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民生新闻报道稿件

    1.一些比较好的有关民生新闻的资料

    真的有用的话我就多打一些吧。。。可惜我没有扫描仪。否则全部扫给你。

    其实你去杂志上看会有很多。比如《中国记者》《新闻传播》之类的。

    我觉得民生新闻这个话题已经热了好几年了。也有很多人研究过。之前我自己也想写这个题目,不过考虑到很多期刊杂志都研究很透了,再写也都这些了。所以也没做这个题目。

    网上应该也有很多材料。你可以搜搜看。

    背景材料:

    1. 2008年,江西卫视《传奇故事》、CCTV2《春暖2007》两档节目荣登中国电视节目榜榜外榜获奖名单。分别被誉为 最会讲故事的新闻节目 和最具民生关怀意识公益节目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是江西卫视自办的最有特色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每晚为观众讲述一个涉及真善美,德义理的社会故事。除了有广泛的收视影响力,还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从讲正面故事,到让负面故事产生正面效果,使观众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春暖2007 通过电视直播,展示社会全员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场面与故事。其大型活动以独具感染力的电视语言,关注施助者与受助者个体的健康精神风貌。

    2.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单独提出。 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3. 《南京零距离》可以说是民生新闻成功的范例。

    民生新闻概念的提出,是与《南京零距离》这一档电视新闻节目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将“实用咨询,生活投诉和社会新闻”这几个方面内容整合在一起的《南京零距离》及其同类节目,用旧有的诸如 社会新闻 舆论监督等带年来概括已经严重词不达意。

    4. 央视东方时空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的确构建了电视节目的平民意识,体现出一种民本取向,但 生活空间 所讲述的老百姓的故事只是具有一定的新闻性的故事,并非严格意义的新闻,更非民生新闻。因此,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至多只能说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孕育。

    5. 1995年诞生的都市报,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位为市民生活报,最具特色的新闻报道是 市民新闻。刘建明先生做过中肯的分析,《华西都市报》在确定市民新闻的空间上做了精心的选择,在众多的新闻印刷媒体中独领风骚。

    都市报这种市民新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前期崛起的新兴的晚报 如 扬子晚报 钱江晚报 深圳晚报 武汉晚报 中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都市报,晚报的这种小市民新闻 与后来的民生新闻在题材选择与价值取向上已经具有一致性,已经成为民生新闻的雏形。

    相关理论:

    1. 独特内涵:a。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聚焦平民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具体事例可查找相关报纸。

    b。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平视而不是俯视百姓,聚焦平民百姓和若是群体,更多的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新闻传播过程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受者为中心。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

    c。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

    d。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

    例如,电话热线,说新闻,等。

    2. 处理好两个关键问题: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关系。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关系。

    3. 存在的问题:孤立地报道琐碎小事。

    媒体缺乏总体引导舆论的正确观念,迎合大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愿望。

    记者智能错位,介入,干预新闻事件。

    追求短平快,缺乏对事实本身内涵的思考。

    忽视农民话语权。

    十七大报告为民生新闻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1. 明确和扩大民生领域

    2. 给民众提供意见表达的渠道,也要正确引导舆论

    3. 通过报道民生新闻实现一定的舆论监督。

    4. 重视农民民生的报道。

    2.人民日报新闻稿200字

    国务院称,中国部分地区因雨雪冰冻灾害后重建所需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审批,实行优惠利率;保险公司要简化理赔程序,提高查勘定损速度,加快赔付结案进度;要以修复电网为重点,抓紧修复受损基础设施等. 中国政府网刊登的新闻稿援引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灾后重建指挥部周二召开专题会议称,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重,涉及面广,时间要求紧,要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清缓急、突出重点,自救为主、政府支持,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原则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专题会议并强调各级财政、发展改革、金融、保险等部门要做好资金和政策支持工作;坚持多渠道,通过自救投入、银行贷款、保险赔付、中央支持、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集恢复重建所需资金;保障物资供应;保证质量安全;并建立灾后重建资金监督检查机制等. 1月下旬至2月初。

    3.什么叫民生新闻

    一、“民生新闻”的内涵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2.民生新闻:“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3.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

    4.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 5.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我们认为,严格说来,“民生新闻”算不上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科学概念。传统新闻学领域对于新闻体裁样式的划分都是遵循着单一的标准,而民生新闻是一个由多种标准共同作用的划分结果。

    比较之下,本研究小组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二、“民生新闻”的出现及发展概况 历史的时钟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作为民生新闻的雏形,已经小有影响了。

    而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叫《第七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

    由此引发了本地区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至于辽沈地区,2001年,沈阳电视台推出的《直播生活》,就带有明显的民生新闻特质。

    2004年10月,辽宁电视台开办的《新北方》,第一次在辽沈地区公开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一时之间,“致力民生,新闻力量”八个字在辽沈地区家喻户晓。

