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评语
1.关于王安石做官的评价
王安石做官的评价其实不是很好说,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有好心但是办了坏事的官员。
他在宋神宗时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保甲法”“青苗法”,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基本否定的。
按照传统的评价,王安石变法之“急政”或“苛政”本身有问题,引起激烈的“党争”所以导致北宋的灭亡。 不论是本朝或者是后世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现列举如下: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黄庭坚: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 人也。 杨时: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
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毛泽东:(王安石)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 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由这些评价不难看出,王安石作为一个单纯的人来说,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好人,而究其做官而言,他所做的工作的确不符合他当时的身份,好心办了糟糕事。
2.怎么评价“寒门子弟不宜当官”
这个是很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法。
首先我们对干部的要求是为人民服务,而一个寒门子弟,他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又谈何为人民服务改变他人生活?从能力上来说,他不具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其次,我们经常说读书改变命运,那么寒门子弟读书要改的是什么命运?那就是他自己的穷命!从意愿上来说,他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意愿。
最后,在我们国家垂直式的干部体制下,寒门子弟的官不是人民给的,而是上级领导给的,我们上面说了,他自己是不具备改变命运的能力的,否则他也不会是“寒门”了。所以决定他命运的自然是“上级领导”,那么听领导的话,办领导的事也就成了必然,为人民服务也就成了一句奢谈。
正由于上面几点,寒门子弟一朝做官,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是极其缺乏抵抗力的。正所谓“穷人当官更贪婪,寒门子弟败类多”。
3.对我国公务员的评价
内容提要: 现代人文价值观不仅是人类进化的思想精华,也是公共行政伦理的理想境界,理应成为政府及公务员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准则。
然而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公务员存在着非法生存,越权行政,管理缺位等问题。因此,公务员价值观的重塑是当前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字:公务员 价值观 重要 作用 一 当前公务员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近几年公务员在执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清醒地看到公务员的价值观缺陷,远远没有达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造成公务员价值观缺陷原因: 1 思想认识的偏差。
现在公务员队伍的人员构成,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是原党政干部经过渡培训而转过来的。虽然这些人的政治素质比较过硬,但由于我国的法治是在民主法制传统少,专制思想浓厚,且新中国成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不重视法制建设,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起步的,因此这些人的工作经验中,就形成了政治的行政的方式占绝对优势,而少有依法办事习惯的状态。
并且现在的有些公务员在思想上没有或者说少有关于自己也是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认识。关于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大多数公务员是在公务员过渡培训中了解到,自己的身份随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由“干部”明确为公务员了。
但由于公务员的初任、岗前培训时间较短,公务员工作任务重,而思想认识的转变是长期的过程,因此不少公务员在主观认识上,对公务员应具备什么样的法律意识并不明确。 2 工作目标不确定。
记得广告词---我们的目标是“没蛀牙”!目标很明确。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情才会有方向。
所以公务员在谈执行力的时候,先明确我们要做什么,正确定位目标后,目标可以放大,具体可将目标设定为“基本目标”、“挑战目标”和“极限目标”。有了方向和具体数量指标后,才能充分发挥执行者的作用。
对于执行来讲,目标既是牵引力,也是驱动力。没有清晰而专注的目标,今年换一个方向,明年换一种目标,是执行力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3 存在官本位意识,沟通渠道不畅通。沟通渠道不畅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上往下传递的渠道,问题通常在中间一层管理者身上。
当高层制定的政策中涉及到不利于中层的利益时,中层管理者出于本位主义而使信息传递不全或走样,结果执行在中层就遭遇折扣;另一种渠道是由下而上的信息反馈通道,即公务员在执行中碰到的问题没有及时向上反映或在中层遭遇障碍,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结果不畅通的渠道影响了执行力。这是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加之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有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特权,而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在社会上存在着封建的官本位意识和封建等级特权思想。
这些影响表现在公务员的思想意识中,就是不能正确对待国家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公共权力与私权利不对等的法律关系,而将这种公共权力与私权利的不对等,等同于封建的官本位条件下的不平等。在官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作怪下,一些公务员或是真的不懂,或是忘记了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公民,在成为公务员后,不执行公务时依然是普通公民,而将自己看成是“高于”普通公民的权贵。
因此“替民做主”,“我为官你为民”,“我管你,你服从”等等具有明显封建色彩的,对普通公民不平等法律角色意识充满一些公务员的头脑。与此同时,这些基层公务员对上级领导者(行政首长)则表现出“人身依附”,“对上级负责”,“仰仗领导”等等卑屈的态度,这也是一种法律角色意识不平等的表现。
基层公务员应该认识到,国家公务员之间,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上级公务员也是中国公民,所有的公务员手中的权力都是符合人民公意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 4 机构结构不合理。
机构臃肿,结构混乱、职责不清、“学非所用、用非所长”,导致组织结构不合理,分工不合作,互相扯皮推诿,工作效率低下。 5 工作职责不清楚、轻重不分。
每个部门、岗位职责不清楚,领导有任务就分摊,员工没有清晰的职责范围,无从完成本职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关键和重点以及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
6工作跟踪不到位。我们经常听到有的领导常说的一句话:“不管过程,只要结果”,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跟踪不到位,问题就会拖沓延长,结果执行力当然大打折扣。 7 工作标准不统一。
什么样的结果才是合格和满意的,往往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公务员在执行过程中感到困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执行目标层层分解,并制定每个岗位的考核标准,才能使执行者有一个执行的参照系和对照标准,不至于出现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现象。
8 职业操守不忠。公务员执行力不强,与公务员的职业操守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相当一部分公务员的职业操守都存在问题,有些公务员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而不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工作。我们不否认绝大多数公务员能够在行使国家权力时贯彻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一些公务员思想观念中实际存在的,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当作“管老百姓”、“把持权力”的错误观念。
因而。
4.简要评价科举制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积极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5.中国官场文化:做官有哪些学问 谁不适合当官
您好。
李鸿章说过,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倘若连官都不会做,那也太愚蠢了。话虽这样说,还是有人不得要领,明知自己不是做官的料,却硬往死胡同里钻。我们一般人接触到的官,都是处于舞台上化好妆的。走上前台的是以文件、讲话、理论包装起来的具有角色面具的官,他们作为人的深层本质已经藏于幕后。所以看官员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文化观念,就不能看他讲什么,而只能看他在干什么。我们评价某人会做官,不是指他会讲官方的理论,而是讲他会按官场的文化游刃有余。
6.关于科举制的评价
有道理,很有道理。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
公卿子弟,耳睹目染的必定要比寻常百姓家的孩子知道的要多,当然也知道如何才能将力气放在哪里才是治根的良方.而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凭有一身未受过污染的心灵,但只适合处理一些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如县令,知府等职位。毕竟需要磨练才可以的。然而公卿子弟中也不乏一些良才.
众观当世的形式。也皆如此,当官掌权者,皆是官宦财阀出身,虽不是百分百,但却百分之99了。
尤以美国为例:光竞选经费就够让寻常百姓吃几辈子的了。再看小布什,老布什就知道了。政治世家。寻常百姓即使有惊世之才,还不是为他人出谋划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