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妙玉评语

1.对妙玉的简单评价
妙玉是书香门第,她的家庭和贾家有着很深的交情,王夫人曾经下帖子请她,并且她曾经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套官窑茶杯(是这个名吧?)送给刘姥姥.在曹最初的构思应该是在贾家被抄家后,通过这两件证物将妙玉牵连了出来,有一个权贵,有可能是某位王爷借此要挟妙玉,妙玉为了保住宝玉的性命,被迫南下,到了王爷家中,保住了宝玉和史湘云的性命,让他们度过残生。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写她的地方不多,但是不难看处在曹雪芹心里是很喜欢这位女性的,对她很钟爱,她和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才是与宝玉密切联系的四个人。
"曹雪芹在第五回的判词和《世难容》曲里写得很清楚,她是“美玉无瑕”,她是一块美玉陷在了污泥里面,她没有“玉碎”也就是并没有成为“碎玉”;她以屈从“枯骨”的代价,使贾宝玉和史湘云历经艰难困苦以后重新遇合,得以最后共渡残生。你说这样一个女性,多高尚啊!这样一个女性在贾宝玉一生当中占据一个重要地位,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这样一个女性,你如果看了八十回后的内容,如果真有这样的文字,你就会觉得,她被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一个成员当然够格,甚至她排在第六,也是顺理成章的。"——引自刘心武《红2》
2.对红楼梦中的妙玉怎么评价
电视剧《红楼梦》中妙玉 妙玉讨人嫌 只用1000多字,便塑造出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并给阅读者留下极其广阔的想像空间,这是我们不能不膺服老祖宗曹雪芹的地方。
我指的是他笔下的妙玉。在“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妙玉排名第六,比王熙凤还靠前,是惟一一个既无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血统,又并非嫁给这四族任何一家做媳妇的女性。
在现在可以看到的真本《红楼梦》(绝大多数情况下,它的第一符码是《石头记》)里,妙玉的“正传”,只有第四十一回中的1000多字——按庚辰本逐字计算,是1325字;这段文字现存各抄本字数似无差别,异文也寥寥——虽然第七十六回她还有一次亮相,但那段情节里的主角是林黛玉和史湘云,只能作为她的“别传”看。其余与她有关的文字,都属“暗场”,而且把元妃省亲时“忽见山环佛寺,忙……焚香拜佛……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的含混交代也计算在内,统共也不过四次。
在1325字的妙玉正传里,妙玉的性格主要是通过十次“台词”体现出来的,共321字。其中最凸现她性格的,是黛玉问她:“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她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不用多分析,读者试把这些字句读上两遍,一个天性怪僻的人物,已恍在眼前。 前几天和王蒙通电话,他问我正在做什么,我说正写“红学”探佚小说《妙玉之死》。
他很直率地说出他的直觉:“我讨厌妙玉。”我想如果曹雪芹能听见这样的考语,会很得意。
他仅用了1325个汉字,便能使阅读者在情感上有所付出。其实在真本《红楼梦》即前八十回的脂评抄本里,曹雪芹已通过书中另外的人物,表达过妙玉一定会为人所厌的性格悲剧。
一次是第五十回,李纨宣布:“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一次是六十三回,与妙玉曾为邻十年,号称与妙玉乃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的邢岫烟,虽然对妙玉的来历和想法提供了一些信息诠释,却也批判她“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不过,许多读者嫌厌妙玉,是受了高鹗续书的影响。按高鹗的思路,妙玉是个“假正经”。
早在清朝,如裕瑞这样的评家,就看出来高续是违背曹雪芹原意的,他在《枣窗闲笔》中指出:“伪续四十回……妙玉走火入魔,潇湘馆鬼哭等处,皆大杀风景。”今周汝昌先生更指出:“妙玉是雪芹书中抱着悲愤心情而重彩描绘的一个最重要最奇特的女性……乃是一个异样高洁(虽然有点矫俗太过)而不肯丝毫妥协的少女,对她的评价,在全书中恐怕应居首位。”
(见《红楼梦的真故事》)我想周先生的看法是对的,因为在第五回关涉妙玉的《世难容》曲里,明写着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她的结局:“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风尘”在这里是“俗世”而不是“娼门”的意思,“肮脏”在这里要读作kǎng zǎng,是不屈不阿的意思;如果曹雪芹那八十回后的真本尚存,一定会有与第四十一回相呼应,却又把对妙玉的“观感”平衡过来的笔墨,应不至于再产生出对于妙玉的“误读”。这里且不拟就“厌玉”与“尊玉”的两派观点孰是孰非展开讨论。
