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陈丹青演讲稿

    1.陈丹青最值得一读的文章是哪一篇

    我最爱的两个中国杂文家都是画家,其中之一就是陈丹青。《退步集》中那篇《中国人为什么画油画》,写得荡气回肠,最后结尾的那句“我不知道”,说得是气壮山河。而《退步集续编》延续了上一本书的风格。这些年来,我看他谈油画、谈教育、谈音乐,他以一个画家的身份对文化所作的评论,在我看来,着实让很多文化评论家汗颜。或许正是因为他以圈外人的身份,才不会有怕得罪人的顾虑,才有说真话的勇气。

    推荐理由:不怕得罪人、说真话,拥有这两项品质的腕级文化人物,中国还能有几个呢?

    2.让每个人都能看的起病的演讲稿

    有人认为: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标志并不在于拥有多少高楼大厦,拥有多少高科技产品,而关键在于是否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

    以此来反思中国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从五四运动中用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改造,到新中国成立追求独立富强的坎坷历程,90年来,我们的国家一步步走向富强、文明。然而,国民的公民意识究竟有了多大的提高?答案可能是不容乐观的。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一重要问题。 公民意识源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源自对他人、对社会的深深关怀。

    去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国民间蕴藏的无比巨大的正义力量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公民意识、责任意识一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有人甚至把2008称为“中国公民社会元年”。同样的是,今年在为庄培尧同学捐款的活动中,无数师生、家长,无数兄弟学校、无数社会人士用他们的善良感动着我们。

    我们的爱心,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似乎总是在与危难的搏斗中表现得特别强烈,可是,却又常常像白岩松所说:“如潮水般袭来,又如潮水般退去”——在常态的社会生活中表现不出来。我始终忘不了这一幕:一位平时表现非常随便的同学把捐款投进捐款箱时眼含热泪的表情,为什么我们心底的善良不能转化为持之以恒、无所不在的善举? 画家陈丹青曾经说过:“中国有老百姓,但没有公民;有人口,但没有现代人。”

    善良的老百姓不等于有责任感的公民,有现代化包装的人不等于现代人。现代公民的意义在于对责任的自觉,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危难关头的挺身而出,也体现在平凡琐碎中的默默坚守;不仅体现在有所不为的洁身自好,也体现在有所必为的主动担当。

    有一位同学,高考成绩很好。商家找到他,希望他做广告代言。

    同学家庭贫困,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没用过这个产品,不希望对别人造成误导。”老师特别激动,说:“我们培养出的孩子,就应该是这样子!”学生的拒绝、老师的激动,宣告了一位伟大公民的诞生。

    真正的公民就是在这样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有位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距离是说与做之间的距离。

    我们许多同学的责任感似乎只是停留在愤青的水平上,但真正的负责任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从一个盲目的批判者到理性的批判者是一种进步,从一个理性的批判者到一个积极的行动者和建设者更是一种进步。

    在我们的社会和校园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个别同学打完球后在篮球架下留下一堆垃圾,个别同学打扫卫生草草了事,个别同学沉迷于电脑游戏等等,种种不良现象让每一位热爱金中的人都感到痛心。金中的学生不应该是这样一个层次,要说所有的金中学生在将来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那也许不大可能。

    但我相信每一位金中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公民,都能成为社会的正义力量。在公民的成长历程中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尽可能不给别人添麻烦;第二个层次:让别人因你的存在感到幸福。

    举例来说,不乱扔垃圾,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规则是第一个层次;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以积极的行动影响社会则是第二个层次。 只有行动起来,才可能真正改变社会,也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公民。

    高考期间,高二年级的同学们奔赴几十个工作岗位进行了职业体验活动,我们希望通过体验培养同学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积极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活动只是个开始。

    实际上,我们身边的很多师生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积极地参加各种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他们以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行动精神影响着周围的人们。许多老师利用节假日到贫困地区和社区支教;高二(1)班的同学们用爱心伞在雨天给师生们带来了一片晴空;在原高一(13)班张梦婕同学的热心联系和校团委学生会的发动下,高一、高二全体同学为南京脑科医院儿童病房的孩子们捐赠了大量图书、文具和玩具,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公民的真正含义。

    英国诗人约翰·堂恩曾说:“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肩负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我深信:每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公民。

    3.写画家或音乐家的作文

    画家陈丹青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并自习绘画.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留任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华的油画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画圈仍存在着“陈丹青情结”.“西藏组画”被公认为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及文艺界引起很大轰动,持续获得广泛的关注、评论、研究与影响.《西藏组画》对当时长期盛行并严重教条化的主题性创作模式发生冲击,被认为是中国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点.而他对写实能力的熟练把握,对欧洲古典油画语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于油画传统手法的观众佩服不已.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作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之一,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2004年末提交了辞去清华美院教授职务的辞职报告. 陈丹青是80年代在画坛产生较大影响的青年油画家.1980年他创作的《西藏组画》较早开始摆脱俄罗斯—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展的影响,追求用传统西欧油画的写实手法来表达对现代生活、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真实感受.陈丹青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画风细腻,感情真挚,思维敏锐,有着一种稳定和深沉的力量.—摘自《中国油画展280年》画集 油画作品陈丹青的画令人爱看,耐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百看不厌的境地.——冯法祀(中央美术学院 油画教授) 人道情感和人格力量是陈丹青艺术中主要的艺术底蕴,这是他本人情感品格的自然体现,浸透了他的自身经历,包含着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理解、怜悯和尊重.这种人道情感个人格力量赋予他的作品以辉煌和崇高的意义.。