    4.急需一条民生新闻题目,导语.急..关于停车乱收费的

    停车场乱收费,还不开发票?2010-10-15 14:50:00 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近日,市民李先生向本报96496呼叫中心求助。李先生介绍,他的电动三轮车被扣押在一停车场,停放了1个多月,听说扣押一天的费用是5元。13日下午,他去取车时,对方竟然收取停车费300元,后来还价至260元才将车取走,且没有任何票据。李先生说,他的电动三轮车9月10日被扣押,截至昨天取车时只有33天,一天5元,按理该收停车费165元。

    昨天下午,记者、李先生与维扬区物价局相关负责人一起来到了该停车场,当时收取李先生停车费的停车场老板也在场。在核实过程中,停车场老板否认李先生所说的缴纳260元停车费一事,他说收取停车费不可能不开发票。而李先生立即反驳说,当时他确实索要了发票,可是老板却说没有。看到老板否认此事,李先生说,当时他缴纳260元停车费时,在门卫收费登记处的本子上有收费登记。

    于是,李先生带着记者与物价局负责人一起来到门卫处,在门卫桌上的本子上,10月13日有一笔260元的收费记录,李先生说,这就是自己当天缴纳的停车费记录。记者问门卫这是不是李先生的收费记录时,对方表示这是她随便写的,有什么事情问老板。

    老板解释,33天应该收165元,老板提出还有拖车费,可李先生又否认了老板的说法。最后经协调,停车场老板退还了李先生95元停车费。

    物价局工作人员提醒市民,被扣押的车辆取车缴费后一定要向收费单位及时索要发票,如当时觉得收费不合理,就应立即拨打价格举报中心电话投诉,而作为收费方,收费多少应按照条款执行,按照实际情况收费,还应主动开发票给缴费人。 帮办记者 马燕洁

    事由 缴纳停车费遭遇老板自报价,应缴165元停车费,却被收取260元停车费,李先生认为收费很不合理,在缴费后且没有任何收取发票。

    结果 经协调停车场退还李先生95元停车费。

    (本文来源:扬州晚报 )

    5.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民生新闻记者

    一、增加民生新闻“含金量”提升节目普遍关注度 民生新闻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整个广播电视发展做出了贡献,至今民生新闻节目仍然是一些台的主打“龙头”节目。

    但是,在有些台民生新闻节目却呈现走“下坡路”的势头。一档民生节目为什么会出现收视率下降的情况?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节目的“含金量”出现了问题。

    要增加民生新闻节目“含金量”,提升节目普通关注度,就要彻底改变一成不变的民生类新闻的老方式和节目形态。 (一)要注重投诉话题的遴选 选题要紧盯与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生活美好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没有错,一些“家长里短”投诉服务一定要做好。

    但是也要明白,一档节目还是办给广播电视覆盖范围所有受众收听收看的,如果天天只停留在这类服务上,就会失去人的关注。所以, 要注重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要对投诉电话进行遴选,从中发现具有挖掘价值的线索,使民生新闻节目真正成为百姓实现幸福生活的有力推手和展现政府部门、行业主管单位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

    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塑造民生新闻节目的公信力、权威性和认可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 (二)注重线索的挖掘与延展 1.注重“广度和深度”的挖掘。

    发挥民生新闻贴近性的优势同时,如何让汇集百姓琐事、网络热点、民生百态的民生新闻节目办出彩?这就需要对一些新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在寻找新闻点中,展现其新闻的广度和深度。广度和深度的挖掘要善于抓住事件的“关联点”,向与之相关连的其他方面扩展,对看似孤立的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变一个人、一件事的投诉为大家都关注的话题,通过信息量的增加,提高普遍关注度。

    2.注重“本质”的挖掘。要通过对“深度”的挖掘与探索,探求本质,揭示事件的规律,从单一的普通话题中挖掘出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以引起共同关注。

    例如:一档新闻节目有10个投诉,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反映下水道不通的。第二天主持人将下水道疏通情况进行了答复,解决了这部分观众反映的问题。

    可随后几天相同的投诉还是不断涌来,节目天天陷入这种投诉与回复的循环往复“怪圈”如此下去新闻节目怎能不失去“锐气”和关注。 仍以下水道不通投诉为例,另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的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简单回复下水道不通情况就算完事儿了,而是深入采访了下水道一直较通畅的小区,又采访了几个投诉下水道不通的小区。

    发现其中一个投诉多发小区由于建筑工地的水泥、杂物等建筑垃圾都排入主下水道,一遇大雨,就会排泄不畅,造成小区污水横流。记者依据事实,联系了职能部门及建筑开发商,进行了整改,并对所有建筑工地进行了拉网检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问题。