我想强调的是,曹雪芹在其亲撰的第四十一回“妙玉正传”中,仅用1325个汉字,就活跳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且在人物关系上、悬念设置上、命运结局上,给阅读者留下了那么宽阔的想像空间,以至不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是嫌厌者有其“理”,而珍颂者有其“据”。这样的文笔,实在太了不起了! 现在我们中国内地当代作家,特别是年轻一代中,不少人谈及自身创作所受影响,言必及乔依斯、卡夫卡、福克纳、马奎斯、博尔赫斯、纳博柯夫等等,既是真实状况,也从中体现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营养来源愈趋丰富。
但我觉得,曹雪芹的文笔,实在更应成为我们营养源的首选。毕竟我们是用跟曹雪芹一样的符码——方块汉字——进行写作,上述的“言必及”者,所阅读到的诸西方大家的作品,也大体都是译成方块汉字的“符码重组”,所谓深受启发云云,其实恐怕首先是深受汉译者文风的启发。
我们这些曹雪芹的后人,有谁还能仅用不到1500个方块字,在十次“道白”中,便令一个艺术形象活跳出来,并引出阅读者强烈的感情反应,及对角色命运发展的强烈好奇呢? “回到曹雪芹”,或曰“从曹雪芹再出发”,至少,可以成为一部分中国当代作家的追求吧。 妙玉之谜 妙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居第六位(第五页);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关于她命运暗示的“世难容”一曲,亦安排在涉及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的曲后,仍是第六位,这是很费解的。
金陵十二钗中,只有她一人不属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既非其血统,亦非李纨、秦可卿那种嫁到其中的女子,可是她却不仅名列于基本上由四大家族女性垄断的名册中,并且还排名居中,大有云。
3.对林黛玉的评价600字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本开头题诗最后两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样的血泪之作,后人又曾理解几许.恨不得自己也融入于大观园中,每天感受千姿百态、天真烂漫的女儿国的兴亡盛衰,感受曹公笔下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体会怡红公子的才貌多情,潇湘妃子的多愁善感,宝姑娘的浑厚婉转,风姐的威慑手段,史湘云的开朗豁达,妙玉的孤傲高洁,晴雯的风流灵巧……黛玉,你天资聪颖自矜自重,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却被他人视为目中无人,小肚鸡肠.你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却只有宝玉恸到在上坡上.在咏海棠诗中,“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利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不禁使在场拍案叫绝,被李纨评为风流别致,却屈居含蓄浑厚的蘅芜.在那女儿国般的红楼里,到处是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富贵的装点.而你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超凡:你不奉承,不阿谀,为自己的心而活.你孤标傲世,如一只凌寒的梅,绝艳中带着不屈的倔强,皑皑白雪中,展示着独有的魅力与纯洁.你的美,你的情,尽落红尘间,可几人领略你刻薄中的坚;几人看懂你荷锄葬花魂,几人望着你单薄柔弱身看得到你梅般傲骨凌寒,几人望着你浅笑花丛间而读懂了你诗情文采灿烂背后的心酸.红楼一梦,梦醒之后,面对着浮躁的世界,这个令人伤心的世界,我又能奈何?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令人难以逾越的沟壑.放眼四望,天下之大,竟无我容身之所.于是,我又回来了,回到这理想的国度,回到这女儿的家园,回到这温情的梦境.如果可能,我愿意付出我一生的年华,守侯着这温情的梦.。
4.评价一下妙玉
妙玉虽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儿。她的师父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强人劫持受辱。这是她预言不灵呢,还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才被请到了贾府的栊翠庵。这使她与贾府的公子小姐有机会生出俗缘。