    4.关于《生而闪耀》的演讲稿

    生而闪耀 从人类仰望星空那一刻起,第一个也是最复杂的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而活,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先慢慢想,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也许你听过,是有关三文鱼的。

    三文鱼的一生令人惊叹!三文鱼的回流是每四年一次,为什么要回流呢?它要回去产卵,繁衍后代,三文鱼产卵以后,就把这个鱼卵藏刀石子底下,大量鱼卵会其他鱼和鸟类吃掉一部分,幸存下来的变成小鱼,春天来临时便顺流而下,进入淡水湖在度过差不多一年的时光,每四条只有一条能进入大海。然而危险并没有停止,无边无际的太平洋危机重重,他们一边努力的长大,一边面对鲸鱼、海豹的进攻和捕鱼船的威胁。整整四年经历无数艰险,三文鱼长大了,可数量只是出发时的四分之一。

    成熟之后,一种内在的召唤使得它们开始了回家的旅程。十月初,所有成熟的三文鱼在佛雷瑟河口集结,浩浩荡荡游向它们的出生地。自进入河口开始,它们就不再吃任何东西,全力赶路,逆流而上将会消耗掉它们几乎所有的能量和体力。它们要不断从水面上跃起以闯过一个个急流和险滩,有些鱼跃到了岸上,变成了其他动物的美食;有些鱼在快要到达目的地之前力竭而亡,和它们一起死去的还有肚子里的几千个鱼卵。只有两千分之一鱼卵能够活下来长大并最终回到产卵地。到达产卵地后,它们不顾休息开始成双成对挖坑产卵授精。在产卵授精完毕后,三文鱼精疲力竭双双死去,结束了只为繁殖下一代而进行的死亡之旅。冬天来临,白雪覆盖了大地,整个世界变得一片静谧,在寂静的河水下面,新的生命开始成长。

    生在原点,死在原点,却有这样的生命历程,这样的四年的生命循环,这样的使命感,震撼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做一条怎样的三文鱼呢?你是从一开始就停止呢,是在中途放弃呢,还是到达终点完成自己的使命呢?你是选择一成不变,还是选择风雨无阻?

    这里,我们又要提到生命的意义,请记住——生而闪耀!

    5.【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作文】

    陈丹青说:假如我们能有勇气承认,则人文素质的低下、人文教育的切迫,是百年革命的深刻报应。

    ——题记中国,位于东亚,是一个具有渊渊五千年历史长河的国家。在这片广阔无垠的黑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一代充满智慧的人,他们礼让、仁义、勤奋、孝顺,智慧与果敢并存。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华夏中国人。百年革命就像一片一望无际的深褐色海洋,它狠心将中国千年传承的美德抹去,古代与现代这两个模糊的概念就只能隔着海洋彼此相望,现代在向前狂奔,古代在缓慢地追赶,却无论如何都追不上。

    我们却美其名曰,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而中国人已经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现代化人民。古代已经衰老了,如同开败的残花,它光辉的年代已经还给了历史,这个年代叫做岁月。

    现代却在茁壮成长,如同春季的笋芽,而成长的背后,却有意无意得丢下了什么。我曾无意间看到一个短片,讲的是一位中国大学生到美国留学拍下的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看法。

    那样自以为是的我信心满满得以为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是一个绝对优异的国家。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女生说:中国人素质很低,我完全无法接受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我对这个国家的骄傲瞬间被这番犀利的讽刺击垮,我完全无法接受中国人竟然被斥责素质低下。我有一个姐姐在美国留学,她有一次打电话给我用不可思议的语气对我说:有一家酒店的花瓶上竟然用中文写着‘不要在花瓶中丢弃垃圾’!这是所谓的现代化的中国人给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冠上的耻辱,难道一定要等到被全世界痛批之后我们,炎黄子孙,才会觉醒吗?放眼望去,那么多国家正在伏案疾书,努力钻研那些被大部分中国人丢弃的东西:人们对于孔子思想从当时的敬仰推崇,到现在的不屑一顾;对于端午重阳这些传统节日从当时的热闹欢腾,到如今的冷冷清清;对于汉字从当时的欣赏珍爱,到当今的草草了事……而外国却设有孔子学院,无数外国人在探寻孔子思想的深沉;韩国正在申请中国的各种文化遗产:端午节、本草纲目、汉字……甚至连孔子、李时珍、西施、中医、活字印刷术等等毋庸置疑源自中国的人与物韩国仍旧在向我们争夺。

    中国人的确没有好好珍惜这些珍宝,任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蒙上尘埃,而等到韩国视为珍宝向我们争抢后我们才有了些许悲愤,这难道不是中国人的失败?中国人不需要从别人的嘴巴里了解自己的面貌,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流的是华夏民族的血液,我们骨子里是蚩尤天皇的灵魂,我们的铮铮傲骨铁胆忠魂,从不需要他人多加评论。可是,那样精忠报国忠肝义胆的中国人,已经被历史归结为过去了。

    现代化的中国人,仍旧是那个不懂礼貌,素质低下,谈吐不雅的中国人。也许这真的是百年革命的报应,清朝腐败的报应,崇洋媚外的报应。

    如果中国想要真正的发展,想要改变世界对中国人的看法,那我们就必须停下我们大迈的步伐,“回归过去”。别让自己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时,只能失落地说:中国曾经是一个全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

    拿破仑说:“那是一头沉睡的雄狮,最好就让它永远沉睡下去吧!”可是,中国人总有一天会苏醒的,就算我们是一头多病的、沉睡的雄狮,但是当我们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陈丹青演讲稿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