    随后该地区的这类投诉立即大幅减少。只是一个简单的下水道堵塞问题,引发了整个城市的讨论,吸引的关注人群大大增加。

    (三)民生新闻要“接地气” 时常会听到抱怨,现在地市台的民生新闻难做,有线电视上百个台,上下周边各媒体竞争激烈等等。其实一些民生新闻节目走出困境,提高服务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握本地这一“独有”资源,“接地气”。

    二、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主题策划”,凸显节目“特色” 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绝不能依赖每天从其他媒体那里获得相同的话题资源来生存。除了紧紧抓住那些“含金量”高的线索,进行“放大、深化、扩展”外,还要通过自主的主题策划打造一系列节目的“主话题”,成为节目的“纲”。

    对其进行连续多天重点挖掘、讨论,形成一定的“效应”,形成节目的“枝干”,形成节目的“特色”,形成节目的“灵魂”,最终塑造民生新闻的品牌形象,展现民生新闻节目的整体实力。 (一)注重重大主题活动策划 作为民生新闻节目,其脉搏必须始终与城乡发展律动相一致,要主动出击,与当地重大民生事件紧密结合,与民众诉求相统一。

    围绕人们所关心的衣食住行等不断策划具有独家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让节目带着大家走”。例如:饮用水是否达标,肉食品市场是否安全等等,可会同职能部门进行全面检查,形成节目的一个个亮点,始终吸引大家关注。

    (二)注重节庆以及季节性话题策划 不同节庆日、不同的季节等等,人们的关注度是不同的,因此要想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服务水平,一定要紧紧盯住这些节庆及季节性的“节点”,主动预先策划,布置精兵强将优化服务,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三)注重应急事件预案策划 一年四季,各种自然灾害如暴雨、大雪、大风造成的交通堵塞和各种突发事件,都要在平时做好预案,形成节目联运机制,一旦启动,则环环相扣,连续滚动报道,形成全方位服务。

    办民生新闻节目的相关负责人一定要把各种应急预案作为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做细、做实。 三、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提升节目的参与度 现在,一些民生新闻节目的服务还依然停留在接听热线、记者采访相关部门、答复的老形式,不免显得单一。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节目的手段也要丰富,要改变单一的热线参与方式,利用多种新媒体手段进行立体式联系,建立广泛、快捷的信息沟通载体。 四、用足行政资源,提升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

    6.民生新闻的起源

    民生新闻的起源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对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2.民生新闻:“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

    3.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

    4.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 5.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但对于我来说,不管是那一种观点,只要能为咱们老百姓踏踏实实的办事、办好事;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俗话说:“一切以民为本”,只要是关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我们都可理解为民生问题。

    不知道各位好友们你们怎么理解“民生新闻”的呢?可以发表你们的看法哦!期待····。

    7.民生新闻的介绍

    民生新闻也就是指关注老百姓生活问题的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关注民生将会是一个很大的趋势。因此民生新闻比重也将会越来越高,同时关注民生方矶的新闻也会越来越重要。

    8.最好看的民生新闻

    本报讯(记者 莫小洪 实习生 刘兴宁)6月6日,本报编记人员在首届乐省族千人现场团购会,接受广大市民现场报料与建言。许多热心读者从报纸得知这天的活动,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积极参加,与编记人员“面对面”进行交流。

    家住新兴苑的热心读者黄美棠女士“从2006年订报至今”,是《西江都市报》的忠实订户。黄美棠看到6月6日《西江都市报》对团购活动第一天的报道后,专程从河西赶到河东参加活动。

    “你们报道的民生新闻最好看!”黄美棠说,西江都市报刊登的民生新闻,以及报社主办的各类读者体验活动,她都非常喜欢,尤其是对西江都市报发动读者参加的“读者零距离”体验活动非常感兴趣,第一期走进石表山的活动,原本她很想参加,但可惜在时间上与自己的生活安排有冲突,只能忍痛放弃。因此,黄美棠热切盼望“读者零距离”第二期体验活动的开展,“到时我一定报名,和众多同样喜欢《西江都市报》的读者,一起体验梧州周边美丽的旅游景点。”

    长期关注本报的忠实读者曾禄平先生,对本报的“都市报料”新闻版表示赞赏,在“都市报料”版刊登过的多条新闻,他都记忆深刻。“丰业新苑外的道路乱挖,造成附近居民出入不便的问题,经过西江都市报反映后,迅速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今这个路段的道路恢复平整了。”

    曾禄平说,很多街坊喜欢看西江都市报,就是因为这张报纸的舆论监督力度大,民生新闻采访得很仔细,能够反映民情、传递民意,所以广受街坊们的喜爱。曾禄平还非常热心地进行现场报料,负责做记录的本报记者仔细将他反映的问题写在采访簿,并表示将尽快针对问题展开采访。

    民生新闻报道稿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