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范文 > 范文
  • 先生纪录片蔡元培稿件

    1.先生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先生们的很多故事,我们也只能拍出一点点,他们心底的善良、焦虑和无奈。我们要在点滴中呈现他们大写的人格,正本清源,让他们回到受敬仰的位置。 "纪录片《先生》的导演如是说。对此我十分赞同,虽然纪录片短短几个小时,但是其呈现的内涵,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振聋发聩!

    他们的背影,是一个民族的正面。

    从先生蔡元培身上,我领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对政治敏感。面对上任后的赞誉,必须头脑清醒,考虑最坏的结果。即使尽管失败,也要尽了心。平等对待每个人。重视真正有学问,有想法的人才,不管其政治立场、资历和年龄。 从先生胡适的行动中,我了解到把古文改良成现代文的重要性。“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有些时候,“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先生马相伯虽然到了九十六岁,还可以凭着对国家的使命感发表“一日一谈”。他面对现实。反对专制。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有奉献精神。 先生张伯苓教会我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粪水也可浇鲜花”。实体会被摧毁,但精神不朽。人从事什么职业,就要知道自己的天职。尽管面对巨大的悲恸,也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看问题。 先生梅贻琦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他作为一名校长,一、无党派色彩。二、学识渊博。三、人格高尚。四、确能发展清华。五、声望素著。从先生的经历,我要学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为人风格寡言温和,处理大事时果断。不能退却,畏缩。要有勇气,坚忍前进。 贯通起来。 从竺可桢先生身上,我学习了求是的精神。三十八年每天写日记是个好习惯。在压力下才能展现一个人的真性情。对任何事的表现欢腾都可能是种假象。社会与自然都一直发展。把自己的学问与政治觉悟融会贯通起来。 先生晏阳初的著作促使人在农村做实事。一种公共精神。强调平民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先生提出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教育者同时需被教育。应知道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追求梦想的途中不是什么都会一帆风顺。长处应尽量延长,短处要及时解决,直到可以忽略不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先生陶行知身上,我了解到从小就要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终身使命的重要性。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民主。为了国民的教育,对现实要有批判精神。写文章的标题要适当吸引人。教育需人本位。 有能力的人才能狂傲,我从先生梁漱溟身上可以看到。人不应属于哪个标签体系,只属于自己。特立独行。主动。有主见。归于佛教。有怜悯之心。东方宗教与西方科学的贯通。 先生陈寅恪博学,学贯中西。人称教授的教授,读书人的老师。他倡导并坚守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先生甚至说道,没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优美的文学。先生用一种理科思维,一种研究自然科学的思维来研究历史,精确推导,对学问追求精确性,彻底性。 往事越百年,大师已不再。仰望苍穹,他们,是最闪亮的的星!

    望采纳!!

    2.电影《先生》纪录片帮忙写一篇影评编入作品集

    《先生》十集系列纪录片片段的光盘,时长36分钟。

    光盘中是几集纪录片的节选。这几集纪录片,记载着十位从民国时期精挑细选出来的“先生”。

    细看两遍,深受震撼,故拙劣地模仿马可·奥勒留的笔触,写下这篇胡言乱语。时刻提醒自己。

    从先生蔡元培身上,我领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对政治敏感。 面对上任后的赞誉,必须头脑清醒,考虑最坏的结果。

    即使尽管失败,也要尽了心。平等对待每个人。

    重视真正有学问,有想法的人才,不管其政治立场、资历和年龄。 从先生胡适的行动中,我了解到把古文改良成现代文的重要性。

    “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有些时候,“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先生马相伯虽然到了九十六岁,还可以凭着对国家的使命感发表“一日一谈”。 他面对现实。

    反对专制。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有奉献精神。

    先生张伯苓教会我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粪水也可浇鲜花”。

    实体会被摧毁,但精神不朽。人从事什么职业,就要知道自己的天职。

    尽管面对巨大的悲恸,也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看问题。 先生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作为一名校长,他“一、无党派色彩。二、学识渊博。

    三、人格高尚。四、确能发展清华。

    五、声望素著”。从先生的经历,我要学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为人风格寡言温和,处理大事时果断。 不能退却,畏缩。

