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闻时评范文
新闻评论范文,越快越好!
1。
自主性。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者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活动。
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查,逼近真相。 也不是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单个的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的情况。
2。新闻性。
目标的选择是当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3.科学性。
它的威力与魅力建立在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 4,费时、费力、篇幅长、分量重的深度报道。
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编辑本段]新闻报道的格式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 首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 首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
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消息报道的格式。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
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
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①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 1、故事化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2、人文关怀。 “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
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
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3、贴近性。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
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
时事评论范文600字(越多越好!)
如何看待微博问政、舆情汹涌中的政府应对?时事评论背景: 网络舆情背后关联深层问题:第二季度的舆情事件中,固然有“锋芝分手”“李娜夺冠”等娱乐、体育事件,但绝大部分还是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法律、教育、政治等议题,这些议题的背后,无不与深层次的宏大问题相关联。
故宫经历文物失窃、锦旗错字、私人会所一连串风波,文物保护安全性以及“特权机构”监管问题备受质疑。统计局称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与民众真实感受相脱节的统计数据,立即引起舆论哗然。
而以“微博开房局长”、“最牛工商局长”以及“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网络反腐风暴,更成为一部分官员和机构的“噩梦”。李庄案、夏俊峰案、药家鑫案、徐武案这类法律事件的网络传播中,网友的态度凸显出情绪化的特点,并以同情弱者为主要标志。
这种对弱者的同情心态的深层原因是对公权力的强烈不信任。食品安全与价格是拷问民生的两座大山。
短时间内同类问题不断叠加,已然消磨了民众对于解决问题的信心。但如果人们真的失去信心,政府将如何自处?这或许是隐藏在所有问题背后,对政府最为严峻的拷问。
政府舆情应对胜少败多:对于舆情应对,政府不可谓不重视,但“信息不透明,手段不科学,态度不诚恳”却是沈阳总结出的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三大弊病。例如,面对民生问题中的种种质疑,有关部门的回应却常常让人觉得“雾里看花”。
在塑化剂排查中称“抽检的140多份方便面样品,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给人留下无限猜想空间。另外,政府对诸多民生问题的回应“避重就轻”。
菜价上涨,强调“市场规律”“天气原因”,而对利益集团在流通环节中抽取的巨额利润避而不谈;塑化剂被曝光,调查结论语焉不详,却详细列出“媒体黑名单”称其报道在制造紧张情绪。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网络环境下,政府的说辞简直一戳即破,对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毫无裨益,倒添反感。
富士康爆炸、中石化百万酒单等商业事件中,政府不但未能作为公正的第三方角色介入调查,反而成为企业及个人信誉危机“买单人”。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微博问政,舆情汹涌中的政府应对? 首先,政府应明晰角色定位,以“群众路线”进微博。
政府和政府人员都应意识到,微博汇聚了中国最广泛的民意,产生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意见领袖,并时刻酝酿着中国明天的趋向,这不是一片“是非之地”,而是政府坚持群众路线的新天地。而要在微博上赢得草根们的青睐,“打官腔”肯定行不通,进入网络世界,官员必须学会个性化、人性化的表达。
而无论什么形式和载体的问政,官民关系仍然是一个老问题,互信是双方互动的基础。 其次,注重微博规划,网络问政“专业化”。
对官员使用微博进行培训,除了避免“错把微博当QQ”的笑话,更要对微博维护人员进行网络语言、搜索能力、部门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培训。沈阳的建议是,政府微博应拟定一份包括所辖领域意见领袖和活跃草根用户在内的关注名单,面对重大、突发舆情事件时,一方面应考虑公众情绪不执着于辩白,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取得意见领袖的支持来建立舆论“防火墙”。
最后,微博问政要“问”更要“行”,让微博执政常规化,而非“僵尸化”。值得学习的是,近日南京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发一小时内或获取信息的一小时内进行微博发布。
新闻评论范文,越快越好!