从禀性上说,妙玉是个极其高洁的女尼,仅看喝茶的方式即可证明:妙玉沏茶用的水是从梅花上收的雪溶化的;刘老老用她的杯子尝了口茶,她便嫌脏弃掷;到惜春处闲坐,她竟自己带上茶具。由此观之,妙玉的行为也确实不入俗人的眼。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邢岫烟幼时曾妙玉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未必真心推重岫烟。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妙玉与她在一起谈经论佛可以,但要进行心灵交流,妙玉恐怕还认为惜春差一截。黛玉本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洁与孤僻又胜黛玉三分,以致黛玉也有了远妙玉之意;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他对妙玉有都不敢有这种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闪念,他也会视为罪过,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敬重之情。这样看来,宝玉对妙玉的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正值青春芳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年龄周围却没有一个朋友,她独守静庵,心中孤苦可知。
说她孤苦,是因为她心中尘念未绝。尘念未绝,宝玉过生日,她才送去贺帖;宝玉到她庵中吃茶,她才递过了自己的杯子;与宝玉闲谈,她才免不了耳热心跳。她庵里的梅花,别人要不来,宝玉一讨即得……“云空未必空”,妙玉到底还做不到一了百了。
“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妙玉超乎寻常的高洁,使她隔绝了与世人的心灵交流。她的雅洁,并不为尘世所容,所以曹雪芹给她设计了个“金玉之质终陷泥淖”的命运。
5.曹雪芹如何评价妙玉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贾宝玉一生中的女子很多。
但最为密切的有五位,她们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和袭人。黛玉是他的红颜知己;宝钗是他拜了堂的妻子;湘云是他的第二个妻子;袭人虽是他的贴心丫鬟但也是他的“一条腿”(哈哈,现代词)。
而妙玉则是和宝玉气味相投的一个,她深深暗恋着宝玉?曹雪芹对妙玉的描写不多,但对妙玉的刻画相当成功。 贾母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
妙玉迎上接待他们。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说:“知道。
这是老君眉。” 这是妙玉出场的第一句话。
从中可以看出贾府与妙玉的关系。贾母知道妙玉的待客方式,同样妙玉也知道贾母的嗜好。
暗示了他们两家不是一般的关系。妙玉是来自苏州带发修行的尼姑,原来也是宦家小姐。
住在大观园中的栊翠庵,依附权门,受贾府的给养(为什么?)。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
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递与刘姥姥一口吃尽。
这是妙玉出场的第二句话。古时的人喝茶很讲究的,泡茶一般要用旧年蠲的雨水。
妙玉叫上黛玉和宝钗随她出去,宝玉也随后跟来。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
妙玉忙命道婆:“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这是妙玉出场的第三句话。
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妙玉嫌脏不要了。可见妙玉之洁净、刻薄、势利眼。
妙玉又另拿出两只很珍贵的杯来,斟好茶,一杯递与宝钗,一杯递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不难看出妙玉和黛玉、宝钗的关系密切。特别是对宝玉更进了一步。
刚不久,刘姥姥吃过的杯子,嫌脏不要,则用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给宝玉。是不是有间接接吻之意?同时也展示了妙玉原来的家庭出身地位比宝玉不低,家里收藏的宝贝比贾府不少。
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逐又寻出一个希奇古怪的杯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
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宝玉细细吃了,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
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妙语连珠,诙谐随意。妙玉是一个高傲、孤僻的人,能有这样的气氛,真是难得!逐又寻出一个希奇古怪的杯出来,而且就剩了这一个了。
正因为妙玉的高傲,她不会像其他女孩一样嗲声嗲气地撒娇。她对宝玉则采取随和和独一的方式来引起宝玉的注意。
妙玉之聪明在于她懂得宝玉是“混世魔王”不爱撒娇那一套。 妙玉品茶很讲究,一套一套的。
回想起我喝茶,同宝玉差不多,也是“饮牛饮骡了”哈哈!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黛玉知他天性怪癖,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黛玉碰到对手了,哈哈!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
你可道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有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杂碎了也不能给他。
