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渡江节评语

    1.给我说下武汉渡江节

    武汉横渡长江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武汉横渡长江活动历史悠久,久负盛名。

    1934年开始就举行过横渡长江活动。1956年到1966年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12次。

    从此武汉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渡江活动,先后已举行渡江活动29届。搏击长江,征服大江风浪,领略人生真谛,武汉人以这种方式,回报大自然的厚爱。

    武汉地区大型横渡长江活动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 著名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横渡长江因之闻名于世。

    至今,武汉以举办了29届横渡长江活动,并与1991年举办了首届"国际横渡长江节",以"横渡长江"为中心,举行系列商贸交流和大型艺演出等活动。广邀四海嘉宾云集武汉,畅游长江,观光三镇,领略古楚文化,感受今日文明。

    30年代初,近代游泳项目有了较大发展,传统游泳方式受其影响得到相应发展,开始有了横渡江河的竞赛活动。 1934年9月9日,酷爱体育运动的武汉警备旅官兵与体育界人士联手,在武汉举办第一次横渡长江游泳竞赛活动,起点设在武昌汉阳门码头,终点设在汉口三北码头,全程5000米,有44人参加横渡,40人到达终点,张学良将军闻讯赶到,向冠军鞠华强赠送一面刻有“力挽狂澜”的银盾。

    此次横渡长江,两岸参观者众,颇极一时之盛,被当时报刊称为“横渡壮举”。1935年9月22日和1936年8月30日,武汉分别举行了第2届和第3届横渡长江竞赛,起点、终点与首届相同,参与人数有所增加。

    从1956年开始,新中国建国后组织了一年一度的横渡长江竞赛活动。同年5月31日,63岁的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首次畅游长江,游后乘兴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

    武汉于6月24日至30日分批进行首次横渡长江游泳竞赛,名曰“支援解放台湾横渡长江竞赛”。参赛选手共有1952人,其中有21名女选手。

    1958年9月,毛泽东再次畅游长江,1966年7月16日,他以73岁高龄再次畅游长江1小时零5分,游程近30华里,这是从1956年至1966年毛泽东10多次畅游长江,“7·16”也被确定为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全市共有8万人横渡了长江和汉江,对武汉市这一传统群体活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经过主席的大力倡导,武汉市从1956年起到1992年,共举行26届横渡长江游泳竞赛,其中1965年至1968年的四届游程最远,为7000米;1967年参加人数最多,为50000人。

    1993年,武汉首次举办国际渡江节,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加。从1996年后,因长江防汛等原因一度中断4年。

    2001年以“抢渡长江挑战赛”重现江城,并配合“五一”黄金周,将传统的7月16日提早为5月1日举行。 武汉渡江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前—— ·20世纪初(清朝末年),便有渡江活动。

    ·20世纪20年代,武汉高校和市民有渡江活动。 ·1934年9月9日,武汉举办首届渡江竞赛,起点在汉阳门码头,终点在汉口特二区三北码头。

    游程约5000米,49人参加。其后,又举办过两届渡江竞赛。

    新中国成立后—— ·1956年5月31日,时年63岁的毛泽东主席首次在武汉畅游长江。从1956年至1966年,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其间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24日和30日,分两批举行了“武汉市首届横渡长江”竞赛,游程5000米,1958人参加。 ·1966年7月16日,毛主席以73岁高龄再次畅游长江,“7·16”也被确定为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

    ·1956年至1992年,武汉市共举办了26届渡江活动。其中,1965年至1968年的四届游程最远,为7000米;1967年参加人数最多,为50000人。

    ·1993年,武汉首次举办国际渡江节,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加。 ·1996年8月31日,武汉举办第30届渡江活动,此后,因汛期抗洪抢险任务重,渡江活动中断四年,2001年恢复举办后至今。

    2.吕子明白衣渡江的评价

    白衣渡江是一次三国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奇袭战之一。这是吕蒙策划,由吕蒙与陆逊共同实施的针对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将关羽的一次大阴谋。先是吕蒙抱病,推荐陆逊接手军队事务。陆逊以其年少,关羽必不防备,加上托书示弱,关羽为人骄横,自然落到了这个圈套之中。最后关羽在重夺荆州无望之下,只得率领余下残兵退守麦城,最终因弹尽粮绝,被俘被杀。

    总体评价:

    一、从外交意义上看:

    刘备作为江东的盟友,在江东外患严重的情况下,做了一连串不仅足够激怒孙权,而且也令孙权失去安全感的事:

    1、在赤壁大战以后,刘备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取了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和桂阳郡,一举把荆州南部收为己有。

    2、和孙权的妹妹相处得很不和谐。

    3、孙权建议共同进兵取益都,而刘备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加以拒绝。后来,刘备竟然自己单独行动夺了刘璋的地盘。

    4、刘备又进军汉中,做了汉中王,却没在事前和孙权这位盟友有所商谈。

    5、关羽拒绝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孙权的一个儿子,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自比为虎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称孙权为犬就未免太过分了。

    6、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关羽攻打襄阳、樊城,进展颇为顺利,若置之不顾,刘备实力大增,和曹操抗衡,而东吴沦为最弱势的一方,怎么看都是被吞并的命运了。

    二、从战略意义上看:

    吴国在荆州之战前的势力范围小的可怜,当时浙闽沿海为山越蛮夷之地,只有长江中下游弹丸之地可称王化。所谓魏>吴>蜀的版图,是在荆州夺还,孙权称帝之后的形势。而在刘备控制荆州益州时,曹>>刘>>孙(三人当时都未称帝)。