1。
自主性。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者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活动。
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查,逼近真相。 也不是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单个的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的情况。
2。新闻性。
目标的选择是当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3.科学性。
它的威力与魅力建立在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 4,费时、费力、篇幅长、分量重的深度报道。
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编辑本段]新闻报道的格式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 首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 首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
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消息报道的格式。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
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
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①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 1、故事化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2、人文关怀。 “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
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
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3、贴近性。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
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从读。
求一篇时事评论范文600字
如何看待微博问政、舆情汹涌中的政府应对?
时事评论背景:
网络舆情背后关联深层问题:第二季度的舆情事件中,固然有“锋芝分手”“李娜夺冠”等娱乐、体育事件,但绝大部分还是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法律、教育、政治等议题,这些议题的背后,无不与深层次的宏大问题相关联。故宫经历文物失窃、锦旗错字、私人会所一连串风波,文物保护安全性以及“特权机构”监管问题备受质疑。统计局称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月支出111元”,与民众真实感受相脱节的统计数据,立即引起舆论哗然。而以“微博开房局长”、“最牛工商局长”以及“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网络反腐风暴,更成为一部分官员和机构的“噩梦”。李庄案、夏俊峰案、药家鑫案、徐武案这类法律事件的网络传播中,网友的态度凸显出情绪化的特点,并以同情弱者为主要标志。这种对弱者的同情心态的深层原因是对公权力的强烈不信任。食品安全与价格是拷问民生的两座大山。短时间内同类问题不断叠加,已然消磨了民众对于解决问题的信心。但如果人们真的失去信心,政府将如何自处?这或许是隐藏在所有问题背后,对政府最为严峻的拷问。
政府舆情应对胜少败多:对于舆情应对,政府不可谓不重视,但“信息不透明,手段不科学,态度不诚恳”却是沈阳总结出的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三大弊病。例如,面对民生问题中的种种质疑,有关部门的回应却常常让人觉得“雾里看花”。在塑化剂排查中称“抽检的140多份方便面样品,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给人留下无限猜想空间。另外,政府对诸多民生问题的回应“避重就轻”。菜价上涨,强调“市场规律”“天气原因”,而对利益集团在流通环节中抽取的巨额利润避而不谈;塑化剂被曝光,调查结论语焉不详,却详细列出“媒体黑名单”称其报道在制造紧张情绪。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网络环境下,政府的说辞简直一戳即破,对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毫无裨益,倒添反感。富士康爆炸、中石化百万酒单等商业事件中,政府不但未能作为公正的第三方角色介入调查,反而成为企业及个人信誉危机“买单人”。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微博问政,舆情汹涌中的政府应对?
首先,政府应明晰角色定位,以“群众路线”进微博。政府和政府人员都应意识到,微博汇聚了中国最广泛的民意,产生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意见领袖,并时刻酝酿着中国明天的趋向,这不是一片“是非之地”,而是政府坚持群众路线的新天地。而要在微博上赢得草根们的青睐,“打官腔”肯定行不通,进入网络世界,官员必须学会个性化、人性化的表达。而无论什么形式和载体的问政,官民关系仍然是一个老问题,互信是双方互动的基础。
其次,注重微博规划,网络问政“专业化”。对官员使用微博进行培训,除了避免“错把微博当QQ”的笑话,更要对微博维护人员进行网络语言、搜索能力、部门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培训。沈阳的建议是,政府微博应拟定一份包括所辖领域意见领袖和活跃草根用户在内的关注名单,面对重大、突发舆情事件时,一方面应考虑公众情绪不执着于辩白,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取得意见领袖的支持来建立舆论“防火墙”。
最后,微博问政要“问”更要“行”,让微博执政常规化,而非“僵尸化”。值得学习的是,近日南京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微博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于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发一小时内或获取信息的一小时内进行微博发布。
求新闻评论的范文5篇
1、中国是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但其实这一项技术已经没有含金量了。别人都做过一遍的东西,再做有什么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航天,不是为了探索宇宙吗?而实际上通过别的国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对宇宙的了解已经超出绕着地球转几圈了,而这次神六发射,带北京学生的作文什么的,又有什么科研价值呢?