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
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
妙玉前面的对话,都是直言直语。惟独宝玉的这番提议,她想了一想。
因为是宝玉提出来的,假若是宝钗和黛玉提出来的,她会想一想吗?黛玉被她气走了!宝钗是个不多事的人。惟独宝玉可这么提议。
她虽然不心甘,但她还是顺从了宝玉的提议;宝玉也很体贴妙玉。他们是不是心心相印?是不是有情恋?。
6.妙玉的人物评价
正册判词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花语-红梅花
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自评
(邢岫烟转述)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
他评
林之孝家的: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
王夫人:他既是宦家小姐,自然要傲些。
贾宝玉:他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
邢岫烟: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李纨: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惜春: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
贾环: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他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王希廉:妙玉拉宝钗、黛玉衣襟,心中非无宝玉,只是不好拉耳!若心中无宝玉,因何刘姥姥吃的茶杯,便嫌腌脏不要,自己常吃得绿玉斗,便斟茶与宝玉,又寻出竹根大海来,且肯将成窖茶杯给与宝玉,听他转给刘姥姥。是作者皮里阳秋,不可不知。妙玉向宝玉说“你独来我不肯给你吃”,是假撇清语,转觉欲盖弥彰。(第41回)
四十一回中妙玉说宝玉若一个人来,不给茶吃。何以红梅花宝玉一人去偏能折来。且又去第二次分送各人一枝。可见妙玉心中爱宝玉殊甚。前说不给茶吃是假撇清,此番分送红梅亦是假掩饰。”(第50回)
姚燮:妙玉于芳洁中别饶春色,雪里红梅,正是此义。
涂瀛:妙玉之劫也,其去也。去而何以言劫?混也。何混乎尔?所以卸当事之责,而重劫盗之罪也。何言乎卸当事之责,而重劫盗之罪也?妙玉壁立万仞,有天子不臣、诸侯不友之概,而为包勇所窘辱矣。其去也,有恨之不早者矣。而适芸林当权、劫盗闹事之日。以情论,失物为轻,失人为重;以案论,劫财为重,劫人为轻。相与就轻而避重,则莫若混诸劫。此贾芸林之孝,妆点成文,而记事者故作疑阵也。不然,其师神于数者,岂有劝之在京,以待强盗为结果乎?且云以胁死矣。而幻境重游,独不得见一面,抑又何也?然则其去也,非劫也。读花人曰:殆《易》所谓“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者欤。其来也,吾占诸凤;其去也,吾象诸龙。
脂砚斋:妙玉尼之怪,图名。(戚序本第41回)
盖妙玉虽以清静无为自守,而怪洁之癖未免有过,老妪只污得一杯,见而勿用。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庚辰本第77回)
7.大家对妙玉的评价
我觉得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并不为过,但没有真正看破红尘。
看破红尘的人就像那一僧一道,并不会表现的那么强烈的孤芳自赏、恃才傲物。她的性格多少有些像现在一些孩子性格,有些叛逆、有些偏执。
由于少时出家自然也就把这种性格融入在自身身份上,就她说古今只有两句诗是好的就能感觉出来。 惜春性格与她不完全相同,感觉相对忧患意识比较强,容易灰心。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他总是比别人更容易烦恼、更容易灰心。孔孟之道如粮食老庄像药石,而佛教更像补药,惜春参不透当时所谓的仁义道德、也没有能力靠老庄拨乱反正,满心的困惑青灯古佛作为寄托也很正常。
加之惜春的岁数小,看到了三春的下场最后出家成了理所当然也无可奈何。看破三春却未必看破红尘,是我对她的评语。
她们两个总算有共同语言,而且有共同语言的人不多,自然关系也比较好说到知己2字却未必。妙玉希望宝玉是知己,就像很多男子都希望有红颜知己一样。
但是实际宝玉成为不了妙玉的真正知己,倒是我觉得黛玉才会跟她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呵呵。
8.关于妙玉的长篇评论
论妙玉 小说第七十 六回,写黛玉和湘云深夜联诗,妙玉走来窃听,共感哀凄,最后她自己一挥而就地给她俩续 完诗篇,诗句中有诸如“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 , 木怪虎狼蹲”之句。
写大观园景物而用了“露浓”“霜重”“神鬼”“虎狼”等词语,这正 和林黛玉身居大观园而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样,都是写出了他们生 命历程的凄苦和凶险。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气质”还是“才华”来看,妙玉都是和黛玉属 于同一类型的。
