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精准扶贫拨款情况说明的报告

    1.精准扶贫工作汇报 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是推动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重大举措。要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的要求,选准问题、精准发力。

    一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扶持谁”是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也是基础性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调研中发现,一些乡镇(场)对贫困户、人口数根本没有调查清楚,贫困标准把握不准,家中有轿车、拖拉机的也定为贫困户,乡镇扶贫办只满足于村委上报的数据,稀里糊涂。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遵循标准、逐户核查、公示公告、分级确认、动态调整”的原则,要在去年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大回访”活动,切实把“回头看”“挤水分”工作做实做细,确保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真正把贫困人口的底数摸清,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准,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挂图作战。对弄虚作假、数据信息不实的,将严肃追究所在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要建立县、乡、村建档立卡网络信息平台,与自治区、地区扶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行精准化动态化管理。

    二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根据上级要求,县委、政府承担主体责任,这对我们是压力,更是挑战。有关部门单位要按职履责,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县委农办、扶贫办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访惠聚”工作组要坚持所在村不脱贫不脱钩,切实帮助解决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等实际困难。要进一步大力拓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扶贫模式。多年来的扶贫实践表明,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土地承包大户、养殖大户、离退休老干部、在外沙雅籍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生力军,积极鼓励并高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可以实现多赢局面。大家要转变扶贫观念,凝聚一个共识:脱贫攻坚是全党的事,全社会的责任,不能把脱贫攻坚只当作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需要发动我们社会力量、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来做。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优势所在,希望广大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发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主动融入全县的扶贫脱贫工作机制当中,积极为脱贫攻坚和家乡建设出力,做贡献;要充分发挥金融企业的作用,探索政府与金融企业风险共担参与脱贫的办法,用政府的“小”资金带动金融“活”资金,撬动社会“大”资金,进一步深化定点扶贫,创新参与方式,广泛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三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因贫原因和类型施策,按照“七到村七到户七到人”的要求,制定帮扶措施,一户一策,对症下药。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在“怎么扶”的问题上,我想请大家注意几点。一是脱贫要形成合力,发动县级领导、乡镇领导、“访惠聚”工作组、定点包村联户帮扶牵头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土地承办大户、种养殖大户等社会力量九个层次来对接,攻坚难度要分类,合理均衡配置扶贫资源和力量。脱贫任务最艰巨、难度最大的村由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联,情况稍好一点的常委包联。同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全部组织起来,集少成多,汇聚到一处形成大力量。二是脱贫工作要跳出以往的老路子,懂得创新思维,选择的脱贫方式一定是能脱贫的方式,不能一味争项目、要资金,对于有条件的贫困户,由政府协调,通过免租费、拉贷款等优惠政策,真正增强贫困户的自生动力,白给钱的事情不要干,逐步将“输血”变为“造血”。

    四要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要建立健全贫困村、贫困户有序退出机制。坚持严格评估,科学设定时间表、合理有序退出,严格脱贫验收办法,实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无论是贫困户脱贫还是贫困村摘帽,都要和脱贫攻坚总要求、总任务对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对表,既要积极而为,又不能急躁冒进,每年退出多少要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成熟一个摘帽一个,脱贫一户销号一户。对弄虚作假、蒙混过关,以及玩数字游戏、搞数字扶贫的,一经查实,严肃追责。贫困村摘帽后需要培育和巩固自我发展能力,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摘帽不摘政策;对提前完成脱贫任务的乡镇(场)要给予奖励,保证苦干实干先脱贫的不吃亏。对贫困户脱贫后,帮扶措施要再保留一段时间,做到不稳定脱贫不脱钩,确保真脱贫、不返贫。

    2.加大扶贫投入,做到精准扶贫说明了什么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地区、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全面小康→共同富裕是理想,精准扶贫就是实现这个价值和理想可以落地的操作路径。

    一是实事求是,满足发展的需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原先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扶贫中的低质、低效等社会不公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程序,修补和完善扶贫体制机制,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做到“精准度”使用国家综合扶贫的各类资金、政策,用准用足,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二是突出重点,创新扶贫。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难是最大的困扰。贫困地区的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前提,尤其对于集中连片扶贫区域更要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从现实条件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扶贫规划,并凝聚强大合力,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扶持,提高扶贫成效;解决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帮助当地谋发展,给贫困群众带来切实的福祉,为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提升扶贫质量,注重成果。把扶贫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还要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最大限度挖掘、整合、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凝心聚力、聚焦发力、准确用力,让困难群众破除诸多壁垒,更多地享受到深化改革红利。

    同时,坚持分类指导扶贫原则,注重提高贫困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做到既“雪中送炭”又增强“造血功能”,体现精准性要求和组合拳特征,使精准扶贫工作走向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整体战和大决战,就是一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解放战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