2、中国的实力,真的负担得起研究航天技术吗?在大家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有多少人因为贫穷而冻饿致死,有多少病人明明可以康复却无钱看病,有多少孤儿流离失所,又有多少孩子上不起学?与此同时,国家却在花大把大把的金钱用在研究航天上,这对老百姓有何益处呢?那国家既然钱多得无处用,可不可以多为人民着想,给大家多一些社会福利,让为国家发展真正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能得到稍微安定舒适一些的生活呢?
3、最后,可能大家因为“神六”的发射而十分欣喜,觉得这是中国富强的标志,中国扬眉吐气了,云云。但我要说的是,为什么大家都只字不提我上面所提的问题呢?我知道这么说很偏激,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以“神六”发射为代表的此类“面子上好看”的形象工程,是否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某些人乃至中国国民的虚荣心呢?中国表面上与发达国家都相差无几了,然而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正视这些差距,从而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呢?相反地,我们却总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总以为自己国家是“天朝”,不甘心落后为第三世界,于是做出种种假象,仿佛我们真的是一个世界强国,如南极科考,如神六发射。实际上,这对国家真的有好处吗?
以上只是个人愚见,有许多不妥当之处,毕竟本人只是个初中学生,思想还非常幼稚……
战争中取胜或起到威慑力主要是靠重工业,咱们重工业又不太好,出口都主要靠技术含量低、利润薄、全靠劳动力廉价赢得市场地位的轻工业,相比之下,国家还不如多投点钱多培养几个高级技师呢!
我只是觉得没意义啦!就像我没有必要去数自己的头发。
新闻评论范文,要最新的~~~~
文化路一小阳光体育春季运动会结束 五年级五班获得五年级团体总冠军 我校阳光体育春季运动会经过精心的准备,在4月29日正式召开。
经过激烈的比拼,于4月30日在文化路一小的操场上落下帷幕。五年级五班最终以团体分第二(注:用词不当,应该是笔误,改成最高更通顺)而夺得第一名,五年级三班以团体分第二而屈居亚军,五年级六班屈居第三。
五年级五班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他们训练刻苦,素质很高。尤其是陈业鑫,他是五班的主干将,他扔实心球拿下五年级第一,为五班争得了荣誉。
五年级在集体十人跳绳时,他们两分钟跳了九十一下,得了五年级团体冠军,为他们夺得第一起决定性的作用。 五年级三班虽然没有战胜五年级五班,但是他们班也有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如:王子璐。
(注:此处标点不应该要)他(注:应为她)在五年级女子八百米时拿下第一;邵祭亭在五年级四百、八百米双双拿下第一。他们为五年级三班争得了荣誉。
五年级三班位居第二。 五年级六班打败了五年级二班夺得第三名,这多亏了五年级六班的运动健将赵雪纯。
她在五年级女子二百、四百米都获得了第一,为自己班赢得了荣誉(注:此处用词的变化应该表扬一下)。五年级六班位居第三,五年级三班屈居第四名。
这节(注:应为届)春季运动会的宗旨是赛出友谊,赛出风格,特设精神文明奖,分别发给了五年级五班和六班这两个文明集体。
最近的新闻评论作文
犀利哥不犀利 “那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茬子,时尚的日式混搭风……”被网友喻为“犀利哥”的宁波潮人乞丐红遍网络。
一时间各大网络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图片,不仅流传在网友之间,连很多大明星也开始效仿犀利哥的穿着打扮,在不经意间,落魄的乞丐犀利哥竟然成了引领时尚的新宠,这很是让人大跌眼镜。 随着犀利哥的走红,各种意料之中的现象也随之产生。