明乎此,也就不难明白妙玉为什么独对宝黛另眼相待的原因。因此,与其说 她给宝玉送寿帖是掺杂着什么暧昧的感情,不如说这是把宝玉视为知己的一种纯洁的表示。
正因为其纯洁,故即便是遇着自己心爱的少女就要滥施爱情的宝玉,面对着这株天边芳 草 、雪里红梅也只能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宝玉对其敬而远之、欲亲近而又不敢造次的态度 ,我们也可看到妙玉气质的纯洁。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心性高洁”、“气质美如兰”的少女,其最后的命运又如何呢?现 在我们所见到的后四十回续书,是写宝玉看妙玉和惜春下棋,致使妙玉心动脸红,因而回到 庵里坐禅时丧失了镇压自己的力量,乃至“走火入邪魔”,最后终至被盗贼劫走,途中被杀 。这一悲剧性的处理虽然大致和判词及《世难容》曲的描写似相符合,但其中对原意又多有 歪曲。
按照现续书的描写,妙玉是因为自己情欲未断,因而内虚外乘,先有邪魔缠扰,后被 盗贼劫走的。其结论是要人“一念不生”,真正达到“洁”和“空”的境界。
这样的艺术处 理实际上是把妙玉当作一个伪善者而给予恶果的惩罚。有些论者之所以会产生妙玉矫情做作 的感觉,大概正和续书的这种艺术处理有关系。
然而,这却是不符合原作意图的。我们看曹 雪芹写的判词和《世难容》曲,他对妙玉实际上是抱着极大的赞美和同情来写的。
所谓“气 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所谓“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所谓“可叹这,青灯古殿人 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 陷”。这些都强烈地倾注了原作者对他笔下这个人物的赞赏、同情和悲悯,而丝毫也看不出 他要把这个人物作为一个伪善者而 给以恶果的惩罚。
当然,我们今天对妙玉原来的结局已 很 难详考,不过根据她的判词、《世难容》曲以及脂批所透露的情况来看,她应该是随着贾府 的败落被迫而流落“风尘”,并一度至“瓜洲渡口”一带,在尘世中强命挣扎,终于陷于“ 淖泥”之中(可能是沦为妓女),结果“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这里,她的违背自身心愿 而流落“风尘”,并不是因为她本身“情欲未断”的结果,而是由于四大家族的衰亡,即使 一个青年女尼也难以洁身自保!也就是说,妙玉的悲剧并不是她自身造成的,而是那个吃人 的社会造成的;这场悲剧也不是某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而是和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曹雪芹笔下的妙玉,是个“出身不凡,心性高洁”的青 年女尼。她并不是被封建社会所排挤出来的,而是为这个社会所舍弃的;她也决不是一个遁 入空门的伪善者,而是一个以高洁为防身的武器,抗争那污浊社会的反抗者。
虽然她的高洁 未免有太过之嫌,然而在那个时代和那种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她的悲剧决不应该是上 帝给一个伪善者以恶果的惩罚,而应该是一个“心性高洁”的反抗者最终为黑暗社会所不容 ! 在所有住进大观园的人当中,恐怕谁都不象妙玉进园的理由这样特殊。
她和贾府无亲 无故,素昧平生,仅仅是因为元春省亲,需要一种高雅的点缀装饰,因而使她成了这样的大 观园的点缀物。然而,这实际上只是作者为要安排妙玉进园的一种表面理由,正如为要安排 她入都,便让她随师父看贝叶经文一样。
而作者之所以要塑造这样一个青年女尼的悲剧典型 ,其用意远要比此深刻得多。 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典型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荣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四大 家族的衰亡史。为了表现这个主题,作者极力描写了这个家族当初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之盛”,以及这个家族在政治斗争中败落下来后“子孙流散”“破家灭族”的悲惨景况。
通 过这种强烈的前后对照,使人深感人世间的沧桑变化,看到了没落贵族阶级无可挽回地走向 灭亡的历史命运。这里,无论是当初的“盛”还是后来的“败”,都是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件 和人物命运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例如当初的盛,主要就是围绕元春省亲来表现的。而后来的 “败”,则是通过一系列人物的悲惨结局特别是十二钗的悲惨结局来表现的。
而妙玉这个人 物,正是和四大家族的兴衰相始终的。她的当初进园,就是作为元春省亲的一种高雅的点缀 物;而后来随着贾府的大厦倾倒,她也跟着一齐倒了霉,做了这个家族无为的牺牲品。
从盛 时的点缀物到败后的牺牲品,这就是妙玉走过的一段道路。这段道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 封建家族由兴到衰的过程。
因此,作者之所以要塑造这样一个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