    要有勇气,坚忍前进。 从竺可桢先生身上,我学习了求是精神。

    三十八年每天写日记是个好习惯。在压力下才能展现一个人的真性情。

    对任何事的表现欢腾都可能是种假象。社会与自然都一直发展。

    把自己的学问与政治觉悟融会贯通起来。 先生晏阳初的著作促使人在农村做实事。

    一种公共精神。强调平民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先生提出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教育者同时需被教育。

    应知道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 追求梦想的途中不是什么都会一帆风顺。

    长处应尽量延长,短处要及时解决,直到可以忽略不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先生陶行知身上,我了解到从小就要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终身使命的重要性。

    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民主。为了国民的教育,对现实要有批判精神。

    写文章的标题要适当吸引人。教育需人本位。

    有能力的人才能狂傲,我从先生梁漱溟身上可以看到。人不应属于哪个标签体系,只属于自己。

    特立独行。主动。

    有主见。归于佛教。

    有怜悯之心。东方宗教与西方科学的贯通。

    先生陈寅恪博学,学贯中西。人称教授的教授,读书人的老师。

    他倡导并坚守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先生甚至说道,没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优美的文学。 先生用一种理科思维,一种研究自然科学的思维来研究历史,精确推导,对学问追求精确性,彻底性。

    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个躬。

    3.纪录片先生的影评怎么写

    《先生》纪录片影评暑假,我在家里看完了整整十集《先生》纪录片。

    这十集纪录片,记载了十位民国时期的“先生”们。看完后,我感到十分震惊,到现在空闲时脑海里还总是显现出纪录片里的画面。

    蔡元培先生可谓称得上是“学界泰斗“,他也是北大最初的校长,是他建立了北大这个美好的校园。他很反感政治,认为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爱人以德,十分重视人才。

    虽然很多人都不认识胡适先生,但他是一位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篇文章成为了中国第一篇从文言文转为白话文的正式宣言。马相伯先生毕生讲起来,反对专制。

    他非常爱国,曾表示过绝不会撤离中国。他还把学生、亲友们送的寿金全数捐给抗战的伤兵和难民,乐于奉献。

    张伯苓先生建立了南开大学,他认为“粪水也可以浇鲜花”,“鲜花”就是学生们,而自己则是挑粪水的挑水工,虽然南开大学短短三天就被炸毁,物质已经不在了,但是南开的精神永不泯灭。梅贻琦先生无党派色彩,学识渊博,人格高尚,能发展清华,声望素著。

    他总是对人寡言温和,但在处理重大事件却十分果断,坚忍前进。竺可桢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于72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敬佩着毛泽东主席。

    他相信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是不断发展的。在自然气候和政治气候里,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晏阳初先生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在继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理念后提出了第五个人人都应享有的自由,强调人人平等。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育部的会考,他认为这是在毁灭学生的人生,对国家民族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我们能受到更好的教育,他批评现实,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一位特立独行者,他有自己的主见,看到老人拉人力车摔倒后,便下决心以后再也不坐这种车了,很善良。

    陈寅恪先生倡导并坚守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的研究,往往都非常精确。

    这十位“先生”每一个都让我非常钦佩,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向上。

    4.【谁读过《先生》这本书,怎么样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十位先生(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5.【先生】纪录片属于什么体裁

    人物传纪类题材。

    本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十位先生身影,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书中涉及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人,将他们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通过故事点滴渐次呈现,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

    内容简介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

    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 、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

    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母鸡般,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后辈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毫不吝啬提供经世学问之坐标以及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和民族的兴盛赢得时间、空间。

    他们既清贫又富有,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他们不断张扬民主、科学,并点滴努力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6.【先生】纪录片属于什么体裁

    人物传纪类题材。

    本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十位先生身影,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书中涉及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人,将他们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通过故事点滴渐次呈现,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

    内容简介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先生”专题文章,以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 、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母鸡般,以弱身御强世;对学生后辈教之导之帮之扶之惜之爱之,毫不吝啬提供经世学问之坐标以及人格营养,示范风骨与风度,为后辈的成长和民族的兴盛赢得时间、空间。他们既清贫又富有,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他们不断张扬民主、科学,并点滴努力推动着国家的进步。