    长江从四川东出到湖北,江流出于崇山峻岭之间,江面若不是狭窄,就是弯曲,一般有险可守。可从湖北开始,江流变得宽阔。若是占据上游,则长江天险与下游共有,顺流而下,势如破竹,很快就可以威胁到下游的核心地带。

    于蜀而言,没有荆州尚能在地形相对封闭的四川盆地中割据,只是失去了与魏抗衡的基地;于魏而言,拿下荆州则可俯视长江,占领东吴,挺进西川,统一中国;而对于东吴而言,东吴立国,所凭仗的是长江天险。而荆州正在长江的上游,没有荆州将无以立国。

    三、结论:

    荆州对于东吴来说如此重要,若是当刘备势力大增的时候,孙权依然没有荆州,天下三分很可能变成两分天下,孙权盘踞江南,毫无发展空间。

    而夺取荆州以后,东吴消除了来自关羽的威胁,全据长江,进可攻,退可守,实力大增,从此开始天下三分。

    3.如何评价刘备携民渡江

    楼主想想,渡江的时候,刘备要地盘没地盘,要军队没军队,都快走投无路了,强敌当前,大祸临头,但仍带上流离百姓而不忍弃,实属难得。

    确有爱民之仁心。说实话,文学上军事上刘备都远不如曹操,《三国演义》也多美化其形象,但刘备确实是个成功者!事业上,他从卖草鞋到当上皇帝!性格上能伸能屈,坚韧不拔!品格上重义气,尊谋士,有爱民之仁心。

    你们想想,刘备那时候那么弱,心机再不好点早就挂了!再说政治里滚爬出来的几个不这样!曹操打挟天子的牌,孙权打江东老本的牌,刘备要啥没啥,就打民心的牌!高!这是刘备的杀手锏!其称帝后一意孤行伐吴,留下了拜笔。综上,刘备是个乱世英雄。

    4.端午节的评语

    端午节:这是一篇叙事文章,作者借助爸爸的口,给我们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作者的决心:要像屈原那样,做一个爱国的人。文章语言通顺流畅,如果能把听了爸爸介绍之后的心理活动,好好描写一番,会更好。

    端午节:和许多歌颂、赞扬屈原的人不同,作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作者认为屈原是懦怯的,他的牺牲是不值得的,想法独特,构思新颖,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论述语言有理有据,富有文采。

    端午节:小作者走出课堂、关注生活,以独特的视角写出自己在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的感想。其语言清新、活泼、流畅,包粽子动作和人物对话的描写更是富有童趣。读罢全文,一个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端午节:这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叙述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事。文章开头直接点出“包粽子”,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叙述。作者对包粽子的过程叙述得很详细。作者还引用了杜甫的诗,给文章增添了文采。

    5.苗族花山节作文评语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那么每个民族中也有各种风俗节日,比如苗族,我最喜欢苗族的花山节。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苗族花山节,是不是很热闹呢?有机会你也可以参加参加。

    6.最难忘的一课的评语

    七年来,少说我也上了二三百节课了,或鸦雀无声,或气氛活跃,或手不释卷,或书声琅琅……有的,早已随着时间的原因,遗忘了,记住的,也是隐隐约约。

    然而,那节语文课,却令我终身难忘。 今天是我上周初中以来的第一节课,我既开心又十分的紧张,我上讲台把将讲桌拾干净,等待这老师来上课、“叮……”很快就上课了。

    我早就摆好了书本,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来了,第一眼看到她,我就震惊了。

    他的头发极其的少,但他看起来是十分的和蔼可亲,给我们的第一印象特别的好 这节课,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上课。讲课时,而是给我们讲了语文的由来,老师给我们讲这可能是害怕我们听不清楚用动作交给我们把我们都逗乐了。

    我们开心地听着老师好像更有激情了讲得越来越来起劲。但时间如离弦之箭,叮铃铃的声响告诉我们下课了,我们依依不舍的和老师再见 老师慢慢站起,朝门口走去,很多同学们追上去问问题,老师也很不耐烦地告诉我们,老师一看忙不过来了说下节课在讨论吧。

    希望您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怠沪糙疚孬狡茬挟长锚,为我们开道。

    7.家乡的x节作文评语

    家乡的端午节

    又到了飘满棕子香味的端午节了,让我想起了我们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我五岁那年,在湖南老家过了一个端午节。那天上午,爸爸领着我去看划龙舟比赛。还没有到江边,远远地就听到了锣鼓喧天,非常热闹。走近一看,江边插着许多彩旗,岸上人山人海,五条龙舟在江里一字排开,划船手摩拳擦掌在准备着。正式比赛开始了,只听一声炮响,五条龙舟像五支离弦的箭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339663937一样向前驶去,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加油声、锣鼓声、欢呼声……异常热闹。

    这时天空下起了绵绵细雨,但是人们一点也不在乎,完全沉浸在这欢乐的海洋里。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有一条龙舟划到了终点,笑声、欢呼声更响亮了。

    我看见岸上看热闹的人往江里扔粽子和鸡蛋,我非常奇怪地问:“爸爸,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粽子扔进水里呢?”爸爸说:“赛龙舟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到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以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他。借划龙舟赶走江中之鱼,同时丢粽子等食物喂给鱼吃,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我爱家乡的端午节。我们家乡的爱国诗人屈原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评语】

    文中作者记叙了在家乡过端午节的事,对家乡的端午节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端午节的喜爱。本文行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分明,结构严谨;文章叙事完整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简洁。如:“五条龙舟像五支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驶去,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加油声、锣鼓声、欢呼声……异常热闹。”

    渡江节评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