犀利哥本身是意外蹿红,但是这个“走红”却成功引起了一连串的“跟红”效应。譬如,宁波市政府主动联系救助站寻找犀利哥;犀利哥回家几天,县乡村的干部们都陆续上门慰问;全国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亦提到他;甚至有四名80后向媒体宣称是他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在电脑前疯狂的转帖、顶贴,捧红了犀利哥;更不用提与“犀利哥”相关的商标注册问题。
其实,犀利哥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无法自给自足的弱势群体。乞丐这个职业太过于平常,平常到得不到大众的注意,更无毋庸提社会的救助。
“犀利哥”的出现,却将这个群体以前所未有的受关注程度呈现在众人面前。可若没有网络的吹捧,没有如今红遍亚洲的名气,有多少人会把目光投向他?而随着犀利哥的走红,一切好运从天而降,各种举动与之前对整日在大街上游荡的犀利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犀利哥将城市救助制度的不合法性及不合理性暴露的一览无遗。 而围绕犀利哥产生的各种效应也颇值得深思。
现在已回家的犀利哥显然成为家庭财富梦想的寄托者,他的家人已在联系犀利哥商标拍卖活动。犀利哥的名气招惹每天上百人去他家采访,随着采访人数的递减,家人也在商议趁热打铁,获取剩余“经济效益”。
而引起家里亲戚忽而来往密切的犀利哥,却仍是害怕陌生人的接触。 犀利哥的现象折射的不仅是承重的社会命题、家庭伦理,更有着对浮躁社会下人们对于名利非同一般的热切。
犀利哥似一面无语的镜子映射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若将犀利哥简单的归结为当下网络的产物,太过于片面。
犀利哥的走红与网络的关系密切毋庸置疑,但是即使没有犀利哥的出现,也会有其他“XX哥”或者“XX姐”的出现。犀利哥只是在合适的时间里,以最具娱乐话题的另类时尚元素走红。
而这些热捧犀利哥的网络推手与其说是追捧时尚焦点,不如说是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在当下“典型”之于“非典型”的吸引力在网络的推动下无形地扩张地N倍。
而围绕在犀利哥周围的各种现象就像是一次总结汇演,而参演的包括政府、网民、家属、社会上具有“传播义务的传者”与“扶助义务的救者”。这些群体在犀利哥事件如此红火之前可能在关注若干个其他事件,在网络与现实里肆意参演种种角色。
一张张曾在网络或现实围观犀利哥的脸孔,如今也在进行着渐变,变得朦胧与模糊。在犀利哥越来越多的生活照、视频在网络、电视上过度曝光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表示失望与无趣,“犀利哥不再犀利”。
围绕着犀利哥的事件,最无辜的人是犀利哥,甚至说他是受害者也不为过。有人会说如果没有网络的走红,犀利哥怎么可能回家,现在没准还在流浪乞讨呢。
这是一个社会命题,若犀利哥没有走红,现在依然持续以往的生活方式,只能凸显社会救助制度的不完善,作为一个精神障碍的人,犀利哥完全符合救助条例。可是他在长期的生活中并没有 感受到应有的救助义务,反而相当害怕去救助站。
而犀利哥其他的生活照(譬如穿女人衣服的照片)在网络上并没有出现。与犀利哥身份毫不搭边的娱乐时尚元素,使他走红,而社会各方面的反应只能让人感慨:这个反射弧似乎太长了点,反射周期太大了点。
对于默默无闻的程国荣(犀利哥本名),整个社会采取集体无视;对于走红的犀利哥,各个群体纷纷伸出援手,分“红火”的一杯羹。 犀利哥的事件是一个现实问题,它背后的是一个需要社会救助的群体。
但是因为注入太多娱乐元素,反而让它失去本身的沉重,亦让人忽视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娱乐外衣的包裹下,并没有任何一方受到批评与指责,因为事件一旦娱乐化,所有的命题毫无严肃可言,嘻嘻哈哈一通,就要过去了。
网络上,另两名新人“深邃哥”、“雪碧哥”开始火了。 在这个日益浮躁不安的社会,在网络造星运动日益流行的今天,在所有事情逐渐娱乐化的表象下,如果连责任都被娱乐掩盖,不知道日臻完善的政府监督责任与舆论导向作用还有没有存在的空间。
娱乐不该至死,娱乐的泡沫始终救治不了社会的弊端,如果将娱乐进行到底,被蒙蔽的只能是世人。过于娱乐化,过于跟风化,过于将事情不了了之化,在娱乐的年代里,我们需要不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