第一步。入救仁寺后,从赐予法名到受戒这段时期的生活,韩国佛教界普遍称为“行者”。

    在受十戒之前,要学习佛教教理和思想,。

    寺院建筑有关情况说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