    7.记录片《大师》观后感600字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

    未看《大师》前,对马相伯的认识颇少,直到看完这一集后,对这样一位拥有罕见的天赋和勤奋一生的爱国人士心生敬佩和崇敬。

    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出生于一个天主教世家,出生时,英国女王的坚船利炮正隆隆地向这个国家驶来。12岁从江苏丹徒的私塾走出独自一人摸到了上海的徐家汇,受教会学校的经典教育,史家说,这一走,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历史。他晓天文、数学,而且学贯中西,精通八国文字,成了一位神父。但1875年,这位出色的中国神父,不堪忍受法国教士的欺负,告别了估计的教会生活。

    这一年,中法战争,中国实际上打赢了,但是签订了耻辱的合约。在这种情况下,马相伯把两件事情分的很清楚,一是他的信仰,他认为信仰是不能动摇的,可是当面对着当时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现实,包括在教会中,中国的教士和教徒,也收到外国教士的歧视。这迫使他离开了教会。之后他将年富力壮的时期全部贡献给清朝的洋务事业,壮年生涯浪费在了一项失败的事业中。自此以后,他便走上了教育之路。

    马相伯有许多创造,比如他办的学校主张文理科并重,主张要打好语言基础,主张必须训练严格的逻辑思维。如今我们提到中国学生的弱点,我们的原创力不够,早在当时马相伯已经发现了。他所设计的课程,所设计的教育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原创力。还有一条是,他认为教育要自主,复旦的校歌中便有这样一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马相伯先生心中忧愤,发表演说,奔走呼吁:“御辱自救,共赴国难,我国民猛醒,我国民亟起”。时人赞为“呼号抗日老青年”。最令我震撼和感动的是当年93岁的他,闻得冯玉祥抗日缺粮,便不惜老弱之身,一只脚坏了让别人扶着他坚持站着写字来义卖筹款,一个“寿”字30元,一副对联50元。就这样,30元,50元,一直写了10万元!他不停地写,劝也劝不了,写到自己实在写不动了,才停下来休息一小会儿,再连这写。

    他的一生,他的脚印,好像一直在那里往前走,马相伯就是中国爱国者的典型代表。从年轻时与教会的冲突起,他就始终贯穿着这一条,他的冲突,不是信仰的冲突,而是作为一个中国爱国者应做的选择。

    马相伯一生只留下不多的文字,但他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个时代。他毁家兴学,生命的最后40年已身无分文。但他培养的大师群星璀璨。他晚年大部分时间,就居住在徐家汇的孤儿院内,但他在中国留下了一个爱国者的无上荣光。马相伯先生逝世。晚号华封老人,近代中国教育家、政治活动家。震旦学院、复旦公学、辅仁大学的创始人。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都为其弟子。马老一生立学,欲振兴中华。晚年曾见国家之境遇而感慨:“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叫醒中国人。”

    作为毕业后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马相伯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对待教育事业不顾一切毁家兴学的事迹是值得我深入思考和努力学习的。尽管现今社会是暂且的和平安宁,马先生的许多创造仍然适用。还有,他心中慢慢载着的爱。

    去传递他热爱祖国的“爱”,去传递他爱护学生的“爱”,去传递他寻求真知的“爱”。因为爱,所以坚持。在教育之路上先生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一座教育的丰碑。

    慢慢回味、细细咀嚼他的人生传奇与精神追求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和与宁静。另一方面,在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坚定的信心,延续大师们对于事业的执着和奋斗。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芒在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阅读大师是一场精神洗礼是一次心灵震撼。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文化的积累。《大师》让我意识到生活中除了物质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可以感受幸福与价值。

    8.先生什么时候上映播出

    《先生》是一部十集大型纪录片,以陈寅恪、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竺可桢、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胡适、蔡元培10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他们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

    [1] 《先生》中所选择的先生均侧重教育方面,10位先生中有6位曾是大学校长,3位是乡间平民普及教育的先行者,1位是教学育人的倡导者。[1] 据悉,《先生》纪录片第二辑的拍摄工作也即将启动,讲述鲁迅、司徒雷登等先生的故事。

    [1]。

    先生纪录片蔡元培稿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